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尹双珠口腔科诊所 吉林 吉林 132002)
【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口腔修复前行牙周整复术临床效果。方法: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共选取研究对象52例,并按照电脑产生随机数列方法随机分组,两组患者均于术前行全身检查,血常规、X线检查,确保无手术禁忌;对照组患者行常规牙冠修复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牙周整复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牙龈发生退缩情况。结果:52例患者均按计划完成手术,术后随访12个月,无1例患者失访,随访率100%;观察组术后恢复良好率为96.1%,显著高于对照组(80.8%);牙龈发生退缩率为3.9%,显著低于对照组(1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修复前行牙周整复术临床效果较为理想,既可有效提高术后恢复良好率,又可降低术后牙龈发生退缩率;应用高频电刀促使牙龈成形,牙龈恢复自然、完美。
【关键词】 口腔修复;牙周整复术;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3-0109-02
口腔修复是一种运用人工装置修补患者口腔缺损如牙缺失及其辅助组织等的一种技术,口腔修复前行牙周整复术则可为口腔修复提供良好的条件,尤其是对于牙错位、牙槽嵴缺损等疾病均具有较好的疗效[1],本研究对口腔修复前行牙周整复术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期间收治的5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电脑产生随机数列的方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6例。观察组:男15例,女11例;平均年龄(37.2±3.8)岁;个别前牙牙错位、牙槽嵴缺损引起牙龈颈缘不协调依次为14例,12例。对照组:男14例,女12例;平均年龄(38.0±4.1)岁;个别前牙牙错位、牙槽嵴缺损引起牙龈颈缘不协调依次为15例,11例。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拟行牙固定前进行牙龈与牙槽嵴修整手术者;②已告知本研究目的、方法及意义,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不全者;②未按计划完成治疗者。
1.3 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①术前行全身检查,血常规、X线检查,确保患者无手术禁忌;②行常规牙冠修复术。
1.3.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牙周整复术,具体方法为①若患者牙颈缘位置较低,则行牙槽嵴、牙龈修整术,术前常规消毒、局部麻醉,并使用染色剂将需要切除的牙龈相应部位对牙龈长度和形态进行标记;②应用高频电刀等先进手术工具将牙龈切除,并使用涡轮钻修整牙槽嵴和牙颈缘;③暂时作临时冠,切开翻瓣,并确保其与拟定的金属烤瓷之间距离保持在3 mm 左右,然后再用涡轮钻去除牙槽嵴,修复根面使其平整;④刮除牙周膜纤维并冲洗、复位、缝合后对伤口应用上牙周塞治剂,以进行有效保护;⑤术后每天使用口腔含漱液漱口3次,1周左右可拆线;同时观察其恢复情况,若患者牙龈愈合良好,则行牙冠修复术,使其保持自然及美观。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参照相关评价标准分为恢复良好、恢复不良。②牙龈发生退缩情况:若患者发生牙龈退缩后萎缩,则改做牙龈瓷修复整形。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52例患者均按计划完成手术,术后随访12个月,无1例患者失访,随访率100%。
2.1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率、牙龈发生退缩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恢复良好率为96.1%,显著高于对照组(80.8%);牙龈发生退缩率为3.9%,显著低于对照组(1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讨论
口腔修复是一种既修补患者口腔缺失,又可恢复其相应生理功能的一门临床学科[2]。口腔修复前行牙周整复术则主要是对前行牙龈及牙槽嵴进行修整的手术,最终达到改善和修整牙龈颈缘的不协调状态,修复前牙牙周,固定义齿,自然美观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恢复良好率为96.1%,显著高于对照组(80.8%);牙龈发生退缩率为3.9%,显著低于对照组(19.2%),表明口腔修复前行牙周整复术临床效果优于常规牙冠修复术,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患者临床预后,与其它研究结果相一致[3]。
本研究观察组应用高频电刀行牙龈切除及龈成形术,较传统方法具有切割精确、创面小、患者疼痛感轻微等优点,此外还可行即刻修复操作,是一种较先进的手术工具。胡林燕等的研究认为采用涡轮钻去除牙槽嵴,有利于生物学宽度的建立,使术后龈缘与邻牙龈缘具有一定连续性,进而获得牙本质肩领,完成美学修复的需要。胡林燕等的研究认为,良好的牙周基础是口腔修复美观度高的关键,因而,前行牙周整复术对于提高口腔修复效果有积极的临床意义[4]。
综上所述,口腔修复前行牙周整复术临床效果较为理想,既可有效提高术后恢复良好率,又可降低术后牙龈发生退缩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雨新.牙周整复术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2(17):133-133,13.
[2] 车笑非,史艳红.口腔修复前行牙周整复术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12(11):78-78.
[3] 周珺.口腔修复前行牙周整复术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83-84.
[4] 胡林燕.口腔修复前行牙周整复术临床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0):4757-4758.
论文作者:尹双珠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11月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3
标签:牙龈论文; 口腔论文; 术后论文; 患者论文; 对照组论文; 效果论文; 发生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11月第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