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皮肤病防治站 663200
摘要:目的 了解丘北县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提出防治对策。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分析丘北县2004-2014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结果 丘北县2004-2014年累计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324例,死亡1例,平均年发病率为6.29/10万,发病率波动在0.43/10万~21.42/10万之间。死亡率0.02/10万。结论 伤寒、副伤寒全年均可发生,以6~7月为发病高峰。从2012-2014年血培养病原学检测结果看,以甲型副伤寒为主。
关健诃: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分析;预防控制
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由于其传染性强、病程长、流行因素复杂多样、易复发、并发症多及疾病负担较重等原因,易引起暴发或流行。自2013年开始丘北县伤寒、副伤寒发病呈明显上升,其发病数和发病率均位居全州前列。为进一步促进丘北县伤寒、副伤寒防制工作开展,切实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有效降低伤寒、副伤寒发病水平,现对2004-2014年丘北县伤寒、副伤寒疫情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来源于丘北县2004-2014年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丘北县统计局。
1.2 方法 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资料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2003软件处理。
2.结果
2.1 发病概况 2004-2014年丘北县伤寒、副伤寒共计发病324例,年平均发病率为6.29/10万,发病率在0.43/10万~20.55/10万之间波动。据既往监测数据分析,2000年以后丘北县伤寒、副伤寒发病得到有效控制,但自2013年起发病呈现明显增加,2013-2014年,2年来发病数和发病率均位居全州前列。死亡1例,死亡率0.02/10万,见表1。
图1 2004-2014年丘北县伤寒、副伤寒发病月分布
2.3 人群分布
2.3.1 年龄、性别分布 2004-2014年共报告的324例病例中男性发病193例,占59.57%;女性131例,占40.43%,男女发病比例为1.47:1。发病年龄除6岁组及80岁以上人群无病例外,其余各年龄组均有发病,其中以10-50岁组最多,占总例数数88.27%。见图2。
图2 2004-2014年丘北县伤寒、副伤寒发病性别年龄分布
2.3.2 职业分布 2004-2014年报告的324例病例中,农民发病最多210例,占64.18%,其次学生(61例),占18.83%,公务人员及职员13例,占4.01%,其余职业合计40例,占12.35%。
2.4 地区分布 统计2004-2015年报告的病例,丘北县12个乡镇均有发病,但中以锦屏镇发病数(率)最多,发病127例,占39.20%,发病率20.07%。无死亡。
2.5 血培养结果 2012-2014年培养伤寒、副伤寒血标本99份,阳性38份,阳性率38.38%,其中:甲型副伤寒33份,占86.84%;伤寒5份,占13.16%。
3 讨论
伤寒、副伤寒曾在世界普遍流行,直至二十世纪中期后,随着人们对本病流行规律的逐渐认识、社会经济的发展、供水及粪便处理等卫生设施的改散、抗生素广泛使用,大规模的流行已明显减少[1]。丘北县属国家贫困县,文化、经济落后,群众生活卫生习惯差,卫生防病意识淡薄,曾是伤寒、副伤寒疫情暴发流行最严重的地区。国家实施农村“改水、改厕”项目后,伤寒、副伤寒疫情得到有效控制,2005-2012年8年间丘北县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均保持较低水平。但自2013年起发病呈现逐渐上升趋势,2013-2014年共计有151例患者,占2004-2014年11年间累计数的46.60%,进行血培养99例,阳性38例,阳性率38.38%,其中:甲型副伤寒33例,占86.84%;伤寒5例,占13.16%,本地发病主要为甲型副伤寒。
从传染病报告的数据看,丘北县所辖的12乡镇均有伤寒、副伤寒病例,但以锦屏镇发病数(率)最高,其原因主要与流动人口多,居住条件差、卫生意识淡薄和卫生防病知识缺乏等有关。发病高峰位于6~7月。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0-50岁组人群,发病职业以农民为主,其次为学生。
伤寒、副伤寒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经济水平、居住环境和生活卫生条件等因有密切关系,传染源的管理不严,摄入不安全的饮水和食物,群众防病意识淡薄、不良的卫生习惯和卫生知识缺乏,常是伤寒、副伤寒传播和流行的重要因素[2]。因此,预防和控制伤寒、副伤寒的发生和流行,要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管理;防止疫情暴发流行[3],要改善卫生条件、加强公众健康教育、树立良好卫生习惯,心要时对易感人群接种伤寒疫苗。
参考文献:
[1] 张永瑞,曾义虎.1953-2005年云南省昭通细菌性痢疾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2007,22(5):305-306.
[2] 王鲁茜,阚飙.伤进、副伤寒的全球流行概况及其预防控制[J].疾病监测,2007,22(7):492-494.
[3] 闫梅英,梁未丽,李伟,等.1995-2004年全国伤寒副伤寒的流行病学分[J].疾病监测,2005,20:401-403.
论文作者:李惠美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5
标签:副伤寒论文; 伤寒论文; 丘北县论文; 发病率论文; 疫情论文; 病例论文; 传染病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