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无意或内隐记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记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无意记忆”一词渐被“内隐记忆”一词所替代。任何行为都会在机体上留有或深或浅的痕迹,从而对以后的行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一方面任何行为都同时发生着记忆,也可以说内隐着记忆;另一方面又必须受着过去行为中内隐记忆的制约。可见在行为中内隐记忆无往而不起作用。相形之下,外显(有意)记忆在生活、工作、学习中的比重反而极小。“内隐记忆”和“工作记忆”在心理学上受到重视,将会导致“记忆”概念的深远变化。
一 影响无意(内隐)记忆的因素
以成人为被试,用两种词表作为学习材料。每种词表均包含12对词。一种词表中的每对词相互谐韵,如feet-sheet;另一种词表中的每对词互为上下位范畴,如水果—梨。要求被试就每一词表逐对判断是否符合所定的上述规则。每种共四个词表,每一词表中有6对符合规则,6对不符合规则。判断完一种规则的词表后,或判断同种规则的词表一次,此为同定势组;或判断另一种规则的词表一次,此为异定势组。然后要求回忆先判断过的那种词表中每对词后面的各词。以上全系无意(内隐)记忆。另有一控制组,只判断一种词表,在回忆前不判断另一种词表而做铅笔迷津作业,以阻止其复习词表。各组作业次序按轮组法安排。
结果发现:先、后判断的词表中的词对若同为谐韵关系或同为上下位范畴关系者,回忆成绩差,表明倒摄抑制大。而关系不同者(即一为谐韵,一为上、下位范畴)回忆成绩好,表明倒摄抑制小。控制组回忆成绩最好,表明倒摄抑制最小。同定势组与异定势组之间以及同定势组与控制组之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表明作业任务所形成的定势在无意(内隐)记忆中的作用。
为了保证识记的无意性,首先告知被试本实验的目的在于考察语言与知觉的关系〔1〕
仍以成人为被试,要求他们分别按下列四种关系来评定52个(由一个名词和一个动词构成的)短句。评定由质量最高到最低分7级。 事先并不要求识记这些短句。在作完评定10分钟之后出其不意地要求被试回忆和再认这些短句。评定的四种关系为:一、涉己,即该短句涉及自己的疏密程度;二、涉友,即该短句涉及自己朋友的疏密程度;三、表象性的明晰(指所唤起的表象)程度;四、通用性,即该短句在日常语言中的通用程度。上述四种不同关系评定后的平均回忆成绩和平均再认自信度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关系评定后无意识记的回忆短语数和再认自信度
关系平均回忆短语数再认自信度
(最高为1,最低为7)
涉己16.131.32
涉友15.161.29
表象性
12.291.16
通用性
11.081.47
从上表看,无论是回忆或再认,对短句作过涉己、涉友评定后的被试均比作过表象性或通用性评定后的被试成绩好,差异均达统计显著水平。
另外还发现,在这些短句分为带情绪性和中性两类的情况下:作过涉己评定的被试,在带情绪性的短句上,回忆成绩优于作过涉友评定的被试,但在中性短句上则相反。作过涉己评定的被试,在带情绪性短句上的回忆成绩优于在中性短句上者。这些差异均达统计显著水平〔2〕。
一项研究考察了成人被试的激奋水平对无意记忆的影响。激奋水平由强弱不同的两种乐音(此为干扰刺激)支配,以瞳孔大小为指标(激奋水平高者瞳孔增大,反之则否)。识记材料为双音节荷兰语词,要求被试在每一词出现时予以朗读,不提识记要求。识记材料的表象性、意义性、习见率,在不同激奋水平的识记条件下均相等。结果表明:在强音作用下,回忆成绩较在弱音作用下为高,这种差异有随复习次数增加、回忆成绩增高而加大的趋势,并且主要表现在瞳孔大小随乐音强弱而变化(即有瞳孔反应)的被试中。
同样强度的干扰刺激(乐音),其所引起的激奋水平因人而异,即强音既可使有的人有瞳孔反应,也可使有的人无瞳孔反应,弱音亦有类似情况。因而激奋水平对无意记忆的影响亦因人而异。为保证识记的无意性,告知被试本实验的目的仅在于测定不同强度乐音下阅读时瞳孔大小的变化〔3〕。
有一个关于心境对无意记忆影响的实验〔4〕。用60条内容对被试来说为涉己的陈述让他们逐条阅读。陈述分三类:一、愉快;二、沮丧;三、中性。用以诱发其相应的心境。 被试作业为填答一种人格问卷(Bernreuter)和写出自己的重大情绪经验。 被试的答案均为其无意记忆的内容。结果是,在愉快的心境下,积极内容的回忆成绩高。在沮丧的心境下,消极内容的回忆成绩高。在中性心境下积极内容的回忆成绩高。结果见上页表2。
表2 心境对无意回忆的影响
回忆项数 诱发心境
中性沮丧 愉快
回忆自己人正(积极) 3.713.00 4.71
格特质数 负(消极) 2.715.41 2.43
回忆个人 正(积极) 6.294.71 9.14
负(消极) 3.719.71 2.57
经验数中(中性) 2.140.86 1.43
以大学生为被试,作业为先让被试看24对人人熟知的数字一事件配合,如26—英文字母、12—月份等。只说要他们评定各对的熟悉度,不要求识记。实验组一看在表明事件的词中省略字母少的(加工深度浅);实验组二看在表明事件的词中省略字母多的(加工深度深)。控制组看无省略的全词(全词即原来的词,加工深度更浅)。一周后回忆。结果见表3(回忆率)。
表3 加工深度对无意识记的影响
实验组一实验组二 控制组
.82
.97 .65
P<.001 P<.001
上表说明:在表明事件的词中省略字母愈多(如实验组二),在学习阶段要看清它所需的加工程度也愈深。因而其保持效果就愈好(回忆率达97%)〔5〕
在大学生中比较朗读与默读对单词再认的影响。共用单词60个,各词的习见率、表象性大致相等。在学习阶段各词按随机次序呈现,有的词要求被试朗读,有的词要求被试默读。告知被试不要求识记,以保证记忆的无意性。在测试阶段将旧词与新词混合随机呈现,用两种测试方式:一、逐词以词形呈现;二、逐词以词音呈现。要求被试判断其为新词或旧词。如判断其为旧词时,并要求其注明:是想起该词在原来呈现时的有关情境,还是只觉得见过。结果表明:(1)无论再认百分数或错认(是新词却认为见过)百分数,不同测试方式无显著差异;(2)不同学习方式则有显著差异,朗读组成绩高于默读组,差异显著性达P<.001。但此种差异只见于想起有关情境的各词。表明朗读不仅可以提高再认的数量,而且可以提高其质量,即可以多想起一些有关情境,使其多含回忆成分(一般来说回忆比再认质量高些)。(3)就误认新词为旧词的情况看,以只觉得见过者居多,而想起有关情境者极少,差异亦达P<.001水平。表明错认很少由错误的回忆引起,而多由缺乏回忆成分(如未想起有关情境)引起〔6〕。
二 有意(外显)记忆与无意(内隐)记忆的比较
让被试看由六个字母组成的单词的词表,分为四种实验条件(作业):一、评定对每个单词的喜爱程度,不要求识记(此为内隐记忆,即无意记忆组);二、作业内容同上,但要求识记(此为外显记忆,即有意记忆组);三、看出每个单词是否包含某个特定字母,不要求识记(此为内隐记忆);四、同上,但要求识记(此为外显记忆)。显然,实验条件一、二的加工深度大,实验条件三、四的加工深度小。
测定保存时,对有意识记组以每词的前三个字母为提示,要求他们从若干六字母词中选一曾看过者。对无意识记组则只要求在提示前三个字母后,写出其第一个想到的词。
结果表明:加工深度不同对无意记忆的成绩无影响;而对有意记忆的成绩则有显著影响。总的表现为:在要求看出字母的情况下(加工深度小),无意记忆(内隐)优于有意记忆(外显);在要求评定喜爱程度的情况下(加工深度大),有意记忆(外显)优于无意记忆(内隐)〔7〕。
以高中学生为被试,要求他们完成两种任务:一、指出各对词之间的关系,如同义、反义等;二、指出一个词单中各词所属范畴。作业方式有三种:1.只执行上述二种任务,事前不要求识记,事后要求回忆,此为无意记忆。2.事前既要求执行上述二种任务,又要求记忆,此为有意记忆。3.第一遍作业只要求执行上述两种任务,事前并不要求记忆,但事后要求回忆;第二遍作业则事前就要求记忆。
结果发现,在即时和一周后回忆中,有意记忆的成绩优于无意记忆;但在一个月和五个月后回忆中,无意记忆的成绩优于有意记忆。表明在相同的记忆作业上,无意记忆的保持期较有意记忆长〔8〕。
有一个研究要求被试从事三种作业:一、英语单词字母重组;二、句子填充;三、图、名不一致条件下的图形标名(如图为圆形,要求标以“方”,为StrooP效应的一种)。每次作业完毕后让被试报告同一刺激的重复次数(如同一单词重复出现过几次)。但此项任务事前并未交代,因此属于无意识记。结果如表4 (表中数字系回忆为同一刺激重复出现次数的平均数)。
表4 对同一刺激重复出现次数的无意识记
作业 同一刺激实际出现次数
类别 1 23
4
1
1.01
2.072.77
2
1.29
2.052.90
3
1.35
2.62 4.15
可以看出,被试回忆为同一刺激重复出现次数与同一刺激的实际重复出现次数基本一致。
实验还证明,在此种情况下的有意识记与无意识记成绩无甚差别。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所经历的事物出现概率的判断与预估,颇受这种无意识记的影响。即人们对事件出现可能性大小的估计,受其对该类事件经历所产生的无意识记的影响。如熟人中胖子较多(对胖子较多的识记属于无意识记),则对胖子在人群中的概率往往会高估〔9〕。
让被试学习三个词表。每个词表均由汉字双字词对组成。其中一个词表每个词对的刺激词与另一个词表的相同,而反应词却不同。于是这两个词表相互有干扰。还有一个词表则无干扰。在学习阶段要求被试(大学生)把各词表中每一词对组成一个句子,从而使原来无关的两个词形成联系。然后比较词表在有无干扰条件下,外显回忆与内隐回忆的成绩。所谓外显回忆,即由主试提示词表中每个词对的刺激词和反应词的第一个字,要求被试回忆其原来的反应词。如学习词对为“毛巾—通知”,主试提示“毛巾—通”,被试应回忆出“通知”。所谓内隐回忆,即由主试提示学习词对中的刺激词(毛巾)和反应词中的第一个字(通),要求被试凭自由联想而答出反应词中的第二个字。在这种情况下被试的任务为联想而非回忆,故其回忆为内隐的。
结果发现,干扰对外显回忆有显著不利影响;而对内隐回忆则无影响〔10〕。
以初中学生为被试,向他们呈现一个字表,看完后测定回忆百分率。测定方法是给被试看另一个字表,这个字表上的每一个字可以和原来看过的那个字表中的某个字组成双字词,要求被试完成这种组合。字表的字数分为8、16、48三种。作业在两种条件下进行:一、 提示被试要以后看的这个字表上的字为线索,去回忆可以与之组成双字词的先看过的字表中的字,此为外显记忆,即有意地利用线索的回忆。二、只要求被试把后看字表中的每个字组成双字词,不提以什么为线索,此为内隐记忆,即让线索在无意中起作用。字表的前后两次呈现分两种情况:一是均用视觉;二是先用听觉后用视觉。
结果发现:(1)被试的内隐记忆成绩在先后均用视觉呈现(即呈现方式不变)时,显著地高于先用听觉后用视觉呈现(即呈现方式变更),且差异显著。但被试的外显记忆成绩在改变呈现方式的情况下却基本保持稳定(见表5)。表明内隐记忆受感觉通道制约,而外显记忆则否。
表5 不同呈现方式条件下的内隐、外显记忆成绩
任务类型呈现方式
不变 变更
填字组词(内隐) 61.51 42.92
线索回忆(外显) 54.17 56.50
表中数字为被试正确反应百分率
(2)记忆负荷量或负荷水平(即呈现字数)的变化对内隐记忆成绩未产生显著影响;外显记忆成绩则显著地受记忆负荷量变化的影响,表现为随记忆负荷量的增加,被试的外显记忆成绩发生极为显著的下降(见表6)〔11〕
表6各负荷水平上的内隐、外显记忆成绩
任务类型 负荷水平
8
16
48
填字组词(内隐)
49.04 52.68 48.55
线索回忆(外显)
75.78 64.06 45.68
表中8、16、48为三种字表的字数, 其中其它数字为被试正确反应百分率
三 非语文材料的再认与回忆
由于生活实际中与人们发生关系的事件,多为非语文性的。而“内隐记忆”的内容,又大多属于非语文性。于是非语文材料的再认与回忆问题,近年来愈来愈受到心理学界的注意。
在一种体育运动(英式足球)过程中不断公布双方的分数。对此种分数的回忆成绩随被试关于此种体育运动的知识水平而提高。若不用真实分数,而用人定分数,则尽管这些分数与真实分数在数字的组合上相同,运动知识水平也无助于回忆。
研究还发现:就知识水平低者而言,真实分数与人定分数的回忆成绩无差别:知识水平愈高,两种分数的差别愈大〔12〕。
让欧洲成年人和中国成年人先看一些欧洲人照片和中国人照片,每张看一遍;同时杂以另外一些以后不要求再认的照片。看完后要求被试从事一段时间的干扰其视觉表象复习的作业(视觉空间关系推理)。然后每张配以一张经评定为相似的照片,要求被试辨认哪张是看过的。这些测验时的照片有的正放,有的倒放。结果发现:总的看来,正放与倒放的照片再认错误率无显著差异,但中国被试在中国人照片的再认上,倒放的不利影响大于欧洲人照片;欧洲人被试的情况则相反,他们在欧洲人照片的再认上,倒放的不利影响大于中国人照片。似乎表明人们对熟悉的形象(如中国被试再认中国人照片或欧洲被试再认欧洲人照片)倾向于用形象整体作记忆编码;而对欠熟悉的形象(如中国被试再认欧洲人照片或欧洲被试再认中国人照片)则倾向于用形象所包含的个别特征作记忆编码〔13〕。
先让被试看一些人面图片,然后把这些图片(其中部分在脸部作了局部变换)和另一些未看过的图片混在一起,要求被试再看一遍以便辨认哪些是看过的。再看的图片除未看过的以外,分为三类:一、原图片;二、除眼睛闭合外,其余部分同原图片;三、除不露眼睛外,其余部分同原图片。结果发现:脸部的局部变换(眼的开闭),没有影响对一个人脸部的辨认正确率。但眼部掩蔽则使脸部的辨认正确率显著下降〔14〕。
以大学生为被试,让他们在愉快气味和不愉快气味两种场合下观看女性照片50张,并对每张作可爱性的十级评定。要求被试48小时以后再返回实验室对原先评定过的这些照片进行再认。结果如表7。
表7 再认的场合效应
原先场合 愉快 不愉快 无气味
再认场合 愉快不愉快
愉快 不愉快
辨别力2.25 1.81
1.72 2.12(P<0.05)
1.87
击中分数 18.50 17.96
17.54 18.58 16.62
错报分数 2.19 3.79
3.75 2.41(P<0.05)
3.26
从表中可以看出:再认场合与原先场合一致,辨别力、击中分数均高于再认场合与原先场合不一致;而错报分数则后者高于前者。对照组为无气味场合〔15〕。
以36位成人为被试,进行两种实验。实验一以12张黑白照片为刺激材料,每张照片附有姓氏、职业、所有品(如手表等个人所有品)。所有品分为有意义和无意义两种,后者(无意义所有品)为一无意义音节。
一组被试所看照片的所有品为有意义的;另一组则所看照片的所有品为无意义的。
被试看一轮后,要求再看到每张照片时回忆其姓氏、职业、所有品。无论回忆正误,主试仍重示照片,共试四轮。平均正确回忆数如表8。
表8 材料的意义性对以照片为线索的回忆的影响(一)
组别 姓氏
职业 所有品
看照片的所有品为无意义18.6
37.116.5
看照片的所有品为有意义23.6
37.030.4
上表说明:(1)姓氏回忆率低于职业和有意义的所有品,差异达P<0.01;(2)无意义的所有品回忆率与姓氏无甚差别;(3)所有品有意义和无意义差异显著性达P<0.001。
实验二的作业中只有姓氏与职业,均分有意义与无意义(英语姓氏中有的有意义,如Baker;职业无意义亦用一无意义音节表示)。 结果如表9(表中数字为正确回忆平均数)所示。
表9 材料的意义性对以照片为线索的回忆的影响(二)
组别 姓氏 职业
姓氏有意义职业无意义 2917
姓氏无意义职业有意义 2128
姓氏职业均有意义但二
者不一致 2332
(Baker-Lawyer)
上表表明,(1)有意义姓氏回忆率高于无意义的职业(29:17,P<0.01)。(2)同一单词(Baker)在作为姓氏或作为职业时回忆率无差别(29:28)。(3)在职业与姓氏均有意义而二者不一致时,职业回忆率高于姓氏(32:23,P<0.01)〔16〕。
有人研究了气味再认。被试年龄平均17岁。分四种实验条件:一、无抑制(控制组);二、视觉抑制;三、语言抑制;四、视觉抑制加语言抑制。分即时再认和一周后再认。每组10—12人,男女各半。
15种家庭常有气味为再认对象;另外15种家庭常有气味为干扰刺激。
学习阶段让被试逐一嗅15种气味,同时从事干扰活动:视觉干扰(即视觉抑制)为看电视屏幕上的队伍行进;语言干扰(即语言抑制)为重念每秒出现一个的数字;上述双重干扰(即视觉抑制加语言抑制);控制组无干扰。结果表明:在即时再认中,语言干扰有作用;而视觉干扰无作用。在一周后再认中,语言干扰的作用仍大于视觉干扰〔17〕。
有人采用“变化的”材料和“隐蔽的”材料研究人面特征在人面再认中的作用。
所谓“变化的”材料是指改变了原识记面孔的某一个特征而其它特征不变的面孔,以判断“不是”为正确辨认。同时记录其正确辨认的反应时间。其正确辨认率越高、反应时间越短,表明被改变的该特征在人面辨认中所起的作用越大。
所谓“隐蔽的”材料是指隐蔽了原识记面孔的某一个特征而其它特征保留不变,以判断“是”为正确辨认,同时记录其正确辨认的反应时间。其正确辨认率越低、反应时间越长,表明被隐蔽的该特征在人面辨认中所起的作用越大。
结果表明,不同的人面特征在人面再认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脸形起的作用最大,其次是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的作用最小〔18〕。
被试为成年30人,男女各半。作业为辨认在各种倾斜角度下的正面人像照片16张。倾斜度的梯级为20°,由正立至倒立共10级。辨认项目为:一、熟悉与否(名人与非名人),二、职业(政界与非政界)(只辨认8张熟悉的),三、性别(只辨认8张不熟悉的)。每张照片在每一倾斜梯级上均出现6次,故均被辨认180人次。结果表明性别辨认反应时最短,并且随照片倾斜角度而增加的趋势无统计显著性。即无论倾斜度多大,都很快就能辨认出来。熟悉与否的辨认和职业辨认的反应时则有显著的随照片倾斜度而增加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职业辨认比熟悉与否的辨认并不较慢。这可能是因为职业辨认所用照片均为人所共知的名人照片,用不着辨别前先辨认是否熟悉。同时也表明在人们对人的面像记忆的编码中,职业范畴所起的作用之强〔19〕。
标签:内隐记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