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萧山第四人民医院放射科 311225
摘要: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SHCC)CT与MRI强化特征的对比。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4月-2017年3月86例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患者,均为单病灶,均采用CT、MRI动态增强扫描,观察病灶各期CT、MRI值,计算SHCC增强各期相对强化率(rER)、病灶-肝脏对比率(TLCR),分析时间-密度/信号强度曲线类型,观察病灶动脉期强化方式、假包膜情况。结果: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经MRI增强检查,动脉期、平衡期rER、TLCr均明显高于CT结果(P<0.05),CT、MRI增强的门静脉期rER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但TLCr对比差异较为明显(P<0.05);CT、MRI强化速升速降、速升缓降类型对比差异显著(P<0.05);CT、MRI动脉期强化情况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CT假包膜显示率低于MRI假包膜(P<0.05)。结论:CT、MRI动态增强均可反映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相对肝实质的“快进快出”强化,经MRI检查,其显示动脉期快速强化、假包膜优于CT,但CT对于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强化“退出”更具有优势。
关键词: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CT;MRI;强化特征
肝硬化与肝细胞癌(HCC)具有较为明显相关性,在肝硬化患者群体中出现肝细胞癌的几率达到3-5%,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出现肝硬化的几率为肝癌总体数量的72%[1],肝癌往往是因肝硬化再生结节通过演变而形成的,此过程分为多个阶段,对其实施影像学检查时需注意确定慢性乙型肝炎具体病变程度、鉴别肝脏占位性病变类型等。在肝癌形成初期,并无较为显著的临床症状,通常是因意外而检查到,但是伴随疾病进一步发展,患者逐渐出现肝痛、消瘦、黄疸等明显症状,而此时进行诊断时通常已处于中晚期,对其治疗时具有较高的难度,因此对病变进行早期有效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86例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患者,探讨CT、MRI强化特征,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6年4月-2017年3月86例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患者,均为单病灶,其中男63例,女23例,年龄36-77岁,平均年龄为(53.74±4.82)岁。病灶直径为6~30mm,平均为(16.73±5.92)mm。
1.2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合并乙肝肝硬化;经CT、MRI检测前均未采用相关手术予以治疗;病灶均确诊为小肝癌[2]。
排除标准:无法开展随访工作、依从性较差病例;单纯患有小肝癌者;研究相应药剂过敏者,含有碘对比剂等药物[3]。
1.3方法
患者均经CT检查,通过16排扫描仪完成,将进床速度设定为27.5s/360°,将准直宽度调整到1.25mm×16mm,螺距设定为1.375,管电压为120kV,管电流为300mAs,将层厚设定为5mm,层间距调整到5mm。患者均实施常规平扫,通过肘静脉按照3ml/s的速度注射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碘海醇(300mgl/ml),剂量为1.5ml/kg体重,分别在30s、60~70s、180s时对患者的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实施动态增强扫描。按照患者肝脏大小,大约需7~10s的时间对其予以单期全肝扫描。在门静脉期应重建厚度为1.25mm,零间距。
患者均实施MRI检查,轴位呼吸触发FSET2WI+FS,TR/TE2~3呼吸周期/(80±10)ms,将层厚调整为6mm,将层间距设定在1.5mm,将视野(FOV)调整到40cm×36cm,将矩阵设定为320×224,通过2次激励;SE-EPIDWI,TR5000ms,TE75.40ms,将层厚设定为6mm,将层间距调整到1.5mm,将FOV调整为40cm×40cm,将矩阵设定在128×128,通过8次激励;FSPGRT1WI同反相位成像,TR为120~250ms,TE为2.25~4.5ms,将层厚调整到6mm,层间距设定在1.5mm,将FOV调整为40cm×36cm,将矩阵设定到256×170,通过1次激励;对肝脏容积予以快速采集(LAVA)三维动态增强扫描,TR为5.14ms,TE为2.30ms,将层厚调整到5mm,将层间距设定为2.50mm,将FOV调整为40cm×36cm,将矩阵设定在288×192。使用双管高压注射器通过肘静脉注射欧乃影,速度为3ml/s,剂量为0.1mmol/kg体重,在注射对比剂后18~22s、60s、180s实施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的有效扫描,按照肝脏一般需15~18s完成其单期全肝扫描检查。
1.3图像分析
研究所得图像均通过2名经验丰富的影像医师进行观察分析,如结果出现差异应共同讨论得到最后的一致结果,准确记录患者的病灶数量、大小、实际位置、经动脉期强化方式、是否存在假包膜等数据资料,检测患者病灶、背景肝实质平扫、增强各期的CT值、MRI信号强度值(SI)。假包膜是在门静脉期或/和平衡期内病灶周围具有较高清晰度的薄环状高密度/信号结构。在检查中,病灶感兴趣区(ROI)需尽量将病灶实体的最大范围含于其中,且应注意规避血管、出血、坏死、囊变部位。对每个病灶的各期均应检测3次,依据其平均值进行最终数据的确定。在实施CT、MRI检查时,同一个病灶的各期应选用相同的测量层面。对肝实质进行测量的ROI通常在100mm2左右,应避开大血管、胆管对其分别检测3次,依据其平均值确定最终结果。而且通过ADW4.3绘出病灶的时间-密度/信号强度曲线(TDC/TIC),分析此曲线的上升、下降斜度,对曲线按照4种类型完成统计,速升速降:曲线于动脉期快速提升,且能够达到峰值或是在动脉期快速提升、在门静脉期时可持续的小范围提升,到后期出现显著降低;速升缓降:曲线在动脉期快速提升且达到峰值或在动脉期快速提升、在门静脉期可持续性的小范围提升,在后期会逐渐降低;缓慢上升:曲线缓慢连续性的提升,到后期并无降低趋势;基本无强化:曲线提升、降低均比较小,其走向较为平直。因CT值、SI并无可比性,因此对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的增强各期相对强化率(rER)、病灶-肝脏对比率(TLCR)予以计算探讨,rER=[(病灶增强CT值/SI值-病灶平扫CT值/SI值)/病灶平扫CT值/SI值]×100%。TLCR=[(病灶CI值/SI值-肝实质CT值/SI值)/肝实质CT值/SI值]×100%[4]。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通过SPSS20.0系统记录分析,计数资料通过x2实施检验,计量资料通过t实施检验,P<0.05时说明此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CT、MRI增强的rER、TLCr对比
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经MRI增强检查,动脉期、平衡期rER、TLCr均明显高于CT结果,对比组间差异显著(P<0.05),CT、MRI增强的门静脉期rER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但TLCr对比差异较为明显(P<0.05),见表1。
2.4病灶假包膜显示情况分析
CT假包膜显示34例,显示率为39.53%,MRI假包膜62例,显示率为72.09%,2组对比差异显著(x2=16.297,P<0.05)。
3讨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背景小肝癌症是肝癌中的一种类型,具有较高的发生率[5],此肿瘤直径通常低于3cm,即便如此,也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此疾病的早期难以被察觉,所以对其早期诊断治疗对于患者的生存预后具有重要作用[6]。近些年以来,此疾病通常予以无创影像技术进行临床检查诊断,一般使用CT、MRI,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作用[7]。
经本文研究可知,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经MRI增强检查,动脉期、平衡期rER、TLCr均明显高于CT结果;CT、MRI增强的门静脉期rER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性,但TLCr对比差异较为明显(P<0.05)。在动脉期具较高的rER值,可知CT值或SI有明显提升的现象,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的血供模式往动脉供血的方向进行转变;CT增强动脉期rER较低,表明通过CT检查时,其动脉期并不具备迅速强化的优势,极有可能是因为经CT扫描时,其所注射对比剂较多,从而导致注射时间过长而造成的,对显示SHCC血供情况无利好作用;或因CT不具备较高的组织分辨率[8]。而且CT检测到的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TLCR值在增强各期存在正值与负值,由此可知,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在动脉期通常显示为高密度/信号,而在门静脉期、平衡期则显示为低密度/信号,此现象与患者肝癌血液的供应发生变化存在一定相关性。通过本文研究可知,CT、MRI强化速升速降、速升缓降类型对比差异显著(P<0.05),缓慢上升、基本无强化型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此情况通常认为是与MRI对比剂于病灶内存在滞留情况,从而对MRI扫描病灶产生了不利因素,但同时说明CT对于有效反映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强化“退出”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9]。
总之,CT、MRI动态增强均可反映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相对肝实质的“快进快出”强化,MRI对比CT检查可更为明显的显示动脉期快速强化、假包膜,CT对于强化“退出”的优势显著。
参考文献:
[1]王仁财.多排螺旋CT与MRI对乙型肝炎小肝癌检出的比较[J].甘肃医药,2016,35(3):191-192.
[2]缪小芬,陆健,张学琴,等.CT和MR对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增强效应的比较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4,33(3):381-384.
[3]黎美玲,陆健,徐晓莉,等.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CT与MRI强化特征的比较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6,35(1):65-69.
[4]阎洁羽,刘凤永,王茂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影像表现及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8):133-135.
[5]蒋媛嫄,王霄英,郭雪梅,等.磁共振成像与多排探测器CT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背景上小肝癌诊断价值的比较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2(6):767-772.
[6]熊瑜琦,李镝,康宁,等.3.0TMRI动态增强与64层螺旋CT多期扫描诊断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的价值比较[J].山东医药,2014,54(16):19-21.
[7]独建库,何伟华,余宏,等.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诊断小肝癌的效果对比[J].山西医药杂志(上半月),2013,42(4):393-394.
[8]项坤,赵鹤亮,张亚杰.多排螺旋CT与MRI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背景小肝癌检出的比较研究[J].医学综述,2015,21(4):744-745.
[9]黎美玲,陆健,徐晓莉,等.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CT与MRI强化特征的比较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6,35(56):65-69.
论文作者:任灿权,凌桢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2
标签:肝癌论文; 肝硬化论文; 病灶论文; 乙肝论文; 动脉论文; 背景论文; 门静脉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