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望阳
衡阳市妇幼保健院 湖南衡阳 421000
【摘 要】目的: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的预防,及其护理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方法:研究对象选取80例剖宫产产妇,均在我院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按照随机法划分组别,将40例产妇归纳至对照组,并采取常规性护理,而其余40例分配至实验组,并在实施常规护理同时,进行下肢深静脉形成的针对性护理和预防,对两组产妇实施不同护理后的术后临床指标、深静脉形成几率进行比对。结果:实施深静脉形成针对护理与预防的实验组,相较于常规护理对照组,其下肢深静脉形成几率、临床指标比较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对剖宫产术后产妇实施下肢针对性预防和护理,其效果相较于常规性护理更为显著,有效降低产妇下肢深静脉形成几率,加快产妇康复。
【关键词】剖宫产;预防;深静脉血栓;护理方法
前言:
基于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剖宫产孕妇数量日益提升,而作为剖宫产术后常见并发症,下肢深静脉的形成会产生严重影响,不仅会增大产妇肢体坏死的几率,还极易导致肺动脉栓塞、肾栓塞等并发症的产生。下肢深静脉的并发,不仅会对产妇的身体机能造成严重的损害,甚至会威胁到产妇的生命,并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所以,对剖宫产术后产妇下肢深静脉的形成进行预防俨然成为现阶段我国医院临床研究领域的主要课题[1]。基于此,需通过对产妇下肢进行针对性护理,进而实现产妇下肢深静脉形成几率的降低。
1资料方法
1.1基本资料
研究对象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剖宫产手术产妇80例,并结合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划分,该研究所有孕妇的分娩方式均是剖宫产。其中对照组剖宫产产妇40例,经产妇18例,初产妇22例,年龄区间在22~38岁,平均年龄为(30.24±3.89)岁;实验组剖宫产产妇40例,经产妇17例,初产妇23例,年龄区间为23~37岁,平均年龄为(31.12±3.79)岁。
1.2方法
对照组剖宫产孕妇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而针对实验组产妇,则是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孕妇的下肢进行针对性护理,并实施有效预防对策,具体方法包括:①剖宫产术后产妇受到失血和创伤的影响,极易增大孕妇出现下肢深静脉的形成几率[2]。所以护理人员需全面掌握产妇身体情况以及血液流通情况,尽可能避免在产妇的下肢进行输液,并且输液的进行尽量不在同一位置多次穿刺,避免输液对产妇的静脉产生严重的影响。②术后针对性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在产妇术后期间帮助产妇进行被动活动,进而帮助产妇进行静脉血液的促进回流。等到术后麻药消失,护理人员需将产妇的后脚跟垫起,并对产妇的双下肢进行按摩,其按摩时间控制在5min左右[3]。与此同时,结合产妇下肢的具体情况,帮助产妇进行足踝运动,让产妇的关节得到充分的运动,每次运动时间控制在20min。当然,护理人员需注意,护理人员需以两小时为周期帮助产妇进行翻身,并鼓励产妇开展相关下肢运动。③留意观察。需要注重对产妇的身体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因为产妇如若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产妇在患病早期会出现肢体肿胀等症状,所以护理人员必须实时观察产妇的情况,如若发生异常情况进行及时处理,进而实现对产妇下肢深静脉形成的预防。④无菌操作。针对产妇下肢护理工作的开展,必须在其护理全过程中进行无菌操作的落实,进而避免产妇出现子宫内膜感染和产褥等现象[4]。注重对导管护理工作的强化开展,确保在开展封管和置管过程中一直处于无菌状态。与此同时,减少对刺激性药物的应用,注重对医源性因素的避免。在术后护理过程中,需定期进行产妇会阴部的清洗。而对于手术切口的敷料,护理人员必须进行每日定时更换,以此降低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几率。⑤预防策略。护理人员可以结合产妇实际情况,采取机械性护理方式,例如在实际护理过程中运用弹力袜,可以起到预防深静脉血栓的作用。与此同时,需重视对药物的合理应用,可以将晶体液用于产妇术前补充,进而避免出现血液浓缩的现象,实现对产妇下肢深静脉的有效护理和预防。
1.3观察指标
对实验组于对照组剖宫产产妇实施不同护理方式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以及产妇临床指标进行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该研究采用SPSS17.0软件,用于数据的统计和处理,计数资料检验利用x2,以(%)体现,而计量资料检验利用t检验,以(),若差异P<0.05,代表该研究具有统计学价值。
2结果
2.1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比较
实施产妇下肢针对性护理和预防的实验组剖宫产产妇,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对照组(P<0.05),详细见表1。
3讨论
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主要产生在于产妇体内静脉回流,进而导致产妇下肢深静脉中的静脉血凝结成血块,最终形成深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的产生,会加大产妇下肢水肿、静脉曲张症状的产生几率,并且如若血栓出现脱落现象,会对产妇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而在19世纪中期,Virchow提出DVT的测绘男高音主要包括静脉血流迟缓、静脉壁受损、血液高凝三种因素,而在医疗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其DVT成因研究已经构建出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虽然刨宫产俨然成为当前产妇分娩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受到出血和创伤的影响,导致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几率增大。但是常规护理方式无法起抑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良好作用,需要通过对下肢针对性护理与预防的开展来提升产妇护理效果[5]。
而该研究中,对实验组产妇实施下肢针对护理和预防策略的实施,而对照组实施常规性护理,比较两组产妇护理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率与临床指标,其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通过对剖宫产产妇实施下肢针对性护理和预防措施,可以大幅度降低产妇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几率,并且产妇在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医疗费用花销等方面均得到有效降低,进而在加快产妇康复的同时,为产妇生命安全提供保障。也正因此,对剖宫产术后产妇实施针对性下肢护理和预防方法具有广泛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潘泉艳. 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要点分析[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1).
[2]刘君芳,温菊瑛,谢艳. 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 血栓与止血学,2018.
[3]吴廷美,刘小玲. 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干预研究[J]. 现代医药卫生,2017(08):122-123.
[4]孔超萍. 剖宫产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7(36):225-226.
[5]张云. 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56):256-257.
[6]陈进平. 围产期护理干预对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7(49):222.
论文作者:丁望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9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7
标签:产妇论文; 下肢论文; 静脉论文; 术后论文; 实验组论文; 几率论文; 针对性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9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