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组织与大型企业基因重组_模块化论文

模块化组织与大型企业基因重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型企业论文,基因论文,组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80X(2005)06-0052-08

本文将从大型企业能力扩展的充要条件以及模块化组织具有独立交易能力两个方面, 探讨关于大型企业新的组织形态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论证模块化组织是大型企业对自身 “基因”能力要素重组的必然结果。

一、现有模块化组织的理论及局限性

1.产品设计的视角

产品设计视角的主要观点强调,产品设计与组织设计具有一致性,产品的模块设计是 组织模块设计的前提,并且产品设计遵循功能设计—结构设计—生产工序设计—组织结 构设计的路径。如Ulrich and Tung(1991)认为,产品模块化是设计的目标;Ulrich(19 95)进一步认为产品的模块或部件在功能结构与物理构成之间一一对应。Siddique and Rosen(1998)认为,模块与产品生命周期等因素有关。也有学者从复杂系统的子系统独 立性角度进行了研究,认为模块化原理源于设计公理,即模块设计是一个可以接受的设 计,其设计参量能够在不影响其他功能要求的情况下,根据其对应的功能要求而做出调 整。因此,产品的每个功能部分都应该独立于其他功能而产生作用,从而在参量与功能 之间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Marshall et al.(1998)指出,模块是产品形成过程中的相 互合作的子系统;子系统相互独立但又相互组合,以发挥整体功能。Chen et al.(1994 )总结道,模块化是建立在产品功能独立性基础上的。我们可以看出,组织的设计首先 是产品模块化,即产品模块设计是组织模块设计的基本前提,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 ,符合组织设计的基本思想。其中,企业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是关键的因素。正如Clark( 2003)指出,设计师和设计者是模块化的主要决定力量,“需要有远见的经营者”,从 而指出模块化系统的运行规则,即结构、界面和标准。然而,关于组织能力是什么、如 何对产品模块进行鉴别、认可和培育,如何影响模块组织的成长等,其内在动因和机理 并没有深入的相关研究,尤其是企业如何决定模块组织的边界和数量等问题,值得深入 探讨。

2.产业组织的视角

产业组织学者强调,主流模块理论的逻辑关系是从技术模块化到组织模块化的过程, 最终达到模块化的稳定阶段。如Baldwin and Clark(1997)认为,计算机工业的进步归 功于计算机的技术模块化。因此,在产业组织理论中又有模块技术和分工演进两种视角 。

从技术模块化和组织模块化的关系上,产业组织主流理论认为两者具有一致性。美国 哈佛大学助理教授Chesbrough(2003)用了4个标准来衡量技术模块和组织模块:知识分 散、共享语言、检验和供应基地。只有这四个条件都达到了,技术的模块化才能形成组 织的模块化。我们认为,这些理论对模块组织的研究在很多地方存有不完善之处,如可 模块技术的内部特征、顾客需求等没有考虑。

从分工演进与模块组织之间的关系来看,有些学者认为模块组织是分工演进的必然。 如胡晓鹏(2004)、杨小凯和黄有光(1999)等人认为,专业化生产的模块组织出现的最主 要推动力量来源于分工。正是分工的演进,导致了信息的分散化(Deconcentration of Information)和信息的不对称(Asymmetry of Information),这就需要通过内部或外部 市场的公平竞争来限制起源于信息不对称的机会主义行为,使每一个市场参与者都能够 分享不同专业信息所创造的生产能力,并通过瓦尔拉价格协调机制(Walras Mechanism) 达到内生交易成本的降低。问题是,如果是由于分工演进,那么为什么直到最近几年并 且只是一些行业中才有这样的结果呢?因此,在我们看来,分工演进只是模块化组织出 现的必要条件之一,而不是充要条件。模块化组织的形成是以实现产品功能和顾客需求 为目的的,由具有全面技术、知识的设计者组成的集合,并且强调协调、交易能力方面 的优势。胡晓鹏(2004)指出,经济系统遵循规模经济—分工经济—模块化经济的演进路 径,模块化与分工有许多本质的区别。所以,模块化组织形成的原因肯定还有某些需要 我们探究的因素。

通过对通用电气等大型企业的组织形态变迁的考察,模块化组织基本上是随传统大型 企业纵向一体化的解构而出现的,是纵向一体化的大型企业组织结构演进的结果。如果 进一步挖掘大型企业形态变革的深层次原因,我们发现,无论是产品模块化还是技术模 块化以及分工演进,都不能完全解释模块组织生成的合理性。我们认为,模块化组织是 大型企业(尤其是纵向一体化企业)在信息技术发达、组织之间的交易成本趋于下降时, 对自身“基因”能力要素进行优化的演进结果。

二、模块化组织是大型企业在其内部市场进行基因重组的必然结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互联网的运用,大型企业面临着外部交易成本不断降低的 压力。为了使内部协调、生产等成本与外部交易成本达到新的均衡,大型企业须进行新 的管理模式的探索,将纵向一体化的组织结构分解为模块化组织就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但是,模块化组织的出现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在大型企业内部建立企业内部市场,以取 代科层制权威的协调;二是对组织“基因”能力要素进行重组。

1.企业内部市场使模块化组织成为独立的交易主体

传统经济学理论的一个缺陷是强调企业组织的权威协调与市场协调的二分法,而忽略 了企业中存在着内部市场。如果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企业所进行的活动上,就会发现企 业内部也有交易特征。企业内部市场理论就是基于此而产生的。企业内部市场,指的是 “将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过程,使它能够像固定的外部市场一样有效地发挥作用”(

Rugman,1981)。另外一个事实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的不断连通,使各种企业组 织之间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也使企业外部的分工经济越来越成为可能。越来越专业化 的分工经济给大型企业带来了挑战,也增加了专业化经济或范围经济的空间。大型企业 不得不在外包、战略联盟与继续纵向一体化等改革措施之间进行选择,通过降低本身的 协调成本以求得其边界的维持。然而,外包、战略联盟等是以合作诚信、集体选择等契 约网络为基础的(王志涛,2004),仍需要一定程度的协调成本,况且这种方式更多地适 用于某些业务单元,大型企业往往是选择自己优势不强的业务进行外包、实施战略联盟 等以节约成本。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商业研究院教授Jeffrey Pfeffer(1998)在《新企 业会重蹈覆辙吗》一文中所指出的:将核心工作外包往往是导致灾难产生的因素,无论 是19世纪90年代还是20世纪90年代都是如此。这是因为,外包加工无异于将竞争成功的 基础丢给市场。纵向一体化是以增加内部协调成本为代价的,现在许多大型企业已经受 到来自自身复杂科层制的困境,所以,继续垂直一体化已经不太现实。

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模块化技术为大型企业业务或能力要素优化提供了新思维。模块 化技术的应用首先是在制造业,其基本原理就是按照模块化原则将制造系统分解成一些 结构和功能独立的标准单元模块,然后按照特定模块化产品的制造需求进行模块的组合 ,构造一种精益制造环境,使制造系统能够很容易地快速适应新产品的制造需要。在服 务业,我们可以将模块化原理理解为是对顾客需求的成组。以满足成组需求为目的的模 块组织,具有高度的柔性(Flexibility)、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特点。这样,大 型企业在不对其产权进行重新整合的情况下,借助内部交易市场平台,通过各个相对业 务独立的模块组织降低协调成本。当然,其内部模块组织的形成路径应遵循:基于能力 要素的业务模块化、顾客需求模块化,再到组织模块化的过程。其结果是,企业传统的 价值链就可以逐渐地由纵向集成的战略经营单位向一系列在企业内部实施交易的、具有 差异化的独立业务结构实体所替代,从而节约内部协调成本。雷如桥等(2004)通过对一 体化的组织模式、核心企业协调下的网络组织模式和模块集群化的网络组织模式的效率 进行比较后,认为基于模块化产品设计的模块集群化的网络组织模式效率最高。该结论 也为大型企业实施模块化组织提供了论据。

由此得到结论: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大型企业面临着外部交易成本降低 的压力,其内部市场使模块化组织之间的交易成为可能,从而使得整个企业内部协调成 本和内部交易成本得到降低。

2.基于基因的模块化组织的形成要素

模块化组织的形成还取决于产品价值链上的某一种能力要素能否独立出来。我们知道 ,产品的每一个价值链实际上都是由许多单个能力要素组合而成的,能力要素模块化就 是要将其中的某种能力独立出来,使其更好地实现客户服务。Aurik et al.(2003)认为 ,企业价值网可以分解为有形价值链、交易价值链和知识价值链三个部分。有形价值链 是基本的,不随组织形态变化而变化。交易价值链的能力要素是指在制造或服务过程中 的交易和控制能力的总和,如保险公司的索赔处理、付款过程及客户资料的整理。知识 价值链的能力要素是指价值链中创造性因素的集合,如产品开发、产品设计、品牌管理 和分类管理等,强调的是关于产品或服务的信息。大型企业在面临创新的压力下,知识 价值链的优化显得非常重要,它可以实现有效性、速度、适应性、独特性和高效率。互 联网等信息技术为企业进一步优化知识价值链提供了可能,甚至成为这一能力要素优化 的驱动因素。例如,保险企业可以凭借网络平台,把所有合同处理或者所有损失处理的 工作集中在一起。随着交易以及知识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日益增强,以及信息技术使用的 高投入需求特点,考虑到规模效应以及实现业务的核心化的必要,交易和知识价值链可 能被具有信息技术投入优势的组织所承揽,在一定程度上,这两种能力要素的独立成为 可能,为其形成模块化的组织提供了基本的构成要素。

事实上,美国密歇根大学商学院Noel M.Tichy and Stratford Sherman(1993)教授早 在1993年就提出了“企业DNA”的概念。他指出,企业与生物一样,也拥有自己的遗传 基因,正是这个遗传基因决定了企业的基本稳定形态和发展、变异的种种特征。Gary

Hamel(1994)等人在《竞争未来》一书中也写道:“每位经理人员脑海中,对本产业结 构、产业获利方式、竞争对象、顾客区分、顾客需要及有用的技术等,都有一套个人的 意见、基本假设及设想,这就是企业基因”。Ken Baskin(1998)则在《公司DNA:向生 物学习》一书中通过对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以核心竞争能力来重组公司的案例分析,详尽 地论述了公司DNA的问题。Baskin认为,公司DNA即是各个部门所需要的信息,是公司的 数据库,它具有简单明了、高度浓缩、可组合、能集中存放等特点,并在企业里无处不 在且具有高度灵活性。Ken Baskin得出的推论是,公司DNA可以转换为一种能力,或者 是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他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组织应当如何运用DNA原理进行组织设计 和组织管理,以适应“市场生态”的变化。但是,Baskin没有深入讨论公司DNA具体是 由哪些因素构成的。

Neilson et al.(2003)指出,管理学家们喜欢用DNA来比喻公司所独有的特征,就像双 螺旋结构的DNA分子由一对多核苷酸链相互盘绕组成一样(这四种核苷酸的序列决定了每 个物种的独特性)。我们把一个实际组织的DNA描述为:它由四个基本要素组成,这些基 本要素通过无数种组合方法而形成组织的独特性。这些基本要素是:①结构。组织的层 次是什么样的?组织结构图内的线条和方框是如何连接的?组织由几个层次组成?每一层 有多少直接报告?②决定权。谁决定什么?决定的过程中有多少人参与?一个人是如何失 去或者得到制定决策的权威?③动力。每个员工都有什么样的目标、动机和职业选择?员 工取得什么样的业绩才会被奖励?如何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奖励员工?如何鼓励员工?是直 接的还是暗示的?鼓励他们干什么?④信息。衡量员工业绩好坏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调整 行动?如何培训员工?预期和过程如何沟通?谁知道什么?谁又需要知道什么?信息如何从 拥有者传递到需要者手中?该研究对认识企业DNA基本要素的性质有很大的启示,但是, Neilson et al.并没有明确指出主导企业活动的DNA双链是什么。

Aurik et al.(2003)强调,企业每个能力要素的分解与重构类似人类基因的遗传。人 类基因按遗传法则决定个体的体貌以及性格特征,企业的能力要素就是那些适宜生存的 DNA,通过“遗传密码”决定企业的资源配置、销售、生产等,那些不适宜生存的DNA逐 渐地被企业驱逐出去。Aurik et al.(2003)明确指出,“基因”是能力要素,是最基本 的可以识别的增值要素。这对我们分析大型企业的能力扩展更具有现实意义。他们进一 步得出结论,基于“基因”的能力要素的重组而形成的模块化组织是一种有效的降低协 调成本的组织形式。

我们可得出推论:当外部交易成本低于大型企业内部协调成本之后,对于一个大型企 业而言,最合适的选择之一是对其内部“基因”(能力要素)进行优化进而培育模块组织 ,使得模块组织可以以独立交易主体的角色实现大型企业的内部协调成本最小化。

三、模块化组织的能力边界是由大型企业对基因进行扩展所决定的

1.基于基因能力要素的企业产出模型

为了说明大型企业对能力要素的重组可以扩展其能力边界,我们引入基于“基因”能 力要素的企业产出模型,以论证模块化组织可以实现能力边界的扩展。我们认为,组织 基因DNA的“双螺旋结构”分别为交易价值链和知识价值链,DNA的“遗传密码”为规则 、设计者和技术等。“双螺旋结构”在DNA遗传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特定的“遗传密码 ”反映出企业所具有的特定能力,其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决定企业与企业的差异。企业 产出是“遗传密码”(A)的函数,并且可以将企业表示成一组相互关联的“遗传密码” 的集合。

O代表企业的产出,是N种能力的结果,即N种交易和知识能力要素完成的。第f[,i]项 功能是由T[,i]和K[,i]共同完成的。此模型区别于新古典生产函数模型的不同之处是, T、K分别表示交易和知识能力要素;另外,F是复合函数,意味着交易和知识能力要素 只有通过“遗传密码”a[,i]才能真正实现。例如,保险企业的后台支持业务,可由保 单管理、产品分类管理、顾客需求引导和品牌建设等能力模块组成。该模型力图说明, 企业的“遗传密码”基因使得同样的投入在不同的企业会有不同的产出。

2.基于基因能力要素重组的大型企业能力扩展的边界

在得到大型企业关于能力的产出模型后,可以进一步论证其新的边界,目的是求得模 块化组织与大型企业能力边界的关系。因为企业能力边界的扩张就是对能力要素的重组 ,企业能力边界的决定取决于两个条件:一个是必要条件或边际条件,一个是充分条件 或能力条件。①当提高能力的贡献大于因提高能力而增加的要素重组的成本时,企业倾 向于提高该能力,因而扩大企业的边界。②当产品的市场价格低于某企业全部要素投入 的预期单位成本时,该企业倾向于扩大企业的边界。满足这两个条件,企业就趋向于增 加其活动能力,扩张其边界;否则,企业会维持或减少其能力要素,从而收缩其边界。

我们可以通过上述F函数的性质判定能力要素重组的企业的边界。在企业一般生产函数 F(A)中,A = (a[,1],…a[,i],…a[,n])是企业“遗传密码”的向量。当然,我们不 能假定“遗传密码”是一个常量,也不能将它与密码的能力组合分离开来。因此,企业 的生产函数是不断变化的,F(A)的连续性仅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内才有意义,并且它不是 一个连续的平滑曲面。甚至对于一个特定的企业,随着时间的变化也不存在一个统一的 生产函数。在不同的时期企业以不同的知识、不同的方式组织它的资源和活动。尽管这 样,我们还是可以得到F(A)在很小区域内的泰勒二级展开式:

价格或低于竞争对手的价格;否则,企业则不从事该产品的生产而出售掉或从市场上 购买。而当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以及单位产出成本等于单位协调价格时,企业新 的能力边界得以重新确定。

3.基于降低协调成本和交易成本的模块化组织能力边界

作为一种组织,青木昌彦(2003)认为“模块化组织”存在最优规模。在对F模型进行分 析时,是将交易成本和协调成本一并分析的,得出了企业重组能力时,其边界扩张的条 件和边界的界定。下面对大型企业在模块化管理中,将协调成本与交易成本分开来讨论 ,以探讨模块化组织的成本优势和在其约束下的能力边界问题,进而探讨大型企业与模 块化组织的关系。模块化组织是在大型企业内部市场前提下对“基因”能力要素进行重 组的一种结果,必然和大型企业的边界发生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模块化组织的能力边 界也会受到大型企业的能力边界约束。为使分析问题简化,作出以下假定:假定1:当 大型企业协调、生产成本与外部交易成本平衡时,开始实施模块化管理;假定2:考虑 到模块组织的柔性、敏捷性等特点,将模块组织内部的协调成本忽略(注:Greg Linden and Deepak Somaya(2003)指出:“模块组织化过程的交易成本分为内部组织成本、元 件(Component)市场交易成本和授权(Empower)设计交易成本”。);假定3:由于理论上 模块组织的生产成本与原大型企业的生产成本是相同的,所以,可以假定模块内部生产 成本不作为影响其边界的参数(注:Malone et al.(1987)认为,企业的内部成本由协调 成本和生产成本构成。)。

如图1所示:纵轴代表成本,横轴代表大型企业的能力,也可以代表模块组织的能力。 由于模块组织是大型企业对能力要素优化的结果,在动态优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协调成本 是不同的。原因是随着大型企业内模块组织程度的提高,大型企业会面临着两种似乎方 向相反的压力:一方面,组织模块发现,自身的独立性、自主性加大,他们得到更多的 授权,能够独立行使更多的职能;另一方面,组织模块发现作为一个整体,受到了更多 的约束,丧失了部分规则的制定权,以及部分的控制权。其结果是,随着模块组织能力 的演化,协调成本呈现出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的U形变化路径。图中G’代表实施模块 化管理后大型企业新的协调成本线。从大型企业的外部交易成本角度看,由于大型企业 是通过模块组织来进一步降低外部交易成本的,在模块组织整个能力成长期内,模块对 外进行交易的成本是呈下降趋势的。因为只有这样的交易效率,才有模块组织存在的必 要,如曲线T。图1中K代表大型企业初始边界点,即交易成本T与协调成本G相等。随着 信息技术的应用,外部交易成本下降,均衡点K被打破,大型企业内部协调成本相对高 于外部交易成本,通过进行模块化管理,重新调整协调成本,新的协调成本在交点下方 某个位置。当G’与下降的外部交易成本再次相交于K’处,达到新的均衡。其中ΔG是 节约的协调成本。由此得到的结论是:当大型企业对模块组织的协调成本与大型企业的 外部交易成本达到均衡点K’时,即模块化组织的能力边界上限为K’点,即大型企业与 模块化组织能力边界相等时的临界点。关于模块化组织的下限,即上文所提到的某业务 活动价值链的基本构成部分:有形价值链,因为它是模块化组织的基本内核,其能力大 小也就构成了模块化组织的最低下限。

4.大型企业新的“企业”内涵

从上文得知,当大型企业的能力边界与模块化组织的边界相等时,二者有可能对所有 权、产权等进行重新界定,传统意义上的大型企业面临着新的选择。于是得到这样一个 推论:大型企业经过对“基因”能力要素的模块组织的扩张以及模块化组织自身的演进 ,一旦大型企业的能力边界与模块组织的能力边界相等时,原来的“大型企业”则由新 的组织形态即模块化组织所取代。正如Aurik et al.(2003)所指出:“公司战略会越来 越多地建立在更基础的业务构成层面”,“对单个基因进行重新排列已形成新的更有效 力的基因组”。

我们强调,模块化组织是大型企业对自身能力要素进行优化的结果,类似人类的遗传 基因,具有柔性、自组织性、不可模仿性等特点,并且模块的能力要素是不断演进的。 当模块组织的能力边界趋近于临界点时,对于大型企业而言,将会面临着在领导地位的 能力要素与次优的能力要素之间进行选择的问题,尽管领导地位的能力模块组织有从所 有权上独立的倾向,但聪明的大型企业肯定是保留那些它真正擅长、而且可以在一个或 几个关键的业务部门得以充分利用的能力要素,直至这些能力要素强大到可以在市场上 具有领导地位。这样一来,企业其他的业务或次优的能力模块组织就可能被企业外部更 具有优势的单元所替代。也就是说,企业可以采取外包策略、合资方式组建企业联盟或 者出售掉。而出于规模经济的要求,如保险风险规避时所需的偿付能力的要求,保险企 业需要有一定的资产规模,那些被保留下来的能力要素模块组织,重新确定其所有权边 界以及能力边界,最终达到稳定的组织状态。当然,在大型企业朝着模块化方向发展的 演进中,还要受到外界不可规避的关键因素,如区域差异性、模块的学习曲线、消费者 的多样化偏好等影响。所以,原子化企业(Atomic Organization)并不等于完全的原子 企业。事实上,时任美国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所长的吉姆.B.克拉克教授与东京大 学经济学教授藤本隆宏(Clark and Fujimoto)早在1991年就提出了模块化组织是一种新 型高效率的经营形式与组织形态的命题。他们强调,企业经营是以模块化组织为基础, 以整个合作生产网络为单位,而不只是局限于单一企业内部,要以整个组织协作生产网 络为基础来构建企业的知识流(Knowledge Flow)的互换和知识联结(Knowledge Linkage )体系。至此,“企业”内涵发生了变化。“企业”是一种组织的概念毋庸置疑,它可 能包容的是没有顾客,没有资产但具备单独能力要素的集合。例如,资本市场纳斯达克 指数,人们总是给它标以一定的价值,从而承认它的存在,其实它就是一个概念化的“ 组织”形态。也就是说,那些传统上将所有权标准或雇佣关系作为既定企业边界的理论 观点不很恰当。正如哈佛商学院Amar V.Bhide & Howard Stevenson(1992)所指出的, 企业是一组“业务系统”、“价值链”、“差异化网络”等资产组合的概念更为合适。 其“资产”指的是能够带来未来的现金净流量,既包含了企业的财产、声誉、网络、与 顾客和生产要素供给者之间的关系,也包含了竞争力或核心能力等含义较广泛的概念。 Tom J.Peters(1988)也曾指出,“旧的关于规模的观念必须废弃。新的巨大可以是规模 非常巨大,也可以是网络巨大。网络中各个节点则是以能力要素为核心的企业”。

四、结语

模块化组织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形态,已显示出具有要素能力的竞争优势,其理论与 方法已被人们所关注并被应用于各个产业中,这是顺应产品或服务的复杂化以及消费者 需求多样化的必然趋势。但在相关研究中,还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例如,由于 大型企业具有多个能力要素,在受到外部交易成本和内部协调成本总的约束下,存在模 块组织数量的优化问题。Sendil K.Ethiraj和Daniel Levinthal(2004)曾指出,如果模 块化组织过头或不足(Over-and-Under Modularity),会对复杂系统的绩效有重要影响 。Fleming and Sorenson(2001)也认为适度的模块化会产生最优的创新。另外,是组织 设计产品还是产品设计组织、设计者如何识别能力要素(模块分解)、如何衡量模块化组 织的绩效优势等,都是需要深入探索的。

收稿日期:2005-05-26

标签:;  ;  ;  ;  ;  ;  ;  

模块化组织与大型企业基因重组_模块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