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改善党群关系的重点和途径_地方领导论文

论改善党群关系的重点和途径_地方领导论文

论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着力面和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干群论文,党群论文,途径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351(2013)04—0101—06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快速发展,民生逐步改善,但各种矛盾也随之凸显,尤其是党群干群关系在一些地方、部门和环节上亟待改善。广大党员干部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冲锋陷阵、忘我奉献,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肯定和拥护,他们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情况总体是好的,这是主流,必须充分肯定。但也确有一些干部党风、政风和作风不够端正,甚至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贪污腐败问题。对此,中央决定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一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本文拟就相关问题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一些干部经受不住执政的考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革命意志衰退,共产主义理想淡漠,贪图享乐,贪污腐化。近年来,贪污腐败呈现出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大案要案屡有发生。薄熙来严重违纪案件之后,又揪出好几个省部级的贪官。二是,部门、行业腐败呈蔓延之势。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权力部门,例如土地开发、房地产管理、车辆检测、食品药品安全等部门,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贪腐现象。翻开报刊,打开网络,有关的消息接二连三。三是,腐败行为更加隐蔽。在中央方针政策的威慑下,在纪检监察部门的严厉打击下,各种贪污腐败现象表面上有所收敛,但仍然变相存在。一些干部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方法,对抗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他们躲进私人会所、乃至居民楼,进行高档消费、吃喝玩乐。贪污腐败不仅造成国家财产损失,社会公共资源流失,更重要的是败坏了党和国家的声誉,腐蚀了干部队伍,损害了党的执政基础,甚至使我们面临亡党亡国的危险。同时,贪污腐败也是严重破坏党群干群关系的“第一杀手”。

归根到底,上述问题的出现,是由于一些干部革命意志衰退,贪婪之心严重,生活腐化堕落。腐败的滋生蔓延和我们的制度不够完善,机制不够健全,党群干群关系出现扭曲,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一些地方、部门和环节上,一些干部脱离广大党员群众和人民群众监督的问题比较突出。事实证明,广大党员群众和人民群众的监督,特别是他们通过媒体网络的监督,在防腐反腐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预防和惩治腐败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和归宿,是进一步取信于民,改善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要通过广泛的宣传和深入细致的工作,让广大党员群众和人民群众真正了解中央防腐反腐的方针政策和决心。也要在不违反保密原则的情况下,适时公开群众所关切的反腐案件。要加大宣传和工作力度,最大限度地消除小道消息、不实微博和各种谣言造成的负面影响,要让广大群众看到干部的主体、主流是好的,不能给群众留下“洪洞县里无好人”的错觉。防腐反腐既要坚持依法行事,依法办案,专业办案,又要打“人民战争”。要让广大群众有机会、有平台、有办法参与对干部的监督检查,参加对腐败行为的揭发检举,真正让贪官处于人民群众汪洋大海的包围之中。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广大党员是党的主体,他们也应该在反腐斗争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这不仅有利于防止和打击腐败,而且能够使党群干群在反腐斗争中同呼吸、共命运,进一步增强互信,密切关系。要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是真正反腐,坚决反腐,能够为老百姓办实事的。

要直面群众关切的问题。反腐工作应坚持两头抓。既要抓大案要案,也要抓跟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部门腐败、行业腐败、“小人物”腐败问题。后者虽然涉案金额不是很大,对国家层面的影响或许不是非常严重,但它直接关系到群众的生产生活,直接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处理不好,会疏离乃至恶化党群干群关系。处理好了,会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现在,房价居高不下已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之一。但与此同时,一些贪官以及与贪官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房叔”、“房姐”、“房妹”、“房媳”,却被曝出占有几十套、乃至上百套房产。面对这种情况,群众不可能不心存疑问?时间拖得越久,群众的疑虑和不满情绪也会随之增长。对此,我们只有集中精力,尽快查明情况,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近年来,要求干部公布财产特别是房产的呼声相当强烈。为此,广大群众要求全国房地产联网并实行实名制。但与此相关的工作,却进展缓慢。对此,群众是不满意的。有毒有害的婴幼儿奶粉流入市场,致使国人通过各种渠道购买洋奶粉,乃至造成香港、澳大利亚、新西兰奶粉供应紧缺。对于此类与群众关系密切的问题,我们必须直接面对,正面回应,及时解决,才能改善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近年来,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一些地方、部门的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人,片面追求GDP,盲目推动本地区的发展。他们贪大求洋,好大喜功,在发展中野蛮开发,严重侵害民众利益,破坏和污染环境,乃至激化矛盾,引发群体性社会事件,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

上述问题的产生,与一部分干部的错误政绩观和发展观密切联系,也与我们的干部考核、考察和提拔制度有关。一些干部错误地认为,只要加快经济发展,GDP上去了,财税收入增加了,马路修宽了,高楼大厦盖起来了,就有了政绩,积累了升官的资本,具备了被提拔的条件。而一些上级领导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这样的干部有能力、有胆识、有闯劲,能够开创新局面,是好干部。事实上,这样的干部往往也受到了重用和提拔。然而,这些干部和有关上级领导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什么是真正的政绩,什么样的干部是真正的好干部。他们也没有真正搞清楚,什么是发展,怎样进行发展。或者说,对党中央所提出和坚持的科学发展观,缺乏足够的认识,并没有坚决贯彻落实。根本上说,他们的心中缺少群众利益以及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只关心自己的政绩以及与此相关的个人升迁。其结果,政绩可能有了,地方的经济也可能发展了,但民心也可能会因此而丧失。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树立起正确的政绩观,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正确处理政绩、发展与民生的关系,要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的目的和目标到底是什么的问题,是为了政绩,还是为了造福于民?当然,这里也有一个群众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问题。一个地方和部门的发展,既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也关系到他们的眼前切身利益。具体来说,就是改善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医疗、卫生和养老保险、教育等实际问题。我们应当提倡和鼓励新的政绩观,使每个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新的政绩观。新政绩观的核心,就是要求心中要有百姓。要坚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造福于民,要把经济的发展、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同改善民生密切结合起来。干部对自身的要求,以及主管部门考核、考察、提拔、任用干部,也应坚持这样的标准。要把那些心中始终装着群众利益,在促进经济发展、GDP增长的过程中,真正解决民生问题,造福于民的好干部提拔上来,委以重任。

要把能否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衡量、使用特别是提拔、重用干部的重要条件。科学发展观是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坚决贯彻落实这一方针,就要努力保持发展的科学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其中最重要的是转变增长方式。从单纯扩大生产规模,不惜耗费能源和资源的生产方式,转变为依靠科技创新,节能减排,提高效率的生产方式。防止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耗,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时,要严防环境包括土地、水源、空气的污染,要避免走旧工业化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事件的发生,是由不法厂商违规违法进行生产所引起的。但不可否认,这往往也与相关干部的贪污受贿、官商勾结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些干部贪污受贿,为这些厂商的违法违规行为充当保护伞,大开绿灯,而对群众为此而进行抗议、反对、乃至上访上告却置之不理,进行压制打击,使矛盾的焦点和群众不满的矛头指向了党和政府相关部门,从而恶化了党群干群关系。对此,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因小失大”。

我们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之中,由旧的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所引起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尚未完全得到妥善解决。而由改革与发展所引起的新的矛盾和问题又不断涌现。新旧矛盾交织,新老问题并存,是当前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和突出特点。因城市建设征地、房地产开发而引起的强征强拆现象,大型矿难和工程事故的发生,都直接或间接侵害了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大批农民工进城所引发的拖欠农民工工资,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以及与此相关的农民工生活基本权利、医疗卫生保障、子女教育、城市资源和交通保障、社会治安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突出。城市交通堵塞、上学难、就医难、养老难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也困扰着广大市民。由于一些地方、部门的干部无动于衷、办事拖拉或无所作为,使问题与矛盾逐渐积累,积重难返。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问题和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转移到党群干群关系上来。人们往往把问题和矛盾得不到解决的原因归结于干部的政风不端正,致使党群干群关系恶化。因此,在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化解矛盾,不仅仅是改善民生的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到党群干群关系的好坏。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推进城镇化建设是我国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毫无疑问,能否实施好这一伟大工程,其关键就在于党的领导和干部的政风。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项大工程的实施,都有可能出现贪腐现象和具体工作错误。城镇化建设需要大批资金和资源的投入,也需要大量的工程实施。其中包括住房、交通、市政和各种公共设施建设,涉及征地、房地产开发、各种工程的招投标。在推进这些工作的过程中,我们要防止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堵塞有可能造成贪腐现象的漏洞。同时,也要坚持正确的政绩观,严防贪功冒进、野蛮开发、片面追求高速度等错误的做法。要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城镇化建设与民生改善、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密切结合起来。我们应该确保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培养出一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与管理才能的领导人,决不允许出现一批新的庸官和贪官。

直接影响乃至伤害党群干群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少数干部的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存在严重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的积累,干部队伍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有所发展。一些手握重权的干部高高在上,当官做老爷,既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也不关心群众的痛痒。凡事采取拖拉延误、相互推脱的态度,乃至丧失发展的机遇、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导致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而激化矛盾,酿成严重后果。一些干部喜欢讲排场、摆官谱,违规乃至违法超标建设楼堂馆所。他们不脚踏实地工作,每天热衷于迎来送往,大作表面文章。他们喜欢说大话、说假话、说套话,夸大成绩、粉饰太平,掩盖问题与矛盾。尽管他们不一定是贪官污吏,但绝对影响地方和部门的发展。一些干部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严重。他们热衷于吃喝玩乐,经常出入高档宾馆、饭店和娱乐场所,甚至从吃喝发展到嫖赌、包养情人和二奶。对此,他们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甚至在个别地方、部门和小环境中形成了相互攀比之风。贪污腐败者被视作“能干”,而奉公守法的干部反而被视作胆小怕事,窝囊无能。

上述问题出现的深层次原因是,一些干部没有牢固树立起正确的权力观和群众观,从根本上颠倒了社会公仆和社会主人的相互关系。他们忘却了手中的权力是谁给的,应该运用手中权力为谁服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在革命战争年代,这一真理为残酷的战争和恶劣的生存环境所验证。那个时候的共产党,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就难以生存和发展,乃至没有立锥之地。日本侵略者被赶出国门,革命战争之所以取得辉煌的胜利,都是依靠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正是井冈山的红米饭、延安的小米养育了革命战士,正是根据地的广大人民群众,送子送女参军,才培养、壮大了革命军队,正是他们用自己打下的粮食,并肩扛手提送往前线,保证了革命大军的后勤供应。正是由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党才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夺取了全国的政权。正是在残酷的战争和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中,军民之间、党群之间、干群之间才建立了牢不可破的相互关系和鱼水之情。人民群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共产党是他们的大救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也深知胜利绝对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参与,绝不会忘记军民、党群、于群的鱼水关系。广大党员干部深切地体会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国家的主人,是人民群众把领导国家、管理社会的权力交到了他们的手里,他们是代表人民群众领导国家、管理社会的。

但新中国建立后,一些干部进了城,掌了权,开始居功自傲、高高在上、忘乎所以。他们渐渐淡忘了手中权力是谁给的,应该为谁服务和怎样服务。他们的权力观发生了变化,他们错误地认为,自己不仅是权力的使用者,也是权力的拥有者,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开始淡薄。在权力过度集中的体制下,他们掌握了行政管理和公共资源分配的权力。在他们眼里,国营和集体企事业单位仅仅是他们的下属,而广大人民群众只是其管理下的芸芸众生,他们才是群众的“衣食父母”。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种错误的权力观、群众观,总体上还是受到了抑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权力虽然在不同程度上下放,有些审批权甚至取消了,但一些地方、部门和环节上干部个人的权力却扩大了。一些重大项目的审批权、公共资源的使用权和大型工程的立项权往往集中在个人手中。与此相关的企业、厂商和部门对这些干部不得不百般迎奉,乃至行贿拉拢,以便得到立项资金。据统计,向各级政府部门进行行贿的,半数以上来自大型国有企事业单位。在这种情况下,手握重权的干部眼中能有广大人民群众吗?在他们的眼里,他们才是社会的主人,社会公仆的观念逐渐褪色。

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干部的作风,使之正确地树立群众观念,积极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密切联系群众,必须重新使各级干部牢固树立社会公仆意识。要使他们从根本上认识到手中的权力是哪里来的,应该为谁服务和怎样服务。

要改变干部的作风,就必须改善干部的学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提出要把我们党建设成学习型政党,号召广大干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央政治局率先垂范,狠抓学习,认真听取各方面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各级领导干部虚心学习,努力学习,蔚然成风。就学习的内容而言,应当加强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群众观的学习。首先,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公仆与社会主人的论述。众所周知,早在总结巴黎公社历史经验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就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了巴黎公社领导者的社会公仆精神。马克思称赞巴黎公社委员和革命者是人民的“勤务员”[1]57,恩格斯称他们为“社会公仆”[1]12。“为了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这种现象在至今所有的国家中都是不可避免的——公社采取了两个可靠的办法”[1]12-13:一是“它把行政、司法和国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职位交给由普选选出的人担任,而且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1]13;二是公社“对所有公务员,不论职位高低,都只付给跟其他工人同样的工资。公社所曾付过的最高薪金是6000法郎。这样,即使公社没有另外给代表机构的代表签发限权委托书,也能可靠地防止人们去追求升官发财了。”[1]13其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学习。要牢固树立充分尊重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所谓尊重群众,就是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当家作主的权利,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和合法权益。毛泽东曾明确指出,党和国家的领袖制定政策,要坚持两条原则:“一条是群众的实际上的需要,而不是我们脑子里头幻想出来的需要;一条是群众的自愿,由群众自己下决心,而不是由我们代替群众下决心。”[2]1013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执政的考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胡锦涛同志多次告诫全党同志,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习近平同志也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就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

改善学风就要联系历史和现实进行学习,注重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2013年6月26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他说,“我们党之所以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能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紧紧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投身到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来。”[3]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的指示精神,认真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苏联共产党领导广大苏联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使苏联一度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强国,但在其成立九十年、执政七十年之后,还是遭受了巨大的挫折。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苏联解体、苏共瓦解。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各级干部特权和特殊化严重,脱离了群众,党群干群关系淡化疏离,广大人民群众对干部乃至执政党失去信任,丧失信心。甚至当共产党内外交困、自行瓦解的时候,广大人民群众出人意料地淡然处之,并没有出现所预料或所期待的广大人民群众奋起坚决支持共产党、维护社会主义制度、捍卫苏联的情景。从一定意义上说,苏联失败是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打败的,是被和平演变的。但更重要的,苏联共产党是被自己打败的,是其严重脱离群众导致了亡党亡国。我们必须牢记苏东剧变的教训,高度重视、不断改善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要改善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还要提高干部的领导艺术和管理能力。在一些地方、部门和环节上,党群干群关系疏离,既与少数干部贪污腐败、一些干部政风和作风不正有关,也与一些干部领导艺术不够高、管理才能不够强有关。有的干部由于缺乏应有的领导才能和管理能力,甚至出现好人好心办错事,无能无才办差事的局面。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新旧矛盾交织,各种问题积累,群众中存在着一些不满情绪。而在信息化时代,网络上、微博上一条不起眼的信息,甚至一个与事实严重不符的错误信息,都可能引发矛盾的集中爆发。这就要求相关的干部必须及时地掌握信息,主动直面现实,积极应变,妥善处理问题,努力化解矛盾。而一些干部却信息不灵,反应迟钝,应对不力,甚至武断决策,导致事态的扩大,产生严重的后果。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干部也不会做群众工作,不了解群众疾苦,不善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为群众排忧解难,努力为党分担责任,而是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得过且过的不负责任的态度,或者遇事惊慌失措,不能沉着应对,忙中出错,忙中出乱。这往往使问题成堆,矛盾积累,从而加重了各级领导部门和领导干部的负担,也使社会上存在的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安全、交通安全、社会安全问题,此起彼伏。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每个干部都能坚守岗位,尽职尽责,主动解决和处理这些问题,上述现象就会大大减少。

要提高干部的领导艺术和管理能力,有必要从以下几点作出努力。其一,要努力增强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要作出明确的规定,创造更多的机会,使各级干部能够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学会做群众工作。在深入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中了解群众的需求,摸清群众的心理,知道群众的喜怒哀乐,磨炼自己帮助群众解决困难的能力。深入群众不能走马观花,摆样子。要真正学习老红军、老八路、老干部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工作、战斗)的精神。要让年轻的干部先沉下去,经受锻炼,然后逐步将其中的优秀者选拔上来。

要做好群众工作,必须加强干部同群众的相互沟通。我们不仅要弘扬光荣革命传统,同时要运用一切现代化的手段和方式方法来培训干部。要提倡年轻干部学习社会心理学、领导艺术、危机管理等社会管理方面的理论。要使每个干部尤其是一线和窗口服务的干部,能够很好地掌握信息的搜集、处理、反馈等技术。要使其善于使用网络、微博等现代的手段同网民进行沟通。要全面准确地了解网民的呼声、社会的动态,广泛宣传、解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及时通告有关事态的进展和处理情况,最大限度地减少群众的误解和党政机关的误判。

其二,要努力增强干部化解矛盾、应对危机的能力。社会上各种矛盾是客观存在的,由此而导致的问题、乃至冲突也时有发生。党和政府,一方面要通过改革推动经济的发展、民生的改善、社会的和谐,最大限度地减少矛盾和问题;另一方面,当问题暴露、矛盾激化时,能够及时地解决问题,化解矛盾,防止因矛盾激化引起群体性事件。这就要求我们的干部要不断增强解决矛盾、化解危机的能力。

我们的干部特别是一线干部和窗口服务的干部,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蔼的态度同群众打交道,多做说服工作,少用不必要的语言刺激群众,激化矛盾。近年来,一些社会冲突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或多或少都与我们现场干部和主管领导处理不当有一定的关系。粗暴武断、盲目行动会恶化事态,激化矛盾,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而不负责任,敷衍了事,放任自流,隐瞒事情真相,向上级机关瞒报错报,同样会引起群众的不满,恶化党群干群关系。

其三,要努力增强干部管理社会具体问题的能力。干部的工作归根到底是为人民服务,我们的社会管理工作也不例外。社会管理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例如违法违规强制拆迁,城管人员暴力执法,管理部门接报案后无故拖延等现象,都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声誉,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使相关人员牢固树立起以人为本的观念,提高服务意识。要使他们充分意识到,社会管理的本质就是服务。整顿社会秩序,保证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无疑需要发挥城管人员和相关部门的作用。应当承认,有些社会管理的具体问题的解决比较困难。例如正常土地开发中的钉子户,在人行便道和过街通道上乱摆地摊,城市中的流浪和乞讨人员,几乎成了难以解决的顽疾。但正是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容易引起社会的关注,引发其他矛盾。因此,就需要我们从大局出发,从小处着眼,采取更加人性化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防止“因小失大”,因个别问题引发更大的矛盾与冲突。

[收稿日期]2013-06-28

标签:;  ;  ;  ;  ;  ;  

论改善党群关系的重点和途径_地方领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