摘要:目的 分析青少年抑郁症心理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 选取2017年4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摸球法分为对照组39例,药物控制,观察组39例,药物基础上心理干预。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无严重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可有效控制不良反应,提升治疗效果,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青少年抑郁症;不良反应;抑郁评分
抑郁症为青少年临床常见精神障碍性疾病,多数分析认为严重抑郁症占总患病人数8%,多数抑郁症青少年会出现社会功能损害,自杀概率也较高。现阶段青少年抑郁症治疗方式主要为药物控制,也有学者采用精神分析治疗、行为干预治疗、家庭控制治疗。现阶段有研究分析认为心理治疗有不良反应少,治疗效果好的特单[1]。现选取我院患者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此种治疗方式的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2017年4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抑郁症患者78例,对照组39例,男20例,女19例,年龄16~19岁,平均年龄(18.06±0.36)岁,病程1个月~13个月,平均病程(8.46±0.26)个月;观察组39例,男19例,女20例,年龄15~19岁,平均年龄(18.10±0.38)岁,病程1个月~14个月,平均病程(8.38±0.27)个月,患者基础性信息并无较大差异,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主要为药物治疗,口服左洛复50mg,连续用药2个月。治疗效果不佳时可依据医嘱适当提升用药剂量,但每天用药剂量需控制在200mg之下。
观察组患者为对照组基础上心理干预。首先需强化人文关怀,取得患者信任,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患者进行科学宣传指导,为患者、亲属普及抑郁症疾病知识,其中主要为致病原因、临床症状和心理特点,纠正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识。
每周为患者进行50min认知干预,鼓励患者充分表达自身感受和情绪。医护人员需耐心倾听患者诉求,鼓励其尽情释放。倾诉之后为放松训练,时间至少为30min,训练主要内容为呼吸放松、肌肉放松、想象放松。训练过程中保持环境安静,最好在训练中配合舒缓音乐进行干预。
培养患者兴趣爱好,将患者注意力转移至自身喜欢的事物上。对患者轻微或者细小的改变都要充分肯定,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康复氛围。同时在环境改变中逐步影响患者,确保得到良好教育、熏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其中主要对比治疗前和治疗后抑郁评分,采用HAM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进行分析。痊愈:降低分数等于、超过75分;显效:降低分数在50~75分之间;有效:降低分数为25~50分之间;无效:降低分数小于25分。(2)对比两种治疗方式下不良反应状况,其中主要分析轻微出汗、心悸、轻微失眠等状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软件处理78例数据,以X2检验患者疗效、不良反应资料(%、n),以t检验计量资料(x±s),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对照组:痊愈13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4.62%;观察组:痊愈17例、显效13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44%。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各种不良反应
对照组:轻微出汗1例、心悸1例、轻微失眠1例,不良反应率7.69%;观察组:轻微出汗1例、心悸1例、轻微失眠0例,不良反应率5.12%。
两组患者并无严重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抑郁症为临床多发精神疾病,患者临床多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缺乏主动性,甚至有自责自罪等状况。病情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自闭或攻击性行为、自杀倾向。有分析认为青少年中抑郁症发病率为6%[2]。主要和此阶段生理、心理逐步成熟,情绪易于受到外界因素影响有重要关系。对事物期望过高便会引发挫败感,甚至出现逃避、消极心态[3]。本次治疗中在药物基础性进行心理干预。药物主要为生理干预,心理干预时首先为患者和家属进行知识讲解,分析可知多数疾病都为认知不足所造成。因此干预前通过提升患者整体认知的方式引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在干预时主要通过取得信任、倾诉、放松等步骤进行干预。由于患者倾诉和放松良好,因此多数情绪和心理问题都可得到逐步平复。最后通过培养兴趣爱好和提升自信等方式转移注意力,提升治疗效果。分析本次治疗效果可知,患者临床不良反应有有明显降低。对比治疗效果可知,进行心理干预后患者抑郁状况有明显缓解,整体治疗效果十分显著。
综上所述,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可有效提升治疗效果,控制不良反应,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文瑄 , 袁勇贵 . 平衡心理治疗应用于1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案例报告[J]. 医学与哲学(B), 2018, 39(10):71-73+85.
[2]孙科, 杨光远, 谢俊,等. 认知行为治疗对青少年抑郁症病耻感的研究[J]. 广东医学, 2017, 38(13):2022-2024.
[3]任巧玲, 李遵清, 吴虹,等. 抑郁症患者希望、情绪自我效能感及心理困扰状况的关系研究[J]. 护理管理杂志, 2018, 18(4):258-262.
论文作者:杜莹莹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9年第0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7
标签:患者论文; 抑郁症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青少年论文; 治疗效果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个月论文; 《航空军医》2019年第0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