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部编初中语文课本中鲁迅作品的人文精神论文_黄文志

论部编初中语文课本中鲁迅作品的人文精神论文_黄文志

黄文志(湖南省新邵县新航中学 湖南 邵阳 422900)

摘要:鲁迅作品蕴涵丰富的人文精神。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自信的中国脊梁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关键词:语文课本;鲁迅作品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3-046-01

新的部编初中语文课本,鲁迅作品虽没有过去选编的多,但依然每册都有。作品内容各有侧重,无不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辉。其人文精神的核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是鲁迅作品人文精神的核心。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他的崇高的爱国精神和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了完美体现。

文章开头一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表现了作者对东京竟也像南京那样乌烟瘴气的失望、厌恶和急切地要求学到本领以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接着对“清国留学生”种种丑态进行描写。这些描写处处与作者的那种爱国正气、民族威严相映衬。

离开东京去仙台,途中所经唯独不能忘却“日暮里”“水户”。特定的物,特别的人,令作者百感交集。一句“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饱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文中提到“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等,不难看出作者的对伟大祖国精神文明的肯定和自豪之情。对先生问及中国女人裹脚“感到很为难”,自然流露出作者对旧中国腐朽残酷的封建制度的有力否定。

作品对“匿名信事件”“电影事件”的记叙,更能体现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反语的运用,表现作者对日本“爱国青年”这种荒谬想法的愤慨。“电影事件”里,影片中和影片外的中国“看客”,对枪杀中国人的“喝彩”,令作者悲愤至极。作者抱着医学救国的理想动摇了,转而“弃医从文”,从思想上拯救自己的祖国,用文学唤醒国民的灵魂。

作者最后写道:“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病的文字”。读到这里,一位备受钦敬的爱国者、以笔作为“投枪和匕首”的民主战士形象跃然纸上。

课文《故乡》里,作者的爱国精神亦有所体现。他对“兵、匪、官、绅”横行的旧社会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对破败的农村和萧条的城镇,感到痛心。他希望找到一条“未经生活过的路”,他坚信“走的人多了”,新的希望之路定能出现。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教育和影响着万千学子。

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鲁迅作品蕴含着极其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其核心内容包括人与人的平等、友爱、尊重等。从部编教材中选取的《故乡》《社戏》《孔乙己》《阿长与〈山海经〉》几篇作品中可以窥见。

1.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故乡》中闰土与“我”从小亲密无间,但再次见面,却彼此隔膜起来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主动招呼他说:“闰土哥……”而闰土最终“分明地叫道:老爷……”“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实在是作者不愿看到的。因之作者在小说的结尾部分抒发了“我”对隔膜的“气闷” 和“悲哀”之情,希望下一代永远消除隔膜,过上我们未经生活过的新生活。

2.充满人性关爱与尊重

在平等基础上爱护人生命,关怀人的幸福,是鲁迅作品中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的名字是从描红纸上取的绰号,他读过书却没有进学,被同是读书人的丁举人打折了腿,即使用手走路,也无人问津,最后不知死活。这样一个潦倒的读书人,却没有人同情怜悯,只是人们取笑的对象。世态炎凉,人情冷漠可见一斑。对于孔乙己,作者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一态度的背后,何尝不浸润着作者对所有人充满浓厚人性关爱与尊重的人道主义色彩。

在《社戏》一文中,作者以抒情的笔调描绘了一个温馨恬淡的田园牧歌的理想之乡——“合村都同姓”的平桥村。在这里,没有封建等级、宗法观念,人人平等、友爱。这种“平等、友爱”的描写,寄托了鲁迅的人道主义情怀,更是他美好理想之所在。

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作者对阿长是充满怀想与敬意的。文章最后写道:“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它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

北京师范大学王富仁教授指出:鲁迅是以人性、童心去感受世界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很好地印证了这一观点。百草园是作者的“乐园”,三味书屋里的先生虽说严厉,但他的戒尺从未真正用来责罚我们。在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里,却有一股亲切的气氛流动其间,那是儿童的谐趣。

三、自信的中国脊梁精神

鲁迅先生的杂文,充满着批判与战斗的激情,直击一切敌对势力和民族的“劣根性”。在部编教材的中学课本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便是鲁迅杂文的精髓。

作品开篇指出现实中所谓“中国人”在三个不同阶段表现出来的三种不同态度:一是总自夸“地大物博”,二是只寄希望于国联,三是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接下来,作者针对对方的三个论据进行反驳,指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其实质是失掉“他信力”,发展“自欺力”。作者在否定的同时,明确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并且“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地底下”那些“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脊梁”。他们是作者尽情讴歌的、坚定自信的中国人。先生自己就是有着坚定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鲁迅作品丰富的精神内涵,远非笔者在文中所能表现的。鲁迅已经积淀为现代最重要的精神资源,鲁迅精神是中华“民族魂”。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星空里,鲁迅作品定会辉耀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辉。

参考文献

[1]2017年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C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

[2]王富仁;最是鲁迅应该读[N];中国教育报;2001年.

[3]冯萍;鲁迅作品中的人文精神——以中学语文教材为例[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1年06期.

[4]丁丽;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编选及其教学问题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论文作者:黄文志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3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5

标签:;  ;  ;  ;  ;  ;  ;  ;  

论部编初中语文课本中鲁迅作品的人文精神论文_黄文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