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决定模型研究

人民币汇率决定模型研究

张敏[1]2007年在《汇率决定理论研究与人民币汇率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汇率作为不同货币之间兑换的比率,是调节国民经济内外均衡的杠杆,是国际金融领域和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价值工具之一。汇率水平是否合理,关系到一国资源是否合理被利用、国际收支能否平衡以及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发展。因此从国际经济交往开始的那一天起,人们就对汇率问题特别关注,并由此形成了许多汇率决定理论。本文分析评价了迄今为止在国际金融领域中具有重大理论影响和实际应用意义的汇率决定理论。其中特别强调这些理论的数量分析方法、检验效果和最新发展。按照汇率决定理论的发展,可以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早期汇率决定理论和现代汇率决定理论。早期汇率决定理论主要包括购买力平价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现代汇率决定理论主要包括汇率决定理论的资产市场方法(资产市场方法包括货币模型、货币替代模型和资产组合模型)以及投机泡沫理论、新闻模型和混沌分析方法等。在此基础上,本文详细剖析了潘国陵教授在《国际金融理论与数量分析方法》一书中建立的新汇率决定理论。通过对该理论与其它汇率决定理论的比较研究发现,该理论既借鉴了西方汇率理论又结合了我国具体的国情,是一项富有意义且具有创造性的工作。笔者运用潘国陵教授的汇率决定方法对人民币长期平价汇率进行了实证研究,计算出各个时期人民币的汇率水平,通过检验证明了该汇率决定模型具有良好的解释能力,得出了现行人民币被一定程度低估的结论。从估计结果来看,当前人民币汇率失调的程度并不乐观。为此,笔者认为:应尽快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多地让市场来决定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具体步骤是,首先对人民币的汇率水平做适度调整,让它恢复到相对合理的水平;然后在适当的时机引入人民币汇率区间浮动机制,以充分反映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特征,这样更有利于我国建立一个和谐、稳定、持续发展的国际与国内环境。但短期内,为维护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当前人民币不宜大幅度升值。

徐中刚[2]2013年在《人民币汇率决定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增加,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连续保持巨额双顺差,使得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国际上各方关注的焦点。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实行汇率机制改革,放弃单一钉住美元,改为钉住一揽子货币,同时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截止到2012年12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累计升值22.37%。但是西方国家仍然频频借人民币汇率问题向中国施压,要求人民币加速升值。那么美欧等国对人民币的指责究竟有没有根据?人民币汇率到底有没有被人为低估?当前人民币汇率究竟是如何决定的?是什么因素在决定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每个因素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是什么?贡献度是多少?人民币汇率是否会持续升值?本文将试图构建人民币汇率决定机制模型对以上问题作出回答。本文在回顾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和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通过对西方经典的汇率决定理论进行梳理,同时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影响人民币汇率决定的各种因素,对现有汇率决定理论进行了拓展,形成了符合人民币汇率决定机制的汇率决定模型。采用不同时段的人民币汇率的数据通过构建VAR模型和VEC模型,并采用脉冲响应、方差分解和协整分析等方法对各因素对人民币汇率决定的长短期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验证了人民币汇率决定模型的适用性。结果显示:贸易净出口和通货膨胀率作为一国汇率决定的影响因素,符合人民币汇率决定的实际情况;人民币汇率决定机制模型对钉住汇率制时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决定机制解释作用十分有限,而对2005年之后人民币汇率的决定机制解释作用较强。各因素对人民币汇率形成的作用都十分显著,大部分变量符合模型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预测。西方国家对人民币汇率低估的指责是缺乏客观依据的。但当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尚不十分成熟,目前中国存在很多影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政策、规定,影响了人民币汇率形成制度市场化改革的方向。随着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进程的不断向前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不断增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模型将能更好的解释人民币汇率的形成和波动。

魏巍贤, 朱楚珠, 蒋正华[3]1997年在《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下人民币汇率决定模型研究》文中提出根据现阶段我国的实际经济背景和管理浮动汇率制度的特点,应用经济理论和系统分析方法,通过对人民币汇率决定机制的分析,建立人民币汇率决定模型.根据所建立的模型,得出如下结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化率是由西方主要货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化率、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化率、国内外利率差、外债余额对收入比率的变化率及国内货币供应量的变化率共同决定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的模型能较好地反映现阶段人民币汇率的客观实际.

马德功[4]2005年在《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几乎所有的汇率制度都存在中央银行外汇市场的干预,几乎所有的汇率制度都可视作广义的汇率目标区制。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干预模式的不同,汇率目标区制中组成要素的区别,决定了汇率制度在IMF分类中成为不同类型的钉住制。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民币汇率目标区制是未来我国汇率安排的理性选择,其中,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干预举足轻重。本文在西方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干预及其相关理论基础之上,借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干预的实践经验,研究我国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干预及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理论、实践及发展轨迹。全文共分八章。 第一章对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干预作了一般性描述。采用“外汇干预工作小组”的描述,给出了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干预的概念,中央银行进入外汇市场通过本币与外币之间的买卖来改变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而影响汇率变动的行为。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干预进行了分类:直接干预和间接干预;冲销干预与非冲销干预;单边干预和联合干预等。对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干预的方式和目标进行了概括,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外汇即期交易、远期交易、掉期交易等不同方式进行干预,外汇市场干预的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影响汇率的短期波动趋势;影响汇率的波动区间;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一种工具。对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干预的可行性和必然性、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干预的相关因素也进行了分析和描述。 第二章回顾、梳理和分析了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干预的相关理论。在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干预传递效应的理论分析和回顾中,论述了货币政策及其传递渠道,比较和分析了资产组合效应、信号预期效应、联合干预效应。在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干预的目标汇率决定理论的回顾和分析中,论述了汇率决定的流量理论如购买力平价理论和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汇率决定的存量理论如资产可

钟武台[5]2013年在《美国指控人民币汇率操纵问题理论及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汇率争端问题是国际金融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尤其是中美汇率争端更是成为了国际关注的焦点问题,中美汇率争端又围绕着中国是否操纵了人民币汇率展开。美国以其对中国巨额贸易逆差为由,指责中国违反国际法框架下国家汇率行为的相关规定,操纵了人民币汇率。中国认为美国的这种行为是美元霸权下美国执行单边主义汇率政策的体现,并积极寻找依据对美国的人民币汇率操纵指控展开抗辩。本文在回顾国内外关于中美汇率争端相关文献的基础之上,在IMF和WTO相关法框架下对美国指控人民币汇率操纵,压迫人民币升值的行为进行了法理分析,明确了中美关于人民币汇率操纵问题的法律症结。然后,在汇率决定理论的框架下对美国指控人民币汇率操纵,压迫人民币升值的缘由因素进行了新政治经济学的分析,并借助综合多因素汇率决定模型利用协整和OLS检验方法实证分析了不同政治经济因素对汇率变动的影响程度,再从中抽离出美国指控人民币汇率操纵,压迫人民币升值的缘由因素并作重点分析。研究结论表明,美国贸易逆差的扩大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民币升值,但贸易差额对汇率变动的影响并不大,美国一直以来以其持续的贸易逆差现实作为人民币汇率指控缘由的这种直观性和重要性就受到了质疑,其行为实际上是放大了贸易差额对汇率变动的影响。此外,利益集团和选举周期等政治因素在汇率变动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们也作为美国指控人民币汇率,压迫人民币升值的缘由因素而正当存在。最后,我们对美国指控人民币汇率操纵,压迫人民币升值的行为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了中国应对人民币汇率指控的政策建议。

李晓峰, 陈华[6]2012年在《行为金融视角下的人民币汇率决定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行为金融的视角出发,构建了包含央行干预、宏观经济基本面及微观个体异质性行为等决定因素的人民币汇率决定理论模型.基于这一模型,利用Unscented卡尔曼滤波方法,实证研究了汇改后人民币外汇市场上交易者的异质性行为特征及其对汇率变动的影响.其研究结果表明,汇改后人民币外汇市场存在着显著的异质性交易者:持有回归预期的基本面分析者和持有推断预期的技术分析者,并且技术分析者的风险厌恶程度明显高于基本面分析者.在汇改后的主要时期内,基本面分析者在外汇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在2009年4月以后,外汇交易者对交易策略的选择陷入"迷茫"的状态.当2010年6月央行重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时,技术分析者占据了主导地位,其噪音交易给人民币带来了升值的压力.

邢雅菲[7]2017年在《离岸与在岸人民币汇率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入,特别是2015年1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将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SDRs一篮子计价货币,人民币成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之一,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与日俱增。目前已超过50个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在中国境内持有人民币金融资产并纳入其外汇储备。2016年人民币占全球外汇成交量的2%,排名已由2010年的第17位跃升到第8位,其中大部分的交易是在人民币离岸外汇市场完成的。人民币离岸外汇市场的迅速发展已经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境内人民币汇率及其政策的制定也越来越受离岸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和制约。本文就是在此背景下对离岸和在岸人民币汇率的相关性进行尝试性的探索,以期发现汇率之间相互联系、影响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未来的研究抛砖引玉,对外汇市场交易者们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对我国监管当局和政策决策者们提供有益的启示。本文从剖析人民币离岸与在岸外汇市场的发展特点和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的机理入手,分析了市场的价格即汇率相互联系的基础。随后本文引入异质性交易者用以描述两个市场上因相异的定价机制和汇率制度导致的不同的汇率决定基础,以及羊群效应用以描述两个市场间的联系机制,从而创建了“异质性投资者羊群模型”,为之后的实证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实证分析中本文构建了 VECM-DCC-GARCH模型,使用比较法、分段法等研究方法,利用交叉相关系数、Granger因果检验、方差分解、突变点检验等计量方法,对离岸和在岸人民币即远期汇率之间、在岸有效汇率和离岸人民币即远期汇率之间的动态及长、短期相关性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分析。在最后一部分中,本文以离、在岸人民币汇差为切入点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门限回归模型确定了无套汇区间,使用多元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了内在因素是如何影响离在岸即、远期汇率之间的相关性的,以及外在因素即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对该相关性的动态及长、短期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离岸与在岸人民币即、远期汇率间,人民币有效汇率和离岸人民币汇率间,都存在着显著的动态和长期相关性,并且在岸人民币汇率和人民币有效汇率都对离岸人民币汇率有引导力。NDF汇率的预测能力强于DF汇率对即期汇率的预测能力。离、在岸市场的投资者风险偏好差异和两地汇差是影响即期汇率相互偏离的主要因素,即期汇率相关性对离岸和在岸股票市场差异的变化比较敏感;而远期汇率相互偏离的主要原因来自离、在岸股票市场的差异和外汇干预指数,其对市场投资者风险偏好差异较敏感。国际金融市场波动是导致离岸和在岸人民币即期汇率之间、远期汇率之间相互偏离的主要外因,而且在国际金融市场受到较大冲击时,汇率之间的差异有扩大趋势。从政策的效果来看,2015年的“8.11”汇改整体来说对离岸和在岸即、远期汇率的影响是显著的,增强了在岸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程度。本论文共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文献评述、相关概念界定以及研究框架和创新点等。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是论文的理论部分,从离岸和在岸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因素、汇率的决定基础、形成机制等方面分析了两个市场上人民币汇率的形成的差异和相互关联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实证部分,定量分析了离、在岸人民币汇率之间的相关性和内外影响因素。第四部分是论文的结论、相关政策建议和后续研究方向。

韩颖[8]2016年在《“后汇改”时期人民币汇率长短期的决定研究》文中提出2005年7月,中国央行正式提出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通过规定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日波动幅度,初次踏上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改革之路。在接下来的“后汇改”时期,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汇率波动加剧,由持续升值转为贬值。自2005年7月至2014年的9年多时间内,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呈显著升值趋势,累计升值达29.09%,但自2015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结束升值态势,转而开始贬值,从6.11跌至6.45,曾一度跌至2011年年初的汇率水平,贬值幅度5.6%。在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推进及国外发达国家经济形势难见好转,国内经济增长整体低迷的复杂背景下,人民币汇率变动将呈现出何种崭新的特点?其形成机制是怎样的?如何准确判断汇率波动的决定因素并且合理预测汇率未来趋势?中国未来的汇率制度改革将走向何处?本文将重点探讨上述问题。在对汇率决定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情况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回顾了人民币汇率的制度演变及变动趋势,结合中国特殊国情,综合考虑影响人民币汇率的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制度因素及市场预期等多视角因素,依据不同因素对汇率的作用时间长短将其分为长期和短期两大类型;紧接着从理论上探讨这些因素对于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机制并初步统计分析各因素与汇率波动的关系;然后运用马尔科夫区制转换模型,实证考察两大类型因素对汇率的作用效果和影响程度,同时判断不同阶段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具体由何种因素主导;最后根据实证结果预测汇率的长短期走势,同时为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改革提供建议。本文的实证结论主要包括:8个长期因素中,经济开放度、外汇储备、货币供给、政府财政支出、经济增长率及贸易条件对汇率波动的影响最为明显,变量正向冲击引起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是经济开放度、外汇储备、经济增长率等,造成汇率贬值的是贸易条件等,货币供给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5个短期因素中,市场预期、通货膨胀率及国际利差对汇率波动的作用效果最为明显,通货膨胀率的正向冲击引起汇率升值反应,造成汇率贬值反应的是市场预期,国际利差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利用不同区制的时间阶段分布图、区制间转换脉冲响应效果图以及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变动图对汇率变动的具体决定因素进行判断可知,汇率升值或贬值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可能是由不同的因素决定的。结合实证结果,本文认为,短期来看,人民币汇率仍趋向贬值,主因目前市场上的贬值预期仍重,加之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仍在低位徘徊,汇率的贬值压力仍将释放;但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不会形成持续贬值预期,一是由于当前中国的外汇储备仍足够雄厚,国际收支稳健;二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增速仍高,韧性尚好,二者是影响汇率长期走势的决定性因素。在未来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道路上,应当减小央行干预力度,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摒弃汇率窄幅波动,适应灵活的双向浮动;参考一篮子货币,更加关注人民币汇率指数;同时加速经济转型升级,稳步推进供给侧改革。

魏巍贤[9]2000年在《人民币汇率决定模型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应用多种经济计量学方法实证分析宏观经济变量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1994年以来的人民币汇率稳定主要归因于中央银行的外汇干预、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高速的经济增长以及对外债余额与通货膨胀的有效控制 ,日元的大幅度贬值对我国实施人民币汇率稳定政策带来了巨大压力 .1996年以来的多次降息使得国内外利率差的作用逐渐消失 .而未来的人民币汇率稳定将主要取决于上述宏观经济变量和国际金融环境 ,特别是日元不再进一步贬值

辛冰[10]2007年在《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人民币汇率决定模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关于人民币汇率决定模型的研究,很多采用的是计量分析法,缺乏对模型内部运行机制的分析。同时,西方汇率决定模型以自由贸易、资本市场开放等为前提条件,较少涉及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决定问题。针对以上情况,选择系统动力学方法来建立模型,将实际系统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的信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克服了计量分析法忽视模型内部机制的缺陷,并且把西方汇率决定理论应用在人民币汇率决定中,最终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人民币汇率决定模型。本文对人民币汇率决定系统进行了系统分析,从进出口两个角度描述了人民币汇率决定系统的因果关系图,定性地揭示了人民币汇率决定系统的运行和控制机制;根据系统因果关系图,给出系统流图,用系统动力学专用仿真软件VensimTM建立了人民币汇率决定系统的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从定量的角度对系统进一步分析;针对此模型,采用系统动力学有效性检验方法进行了检验,确保模型所获信息与行为真实地反映实际系统的特征和变化规律;最后,设计了四种方案进行政策仿真:国内经济低增长、国内发生通货膨胀、出口政策不利于出口、进口政策抑制进口。通过对比分析提出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政策建议:扩大内需、保持良好宏观经济状况、稳定物价、优化出口结构并适当扩大进口。

参考文献:

[1]. 汇率决定理论研究与人民币汇率实证分析[D]. 张敏. 上海海事大学. 2007

[2]. 人民币汇率决定机制研究[D]. 徐中刚. 山东大学. 2013

[3]. 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下人民币汇率决定模型研究[J]. 魏巍贤, 朱楚珠, 蒋正华. 系统工程学报. 1997

[4]. 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干预研究[D]. 马德功. 四川大学. 2005

[5]. 美国指控人民币汇率操纵问题理论及实证研究[D]. 钟武台. 广东财经大学. 2013

[6]. 行为金融视角下的人民币汇率决定模型研究[J]. 李晓峰, 陈华. 管理科学学报. 2012

[7]. 离岸与在岸人民币汇率相关性研究[D]. 邢雅菲. 辽宁大学. 2017

[8]. “后汇改”时期人民币汇率长短期的决定研究[D]. 韩颖. 山东大学. 2016

[9]. 人民币汇率决定模型的实证分析[J]. 魏巍贤.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0

[10].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人民币汇率决定模型[D]. 辛冰. 华中科技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  

人民币汇率决定模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