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出版集团经营管理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营管理论文,中外论文,出版集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出版集团是多个出版法人和相关法人的联合体,世界著名出版集团大都跨国跨媒介经营,规模巨大,在国家和世界出版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著名出版集团都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因此,成功的经营管理是出版集团成功的关键,巨大的规模只是成功的经营管理的结果。出版集团的发展并不简单地追求规模,集团在经营中往往会主动出售其所属企业,以减少经营风险,提高管理效率和盈利水平。目前我国所成立的出版集团,主要是将具有共同行政归属的出版社及相关企业联合起来,组成具有相对规模的联合体,它们能否在市场经营中获得成功并不取决于它们的规模,而取决于这些出版集团能否进行成功的经营和管理。
中外出版集团在经营媒介、经营地区等方面都存在差异,集团内部的产权结构、管理结构等方面也有很大不同。但是,从长远来看我国出版集团和出版市场的建设必然要向着与世界接轨的方向发展。因此,进行中外出版集团经营管理的比较分析,可以为我国出版集团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方法。
一、中外出版集团对外经营比较
1.中外出版市场比较
书籍的出版和印刷起源于中国、兴盛于中国,但是现代出版业的发展和成熟则在西方国家。经过长期的成长和发展,国外出版市场规模巨大,市场化管理体系比较成熟,出版发行渠道畅通,而相比起来,我国出版业在这些方面都存在着差距。
在800多亿美元的世界图书总销售额中,美国以270亿美元列第一位,约占世界市场的1/3,我国列第10位。从出书品种来看,我国列世界第一,其中新书占60%。而且,我国图书市场的增长速度要高于西方国家。但是,我国人均图书消费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统计表明,发达国家的出版市场规模较大,但发展速度较慢,我国出版市场规模虽小,却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这为我国出版集团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中外出版集团跨地区、跨媒介经营比较
国外出版集团是以图书经营为重点的跨媒介、跨地区经营的媒介集团。在图书、期刊、报纸、电影、电视、广播、音像、网络等不同媒介之中,出版集团往往同时经营其中数种媒介业务。此外,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发展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媒介集团同样有强烈的跨国发展的趋势,尤其在英美发达国家之间,由于具有相同的市场环境和相同的文化背景,各国之间媒介企业的相互投资更为明显。以英国的皮尔森集团为例,其所经营的图书、报刊和影视娱乐等其他业务所占比较分别为75%、20%、5%,集团的年营业额在世界不同地区经营的分布为:英国本土14%、北美65%、亚太地区6%、世界其他地区3%。
由于跨媒介跨地区经营,国外出版集团在经营管理中十分注重媒介差异,地区差异。与此相应,专业化和地区化成为出版集团经营的两个重要的经营取向。
由于存在媒介差异,出版企业必须集中优势资源,在某一媒介、某一专业取得经营优势,这就是媒介经营的专业化。一方面,出版集团在不同的媒介领域不同的专业设立或收购不同的企业,使集团所属企业都能发挥各自的专业特色。另一方面,在整体的发展上集团也注意遵循统一的专业化发展方向,使集团的资源相对的集中,创立集团的优势品牌和优势形象。
地区化是出版集团跨国经营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在海外的投资经营中集团遵循着本土化的原则。收购当地有实力有潜力的出版企业是集团跨国扩张中的首要选择,这不仅节约了新企业培育发展的时间,而且可以在发挥集团资金优势的同时,保持企业与当地文化的兼容性。另一方面,集团的经营要按照地区进行划分。集团会在不同的地区设立其经营分部,以集中统一的领导地区的经营业务。比如,荷兰的沃尔特斯·克鲁维尔集团经营的业务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法律、税收和商务亚太集团(简称LTB亚太集团),法律、税收和商务北美集团(简称LTB北美集团),法律、税收和商务欧洲集团(简称LTB欧洲集团),国际健康和科学集团,教育集团等5部分。这是同时按照专业和地区将集团进行划分的比较典型的例子。
与国外出版集团跨地区跨媒介的经营相比,我国出版集团则处于地区分立和单一媒介的经营状况。地区分立问题实际上是国家的出版管理体系所规定的。我国出版集团的建设主要是以省为单位进行的地区组合,因此集团建设并没有解决出版市场地区分立的问题。并且,我国的出版集团主要由出版社联合组成,图书出版经营是集团最主要的经营业务。辽宁集团和山东集团还包括相当比例的印刷和发行业务,科学集团有一定比例的期刊经营。但总的来讲,我国出版集团都没有形成成熟的跨媒介经营结构。
我国目前成立的出版集团都是在经济比较发达,出版资源相对丰富的东部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出版业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分立和政策关照显然都不利于这些地区出版业的发展。如果正确引导出版集团的建设,使它们能够将资金和人员投入到中西部地区,参与中西部地区的出版建设,将可以促进我国出版事业的地区协调发展。
出版专业化是我国出版集团发展面临的又一个重要问题。我国的出版社是按照国家批准的专业进行出版业务,有专业分工,但是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品牌上都还没有形成真正的专业化优势。地区化的出版集团建设扩大了出版经营规模,但并没有建立和强化专业出版优势。
3.中外出版集团扩张发展比较
出版在国外是比较完全的市场化经营,出版企业经历了从私人公司向公众公司的转变,出版企业的扩张也由自我积累滚动发展的方式转变为发行公众股份联合兼并的发展方式。目前,收购与兼并已经成为出版集团扩张的主要方式。80年代以来更是兴起了大规模的跨国兼并高潮。特别是在美国出版业,美国出版市场不仅规模很大并且有开放性,因此,欧美国家的大型出版集团纷纷登陆美国市场。大规模兼并使得许多出版集团在美国的营业额超过了在本土的经营。比如英国和荷兰合资的里德·艾尔斯维尔集团在世界各地经营所占比例中,北美占56%,而英国和荷兰只占20%和10%。
与此相应,由于我国的出版单位是事业单位性质,出版组织之间的联合或者合作都必须经过特定的程序批准。并且,跨媒介的兼并,跨地区发展等问题都没有明确的管理规范,使得我国出版集团的发展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地区化和严格的行政监管是我国出版集团扩张发展的壁垒,而集团建设本身存在着一种很强的扩张趋势,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将很可能促使一些有实力的出版集团将资金投入到出版或媒介产业之外。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将不仅仅是出版潜在资源的流失,也将会使出版集团的建设陷入经营危机,国内外大量企业兼并的实践经验表明:跨行业扩张的风险远远高于行业内的扩张。因此,加快我国出版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出版集团发展的关键。
二、中外出版集团对内管理的比较
1.中外出版集团产权关系比较产权关系,即所有权关系,是企业内部管理的核心问题。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核心就是建立在现代产权关系的基础之上。简单讲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企业的所有者并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由职业经理人负责。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的行使遵循一种制度化的固定的模式,而所有权人和经理人具有相对的流动性,这就使企业形成了合理的监督和激励机制,企业的经营管理更加高效。
集团,也就是企业集团,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随着兼并和扩张发展起来的联合企业组织形式。产权关系是集团中的企业得以维系的最重要的纽带,同时也在集团内部建立了一种市场化的氛围。产权关系主要分为包括全资、控股、参股等3种,其中全资公司和控股公司构成了集团的核心。此外集团也采用合同、协议等联合方式。
我国出版集团是事业单位的性质,其资产属于国家,为了便于市场化的经营管理,新成立的出版集团已经或正在进行国有资产的授权经营。授权经营后,集团对所拥有的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而日常的经营管理由集团的管理层负责。这种改革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原则,是出版集团进行成功的经营管理的基础。但是,目前我国出版集团仍要接受主管机关严格的监督和管理,不能完全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自我经营、自负盈亏。此外,由于单一的产权关系,我国出版集团同样也存在着活力不够、监管不力等国有企业所共同面临的问题。
2.中外出版集团组织结构比较
组织结构是指集团内部各企业与部门的建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国外出版集团的基本组织结构特点是事业部,事业部是设于集团总部与基层企业之间的一种管理机构,有以下主要特点:(1)事业部一般是按产品、市场、地区、用户等划分出的相对独立的利润中心。(2)事业部一般没有法人资格。但是,大型企业集团会将其所属的海外法人企业作为自己的一个事业部而加以控制和管理。(3)从领导或管理方式上看,事业部与集团公司为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但事业部与集团公司实行高度的分权,总公司(集团公司)只是对经营、管理的结果进行间接控制。
以麦克劳-希尔集团为例:集团分为教育集团、金融集团、信息与媒介服务集团等3个事业部。其中,教育集团经营小学中学课本、辅导材料,以及各种教育管理和培训等业务,教育集团又分为中小学教育集团和高等教育、职业和国际集团两部分。中小学教育集团下辖SRA、麦克米兰、格兰考尔、CTB和麦克劳-希尔儿童出版公司等5家公司,分别出版从小学到中学各年级的教材和教辅读物。
由于我国出版集团规模较小,经营业务单一,产权关系简单,因此我国集团一般采用母子公司制的组织结构。辽宁出版集团和山东出版集团的规模较大,所属企业众多,且从事多种经营业务,其建立的组织结构类似于国外出版集团事业部制的结构。但是从内部管理上,各分部并不拥有国外出版集团的事业部那样建立相对独立的经营权限,也没有比较规范的激励和监督机制。
中外出版集团采取不同的组织结构主要是由集团的规模所决定的。国外出版集团的资产和年营业额都是我国出版集团的资产和年营业额的10倍以上,最高的差距分别达到了约2000倍和500倍(新闻集团和北京集团相比)。国外出版集团所辖公司也远远多于我国集团,比如,新闻集团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及世界其他地区拥有840多家企业,其中一半是全资子公司,另一半是控股公司。拥有如此众多的企业实行简单的直接管理显然不行,以地区或媒介为标准将集团化分成若干事业部,分工明确,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
3.中外出版集团人员管理及激励比较
在人员管理和激励上,国外出版集团采用以利益为主的方式,我国出版集团采用以行政指导和监督为主的方式。首先,国外出版集团对于管理人员都实行聘用制,经营业绩突出的可以续聘、可以升职,经营业绩不好只好走人。国外出版集团的经营管理者是职业经理人,只对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盈利状况负责。与此相应的,国外出版集团采取了将管理人员的报酬与集团的经营状况相联系的方式,采用包括以股份或期权为报酬等方法。我国出版集团的经营管理者都是由出版管理机关任命或批准,与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不同,他们的工作主要对国家的新闻宣传事业负责。出版集团的经营状况记入他们的政绩之中,而较少与其收入相联系。对于出版集团中其他的工作人员,中外出版集团也存在着相应的差别。可以说我国出版集团事业单位的性质突出地体现在对人员的管理方面。
三、我国出版集团发展问题探讨
在以上的比较分析中,我国出版集团在经营管理方面似乎处处都存在着差距,这主要是由于选择了市场化的分析视角。国外出版集团市场化的发展有上百年,而我国才刚刚起步,存在差距是必然的。从另一方面讲,我国出版集团有着自身的优势和特殊的使命,必须在保证国家出版事业健康发展的同时,学习国外出版集团先进的模式和经验,建设具有我国特色的出版集团。
集团化建设是在保证国有资产和国有经济实力的条件下,进行市场化改革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但是,出版业与生产制造业不同,关系到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如何把握和解决市场化与舆论导向问题,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问题,是进行我国出版业改革和出版集团建设的关键性问题。
目前,我国更加注重出版业舆论导向作用的发挥,我国的出版管理体系能够保证出版业实现社会效益,但是不能保证出版企业充分地实现其经济效益。这不单单是企业的经济效益的问题,更是整个出版业发展动力的问题。也就是说,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我国出版企业的活力不够,整个出版业的发展动力不够。因此,进行出版管理体系的改革和进行出版市场的建设是出版业改革的关键,也是改善出版集团经营管理水平的关键。简单讲,舆论导向和精神文明建设应该主要由国家和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和相应的行政手段来保证,而出版企业和出版集团应该更加注重市场化经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通过分析,本文认为,我国出版集团的建设应当遵循着缓步发展、积极调整的原则。所谓缓步发展,就是说出版集团建设不要急于进行融资和资本的扩张,而是以自我积累的发展方式为主。国外出版集团是在实现了近百年的自我积累、自我完善的过程之后,在适当的经济和社会条件下进行的扩张。目前我国的出版集团的产权关系、人员管理等内部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出版管理体制改革的外部问题也没有完全解决,在这种情况下盲目扩张显然不可取。
所谓积极调整,一方面是集团内部的调整,关键就是集团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通过产权关系、组织结构、经营结构的调整,完善集团在人员、财务等方面的管理规范,使得集团拥有更强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是国家出版管理体制的调整,允许并鼓励出版企业进行市场化的管理和经营,为出版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信通过不断的改革、调整和发展,我国必将崛起能够与世界著名出版集团相抗衡的出版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