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急救的临床效果论文_周炳增,左燕芹,何晓燕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急救的临床效果论文_周炳增,左燕芹,何晓燕

石家庄市灵寿县医院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500

摘要: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急救临床效果。选取 2016 年 1 月至 2016 年 10 月收治的 84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 42 例。对照组,给予有创机械通气急救治疗,研究组,给予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急救治疗,对比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气指标无显著差异(P > 0.05),治疗 30 min 后,研究组血气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急救过程中,给予无创正压机械通气,起效快,效果佳,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急救;临床效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为一种肺部疾病具有气流受限的特征,病理表现主要为慢性肺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容易合并呼吸衰竭,合并呼吸衰竭后会加重患者病情,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病较急,病情较重,如治疗迁延极易导致患者死亡。因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发病后需进行急救,提高救治效果。本次研究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急救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8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23例男性和19例女性,年龄为42~78岁,平均年龄为(62.5 10.27)岁。研究组,25例男性和17例女性,年龄为43~75岁,平均年龄为(63.2 9.54)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诊断标准,且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性别与年龄等方面差异不显著,但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如吸氧、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以及抗生素治疗等。以患者实际病情为依据,联合呼吸兴奋剂治疗。①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经口或鼻,气管插管,切开气管,人工气道建立后,与呼吸机相连接,以6~8 mL/kg为标准,12~16次/分钟为频率。②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采用BiPAP机,基于S/T模式下,实施治疗。其中,4~6 cm H 2 O为吸气压起始值,慢慢增加,直至12~20 cm H 2 O,4~8 cm H 2 O为呼气压,12~16次/分钟为频率。

1.3 观察指标

评估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血气指标水平,主要包括血液酸碱度(pH)、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 2)和血氧分压(PaO 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实践研究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所有数据录入Excel表格中,应用SPSS20.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用卡方(χ 2)予以检查,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用 t 予以检查,P <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

2果结

治疗前,研究组pH、PaCO 2 与PaO 2 分别为(7.13 0.07)、(87.27.26)mm Hg、(46.1 5.98)mm Hg,对照组分别为(7.11 0.05)、(86.5 7.03)mm Hg、(45.3 6.01)mm Hg,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 =1.506,t 2 =0.448,t 3 =0.611,P >0.05)。治疗30 min后,研究组pH、PaCO 2 与PaO 2 分别为(7.3 0.08)、(65.2 5.19)mm Hg、(76.1 5.27)mm Hg,对照组分别为(7.20.03)、(73.1 6.72)mm Hg、(62.3 6.25)mm Hg,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t 1 =7.585,t 2 =6.029,t 3 =10.939,P <0.05)。治疗24h后,研究组与对照组血气水平相当,无统计学意义(P >0.05)。

3论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诱因包括感染、寒冷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的特点是病程长、长期低氧,这容易导致患者营养不良,肺功能进一步降低、呼吸肌疲劳、咳痰无力等。痰液长时间未排出的情况下会加重气道阻塞,继而引发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由于呼吸肌储备能力下降以及呼吸肌作功的增加会导致呼吸肌功能不全,当通气和换气功能发生障碍后会引发二氧化碳潴留和缺氧,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会发生,从而引发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后病症呈危重性,病情会在短时间内恶化,患者如未得到及时救治容易导致死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发病时可供用于治疗的时间较短,一旦错过最佳抢救时间会对患者造成难以弥补的影响。因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后需及时进行抢救,在最短的时间内使患者病情得到稳定。

慢性阻塞肺合并呼吸衰竭常规的急救措施有持续性低流量吸氧、解痉、祛痰、抗感染、维持酸碱平衡以及呼吸兴奋剂等。通过持续性低流量吸氧可使患者呼吸恢复正常,解痉和祛痰治疗能够保证患者呼吸道呼吸顺畅,避免痰液对呼吸道造成阻塞,给予患者抗生素则可有效预防感染发生,避免患者病情加重。常规的急救措施可以使患者临床症状得到缓解,但不能很好控制病情,病情容易在短时间内继续恶化,影响患者生命安全。本次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给予常规措施抢救后给予机械通气治疗。本次研究中,研究组,给予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则给予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治疗前,研究组与对照组血气指标无显著差异(P >0.05),治疗30 min后,研究组血气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

综上所述,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常规急救基础上,配合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李艳梅.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急救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1):610-611.

[2]赵广阉.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急救[J].中国医药科学,2013,3(9):179-180.

[3]侯中宁.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62例急救临床效果观察[J].北方药学,2012,9(4):49.

[4]赵健雄.纳洛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旬刊,2013,26(10):126-127.

论文作者:周炳增,左燕芹,何晓燕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6

标签:;  ;  ;  ;  ;  ;  ;  ;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急救的临床效果论文_周炳增,左燕芹,何晓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