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市良山中心卫生院;江西新余338000)
【摘要】如何提高幼儿静脉穿刺术的成功率是儿科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一项技术难点。由于患儿依从性较差,不能对护士采血进行配合,加之幼儿身体机能发育不成熟,以上因素极大制约了幼儿采血的成功率。采血不成功,不能完善幼儿的相关检查,从而延误了临床上对于幼儿病情的诊断评估及相关治疗方案,加之现在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作为重灾区的儿科,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提升儿科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临床护理工作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针对性护理干预对于提高幼儿采血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现汇报如下。
【关键词】静脉穿刺;护理措施;穿刺成功率;穿刺后不良事件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6-0122-02
引言:为探索分析幼儿静脉采血护理对于提高穿刺成功率的作用。文章选取2016年2月—2017年8月在我院采血中心进行静脉采血患儿20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包括心理护理干预,改进穿刺手法的针对性护理措施。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穿刺成功率、穿刺后不良事件的发生及护理满意程度的比较。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穿刺成功率由82%提升至96%,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远远低于对照组的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满意程度比较上,观察组总满意率为9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8%(P<0.05)。从中可以得出结论,在幼儿静脉采血工作中采取针对化的护理措施,对于提升穿刺成功率及护理满意程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8月在我院门诊采血中心进行静脉采血患儿20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其中对照组100例,男52例,女48例,年龄1~6岁,平均年龄(2.3±0.8)岁;观察组100例,男54例,女46例,年龄1~5岁,平均年龄(2.5±1.1)岁。两组患儿年龄、性别构成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在采血过程中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1)心理护理干预:采血前,仔细核对患儿各项信息是否正确,对患儿进行语言及肢体上的安慰,态度应和蔼,面带笑容,以减轻患儿紧张不安的情绪。在患儿哭闹时,可对患儿进行言语上的表扬及鼓励,并设法转移患儿的注意力,从而使其放松。可注重与患儿父母沟通,以了解患儿的性格、喜好及心理状况,在穿刺时,可给患儿把玩喜欢的玩具,以减轻其对于疼痛的敏感程度。对于年龄较大的患儿,护士可与其耐心沟通,给予适当的鼓励及表扬,获取患儿的信任与依赖,与患儿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在采血成功后,应及时给予患儿安慰及鼓励、表扬,以减少其对于静脉采血的恐惧,增强其勇气。若穿刺失败,应及时地耐心安慰、鼓励患儿,并向患儿父母做好解释工作。抽血前提前告知患儿家长禁食水,以免在穿刺时患儿紧张情绪引起呕吐、误吸,甚至窒息的发生。应为患儿家长多多着想,设身处地的体会并理解他们焦急、无助的心情,注重与家长的沟通,耐心向其解释患儿的病情,目前所做的检查及后续的检查及治疗措施,必要时对患儿家长进行言语上的安慰工作,以减轻其焦躁不安的情绪,从而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关系,与患儿家长营造良好的医患关系。(2)改进穿刺方法:对患儿进行采血时,可根据患儿大小选择合适的固定板,将患儿的前臂,手腕部及手部利用棉纱固定在固定板上,穿刺手臂肘部压脉带扎紧。固定妥善后,显露穿刺部位,对目标静脉穿刺。利用此种方法,即使在穿刺后患儿哭闹、活动,发生脱针的概率也大大降低。在穿刺时应注意手法,进针角度不宜过大以免造成穿透整个血管。在穿刺入血管后将针头适当改平,再沿血管走形方向进一步进针。穿刺时还应注意以下问题:固定不宜过紧,以防损伤患儿娇嫩的皮肤,造成缺血,同时固定过紧可加剧患儿紧张的情绪,导致哭闹,使得抽血无法进行下去。固定时应注意患儿的反应,有无口唇青紫、呼吸困难等症状,若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停止。穿刺进针时,选定穿刺点穿刺时,进针速度宜快,可减轻疼痛感。
1.3观察指标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的穿刺成功率及穿刺后不良事件(如出肿、皮下淤血)的发生率,采血结束后,对患儿父母进行护理满意度的问卷调查,以比较分析两组静脉采血护理方式的满意程度,护理满意分级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以及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及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穿刺成功率的比较
对照组患儿穿刺成功率为82%,观察组为96%,观察组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568,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儿穿刺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
对照组患儿穿刺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观察组为3%,观察组穿刺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035,P<0.05)[1]。
3.讨论
随着我国儿科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家二胎政策的开放,儿科医疗工作愈加繁忙,对于从事儿科医疗工作的医护人员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在儿科门诊采血中心从事采血工作的护理工作人员来说,提高对患儿抽血检查时的静脉穿刺成功率,不仅及时完善患儿的相关检查并明确病情及诊断,得到相关治疗,有助于患儿病情的尽快缓解及恢复。还可提高患儿家属对于门诊采血工作的满意程度,对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起着重要作用,具有积极的医疗及社会经济意义。在采血过程中,采用改进的穿刺技术,根据患儿不同的身体情况及生长发育情况,采取不同的采血部位及方法极大的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通过以上综合措施,本文在提高穿刺成功率及护理满意程度,降低穿刺后不良事件的发生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结论:
在患儿采血工作中,采血细致、人性化的护理模式,根据不同的患儿及家长个体,采取不同的安慰措施及解释、沟通方式。同时努力提高自身操作水平,改进穿刺方式,可明显提高患儿采血的护理治疗及穿刺成功率,具有良好的医疗及社会价值[2]。
参考文献:
[1]吴英,王世英,王进华,等.体检人群对静脉采血护理服务的需求及改进措施〔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8,27(15):1128.
论文作者:周娟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3月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5
标签:患儿论文; 成功率论文; 静脉论文; 对照组论文; 满意论文; 统计学论文; 儿科论文; 《医师在线》2019年3月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