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才成长规律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规律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国家无论大小,其兴亡皆取决于人才、自然环境、资源、社会制度和综合实力。其中,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在人才之中,栋梁之才处于主导地位。栋梁之才有五,即政(政治家)、军(军事家)、科(科学家和技术专家)、文(文学、艺术家)、经(经营管理专家)。无论哪一种人才,其要素皆有五,即德、识、才、学、体。每一种要素各有五维,每一维都是不可或缺的。“德”之五维,仁、义、礼、正、信:“仁”即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义”即忠于祖国、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事业;“礼”即遵纪守法,团结同志,讲究文明礼貌;“正”即光明正大,襟怀坦白,为人正直,作风正派;“信”即言必信、行必果,不空谈,不浮夸。“识”之五维,志(志向、理想、抱负)、思(思想)、辨(思辨能力)、胆(胆略)、魄(魄力)。“才”之五维,知(知识)、智(智力)、创(创造力)、表(表达能力)、应(应变能力)。“学”之五维,哲(哲学)、社(社会科学)、自(自然科学)、软(软科学)、法(法律)。“体”之五维,脏(五脏)、腑(六腑)、精(精力)、气(元气)、神(精神)。此等五中有五的结构是一种分形结构,它勾勒出人才及其基本素质的框图。
在人才五要素中,才为基础,德为主导。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有德无才,难以担当大任;有才无德,可能为非作歹。“人”按照道德规范可分为伟大的人、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缺德的人和卑鄙的人。缺德的人和卑鄙的人,才具愈高,对社会的危害愈大。然而,做学问与做人是一致的,没有大德,没有很高的精神境界,也难有很大的学问,难成旷世雄才。
“德才兼备”既是培养目标,又是选拔条件。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的重要讲话中,特别强调要培养和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科技人才。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在谈到干部问题时,也强调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然而一些地方、一些部门、一些单位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则不无偏差,重才而轻德,因而使得一些思想道德品质不好的人混入领导班子或被当做“跨世纪人才”。对“才”的理解也失之偏颇:只要能弄来钱,都被视为有“才”;只要发表几十篇文章、出版几本书,不管其是否具有创造力,都被视为有“才”。评价工作中的不正之风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少数年轻人急于出名不择手段,或者变相一稿多投,以少充多;或者以“剪刀加浆糊”的货色假冒专著;或者给“舶来品”贴上自己的“标签”。而有些担任评委的人,或受贿而妄言,或囿于师生私情而妄言,则使这种人如愿以偿。一些评委只见“量”不见“质”,把“芝麻”和“西瓜”放在一块比个数,也使其中滥竽充数者被“拔高”。因此,在被当作重点培养对象的人当中,不乏无真才实学者;而一些脚踏实地地工作,靠自己独立思考、刻苦钻研,且确有真才实学的年轻人,则由于疏于交往,没有“靠山”,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人才的成长具有一定的规律,服从五行生克制化的法则。生与克是相反相成的。譬如木可生火,水可克火,水与木则是相生的。生与克对于人才的絹康成长也是不可或缺的。明人张介宾云:“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必须生中有制,制中有生,才能运行不息,相反相成”(《类经图翼》)。清人尤在泾亦云:“生机恒寓于消落之中,而生气每藏于盛长之内。生而无克,则有进无退,而气易尽;克而无生,则消者不长,而机以穷。生也、克也,天地自然之理,莫知其然,而不得不然者也。”还说,“所谓克者,不过制其太过而使归于平,非斩尽灭竭之谓也。又以抑其浮盛而使还于根,以为生发之兆,虽相克而实相成也。若金斫土掩,火燃水冲,此立尽之数,岂足语造化生成之妙哉!”(《医学读书记·卷下》)。由是而论,不论人才的培养、选拔还是任用,都务必生中有克,且不能相生太过、相克不足,或相克太过、相生不足。
五行的生与克都是一个度量问题。笔者在“阴阳五行数学”中以生济度和克煞度分别表征生、克力量的强弱程度,并且给出生济度和克煞度的计算公式。按所给公式可以推得,在正常情况下生济度和克煞度都界于0与1之间,其理想值为0.5,而不超过0即为不足,大于1则为太过。按所给公式还可推得,对于五行中任意三行α,β,γ,其中α,β和γ的强盛度分别为P[,α](t),P[,β](t)和P[,γ](t),若α生β,而γ克β,则α对β的生济度S[,α→β]与P[,β](t)负相关,γ对β的克煞度T[,γ→β]在正常情况下与P[,β](t)正相关。这就表明,若β偏衰就要加大生的力量;若β偏盛就要加大克的力量。如果不是这样而是相反,那么就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老子云:“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由于人们往往违背“天之道”,即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社会上会出现诸多不正常现象,在人才问题上也是如此。
相生不足不利于人才的成长,相生太过更为有害。得之过易不知珍惜,得之过多不知满足。例如,被人为地拔高而又以此向组织讨价还价、在待遇上斤斤计较或者另谋高就的人,并非绝无仅有。这些人个人主义恶性膨胀,不仅是因为相生太过,而且是由于相克不足,或者由于只生不克。现在人们一般多重视生济作用,而忽视克煞作用,殊不如“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因此,应特别注意加强思想教育和提供锻炼的机会,以弥补相克不足带来的缺陷。
人才有一个新陈代谢过程,按年龄形成梯队是最佳的选择。注意选拔优秀的青年人才是非常必要的,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也是完全正确的。但一些地方将年龄问题绝对化,搞一刀切,以“45岁以下”作为选拔的先决条件,人为地制造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而造成年龄断层,则未免失之偏颇。年龄之于人才只是一个非本质条件,坚持质量标准才是最根本的问题。如果本末倒置,将年龄当作先决条件,将确有真才实学且卓有建树的人排斥在外,那么,不仅会造成资金浪费,而且会造成人才浪费。
以上所述是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也是人才选拔、培养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要掌握人才成长的规律,正确地理解选拔的条件。
二
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是选拔人才的总纲。各类人才在“德”方面的要求是相同的,但在“才”方面则因人才类型的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以下仅就培养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的问题谈几点看法:
1.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的研究方向应符合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在基础性研究方面,“要把国家目标放在重要位置,把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动力作为中心任务,重点解决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理论和技术问题,创立新的技术和方法。要注重发展新兴带头学科、边缘交叉学科和应用基础学科。支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合理结合,重视软科学的研究和应用。”;在农业科学研究方面,要把重点放在“动、植物新品种选育、病虫害与自然灾害的综合防治、区域综合发展、农产品加工及综合利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对农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领域。”;在工业科学研究方面,要“解决共性、关键性、基础性技术难题。重点开发推广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节能降耗技术、清洁生产和环保技术等共性技术。”;在高技术及其产业方面,要“在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天、海洋等重要领域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世界高技术的若干重要领域占一席之地”。所有这些重点研究方向亦应作为选拔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的重点。
2.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应是具有创造性贡献的科学技术工作者
在“才”之五维中,创造力处于主导地位。创造力的大小体现在科研成果上,即科研成果的创造性,它具有不同的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改进、创新、有重大突破、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创立新学科。跨世纪学术带头人至少应具有在科学上有重大突破或在技术上有重大发明的研究成果。为此,在选拔过程中,只对待选对象的代表作进行评审,对代表作也只评创造点及其科学意义,而不作泛泛一般地评价。应着重评近期研究成果,时间以限制在5年内为宜。为了提高评审工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需要对现行评价体制进行改革。需要特别提出的是,要做到本地专家与外地专家相结合、专家评审与文献检索相结合。具体评审意见应通知待选对象,并允许其申诉,以不埋没人才为原则。
3.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工作务必与学科建设结合进行
培养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学科建设则是科学技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该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确定选拔对象。对于新兴带头学科和边缘交叉学科应该进行政策倾斜。在这两个方面,选拔年龄也应适当放宽。对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创立新学科的学者,在选拔年龄上还应放得更宽一点。一般地讲,选拔年龄应与学科新度和研究成果的水平及其项数正相关。譬如,在传统科学领域取得有重大突破的研究成果,年龄限制在45岁以下;在新兴带头学科和边缘交叉学科取得有重大突破的研究成果,年龄限制在50岁以下;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年龄限制在55岁以下;创立新学科,年龄限制在60岁以下。
4.要在选拔、培养全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
要采取专家推荐、个人自荐等多种方式推荐人才,而不囿于组织推荐这一种方式。要重真才实学,而不囿于职称和学位。对入选对象要重今后思想表现和学术成就,而不搞“终身制”。对其中表现不好、有悖“德才兼备”原则者和止步不前、无新的建树而相形见绌者应予淘汰,并将出类拔萃的人才及时补充上去。对入选对象要创造一个促其健康成长的环境。既要放手让其工作,鼓励其不断创新,又要加强管理和考核,注意思想教育,防止“马太效应”,不使之得到不适当的荣誉和地位;既要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又不能相生太过、超出实际工作需要而使之变成谋取个人私利的手段。资助强度应根据其所承担的科研项目的实际需要而定。
5.跨世纪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跨世纪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所作的一项伟大战略部署。跨世纪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现在,而且涉及未来;不仅涉及后续性工作,而且涉及基础性工作,涉及教育体制的改革。现行教育体制存在许多弊端,亟待改革:中学文理分科,造成学生基础知识的缺陷,影响到学生的总体素质,是其一;教育结构不合理,造成各级学校考取难度呈倒“U”字形(即从初中到大学愈来愈难,至高考达到顶峰;而从大学生到博士生则愈来愈容易,至博士生降至低谷),不利于选拔真正合格的人才,是其二;教材陈旧,未能反映科学技术新成就,与科学技术前沿相去甚远,是其三;在教学方法和学籍管理办法等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只有搞好教育体制的改革,才可望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