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盐农业与我国农业现代化_农业论文

耐盐农业与中国农业现代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农业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4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一号文件指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为紧迫,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尖锐,应当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该文件特别要求“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①我们认为发展耐盐农业,或为一条农业现代化的新路。中国的盐碱土地和沿海区域面积巨大,地下咸水和海水也十分丰富。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培育耐盐农业作物品种,建立耐盐农业组织,发展耐盐相关产业,对于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一、“耐盐农业”释义

       耐盐农业的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耐盐农业即是通过盐生植物的作物化种植,在盐碱环境进行农业生产。而广义的耐盐农业不仅包括在盐碱环境进行植物种植,还包括在盐碱环境进行动物养殖。耐盐农业又可大致分为盐土农业和盐水农业,如江苏盐城利用沿海滩涂发展种植海蓬子、海芦笋、海芹菜、耐盐甘薯、红柳、竹柳等盐土农业及海带、紫菜、对虾、扇贝、鲍鱼等盐水农业。②

       无论是狭义还是广义定义首先涉及盐碱环境问题。盐碱环境包括两大要素:土(滩涂、盐渍土或盐碱地)和水(淡水、咸水、海水或卤水)。在地球上,这两大要素十分丰富。整个地球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3.61亿平方千米,盐碱地0.1亿平方千米,内陆咸水水域0.008223亿平方千米,盐碱环境总面积为3.718223亿平方千米,③占整个地球上表面积的比例将近73%,面积非常巨大。但是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中,这种环境并未得到充分利用。美国经济史教授卡洛·M.奇波拉曾说地球的能量主要源于太阳,人类在特定时间与特定地点,以较低成本将能量从一种形式转为另一形式,从而加以使用。植物和动物是人类的主要能量转换器。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人类依靠捕杀和采集方式获得动植物,以此求饱暖,人类增长受到极大限制。发生在一万年前的农业革命,使人类逐渐控制和提高生物能量转换器,得以突破旧方式的生态边界,人类增长“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可能的水平”。④一万多年以来,人类在农业革命中扩展能量转换器,主要集中于陆地生物。而对海洋生物和海陆两栖生物,人类仍然以捕杀为主。伴随着世界人口的日益增长,传统农业受到淡水、土地和其他各类资源约束,边际效益越来越小,已临近生态边界。而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又在与农业争夺水、土资源,加剧农业生态危机。人类要想在农业上取得突破性的新成就,在传统范畴之内已经不太可能,因而亟需另寻新路。

       奇波拉认为,每一种生产方式都有其生态边界,生产方式变革可以大大扩展旧方式的生态边界,进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⑤受其启发,我们认为在农业发展中,如果能够关注海洋生物和海陆两栖生物,以海为田,大力发展耐盐农业,在这两类生物开发上有所作为,人类的能量转换器将大大扩展,我们的生态边界也会有新的大扩展。陆地动植物的祖先来自于海洋,现代陆地动植物多保有耐盐基因,如能很好利用这样特性,使陆地生物逐步适应盐碱环境,会有极大的开发潜力。以此类技术为基础的盐土农业不占原有农田,不争淡水,不施农药化肥,却能大大增加农业产出,造福人类。

       20世纪5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提出开发研究耐盐经济植物的建议。以色列学者对183种植物进行稀释海水浇灌实验,并在国际植物学会上进行报告,推进了耐盐植物研究。1990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国际事务办国际科技开发部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介绍了适合发展中国家利用的数百种耐盐植物,正式提出“耐盐农业”的研究开发方向。⑥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预言21世纪的新兴产业技术时,曾经特别强调人类的淡水资源在未来会愈发紧张,因此发展耐盐农业将会日受青睐,世界粮食生产格局也将因之而大大改观。⑦晚清重臣李鸿章曾有“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论断来形容工业化潮流。而将农业开发的环境从淡土、淡水转入盐土、盐水,其变化比李氏所论者更为巨大,我们可称其为“万年变局”。⑧发展耐盐农业涉及许多方面的问题,是一项系统而巨大的工程,因此我们必须高度关注耐盐农业的“外部性”问题。

       二、“外部性”理论与耐盐农业发展

       “外部性”(externalities)又称“溢出效应”,是指个体或群体的决策和行动对其他个体与群体产生影响,令其受益或受损。令其受益的情况是“正外部性”(positive externality);反之,令其受损的情况则是“负外部性”(negative externality)。“外部性”理论最早由经济学家H.西奇威克和A.马歇尔提出,后经庇古和科斯的推进及众多经济学家的完善,最后蔚然大观,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举足轻重。针对“外部性”问题,经济学家庇古曾用边际私人成本、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收益、边际社会收益四个概念加以分析。“外部性”问题的实质,乃是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收益与边际社会收益不相匹配。

       在农业发展中,“外部性”现象可谓比比皆是。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巨大、农业生产周期较长、资金周转较慢、依赖土和水等自然资源,更易影响生态环境。回顾中国农业的发展史,政府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多属正“外部性”现象,诸如古代郑国渠、都江堰的兴修。至于负“外部性”现象,最值得提出者莫过于黄河中游的水土流失。谭其骧曾经指出,唐代以来的一千多年之中,人们在黄河中游开垦土地,粗放经营,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下游河床日积日高,最终导致黄河流域的水旱频仍。⑨黄河中游的不当开发,不仅影响了其他地区,还影响了子孙后代,其“负外部性”作用可谓至深且大。兴修水利、破坏环境等等,都是农业发展“外部性”的典型案例。时至近代,“外部性”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更加巨大。伴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更加专业化,内部分工更加细致,农业与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的联系更加紧密。农业的某一部分或某一行业发生变动,都可对农业的其他部分或其他行业带来各种影响。

       针对农业发展中的各种“外部性”现象,各国一般都是通过某些制度安排,使得经济行为主体的社会成本与社会收益转化为个人成本与个人收益,促进“外部性”内部化。其中一种思路为“庇古税”,即政府采取措施,对边际社会收益高于边际个人收益的经济活动进行补贴,对边际社会成本高于边际个人成本的经济活动进行征税,以消除二者的背离,从而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由于农业行业的特殊性,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大都借鉴庇古的思路,对农业的“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进行评估,⑩进而通过政府调控,采取措施使农业负外部性内部化,对正外部性进行补偿,从而实现农业在资源环境、粮食安全、国民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等各个方面的最优表现。

       另一种思路则是提高小农的组织化程度。农业发展的“外部性”与农业经营特点密切相关。农业经营往往以小农户或小农场为主,规模较小。小农从事农业生产,所获收益十分有限。由于资金、技术、信息收集、风险应对等方面的限制与不足,大量潜在收益通过种种渠道转移到其他部门,小农无法获得这些收益。在小农家庭的经营模式下,农业生产的私人成本(收益)与社会成本(收益)更易偏离。农民无法获得农业生产的全部收益,也不承担农业生产的全部成本,因而产生各种“外部性”现象。扩大农业经营单位的规模,提高小农的组织化程度,密切农户之间的协作,可以适度弥补小农的上述不足,增强其在市场中的博弈能力,将某些“外部性”内部化。

       比之传统农业,发展耐盐农业涉及农业开发环境的重大调整,同样面临“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问题。这种“外部性”在生态环境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见表1)。

      

       除了具备传统农业“外部性”的各种因素,因耐盐农业还是一种高科技农业,涉及的相关研究和工程建设更为繁杂,投入也更为巨大,这些都使耐盐农业的“外部性”问题更为突出。因此发展耐盐农业,绝非个体小农所能独力胜任,必须借助国家力量统筹全局,同时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三、中国耐盐农业研究开发的现状

       中国人多地少,淡水资源短缺。人均淡水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且分布不均。若按年降水量400毫米雨量线进行划分,则中国国土中约有45%处于干旱、半干旱、缺水和少水地区。目前中国总淡水供水量只有5600亿立方米。据估测,2050年中国年需求淡水约800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4200亿立方米,届时淡水缺口将达2400亿立方米左右。(11)不仅如此,中国耕地资源也不丰富,人均耕地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②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耕地数量的减少也非常迅速。因此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反复强调要守住“18亿亩的耕地红线”。但是另一方面,中国国土辽阔,植物资源丰富,有盐碱化土壤5亿多亩,次生盐渍化耕地1亿多亩,海岸线3.2万公里。海岸边有广阔的盐碱滩涂,盐生植物约有430余种(见表2、表3)。(13)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发展耐盐农业,对于中国保证粮食安全,实现耕地动态平衡,促进农业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中国耐盐农业的历史比较悠久,但是大多集中于海水养殖,陆地耐盐农业则历史较短,作物化时间不长,种类较少。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围绕耐盐农业开展了大量研究,在耐盐植物资源挖掘、引种驯化、新种开发等方面,多有突破性的进展。与之相比,中国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落后于发达国家。不过中国上下逐步意识到耐盐农业的巨大价值之后,紧起直追,目前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见表4),包括耐盐植物育种与栽培、海岸带盐生经济植物种植与产业化、耐盐植物深度开发研究、耐盐农业生态系统及可持续发展研究等等,都有初步的研究成果。

      

       中国具有发展耐盐农业的广阔前景,其潜在收益难以估测,但是对于耐盐农业的研究和发展才刚起步,无论栽培作物抑或养殖动物,品种问题都还没用完全解决。较之传统农业,耐盐农业的作物驯化代数也太少,远未形成优良品系。发展耐盐农业,需要运用各种新兴科技,投入巨大,且收益存在不确定性。从成本收益角度来看,耐盐农业的社会收益可能高于社会成本,但是对于一家一户的小农而言,却是个人成本高于个人收益,故小农难以从事这项工作。耐盐农业尽管前景广阔,却也存在巨大的风险,必须慎之又慎。观诸人类农业的发展史,盲目引进外来物种,其环境和生态后果可能出乎意料,事与愿违。(22)通过海水灌溉,可能导致海水浸染、盐渍化扩散,破坏淡水灌溉系统。不特如此,人类的海洋科学研究也还很滞后,盲目进行海水养殖,也存在破坏环境的可能。

       显而易见,耐盐农业可能存在的“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都很巨大。目前中国开发耐盐农业,曾将相关研究列入“十一五”“十二五”国家863计划,但是政府的统筹与重视还远远不够,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也很低。《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未将耐盐农业列入规划。(23)《“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完善育种科学设施体系,加强生物育种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快高产、优质、多抗、高效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及应用,推动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育种企业发展”,但是在生物农业产业发展路线图中,也没有明确提出引进和培育耐盐农业新品种。(24)因缺少政府的支持,中国耐盐农业的科技成果采用率不高,新技术、新品种推广缓慢。目前尚未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和充分认同,市场开发明显不够,远未形成种植、养殖、加工、储藏、销售“一条龙”和科技、农业、工业、贸易、服务“一体化”的产业化格局。沿海滩涂交通、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少必要的灌溉、防洪、排涝设施。此外,盐土开发的工程特别庞大,需要整体布局,慎重其事。可在现实之中,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各地在开发利用盐土环境时,常常盲目操作,各自为政、混乱开发、恶性竞争、破坏环境的现象比较普遍。部分地区已经出现土壤退化、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凡此种种“外部性”现象,都与政府的缺位息息相关。长此以往,耐盐农业的开发必定难以为继。

       四、中国耐盐农业的发展对策

       发展耐盐农业,对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意义特别重大。在耐盐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与农民的组织化都非常重要。政府应该基于以往取得的成绩,高瞻远瞩,将其纳入相关规划,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和实验基地,利用现代基因技术,引进和培育耐盐农业新品种、发展耐盐农业新组织,努力促进耐盐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从大的角度来看,我们尤其应该在以下两个方面下大功夫。

       其一,加强耐盐农业的自然科学研究,特别是耐盐植物研究。开发耐盐农业,涉及众多的自然科学技术领域。研究与推广这些技术,都需要政府予以大力支持。在这些科学技术之中,对于耐盐植物的研究乃是重中之重。一般而言,耐盐植物的作物化需要同时满足三大条件:可利用性较好、具有食用基础和社会需求、能够人工种植。目前在中国的耐盐植物之中,同时满足上述条件者少之又少。(25)但是中国盐生植物的经济潜势巨大,现在已经发现若干作物具有经济价值,可以作为食品原料、畜牧饲料、医药原料、工业用料、环保植物等等,不一而足。开发利用耐盐植物,世界很多国家比我们先行一步,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应该开展国际合作,借鉴他国的经验与成果;同时要加强本国的相关研究,在耐盐植物抗盐生理、分离抗盐基因、转基因植物、利用遗传育种培育抗盐植物等重大问题上多所着力,挖掘经济盐生植物,推进引种驯化与加工利用,尤其要在盐碱地区建立经济盐生植物的基因库,为后续的研究开发提供相关素材。(26)这些工作若单纯依靠市场推动,因为诸多“外部性”因素的存在,比如投资大、风险高、收益不明朗等等,必定效果不佳,故而需要政府给予特别支持。应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设立科学有序的研究系统,统筹整合各地科研院所及耐盐企业等机构的研究资源、人员,促进耐盐农业研究的资源共有、成果分享,减少重复劳动。

       其二,培育耐盐农业新组织。我们不仅应该支持耐盐农业的相关自然科学研究,还应积极培育耐盐农业的社会组织。通过培育大型组织,可以使某些“外部性”因素内部化,从而有效地推广现代科技,增强抗拒风险的能力,弥补小农经济的不足。在这方面,百余年前张謇创立的“通海垦牧模式”,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借鉴。张謇在江苏沿海开办盐垦事业,首先面临三大困难:兴修大型水利工程,耗资巨大;盐碱荒滩所属不明,如要开垦,面临的纠纷很多;当时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很低,在盐碱地上建设棉产基地,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其文化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面对这些问题,张謇创立了通海垦牧公司,采用股份公司制这种方式进行集资。公司或借助政府之力,或通过赎买手段,解决了地权纠纷。同时借助公司这种新的组织形式化零为整,发挥大农业规模生产的优势,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针对已围滩地的改良开发,张謇运用“公司”加“农户”这种组织方式,吸收中国传统永佃制的诸多合理成分,明确二者的权益关系,以垦牧公司负责兴建基本的农田水利设施,将土地租给无地农民,使其拥有一定的土地处置权。这种经营体制更加符合佃户的切身利益,从而大大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通过这种模式,也能够更好地协调小农小户的利益,适度降低一家一户农业生产的交易成本。(27)凭借这种模式,垦牧公司取得了巨大成绩,为中国工业化的早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今日我们开发耐盐农业,应该追步先贤,努力探索新型的组织形式。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指出要带动农户进入市场,农民合作社是基本主体,应该“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对其进行财政补助、贷款贴息、税收优惠、保险支持、人才培训、法律支撑等等。一号文件还强调“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以使农户能够更多地获益,还要“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诸如农民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涉农企业等等。(28)一号文件对农业的新组织反复强调,其精神与张謇的“通海垦牧模式”有相通之处。我们开发耐盐农业,应该借鉴历史经验,结合中央对于农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积极探索组建耐盐农业的新组织,建立激励机制,理顺各种关系。惟其如此,耐盐农业才能发展得更好。

       注释: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见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1/19/c_119033371_2.htm。

       ②何传启主编:《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农业现代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称之为:“蓝色农业工程”。我们认为未来30年中国将主要在黄海、渤海近岸海域发展海带、紫菜、对虾、扇贝等养殖产业,因此还是叫“盐水农业”较好。

       ③参见邢军武:《盐碱环境与盐碱农业》,《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第2期,第258页。

       ④⑤参见卡洛·M.奇波拉:《世界人口经济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22、84、96-99页。

       ⑥参见秦光蔚、陈爱晶、徐汉忆、郑青松:《耐盐植物和盐土农业研究进展》,《农业开发与装备》2013年第2期,第1页。

       ⑦参见约翰·托夫勒:《第四次浪潮》,北京:华龄出版社,1996年,第384、385页。

       ⑧参见陈争平:《新世纪农业现代化新路径探讨》,《理论与现代化》2012年第6期,第5-8页。

       ⑨参见谭其骧:《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学术月刊》1962年第2期。

       ⑩参见吕耀、章予舒:《农业外部性识别、评价及其内部化》,《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第1期,第124-126页。

       (11)参见景跃军、王胜今:《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淡水资源问题及对策》,《人口学刊》2000年第4期,第3、5页。

       (12)参见《关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的公报(2013年12月30日)》,见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12/30/c_125935536.htm。

       (13)参见刘小京、刘孟雨主编:《盐生植物利用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年,前言及第1、8页。

       (14)参见丁海荣等:《盐土农业及研究进展》,《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第34期,第21-25页。

       (15)参见崔润丽、刁现民:《植物耐盐相关基因克隆与转化研究进展》,《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5年第8期,第27页。

       (16)参见《盐城:盐土农业产出“黄金效益”》,《经济日报》2010年7月2日,第10版。

       (17)参见严安:《盐城市盐土农业发展研究》,《社科纵横》2012年第5期,第21、22页。

       (18)参见《山东:海水也能种“庄稼”》,见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8/07/content_3320771.htm。

       (19)参见张学杰、樊守金、李法曾:《中国碱蓬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状况》,《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3年第2期,第2、3页。

       (20)参见李健亚:《植物里“长”出燃油——生物柴油新作物海滨锦葵》,《中小企业科技》2005年第12期。

       (21)参见钦佩、周春霖、安树青、尹春来编著:《海滨盐土农业生态工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年。

       (22)在这方面,很有名的例子就是引进大米草。大米草原产于英国,上个世纪60年代引入我国。当时引入大米草,本来是想用其固堤绿化、促淤造陆。孰料大米草繁殖力过强,引入后在沿海滩涂疯狂生长,致使鱼类、蟹类、贝类、藻类等生物锐减。同时堵塞航道、引发赤潮等等,不胜其弊。

       (23)参见《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见http://www.gov.cn/zwgk/2012-02/13/content_2062487.htm。

       (24)参见《“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见http://www.gov.cn/zwgk/2012-07/20/content_2187770.htm。

       (25)参见邢军武:《盐碱农业——新农业革命的目标、现状与前景》,《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9年第2期,第78、79页。

       (26)参见赵可夫、范海、宋杰、周三:《中国盐生植物的种类、类型、植被及其经济潜势》,见刘小京、刘孟雨主编:《盐生植物利用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第1、8页。

       (27)参见陈争平:《东方尼德兰——中国现代化新增长点》,见氏著:《中国经济史探索》,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75-277页。

       (28)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见http://www.gov.cn/jrzg/2013-011/31/content_2324293.htm。

标签:;  ;  ;  ;  ;  ;  ;  ;  

耐盐农业与我国农业现代化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