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与首选战略——苏南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三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苏南论文,战略论文,人力资源开发论文,首选论文,动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苏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其根本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进步,而人本身也正是苏南现代化大业的设计者、开创者和建设者。正因如此,苏南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的充分开掘已构成苏南现代化这一跨世纪工程的核心和首要任务。在苏南人力资源开发中,发展基础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是基础层面的战略措施;创造各种政策条件、培育专业人才群体是苏南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战略;而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造就形成一大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家队伍则构成苏南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最高层次。本文试就这三个层次的战略意义和对策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苏南现代化必须教育先行
1、苏南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意义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发展战略中,教育是关系到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一个根本问题。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在‘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中第一位就是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实现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在教育”;“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同志最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重申:“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在最近召开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李鹏同志再次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归根到底要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关键是抓好科技和教育。科技教育发展关系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中国现代化的前途”。[①]从苏南地区现代化战略的率先实施来看,我们也深切感到教育事业的率先现代化是首要任务。因为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各国的综合性竞争,已不仅是经济基础强弱的较量,更是科技、教育、人才所形成的智力优势的效量,苏南地区要想在全国率先达到现代化目标,就必须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同时这也不仅是教育本身具有的战略地位所决定,因为在苏南的现代化实施中,各类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缺乏,已成为困扰该地区加速改革、开放、发展的突出难题。
教育现代化和人才群体的培育开发,已构成决定苏南社会经济整体现代化发展成败与否的关键。苏南的一个重要区情是自然资源和能源严重短缺,主要的出路只能是通过教育优先发展,充分利用、开发人才资源,不断推进科技进步。虽然苏南地区教育基础比较好,是全国最早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地区,近几年发展也比较快,但是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仍不相适应。如锡山市每年需要大专以上的人才3400人,而实际上只能提供1400人,缺口近60%,1400人中大部分又是分到教育、卫生部门,真正能分到企业的很少。该(市)县18—22岁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达20%,大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与韩国38%的水平仍有较大差距。苏州市的师资队伍建设任务也相当艰巨,目前该市农村尚有2000多名持证民办教师和5000名代课教师,根据该市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在近年内还需补充数千名新师资。职业高中、地方高校师资一方面合格率离纲要要求差距较大,另一方面又缺少正常的补充渠道。[②]我们还应看到,在苏南现代化进程中,旧的矛盾尚未全部解决,又有新的问题出现,在新发展阶段的新战略研制中,还要关注普通教育如何从升学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如何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人教育特别是农民技术教育如何再上一个新台阶。
2、苏南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根据苏南地区超前于全省、全国,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总体发展需要,并进一步贯彻实施1994年国家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战略布署,我们认为苏南地区教育先行的发展总目标可以表述为: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以亚洲“四小龙”为参照系,用6~10年的时间建立起一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一定劳动技能的劳动者队伍,建与中国现代化先发展地区相适应的一流教育事业,达到80年代末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从而满足本地区可持续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
有关本地区教育现代化的具体目标,省市教育都提出很多较好的建议,如要求做到:教育思想现代化,教育发展水平现代化,教育体系现代化,办学条件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等。在此我们认为应明确四个重点任务,即:(1)教育观念的现代转变,要树立素质教育、创造教育、终身教育和综合教育等新教育理念,逐步形成从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企业教育、社会教育并举发展的教育制度。(2)教育体系现代化,高标准实放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成人教育,积极发展地方高等教育,进一步扩大教育事业的对外开放。(3)教育内容的现代化,要能反映现代文化的最新成就,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使受教育者具有适应现代社会、参与市场竞争和对外开放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社会活动能力。(4)教学条件现代化,全面实施《教师法》,使教师队伍及其待遇与现代化发展相一致,校舍设备、教学仪器、图书资料等都应加快达到省级乃至国内一流水平,接近发达国家水准。
3、苏南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措施。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还需要我们做出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要求尽快拟定一系列可行的战略实施方案,这里我们提出苏南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措施应着重考虑如下几点内容:首先,要加强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这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各级领导部门要把教育现代化工程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作为加快改善投资环境,加快经济建设的战略大事来抓,各级政府要实行分级负责,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建立目标管理制度,把加强现代化示范学校和教育示范乡(镇)的建设作为深化城乡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抓好,抓实。
其次,推进教育立法和教育规划,在国家立法的基础上,地方政府不仅要坚持“依法治教”,还应根据需要和可能制定实施细则和条例,使经过实践检验的教育政策转化为法律、法规,增强其权威性、强制性和稳定性。要制订超前的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以满足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各方面未来发展的需要。有关规划和实施方案要立足于区域现代化的总体要求,着眼于提高苏南人民的整体素质,在各类教育战略中要抓住重点、坚持实施,保证出成效。
第三、推进教育存量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通过调整、合并、置换等多种形式,保护教育资源,合理教育设施布局,积极发挥城市现有高校、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中心辐射作用,促进城乡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
第四,加大教育事业的社会化步伐,做到社会化投资、社会化办学、社会化管理。教育发展和人才开发不仅是政府一家的事,而要推动教育社会化。苏南已有较好经验。今后对教育投资(不仅是投入)要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辅以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包括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鼓励社会各界和企事业合作办学。有关部门要给职业技术学校、成人学校和地方高等学校发放一定的教育贷款,使学校能够利用更多的资金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
二、开发人力资源,培植现代人才群体
1、苏南现代化的主体工程:人才现代化
苏南地区要想成为全国现代化的领航区域,关键之举在于开发人力资源,培植现代人才群体。苏南社会变迁最大的优势在人才,最大的短缺也在人才,人力资源开发是苏南社会进步的目标,而苏南现代化的实现也必依靠更多数量、更高素质的现代型人才来推进。
苏南地区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人文荟萃,教育和文化事业比较发达。长期以来苏南文化形成了“精细”的气质特点。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苏南地区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探索社会、经济和人才资源开发的规律,着力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整体化的、开放而富有活力的人才资源开发体系,人才资源开发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目前各项指标均高于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为推进现代化提供了较好的智力资源。
应该看到,近几十年来世界发达地区经济成功的重要原因,便在于将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心从物力资源开发向人力人才资源开发的转移,苏南地区要想“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关键也要靠强有力的人才系统支撑,首先要求实现人才的现代化。这里,我们将人才现代化的目标内涵概括为两大层面,即人才个体的现代化和人才群体的现代化。人才个体现代化的具体内涵是:(1)人才个体的各种技能必须适合现代化社会活动中的实践需要,并且在技能方面具有强烈的创新和学习意识。(2)人才个体应当具有与自己所从事的社会活动所需要的相关专业知识、文化修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3)最根本的是人才个体应当有以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的崇高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要求的科技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现代价值观念。人才群体现代化的具体内涵表现为:在现代化过程中,首先要求人才群体中的大多数个体达到上述人才个体现代化水平。其次,群体应当具有合理的结构,其要素的联系是紧密的,功能是最优的。三是人才群体应当是开放、进化的,能够自动地吐故纳新,始终保持群体的生机和活力。四是现代的人才群体之间存着合理的联系,形成科学的生态结构,实现人才资源的最优配置,并使其运行制良性化[③]
2、苏南人才开发的差距
苏南地区人才资源丰富,人才群体的培养和总体素质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与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仍未能适应苏南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要求。例如,台湾全省人口接近2000万人,和苏南人口总量相当,现已有本科和专科高等学校105所,另有大专院校内附设的研究所301个,80年代初台湾大学入学率达27.5%以上,在校生达到44.28万人。而苏南地区目前仅有高校15所,在校生2.7%万人左右;同时,苏南地区中等技术学校50所,在校生接近3.3万人,到1993年底该地区拥有的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数比率为4.5%,可见苏南目前中高等人才资源数量还远远低于十几年前的台湾。
当然也要承认这里确有许多不可比的因素存在,但是和苏南经济社会现代化的需求相比,确实仍有较大差距,如80年代末无锡市大中型企业职工中大学文化的仅占7.1%,中专专程度的占5.5%,初中以下文化人数高达近65%,这是明显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企业发展要求的。再从下一步发展的角度来看,苏南在加大外向化发展和加快向高新技术升级中更加紧缺国际贸易、金融、翻译、高新技术、企业经营和公关策划人才。单就规划70平方公里、投资200多亿美元的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来说,今后十年就需净增30万以上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各类专门人才,[④]因此说苏南在走向国际化和乡镇工业再上新台阶中,中高级人才的培养、引进已经迫在眉睫。
除数量缺乏外,苏南人才资源开发中还存在着两方面的不足,一是市场机制匮乏,表现为商品生产要素市场的逐步改善和劳动力、人才市场的相对滞后,由于人才市场机制尚未形成,造就人才以至整个劳动力市场流动不畅,以及人才外流现象加重。与此同时苏南地区人才体制改革滞后,人才资源的开发和使用效率不高,人才知识结构没能及时调整到适应经济现代化、国际化的需要上来、造成了人力资源开发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
3、苏南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的重点任务
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是培育出现代化人才群体,人才的开发和充分利用是社会现代化的动力和目标,如果说教育现代化重点在于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是现代化事业的基础,那么人才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则更高一个层次,不仅要求拥有较全面的扎实的基础性文化知识,还要求具备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思想道德、思维方式以及各种现代性的专业技能;不仅要求人才个体的高素质、高思想境界,还要求人才群体和人才环境、体制的现代化发展。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的现代化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这里我们仅就其战略重点提出若干设想。
首先,要在区域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上树立起人才资源是苏南现代化“第一资源”的新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向张家港学习不拘一格培养、选拔人才。在扩大开放,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人才管理的先进经验和措施,在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上率先与国际接轨。
其次,创造保证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一方面,要合理使用现有人才,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促使各类人才都能尽快成长,做到学用一致、不拘一格和扬其所长;另一方面,要有适当的奖励措施,不仅留得住人才,还要在服从全国统一布局和合理流动的前提下,实行平等竞争,吸引适当人才包括海外人才来苏南,更好地发挥其作用。要根据苏南地区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总体布局,尽快建成苏南区域性人才市场和运作机制(如建立“经理市场”和产供销一体化的人才服务公司等)。加快户籍制度、人事管理体制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第三根据现代化建设要求,选择人才资源的开发重点,当前要突出重视对各行各业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技术带头人、现代企业家为核心的人才工程的组织实施,建立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尤其要重视和加强对在职的党政领导人才、经济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的继续教育,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领域的国际合作,从而在5~10年间形成一大批年轻有为的适应现代化、科技化和国际化发展的人才群体。
三、苏南现代化的领潮人:现代企业家群体的培育与壮大。
1、时势造英雄,英雄弄大潮
在人才现代化工程中,一个最为突出的人才培育任务便是企业家群体的塑造。企业家是经济决策和管理型人才,又是人才群体中的高阶层成员,主要由苏南城乡成千上万个企业中的厂长、经理组成,他们既是苏南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也是一代跨世纪新型人才的代表者。在苏南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中,企业家群体的角色作用将愈加突出,正象经济学家马洪所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新,将越来越依靠企业家的活动,他们将比较全面地承担起经营企业的责任。如果没有千千万万的社会主义企业家,在经济活动的舞台上充当主角,现代化的建设就缺乏强有力的经营者和最有成效的组织家、管理者。”[⑤]
从农民到工人,从兼业者发展为管理者和现代型企业家,是苏南现代化过程中最振奋人心的变化,苏南的企业家不仅使自己在工业化过程中脱胎换骨,而且成为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开路先锋;他们不仅最先接受并引进了城市化和工业文明,并且在城乡工业横向协作和市场竞争中,感染了城市企业的决策人和管理者,对苏南城市现代企业家的崛起产生了激励的催化影响。苏南的工业化大潮中崛起了一代新型农民企业家,而这批企业家又继续把现代化大潮推向城市、波及海外,在90年代中苏南企业家特别是农民企业家的使命还将更加突出,这是因为苏南现代化的重点在农村,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关键在农民企业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企业家的作用发挥到什么程度,乡镇企业就可以发展到什么程度,农村现代化就可以进入到什么程度。
2、苏南企业家群体的优势与不足
苏南企业家群体中包括城市企业家和农村企业家两大类型,然而因后者人数多于前者,又是第一批走上市场走向成熟的自主性人才群体,所以我们讨论得较多的还是乡镇企业的决策和管理者。具体观察这群现代生产力组织者的特征,我们发现他们身上同时具备了国内外企业家们的共性特征以及苏南企业家群体的独特优势。
从共性上看,苏南企业家身上集中反映了现代企业家们共同的品质优势。首先是敬业精神,他们都把企业的兴旺发达当成自己的事业,如张家港市的企业领导选用机制就是“赛马”机制,以实绩论英雄,凭德才坐位置,他们不怕困难,不畏挫折,自加压力,事事争优,创造出了“张家港效率”和“张家港精神。”其次是创新意识,这在苏南企业家中也是十分突出的,所谓创新,熊彼特认为是“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而企业家就是“创新”活动的实行者和倡导者。苏南的乡镇工业发展本身便是苏南农民企业家的伟大创造,而在90年代中他们又不甘平庸,不断自我超越,开拓了“昆山之路”创造了“张家港精神”。在新产品开发,生产组织制度创新等方面他们的成功事绩更是不胜枚举。另外,作为现代企业家所应具备的战略意识、务实精神和出色的组织管理能力也都普遍存在于苏南企业家之中。
从个性上看,苏南企业家大多是从农村田野中走来,队伍形成仅十数年时间,对市场经济还不够熟悉,因而说他们是企业家,他们却又是在知识经验和许多条件很不成熟的情况下获得成功的。他们身上仍然深深刻着中国传统农民的印记,他们中的许多人也许不太懂得市场经济学、经营管理学以及公共关系学,不过,他们确实成功了,他们以独特的奋斗方式、独特的精神风貌、独特的治厂方略改变了自己的形象,也改变了周围的农村世界,苏南农民企业家的具体特征还表现在具有“明显的农村产业结构多元化特征”、群体成员组成的“多渠道来源”、经营方略的“素质差异性”、“企业家行为、风格的过渡性”和“初始性”、决策风格上对社区行政的“追随性”等等。
和上述个性特征相应,苏南企业家群体发展中存在着种种不成熟性,构成了自身现代化的阻力,亟须引起人们重视。首先是这支队伍本身还不够壮大,很多企业还未能从社区行政干预过多中独立出来,从城市到乡镇企业都还有不少领导者缺乏自主经营的意识和能力,称不上是合格的企业家,城市企业家的群体力量更显薄弱。其次,苏南企业家中明显存在着知识结构老化,不适应现代化和现代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苏南现代化进程中三大挑战性因素正日趋突出,一是经济的外向化要求企业家们具有更开阔的眼界和丰富的外贸、外经管理经验和才能;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求企业家具备更新、更专的现代科技知识;三是企业经济中的多元化、集团化取向,要求企业家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战略意识、风险意识都提高到新的水平,而面对这些新趋势、新挑战,多数的企业家是准备不足的。第三,苏南企业家中出现了落伍者和退化现象,随着企业的成功、个人的成名,历史积淀中的传统小农意识在前一批农民企业家中暴露出来,他们中有的居功自傲不思进取自满自足,有的追求奢移享受甚至损公肥私,有的怨天尤人、有的任人唯亲,结果在苏南不少地方出现了“能人夭折”现象,阻碍了农村工业化、现代化的健康发展。如苏南某县,在乡镇企业初创时期,曾树立了29块金牌,即29位明星企业家,目前有的已失去了昔日的光环,有的已销声匿迹,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违纪的道路,真正风采犹存的仅有50%左右。这些事实,呼吁我们在颂扬苏南企业家群体优势之时,要保持冷静的头脑,苏南的现代化事业还要求苏南企业家们不断自我反省、自我超越,在推动企业和地区的现代化同时使自身趋于壮大、成熟。
3、培育壮大企业家群体的若干对策
在苏南现代化的战略中人才现代化是关键之举,而在人才现代化工程中企业家队伍建设又是最重要的目标和任务,这里我们认为苏南企业家群体的发展其主要目标有二,一是队伍的进步壮大,二是群体内部结构的优化和成熟。实现这两个目标至少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对策。
首先是深化改革,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总体战略实施中,为企业家队伍的整体建设创造良好的大环境、大背景。从根本上说企业家队伍的壮大取决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实现城乡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的独立实体,同时建立完善的富于公于竞争的市场体系,才能为大批的企业家独立成长创造机会和条件。
其次,形成新型规范性的选用人才机制,为现代经济人才的培育、选拔、任用和继续提高作出政策保障。在这方面张家港的经验也是值得称道的,他们选用企业领导不唯学历、不唯资历,只要有才干、工作有实绩都委以重任;针对现代企业家需要具备更高更新科技知识,他们出台了《张家港市科技进步奖励办法》,《关于资助科技人员出席国际科技人员会议的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建立了知识分子台帐,对用非所长的及时调整岗位,而把管理能力强的放到领导岗位,目前全市企业领导中科技人才比重已占到80%,[⑥]从而充分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也切实提高了企业家群体的素质构成。
第三、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为企业家成长特别是勇于创新开拓的改革家提供法律保障。现代企业家发展中受到重重社会舆论环境、各种关系网的困扰,甚至不少改革者还受到人身攻击,阻碍了他们放开手脚、锐意进取的创造才能的发挥。因此应该建立健全以及落实包括“企业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等各有关法规在内的法制保障体系,保护企业法人和企业家个人的合法权利,在民主化、法制化的过程中促进企业家队伍的现代化。
第四、企业家群体应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摆正个人、集体和国家三者利益关系,实现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现代性转换,不断解放思想,勇于超越自我,这才是企业家现代化和人才队伍成熟的真正标志,也是苏南城乡尽快走向现代化的内在优势和巨大动力之所在!
注释: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
②苏州市市长章新胜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4年9月7日打印稿)③参见朱均侃《人才现代化是苏南现代化的首要目标》(载《群众》杂志1995年第5期)
④参见顾教荣《苏州市创建一流教育的计划和措施》(载《江苏教育》1994年11期)⑤《走向未来的中国企业家》第1页(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版)⑥参见1995年3月张家港市委在全省两个文明建设现场交流会上总结材料,《总揽全局,抢抓机遇,踏实苦干,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第15—16页。
标签:教育现代化论文; 人力资源开发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群体行为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经济学论文; 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