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视角下的中国学术期刊发展研究_学术期刊论文

比较视角下的中国学术期刊发展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视角论文,学术期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回日期:2014-11-23

       DOI:10.11946/cjstp.201409270938

       自世界上第一份学术期刊(英文期刊)诞生以来,学术期刊已经历了300多年的发展历史。特别是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科学文化事业的飞速发展,学术期刊已经成为学术研究成果发表和交流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已经是学科建设、科研管理、新人培养、专业信息传播的重要阵地[1]。在世界学术期刊事业繁荣壮大的同时,国内学术期刊规模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大陆现有中文学术期刊近6500种[2]、英文学术期刊250余种,在学术期刊总体数量上仅次于美国,已成为学术期刊数量的第二大国。但是在国内期刊规模大发展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注意到我国严重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外流现象。《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总主编朱作言院士常谈到“中国的科研目前两头在外”的话题,其中的“一头在外”说的就是用我们国家的经费做出来的研究成果却主要发表在国外期刊上——反映的是我们的学术期刊规模虽大,但整体学术质量不高、学术影响有限,多数国内学者不愿意将自己千辛万苦做出来的优秀成果交给咱们自己的学术期刊出版、传播和交流。针对国内学术期刊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学者们也做过诸多实践探索和问题分析。肖宏等认为中国的学术期刊必须在集团化、数字化、国际化、市场化的方面有所突破才会有所大作为[3]。游苏宁等认为中国的科技期刊发展内忧与外患并重,需要逐一理顺和扶持,并尽力寻找平等互利的国际合作模式[4]。崔月琴也从办刊机制、模式接轨,期刊质量、规范、流程国际化,革新学术传播方式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学术期刊发展的有效途径[5]。在分析国际学术期刊出版动态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趋势后,任胜利认为我国学术期刊总体状况令人堪忧,需要在高质量稿件获取、期刊出版速度、数字化程度和网络服务水平等方面作出大量的努力[6]。赵雁等在分析了制约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瓶颈问题后提出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期刊发展道路必须得到政府多方位的支持、扶持和引导,重点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精品期刊[7]。张建军等指出在中国建设有实际意义的科技期刊群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好期刊的人事权和财务权,而且不能仅仅依靠期刊界和学术界的力量,更希望的是政府能提供实质性的资金扶持和政策引导[8]。近些年,这些研究均从学术期刊具体实践的角度得到了许多关于学术期刊事业发展的共识,对我国学术期刊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文拟从文献计量的角度对国内外学术期刊的理论研究发展进行比较归纳,以期从学术研究层面对国内学术期刊的实践发展进行揭示。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但又指导实践,理论是实践的智慧结晶,理论的发展水平总是与实践的发展水平相一致。以“学术期刊”为主题的研究成果是学术期刊发展实践中的重要理论,都是来自于学术期刊具体实践的重要总结,总与学术期刊实践的发展水平相一致。因此,从某种意义讲,研究“学术期刊”主题领域的核心学术研究成果(理论成果的一种)能够很好地把握学术期刊实践发展的水平和诸多细节。本文拟从国内外“学术期刊”主题领域的文献中总结出指导国内外学术期刊发展实践的理论特征(如关于学术期刊发展阶段的特征、关于核心研究群体组成的特征、关于主题研究的知识基础的特征、关于主题研究热点演进的特征等),通过对国内外学术期刊理论研究特征的对比研究,重点挖掘出影响国内学术期刊事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以期给国内学术期刊管理者和办刊人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为保证数据源的学术性和理论性,我们选择国内学术质量相对较高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统计刊源数据库和国际通用且学术影响较高的Web of Science(TM)核心数据库分别作为国内和国外数据的检索源,再考虑到国内外数据在时间上的同步性,我们选取1998-2013年这个时间段作为文献检索的时间跨度,具体检索式和检索结果如下:

       国内数据:通过“标题=(学术期刊)或关键词=(学术期刊)”进行模糊检索,筛选出1998-2013年间的2067篇文献,并通过逐页人工核查方式最后确定了2018篇目标文献,并下载保存全部题录数据(含参考文献)。

       国外数据:通过“topic:(academic journal*)or(academic periodical*)or(scholarly journal*)or(scholarly periodical*),time span:1998-2013,indexes:SCI-Expanded,SSCI,A&HCI,CPCI-S,CPCI-SSH”的检索方式检索得到7702条检索结果,并通过文献分析剔除与本研究无关的文献,最后得到7051篇文献数据,通过大连理工大学WISE实验室胡志刚博士开发的WoSdownload软件将全部题录(含参考文献)数据进行下载保存。

       国内外数据的最终收集时间均为2014年4月30日,其中CSSCI数据库中关于2013年的文献数据录入工作存在滞后性。

       1.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从理论研究的角度,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法[9]、可视化分析法[10]和文献内容分析法[9],对体现国内外学术期刊出版事业发展的“学术期刊”主题领域的文献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分别挖掘出国内外该主题研究的年代发文数量的发展趋势特征、核心发文作者和机构组成的特征、主题研究的知识基础(即高频被引文献)的特征以及研究热点的时间演进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各自的特征进行比较、归纳、总结和发现。

       文中的知识图谱均由陈超美博士开发的可视化软件CiteSpaceⅢ(版本3.8.R4,64bits)[11]绘制而成,参数均设置为:years per slice:1; pruning:minimum spanning tree,pruning merged network; top N per slice:50; visualization:cluster view static,show merged network。

       2 文献数量的年代发展趋势的特征分析与对比研究

       一个国家在某段时间内的学术文献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该段时间内科学研究产出和学术研究实力的重要指标,在一个研究主题领域所发表学术文献数量的多少同样也反映了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活跃程度和与主题研究相关的事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图1反映的是1998-2013年间国内和国外关于“学术期刊”主题研究文献的年代统计曲线。

       从左边国内发文统计曲线看,整体上表现为随着年代发展不断增长的趋势。但从局部观察,1998-2001年间出现了一个先增后降的过程,从该阶段文献的内容主题分析发现该过程是由1996年“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期刊的问世引发了国内学术期刊研究者对“电子期刊”新事物的“趋鹜”式研究造成的;另2005-2012年“学术期刊”主题的研究总体呈现波浪式发展态势,这表明国内的“学术期刊”主题研究发展并不稳定,这反映国内的学术期刊事业并没有进入成熟稳定的发展时期。由图1右图可以发现,1998-2013年间国外关于“学术期刊”主题的研究在文献数量上呈现的是稳步增长趋势。从局部看,除了1999年前后有稍微显著的变化外(推断由1998年网络版Web of Science的问世推动了学者关于electronic journal的研究和应用引起的),其他年份(特别是2004年以后)发文数量均表现出相对稳定的增长趋势,这说明国外学术期刊(特别是电子期刊)事业处于稳定的发展态势。由国内外两曲线的走势可以充分地说明,国内“学术期刊”主题研究仍不稳定,学术期刊事业发展仍受很多不利因素的制约(如人、经济和政策对学术期刊自由发展的限制等),还处于一个不稳定的初级发展阶段。

      

       图1 1998-2013年间国内(左)和国外(右)关于“学术期刊”主题的核心文献年代统计曲线

       3 核心作者和机构组成的特征分析与对比研究

       从信息科学的角度讲,特定主题文献的核心作者和机构,是该领域研究主体(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和机构)的重要代表,也是该主题领域关于主体的知识结构网络中的重要节点,研究这些重要节点的分布特征和内在相互关系对掌握该领域研究主体的主要组成特征和相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从图2的国内核心作者(左图)和机构(右图)节点可以看出,1998-2013年间发表论文最多且在近些年的表现最为活跃的研究机构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该机构最为代表性的人物是潘云涛、武夷山和俞立平(曾在中信所做博后),他们主要从事学术期刊评价理论与实践、期刊数字化建设等领域的研究;其次是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代表人物为邱均平等,主要从事学术期刊评价理论和实践研究;第三是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其代表人物有叶继元等,主要研究学术期刊(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评价理论和实践;此外,在学术研究机构中还有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宁波大学商学院等机构也是学术期刊主题研究中的核心机构节点。除了学术研究机构及其研究人员外,在发文作者和发文机构知识图谱的核心节点中还有一大批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群体——那就是与学术期刊生产密切相关的出版社、杂志社、期刊社或编辑部群体。其中机构代表有:长安大学杂志社、重庆大学期刊社、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等;作者代表有游苏宁、赵文义、杨琦、张积玉、赵大良、尹玉吉等,值得提及的是在学术研究机构群体中多位核心作者也一直从事学术期刊生产一线的编辑工作,如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武夷山也担任《情报学报》的主编和《中国软科学》的常务副主编,邱均平也是《评价与管理》的主编等,他们也是中国学术期刊生产的重要编辑实践者。可见,在国内的“学术期刊”主题研究的核心作者和机构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事编辑工作的办刊人和进行学术期刊生产任务的机构,他们同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和机构一样,均是中国学术期刊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从图3的国外核心作者(左图)和机构(右图)节点可以看出,排在前3位的核心作者分别是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信息行为和评价研究中心的David Nicholas教授(主要研究虚拟空间中的检索行为、数据消费、虚拟学术社区和电子书和电子期刊的使用等领域)、英国伍尔弗汉普顿大学(University of Wolverhampton)数学与计算机学院的网络计量学家和信息科学家Mike Thelwall教授(主要从事基于微博、社会网络、优酷视频等网络链接内容的网络定量分析方法开发,重点涉及网络计量学、替代计量学和情感分析的大数据研究)和美国田纳西大学诺克斯维尔校区(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Knoxville)信息科学学院的信息学与传播学研究中心主任Carol Tenopir教授(其主要从事信息检索与获取、电子出版和信息产业)。此外,在重要作者和机构节点中,还有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信息行为和评价研究中心的Paul Huntington教授、伊朗的Kharazmi University(原名Tarbiat Moallem University)心理学与教育学学院和图书馆与情报学学院的Hamid R.Jamali副教授、英国罗浮堡大学(Loughborough University)情报科学系的Charles Oppenheim教授、美国印第安大学(Indiana University) 布卢明顿分校情报科学与图书馆学学院Cassidy R.Sugimoto副教授(2010年毕业于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加拿大安省湖首大学商业管理学院的副教授Alexander Serenko、美国夏威夷大学的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的Peter Jacso教授,他们中的大多数均是各个大学和科研机构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的重要科研和教学人员,其研究方向主要涉及科学学、计量学、学术交流与传播、电子出版和期刊评价等领域。

      

       图2 国内“学术期刊”主题文献的核心发文作者(左)和机构(右)的知识图谱

       从国内外学术期刊主题研究的核心作者和机构组成的分析中发现,1998-2013年间推进国内学术期刊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主要有高校及科研院所中从事学术期刊资源利用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或科研机构)和学术期刊生产实践一线的优秀学术期刊办刊人(或机构),而推进国外学术期刊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主要是国外的知名高校的科研群体(主要是图书馆学和情报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者和机构),并没有“学术期刊”的生产机构和生产一线编辑队伍的身影。这一特征一方面体现了国内外学术期刊运作和管理制度的差异性,另一方面同样说明目前国内学术期刊事业还处在一个不成熟的发展阶段,还存在诸多重要问题需要学术期刊生产一线的编辑队伍去探索解决。

      

       图3 国外“学术期刊”主题文献的核心发文作者(左)和机构(右)的知识图谱

       4 主题研究知识基础的特征分析与对比研究

       学术文献中的引用行为是学术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的学术关注现象。施引文献与被引文献在内容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内在联系。从计量学的角度看,施引文献构成了学术研究的前沿,被引文献组成了研究前沿的知识基础[12]。研究特定主题文献中被引文献的时空特征和文本内容,可以从引文的角度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该主题研究前沿的方向和热点。如图4(左)和图4(右)分别反映了国内外“学术期刊”主题文献的引文共被引关系网络,其中显示标注的是高被引文献的重要代表。

       在国内的引文共被引网络中,高被引文献的研究主要体现两大主题。一是关于期刊编辑规范理论与实践的主题研究,如陈浩元于1998年编著出版的《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王立名于1997年编著出版的《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王小唯等于2003年发表的《学术论文引言的结构模型化研究》等,它们在科技期刊的编校规范、期刊论文的结构谋划、期刊编辑理论与实践探索等方面给后续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工作更多的指导和启示。二是关于学术期刊评价理论和实践的主题研究。如苏新宁于2008年发表的《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体系》、邱均平等分别于1988年编著的《文献计量学》和于2004年发表的《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及定量方法研究》、戴龙基等于2004年编著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王玖等于2003年发表的《秩和比法在医学学术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李修杰等于2006年发表的《运用判别分析法建立的期刊评估指标体系》、Braun T.等于1990年发表的“A topographical approach to world publication output and performance in the sciences,1981-1985”、Moed H.F.等于1995年发表的New bibliometric tools for the assessment of national research performance:Database description,overview of indicators and first applications、Vinkler P.于1986年发表的Evaluation of some methods for the relative assessment of scientific publications等,这些文献给后续学术期刊主题研究更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在期刊评价体系的构建(期刊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的确立)、机构学术产出、国家科研实力的评估等方面进行了理论探究和实践指导。

      

       图4 国内(左)和国际(右)“学术期刊”主题文献的引文共被引网络知识图谱(图中相关节点因方便显示的需要对位置作过适度调整)

       在国外的引文共被引知识网络中,高被引频次排在第1位的是Hirsch J.E.等于2005年发表的一篇题为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的期刊论文(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价个体科学研究水平和能力的评价指标—h指数),排在第2位的是Seglen P.O.于1997年发表的一篇题为“Why the impact factor of journals should not be used for evaluating research?”的期刊论文(文中对用期刊影响因子评价科学研究提出了异议,并给出了诸多理由),排在第3位、第4位和第8位的分别是Garfield E于1972年、2006年和1955年发表的题为Citation analysis as a tool in journal evaluation、The history and meaning of the journal impact factor和Citation indexes for science:A new dimension in documentation through association of ideas的期刊论文(1955和1972年的两篇论文分别是关于期刊影响因子理论和引文分析实践的奠基之作,2006年的是关于引文分析理论在期刊评价中的应用即期刊影响因子方法的历史回顾与意义总结的经典之作),排在第5位的是Price D.J.于1963出版的关于科学发展规律的奠基之作Little Science,Big Science(该书论述了科学发展的指数增长规律和逻辑增长规律,提出了普赖斯定律,用计量统计的方法对科学的相关属性进行了挖掘分析,发现了诸多新的现象,是关于科学计量学和科学学的主要经典著作),排在第6位的是Tenopir Carol于2000年发表的一篇题为Towards electronic journals:Realities for scientists,librarians,and publishers的期刊论文(文中重点阐述了电子期刊的出现对科学家、图书管理者和出版商在科学信息的生产、传播、交流过程中的作用产生的具体变革)。此外,还需重点提及的是排在第7位和并列第10位的分别是Kuhn Thomas(库恩)1970和1962 的惊世之作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第2版和第1版(是关于科学历史演化和科学概念演变的哲学著作,它重点指出了科学概念的演化是科学领域内一种革命性的进化,而不是一种缓慢的改变)。从这些“学术期刊”主题研究的知识基础可知,国外研究者关于“学术期刊”主题研究大多与以下主题密切相关,其一是利用已有的学术期刊电子资源对学术期刊、学术研究机构、地区或国家进行学术影响力评价或学术产出评估;其二是从已有的电子学术文献数据中挖掘出科学本身以及科学中各学科领域隐性的知识结构特征,从事知识发现活动。此外,这些知识基础(高被引文献)均是与学术期刊相关的文献计量学和科学学领域的重要奠基性成果,说明国外研究者们对这一领域重点理论的吸纳和运用水平较高。

       从国内外学术期刊主题的引文共被引网络中,我们发现体现国内和国外学术期刊主题研究的核心知识基础即高被引文献的研究主题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国内方面主要体现两大主题:一是以编辑工作为中心的编辑加工理论与实践的主题;二是以核心期刊遴选为主要目的的中文期刊评价方法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等理论和具体的评价实践活动的主题。而国外方面则主要体现的是基于引文分析方法在国外学术期刊评价中的理论构建、实践应用主题和基于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科学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主题。与国外“学术期刊”主题研究知识基础的特征对比发现,国内研究者的视角主要局限在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研究和关于期刊质量评定的期刊评价工作上,而且大多学术期刊主题的研究者关于重要理论的关注还局限在国内范围,对国际上的重要理论关注太少(其中国内学术期刊主题研究文献的高被引文献前10篇中只有1篇是来自国外的)。

       5 研究热点的演进特征分析与对比研究

       研究一段时间内特定主题文献的高频关键词或短语能够较好的追踪该主题领域的热点研究[13],研究特定主题文献在连续时间段内的高频关键词或短语的变化,能够较好地掌握该主题在该时间段内的热点演进过程和发展趋势。表1中反映的是国内外“学术期刊”主题研究在不同时间窗(4年为1时间窗)下的高频短语列表,其中同一时间窗中左边的为国外部分,右边的为国内部分,且同一时间窗自上至下短语出现的频次依次降低。从国内部分来看:1)4个时间窗下体现热点研究的高频短语中均有标注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短语出现,如期刊编辑、编辑加工、编辑、编辑工作等,说明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理论与实践一直是1998-2013年间的重点研究主题。2)在1998-2001这个时间窗下出现了标注学术期刊电子出版主题的高频短语,如电子期刊、光盘检索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等,这主要是由1996年初国内第一份“电子期刊”——同方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期刊的问世及后续应用而带来的一股关于学术期刊电子出版的学术研究热潮所致,且该研究热潮在2002年后的学术期刊主题研究中很快退去。3)在国内的电子期刊出现后,除了对编辑出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外,期刊质量的评价研究也开始成为国内学术期刊研究的热点。从2002-2005年所在的时间窗起,关于学术期刊质量评价及与之相关的学术评价的高频短语(如表1所示)主要有期刊质量、期刊评价、核心期刊、影响因子、学术质量、学术水平、h指数、学术评价等,其中2006-2009时间窗下的高频短语中就有6个是关于此主题的,说明学术期刊及与之相关的学术评价理论与实践是2002年以后的学术期刊主题研究中的重要且持续性的研究热点。4)在2010-2013年的时间窗下出现了这样3个新的高频短语,分别是数字出版、数字化、体制改革。这3个高频短语的出现不难联想到国家从2010年起实施的多项关于新闻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举措和2012年起国家大力支持和实施的传统出版向数字化出版转变的重大战略。他们的出现与国家出版部门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国外部分来看:1)自1997年汤森路透集团发布Web of Science 电子资源的网络版后,国外对电子期刊、电子出版、学术出版、网络出版、学术交流的等有关电子期刊出版理论与应用的探究变得十分活跃,特别是1998-2001年这个时间窗下,关于电子学术期刊出版理论与应用主题的高频短语就有5个(分别是electronic journals,scholarly communication,wide web,electronic publishing,scholarly publishing等) ,并在后续的2002-2009年间与电子期刊相关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均被作为热点研究继续在跟进。2)关于学术期刊评价理论中期刊影响因子的研究一直是国外学术期刊主题研究的热点。3)自web of science网络版发布以后,基于学术期刊电子资源的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研究变得十分活跃,如citation analysis(引文分析)和content analysis(内容分析)自1998年以来一直是国外学术期刊主题研究的高频短语,而且从两者各时间窗下的词频比较来看,这种研究活动(知识发现)逐渐从基于语篇的文献分析向基于语义的内容分析转变,这种转变预示着基于学术内容的语义挖掘和知识揭示过程必将成为未来知识生产和获取的重要途径之一。4)学术期刊主题的研究与情报科学(information science、scientific information)的研究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术期刊资源是情报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挖掘基地之一。5)自1998年以来,学术期刊主题研究在关注科学技术领域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科学领域期刊或学科知识的研究。

      

       从国内外研究热点特征的比较中,我们得到如下结论:1)在电子期刊的热点研究方面:1998-2001年的时间窗下国内外均有大量关于电子期刊的研究,但国内的电子期刊出版只是学术期刊纸质版内容的一种电子载体呈现,与国外真正意义上的电子期刊出版本质上是不同的。2)关于编辑工作理论与实践的热点研究方面:国内的学术期刊主题研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涉及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而这在国外学术期刊主题研究热点中却体现不明显。3)关于学术期刊评价的热点研究方面:2002年起国内学者对学术期刊本身的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开始掀起热潮,其研究热度(以表1中表征此热点的高频词的个数来衡量)均超过了其他任何主题的研究,也远远超过了国外学者对学术期刊评价研究的热度,这说明国外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合理的期刊评价体制,而适应国内学术、科研、教育评价体系的学术期刊评价和与之相关的学术研究评价机制仍不成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研究者进一步探究。4)关于学术期刊电子资源应用的热点研究:在国内的学术期刊主题研究中暂未体现运用学术期刊电子资源进行基于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的学术信息挖掘和知识发现的热点研究;但与之相反,在国外的热点研究中这种资源利用却相当常见。如表1所示,citation analysis(引文分析)和content analysis(内容分析)两个短语均在全部的4个时间窗中体现出来,且“内容分析”词频排序一路上升(从第1时间窗的第14位上升到第4时间窗的第5位),说明对学术期刊电子资源中的信息分析行为已从文献集合的语篇层面逐渐过渡到文献内容中知识单元的语义层面,信息的利用水平随时间推移更加深度化。5)关于学术期刊主题研究热点的稳定性方面:从国外高频短语的热点演进来看,国外学术期刊主题的研究热点相对稳定,说明国外特别是美国学术期刊事业发展相对稳定(学术期刊的出版活动完全由市场规则来主导),已经进入发展中的成熟时期;从国内高频短语的热点演进来看,国内近些年变化较明显,2010-2013年间出现了许多突现性的高频短语,主要受国家相关部门的宏观或中观改革政策和方针影响明显,如2011年国家中宣部启动的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事件造就了高频词“体制改革”的出现,2012年国家多部联合启动的新闻传媒出版单位的数字化转型运动造就了高频短语“数字化”、“数字出版”的出现。可见,国内学术期刊出版事业的发展受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明显,基本没有形成类似于国外学术期刊出版事业所处的市场化调控机制。

       6 问题总结

       通过对国内外学术期刊理论研究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以下5点内容值得国内学术期刊管理者和办刊人重点关注。1)当前,国外学术期刊事业已进入成熟稳定的发展时期,而国内学术期刊出版事业整体还处于不稳定的初级发展阶段,在理论探索和工作实践中依旧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2)以学术期刊资源作为重要研究对象的科学研究人员和机构是推动国外学术期刊事业发展的主要力量,而学术期刊生产一线的优秀办刊人(机构)和高校及科研院所从事于学术期刊相关问题研究的研究者(机构)共同构成了推进国内学术期刊事业发展的主要力量。相比之下,国内的这些“推进力量”对国际上与学术期刊相关的重要理论吸纳不够,从整体来看学习和交流意识尚需进一步加强和提速。3)国内学术期刊中的电子期刊、数字化、开放存取等期刊新载体新模式的研究均比国外相关的研究要晚很多年,今后必须寻求跨越式发展策略才能跟上国际步调。4)在注重学术期刊质量发展的同时,国外学术期刊更多地专注于提高学术期刊内容作为知识发现资源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而国内学术期刊出版事业发展则从整体上更注重通过提高编辑工作的业务能力和增强适应期刊评价规则的期刊质量“被提高”行动来“推进”。5)国外学术期刊出版事业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调控,属于市场规则引导下的事业;而国内学术期刊事业发展则受政府部门实施的方针政策和与学术期刊相关的评价机制的影响较大,属于行政化管理规则引导下的学术期刊事业,基本上没有形成市场化的调控环境。

       7 建议

       自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以来,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整体增长明显。面对当下国内学术期刊出版事业发展的局面,建立与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学术期刊出版事业依旧任重道远[6,14]。谋划未来的发展必须认清劣势,有的放矢。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发展国内的学术期刊事业必须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一流办刊人才[15]。因为只有一流的办刊人才能办出一流的期刊,也只有一流的办刊人能保证一流期刊的健康发展。在专业化的学术期刊出版人才培养中重点增强办刊人对学科前沿研究的跟踪能力、精湛的办刊业务水平和国际化的办刊思维(编辑-出版-传播的数字化运作思维和能力)。

       其二是,还国内学术期刊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16],让其在健康的学术世界里自然发展。学术期刊的生态环境其实也是学术界的生态环境,中国的学术如果没有解开“以影响因子大小来评价学术期刊质量高低”和“以学术期刊质量高低来评价学术水平深浅”这两根缰绳,中国学术期刊出版的未来仍旧是以期刊评价的发展为主要导向的期刊质量的“被增长”时代。

       其三是,构建国际化的学术期刊编辑-出版-传播平台,争取更多国人的支持和青睐。科学无国界,学术亦无国界,中国未来的学术期刊只有拿到国际化的平台上与国际学术期刊一道“摸爬滚打”,从整体上让中国学术期刊得到国际化的锻炼,不久的将来才有可能出现中国学术期刊从整体上分得“世界学术成果一杯羹”的机会,才有可能让中国自己的研究者回心转意,将自己“心爱”的研究成果心甘情愿地交给中国自己的学术期刊出版传播。

       其四是,分类整合现有的优质学术期刊资源,促成各学科间的集群式出版和传播[17]。学术期刊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载体,其内容的整合传播是学术期刊信息交流的必然趋势。如果我们国家多出现几个像中华医学会、高等教育出版社这样的国际化集群式办刊机构[18],中国的学术期刊才有更多机会在国际上立足,才能更强烈地吸引住国际同行们的眼球,被他们所认可和接受。

       其五是,在凸显集群式发展模式的同时,积极加速学术期刊信息资源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建设。未来的学术世界是学术资源大数据的世界,如何在学术资源的大数据中脱颖而出,除了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资源外,还必须将我们的学术期刊资源按照国际化的高标准通过技术创新方式有机深度整合起来,实现学术资源的高水平服务功能,最终提高其资源利用的超高附加值,如尽力提供“元数据”或“碎片化”的检索服务,提供全面的知识发现服务,提供全面的知识跟踪和智能推荐服务等。

       作者贡献声明:

       胡小洋:提出选题,数据的获取和处理,图谱的绘制,文献内容的分析、总结和归纳和论文的撰写;

       邱均平:给选题提出建议、对选题进行论证,对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予以指导。

标签:;  ;  ;  ;  ;  ;  ;  

比较视角下的中国学术期刊发展研究_学术期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