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方市场仍应重视供应管理&访经济学家高鸿业教授当前如何扩大内需_扩大内需论文

买方市场仍应重视供应管理&访经济学家高鸿业教授当前如何扩大内需_扩大内需论文

买方市场仍要重视供给管理——就当前如何扩大内需访经济学家高鸿业教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扩大内需论文,买方论文,经济学家论文,仍要论文,重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1997年7月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为契机, 不论是中国还是整个世界,宏观经济形势都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各国经济面对的主要危机,不再是通货膨胀,而是经济衰退。不断有人指出,“通货紧缩时代”或者“过剩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一些经济学家将它称为“后通胀时代”,或者“后泡沫时代”。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如何调整和确定自己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是一个人们既无思想准备,又无实际经验的新课题。现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学家议论纷纷,见解极为纷杂。记者日前就我国这两年来宏观经济政策实施中的策略与问题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高鸿业教授。

记者:1997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开始感受到需求不足的压力。中央宏观经济部门针对需求不足的情况,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适当的货币政策以扩大内需。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一年多来政府运用宏观政策的效果?

高鸿业:具体的数据我不掌握,我没资格做出评论。我只能从经济学的原理来谈谈我的看法。我觉得,在我们中国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不可能很有效。因为任何一个政策的实行都取决于客观的条件,你只有具备应有的条件,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举个简单的例子,提高或降低利息率。提高利息率,企业投资的成本要增加,因为利息是它的成本,所以企业的投资减少;降低利息率,就是鼓励企业投资,因为它减低了它的投资成本。我们可以考虑一下,要想使调整利率的政策有效果,它要求的条件是什么呢?条件是企业欠银行的钱必须偿还。你不还债,降低利息有什么用?不管你利息高低,反正可以不还,你会在乎利息高低吗?在中国这样一个环境下,你能保证企业借的钱都还吗?看看三角债的例子,过去积压大批三角债,后来国务院一而再,再而三地出面解决,解决了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假如我是企业,只要银行愿意贷款,我管你三分、五分或几厘,你增加1%或2%,我根本不考虑,我只要能拿到钱就行。这就是我说的,政策要想见效,需要一定的条件与环境。因此,从经济学原理上讲,在中国现在的环境下,货币政策的效果不可能很大。

所以,在中国的宏观调控,我看主要要靠财政政策。比如,去年扩大内需,国家投资1000亿国债于基础设施建设上。

从实际情况看,财政政策的效果应该比货币政策的效果远为有效,因为财政政策要求的外部环境不像货币政策那样复杂。

记者:具体谈到财政政策,有人提出,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应该长期化;但也有人认为,大规模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政策有不少弊端,比如基础设施建设的产业拉动面小,并且可能由于监管不力,低效、贪污的现象难以避免。因此,一些经济学家对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具体措施有不同的看法。请问,您是怎么看的?

高鸿业:首先,如果是贪污腐化的话,这并不牵涉到财政政策长期或短期的问题。短期它有贪污,长期它也有贪污,所以它与长期短期无关。简单地说,贪污腐化影响财政政策的效果,这显然是正确的。但是,从经济学的理论上来看,财政政策往往只能暂时使用。我不是说财政政策不能经常有,当然要有财政政策,国家没有财政政策还行吗?这里所指的财政政策不能经常有,是指大规模运用财政政策来刺激需求,以这个而言,不能长期化。假如长期运用大规模的财政政策,还要市场机制干什么?如果不是运用市场的力量,而用国家的力量来长期扩大内需,那还要市场经济干什么?回到原来的计划经济不更直接了当吗?所以就扩大内需而言,扩张的财政政策只能是短期的应急之策。当然,就国家而言,只要国家存在,就有财政政策存在。财政政策要经常用,并不表示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要长期化。

记者:关于货币政策,现在经济学界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经济学家在去年就认为中国已出现通货紧缩现象。然而有关政府人士却认为经济生活并没有出现通货紧缩,其原因之一是基础货币M[,0] 一直保持一定的增幅。另外,有的学者提出,中国目前出现了类似日本在90年代以来的“货币流动性陷阱现象”,降低利率对启动经济并没有多大影响。您如何评价这些观点?

高鸿业:这里牵涉到两个问题。首先是关于通货紧缩的问题。据我了解,经济学上对于什么叫做通货紧缩,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精确的描述,单纯从货币流通量来看,我认为我们并不处于通货紧缩,因为银行的存款一直在增加,而银行的存款是货币流通量的一个部分,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来,我认为不存在通货紧缩。

关于“货币流动性陷阱”,与凯恩斯所指的“货币陷阱”恐怕不完全一样。凯恩斯说的是指货币利息率降低一定程度以后,人们根本不愿意拿出钱来买债券或投资,人们持有现金的欲望几乎是无限的。因此,我说中国多多少少有一点这个现象,但这并不完全与凯恩斯所指的现象相似,原因就是中国的金融市场与外国的金融市场不完全一样,外国人买有价证券,则要比较钱存银行或买证券哪个合算,中国的金融市场设施不很规范,人们很难在两者之间进行比较。所以不完全像凯恩斯说的货币灵活性陷阱。

记者:谈到证券市场,从5月19日以来的新一轮股票上涨行情后, 有一个观点认为,启动股市带有启动内需的战略性质,就是说有这么一个“财富效应”,即股市上涨,会增加人们的财富,收入一增多,就会增加消费,增加消费,就会扩大内需。您如何评价这一观点?

高鸿业:我认为这一观点不大符合中国国情。现在美国的经济繁荣,包括西方经济学家的比较一致的意见在内,是股票价值上升的财富效应。这个解释对中国来讲,适用性很少。其主要原因是,中国老百姓的钱用于买股票的比例是很小的,而在美国,公共投资基金在70年代迅速发展以后,人们的财富很大一部分都投资在股票上,它的面比较广,所以股票价格上涨影响人们的收入与消费。在中国,无论是公务人员或商业人士,购买公共投资基金股票的人并不很多。而且中国最广大的人群在农村,农村中很多人连股票是怎么一回事都不知道,更何况公共投资基金。因此,“财富效应”可能有一点,不能说完全没有。经济学上完全没有或完全有的情况是不存在的,都是介乎两者之间。但说启动股市能大量启动内需,恐怕达不到这样的目的。

记者:这一两年我国宏观调控当局采取的增加财政开支扩大内需的政策,国外有评论家认为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凯恩斯主义式的政策”。然而,也有国内一些经济学家则更进一步提出,当前我国不能单纯依靠这种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凯恩斯需求管理”的政策,还必须采用激发企业活力、鼓励民间投资的“供应学派式”的政策。您在这个问题上有什么看法?

高鸿业:凯恩斯的所谓“需求管理政策”,是针对1929年以后的大萧条情况。那是个什么情况呢?那就是在市场上堆积着大量的产品。这个产品跟我们现在堆积的产品不完全一样,我们现在堆积的产品是大量的劣制品和产销不对路的产品,以及人们买不起的产品。而凯恩斯当时所面对的市场,其堆积的产品是合格的产品,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是买得起的。当时凯恩斯提出主要是给人们提供一些购买力来刺激消费,以便给企业主提供刺激进行投资与消费,从而消化掉这些合格产品。因此,凯恩斯在那时强调的是需求管理,因而被称为“需求管理政策”。现在中国与凯恩斯所面对的情况显然不完全一样,我也认为,国家宏观政策多多少少借鉴了凯恩斯的思想。因为,在目前这种特殊情况下,一部分的产品滞销是由于购买力不够。在这种意义上讲,实行需求管理政策是对的。另一方面,我们中国现在的过剩与外国不完全一样。例如房子,假如是真正的市场经济,不会有那么多不合格的商品房,资本家是不会大量投资于这种亏本的事情,这是官僚主义造成的。所以,供给管理是很重要的。总的说来,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生产力不足,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主要的问题在于生产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而不是生产了足够的商品。所以,无论从短期还是从长期来看,供给管理是我们中国经济政策应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

标签:;  ;  ;  ;  ;  ;  ;  ;  ;  

买方市场仍应重视供应管理&访经济学家高鸿业教授当前如何扩大内需_扩大内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