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目前医疗环境下,高职院校在对护生进行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教育者要从思想上重视,重建教育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树立人文素养教育的地位。与此同时,加大人文实践能力教育力度,推进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模式的改革。以培养具备更加良好的人文素质的高职护生,能够提供更全面的优质护理服务。
关键词:护理 人文素质 教育 高职院校
近年来,医护人员的医德医风被国人所诟病,如“虐婴事件”等,医(护)患纠纷案频发,数量有增无减,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多数都是因为责任心不强而引发。有调查显示,某大型公立综合性医院门诊投诉意见中,对医务人员日常工作中表现的职业道德、工作纪律、与患者沟通中的人文关怀程度的投诉占全部服务类投诉的74.55%[1]。自从南丁格尔开创了现代护理学,护理工作便与人道主义精神、关怀生命、救死扶伤联系在一起。关怀被认为是护士角色中基本的、不可缺少的要素,并影响到人类对健康和生命的体验。1998年美国护理院校联合会(AACN)首次在《高等护理教育专业标准》中明确将关怀列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概念和价值观,并将护生关爱能力的培养列入护理课程的改革当中[2]。但是,随着“90后”学生成为高校学生主体后,在浮躁的社会风气、急功近利的心态、传媒影视的挤占以及网络世界的吸引等的影响之下,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的缺失愈发严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职教育不得不面对、思考和解决的重大难题。反思目前高职护生人文素质教育,应重视以下两点:
一、重技能,切莫轻人文
在人才培养上,普通本科教育需要培养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专业人才,而高职院校要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的具有较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由于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教育院校的人才定位不同,导致高职院校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教育过程的实现关注教育产物(即就业现实)的实效,从而导致在教育过程、教育内容上对人文素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加之受浮躁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高职院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能力、轻品行,重教育、轻德育的现象,总是把职业教育看成是一种机械训练。正如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中指出:“尽管我们的领袖在谈论着教育的目的在于文化的陶冶,在人格的发展等等,可是大多数学校里的教育者,却把它当做是获得足够的牛油和面包以勉强维持一定的生活的一种狭隘的实用手段”[3]。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现代知识和技能,更要让其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个人修养。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如果我们在高职护理教育中,为迎合市场需要,从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观点出发,片面强调实用技术教育,忽略人文教育,可能会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技术良好的“工具人”或“机器人”。医学与人文割裂,医学人文关怀被边缘化,将会导致医学技术化和医患关系物化,更加激化目前医(护)患之间的矛盾。因此,应转变教学理念,重视人文教育,将人文关怀培养渗透于知识技能教育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之中,二者不可孤立。
二、重理论,更要重实践
目前,对如何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专家学者提出不少建设性意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主张开设文学、哲学、历史、艺术、法律等人文课程作为必修课并将考试成绩纳入学业成绩中;也有主张把文、史、哲、艺、法等知识统编为一大本人文素养教材。如张端端根据高职学生特点开发了共32学时的人文综合素养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文学之情、中原文化、沟通之桥、写作之舟、礼仪之歌等模块[4]。医学人文的学科体系包括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法学、伦理学、心理学等。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只有不断整合优化课程计划,加强人文理论的多面学习,使学生具有人文精神,才能有效指导纷繁复杂的社会实践,特别是医疗服务实践。然而,人文关怀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个体在环境的促进下,通过自身认识和实践逐渐形成的[5]。人文教育的落实,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循序渐进的方法,是一个步步深入、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养成教育。采取单纯课堂教学形式,对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要培养出良好修养的护理人员,应当改变目前的人文教育方式。让高职学生走出去进行实践,远远胜过单纯的说教。有调查研究,在不同科室、与不同病人的接触过程中,实习护生更能理解不同病人的需求,表现出更好的人文关怀[6]。经验固然宝贵,但只有经历才会有经验。通过开设一些课程与活动,利用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开展志愿者服务、医院导诊、校园文化活动等,把人文教育由课堂拓展到课外,由校内延伸到校外,在护生培养过程中早期接触病人,通过亲身体验,感受患者的病痛及关怀需要,从而正确认识护理关怀的重要性,加强医学人文的实践性。以便在护理工作中,能根据人生体悟,学会换位思考,提供更全面的优质护理服务。
目前,伴随着很多社会医疗问题的出现,教育界开始认识到培养护理人才应以德为先,把人文素质作为护理核心能力加以培养。《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4〕522号)中指出“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和沟通交流。”因此,对于高职护生的培养,要重建教育理念,明确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树立人文素养教育的地位,这是改变教育现状的第一步,只有先从思想上重视,才能最终落实到行动上。第二,深化人文实践能力培养改革,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以追求实现临床教学任务为目标,不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特别是医学人文实践能力的培养,临床实践教学体系缺乏人文内涵的现象。推进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模式的改革,鼓励学生密切联系社会,早接触临床,多接触临床,反复接触临床,不断提高人文感知与践行能力,提高学生护理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总之,高职护生人文素养教育只有在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管理下才能得到更深入的发展,才能培养适合时代发展、合乎社会要求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李洪梅 王子姝 基于门诊投诉现状浅析医院管理和人文服务[J].重庆医学,2014,43,(18),2384-2385。
[2]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of Nursing The essentials of Masters education for advanced Practice nursing[EB/OL].1996,3,http://www.aacn.nche.edu.
[3]姚瑶 张瑶 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途径研究[J].中国电子商情:科技创新,2014,(8),100。
[4]张端端 高职人文综合素养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14),34-36。
[5]张金华 高敏 等 护理本科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调查[J].中华护理教育,2012,9,(7),328-331。
[6]刘莉 “90后”实习护生关爱能力现状调查分析[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4,35,(3),109-113。
论文作者:王艺艺 邓新但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5月总第15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23
标签:人文论文; 高职论文; 素养论文; 学生论文; 医学论文; 能力论文; 高职院校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5年5月总第155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