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经济前景[1]_增长速度论文

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展望[1],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二十一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是对下个世纪中叶以前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一个预测。研究表明,未来15年,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将超过8%,到2010年,中国经济的总规模将进入世界各国的前列;其后将全面完成工业化阶段,到下世纪中叶,按经济总规模中国将成为世界强国;与此同时,在中国的积极推动下,亚洲将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也将进入新的阶段。

从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又一“奇迹”。1979-1995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率为9.9%,其中,90年代的头5年(1991-1995年)年均增长12%。与此同时,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过渡,文化、社会各方面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996年3月,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今后15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宏伟目标与主要政策措施。现在全国各级政府和企业、事业单位,都正在结合自己的情况进一步使这个纲要明细化、具体化,使之更加明确,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至于在更长远的时期里,例如到2030年或2050年甚至在未来的100年里,中国经济将会怎样发展,在中国基本上还未展开研究,由于不确定性因素太多,也还很难做出很有科学根据的判断。本文仅依据我们的初步研究和有关文献资料,对到2010年和2050年的中国经济发展作一点预测。

一、1996-2010年的中国经济发展预测

在《纲要》中提出,2010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口控制在14亿以内,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上述目标完全有可能按期甚至提前完成。这是因为,未来15年是中国实现工业化第二阶段任务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经济增长速度高,产业结构变化明显,是近20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由于各国的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和政府实行的政策不同而形成经济发展的极大差异。现在,一些国家已进入了后工业化的发达经济阶段,还有许多国家处在工业化的第一或第二阶段。中国从80年代初开始进入了全面工业化阶段,并从本世纪90年代起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据我们预测,在1996-2010年期间,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将超过8%,到2010年,中国经济的总规模将进入世界各国的前列(见表1和表2)。这个预测既以模型计算为基础,也以定性分析为依据。限于篇幅,模型计算就不作更多的说明了,这里只就后者稍作几点提示。

首先,经济增长是经济结构(其核心是产业结构)变化的结果。中国经济现在正经历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继续略有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以及由以消费品工业为主转变为以重化工工业为主并开始注意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结构升级,这种产业结构的转换与升级,将有力地促进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一方面,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中国要继续完成工业化过程,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化工、交通、通讯、能源、水利、农业等)将会成为投资的重点,电子、轿车、建筑等业的发展会加快,到本世纪末下世纪初,整个工业的技术水平、产品性能将达到90年代初的国际水平。另一方面,第三产业的作用和比重不断上升,一些较先进的工业领域将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将加速发展。这样,整个经济增长速度必然会较高。

其次,在此期间中国的居民消费水平将逐渐提高,消费结构将发生明显变化。中国人口众多,既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同时也是一个有利因素。人多,劳动力资源就丰富,消费需求就旺盛。尽管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预计从2000年到2010年中国的人口总量仍将处于上升阶段,2000年达到13亿,2010年达到14亿。与此同时,人均GNP和人均消费水平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消费结构也会相应发生变化(详见表3)。

表3. 中国居民消费水平预测 单位:元

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

1990年2000年 2010年

全国居民消费水平803

1630

3153

其中:农民 571

1098

2160

非农业居民 1686

3452

6790

消费结构变化的主要特点是:食品消费比重下降,衣着消费比重比较稳定,而住房、交通通讯、教育文化旅游和卫生保健方面的消费明显上升。到2000年和2010年,恩格尔系数将由目前的50%下降为45%和40%左右。

在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同时,随着人均收入的快速增长,居民的消费倾向也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从80年代初的0.9下降到1990年的0.75和1995年的0.7。而居民储蓄不断增加,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1978年为210.6亿元,而1995年已增加至29662.3亿元,比1994年增加8126.1亿元;预计1996年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将超过4万亿元,即比1995年增加1万亿元以上。

上述这些变化,将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广阔的市场。

第三,中国将保持较高的投资积累率,有较充足的投资保障。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因素之一是资金缺乏。但是,正是由于中国经济对资金的强烈需求和中国政府的政策以及中国人民传统的节俭观念与消费传统,促使中国的投资率一直处于很高的水平上。从1978年起,中国的投资率除1981年为32.5%以外,所有各年都在33%以上,其中,1984年以来各年全部在34%以上,1992年至1995年则分别达到36.2%、43.3%、39.9%和39.6%。这样高的投资率,在世界各国都是罕见的。可以预料,这种情况在未来15年将会继续下去。

中国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这样高的投资率,除了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使国内生产总值的规模迅速扩大和人民收入不断增加以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由于国外净流入因素的影响,扩大了可以使用的国民财富的数额,增大了投资与消费比例安排上的弹性区间。据统计,1979-1995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累计共2297亿美元,按当年汇率计算的外资使用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已从1985年的不到1%上升到1995年的7.1%,从而越来越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的重要因素。二是投资来源由单一型向多渠道模式转换。过去政府是投资的唯一主体,现在投资主体已经多元化,且国家投资比重迅速下降,集体、个体的投资比重迅速上升。例如,1995年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9445.2亿元,其中国有经济占55.7%,集体经济占15.3%,个体经济占12.2%,其它各种经济类型占16.8%。当然仅仅是投资率高和有较充足的资金保证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提高投资利用效率,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

第四,大国优势。工业发展过程就是市场规模的扩大过程。工业化要靠生产率的提高,提高生产率的关键是专业化,而专业化程度要受市场规模的约束。市场包括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中国是世界大国,按国土面积占世界的7%,按人口占21%,因而拥有世界最大的国内市场,满足这一市场的需求,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动力。中国又是一个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之间的发展水平与技术水平和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的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差距都很大,这既是一个问题,也是刺激经济持续增长的有利因素。因为这种差距会带来多层面多档次的旺盛需求,还会发挥先进技术与产品的示范作用,加速技术的进步。

第五,后发优势。中国是工业化的后来者,要可学习引进和利用先进国家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大缩短研究、开发的时间,节约成本。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劳动力便宜、土地价格较低等优势,使之与先进技术相结合,就必然会带来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较快的增长速度。

第六,改革效应。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已经创造了较好的制度条件。今后中国将继续推进改革,扩大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这些改革的效应将更有力地促进经济增长,预示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前景。

中国具有促使其持续快速发展的优势,同时也存在着人口过多、资源超载、环境超标、结构不佳和国际环境不稳定等不利因素。因此,中国在经济发展中将加速两个根本性的转变,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深化改革,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保持稳定,以保证到2010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2010-205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展望

前文已经指出,到2010年,中国经济总规模已经相当大,可能在世界各国中名列第2位(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或第7位(按1990年官方汇率计算)。但人均水平仍较低。在2010-2050年的40年中,我国应当全面完成工业化阶段开始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未来40年能维持多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在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经济结构会发生什么变化?促进和限制发展的因素都是哪些?许多问题都需要经过深入的研究才能做出比较准确的回答。从当代科学技术飞速进步、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明显以及我国国情来看,这些问题的求解是难度很大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的一个课题组采用由系统动力学与投入产出方法相结合的模型,对中国的1991-2050年长达60年的经济、社会大系统的动态变化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

(一)1991-2050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率将达到6%左右,其中:本世纪90年代为10%左右;2001-2010年为8%左右,2011-2020年为6%左右,2021-2050年为3.5%左右。即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到2020年中国的GDP可达17万亿元左右,人均GDP为11330元;到2050年,全国GDP可达48万亿元左右,人均GDP为30000元左右。若按购买力平价(1美元=1.2元人民币)计算,2020年中国经济总规模将居世界首位,而人均GDP为9441.6美元左右,已超过当时的中等收入国家水平;2050年为2.5万美元左右,已接近当时的高收入国家水平。若按1990年官方汇率(1美元=5.2元人民币)计算,2020年我国人均GDP为2179美元左右,接近当时的中等收入国家水平;2050年为5769美元左右,将进入当时的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按经济总规模到下世纪中叶我国也将进入世界强国之列。

这个计算结果对中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前景的描绘是很乐观的,但也是有可能实现的。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中国人民做不懈的努力,包括: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提高劳动力的素质;积极推进制度创新,改善经济发展的各种环境与条件;维持较高的投资率,提高投资的利用效率;保持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走开放型的发展道路;等等。

(二)经济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未来几十年,是中国经济起飞和走向成熟的阶段,也是结构发生迅速变化的阶段,这些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劳动力配置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等。根据我们的测算,2050年,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由1990年的27.1%和1995年的19.6%下降为7%左右;第二产业的比重,则将由1990年的41.6%和1995年的49.1%下降为37%左右;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将由1990年和现在的31.3%上升为56%左右。即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大抵相当于目前人均GNP3000美元的国家的情况。劳动力配置结构也有类似的变化,即第一产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将由1990年的60%、1995年的52.2%下降为2050年的11%;第二产业的比重将由1990年的21.4%、1995年的23.0%变为2050年的34%;第三产业的比重则将由1990年的18.6%、1995年的24.8%上升为2050年的55%。城乡人口结构也将有很大变化,城市人口由1990年占人口总数的26%上升为2050年的68%,即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城市化水平将有很大提高。

(三)主要产业的发展趋势。

我们挑选了10个主要产业,对它们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这10个产业是:农业、能源开采业、采矿业、能源加工、制造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贸业、金融旅游服务业、供水供电供热业。

从表4所示各产业的增长速度来看,1990-2020年30年平均增长速度低于GDP年均增长速度(7.8%)的产业为农业、能源开采、采矿、能源加工,接近或稍低于GDP速度的产业为制造业、电、水、热业和运、邮业,高于GDP速度的产业为建筑业、商贸业、非物质生产部门。2020-2050年预测GDP年均增长速度为3.5%,各产业增长速度与GDP增长速度相比其趋势与1990-2020年的基本相同,仅建筑业增长速度1990-2020年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而2020-2050年也将低于GDP的增长速度。

表4的计算结果说明,我国未来60年内在实现工业化的基本完成现代化的过程中,预测轻、重工业都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而重工业的发展速度略快于轻工业。导致重工业发展速度较快的主要原因,是居民对住房、汽车、通讯工具等长期耐用消费品需求的迅速增长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迫切要求,因之诸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大型成套设备制造业、电力工业、建筑业等部门在未来60年内都将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可以称之为“主导产业”,是一组对经济增长贡献相对突出的行业。

表4的计算结果还表明,运输业、邮电业、商业以及金融、旅游、服务业等非物质生产部门在未来60年内其增长速度将接近或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未来60年,正是我国第二产业较快增长时期,又是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时期,也是生产与消费的社会化与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时期,因此这个时期第三产业以高于同期GDP增长的速度发展应是合理的。

今后60年农业的年均增长速度大大低于同期GDP增长速度,这是因为工业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处于领先地位,第三产业的位置也在不断提高。这一时期的工业与第三产业将吸纳农村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这是提高农民收入的一个有效途径。另从经济发展的战略来看,80年代,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支撑国民经济发展,使全国人民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那么2000年以后,人民生活达到小康与更高的现代化目标,人民的吃、穿、住等各方面要有大的改善,食物消费要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因此,我国农业也面临着升级、改型、转轨和提高综合效益等问题。

(四)人口发展趋势

中国人口基数大,即使今后仍然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总人口仍将是上升趋势。199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39‰,1995年为10.55‰,预测1991-2050年60年期间的年均人口增长率为4‰。这样,到2020年中国人口总数约为14亿人,2040年达到最高峰,约16亿人,以后才开始缓慢下降。中国人口过多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形成持久的巨大压力,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

中国人口发展的另一个趋势是人口老龄化。根据1994年10月1日全国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已占人口总数的6.2%,预测到2020年将上升到23%左右,到2050年将达到32%左右。造成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实施严格的人口政策,生育率很低,而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平均预期寿命又有延长。人口老龄化将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五)资源、环境压力继续加大。尽管中国许多自然资源储量巨大,但人均水平大都很低,许多指标大大低于世界平均值,而且许多矿产资源储量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和技术要求高,还难以开发利用,因而对经济发展形成一定的约束。

生态环境由于工业的快速增长有可能进一步恶化。据预测,在大幅度提高环保投资(由80年代环保投资占GDP的0.5%逐渐增加到2050年的占2.6%)的条件下,SO[,2]和烟尘排放量仍将是1990年的1.6倍左右,水污染量将是1990年的3倍左右,而CO[,2]的排放量可能要增加3倍以上。尽管按人均排放量在世界各国中是比较低的,但总量过高仍是很严重的问题。因此,必须进一步增加环保投资,采取积极措施,治理环境、植树造林、绿化荒山、保持水土、治理沙化,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三、中国经济发展与亚太经济区

近年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强的同时出现了经济地区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而且今后将继续加强。

目前,全世界约有地区一体化组织35个,其中最重要、最有实力的是欧洲经济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这三大经济区,占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80%,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形势。在三大经济区中,欧洲一体化程度最高,但发展相对滞后;美洲增长较快,主要是拉美增长较快;亚太的活力最强,增长最快,主要是东亚国家和地区增长最快。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原是论坛性组织,1994年11月茂物会议后才开始朝着制度化方向发展,计划到2020年才能建成自由贸易区。

21世纪是亚太的世纪,或者说亚洲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重心,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将从目前的22%提高到2020年的27-30%。特别是东亚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将促进亚洲地区早日实现现代化,也将带来东方文化的复兴。

中国在亚太(或亚洲)经济区的发展和形成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是亚洲(也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对亚洲的繁荣将起有力的带动作用。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潜在市场,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展开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将为亚太各国提供广阔的投资品市场和消费品市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低,政局稳定,投资环境在不断改善,是各国资本输出的理想地区。因此,中国的发展是亚太经济区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没有中国的参与,没有中国的发展,就谈不上亚太(或亚洲)经济区的发展与繁荣。同时,亚太各国(地区)所起的作用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极其重要。1994年,中国出口的76%,进口的71.7%,海外来华直接投资的90%,都是面向或来自APEC各国和地区。因此,世界各国特别是亚太各国和地区,对中国也十分重视,都在积极发展同中国的经济贸易关系。例如,几年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连年上升,1991年为44.66亿美元,1992年为112.91亿美元,1993年为277.71亿美元,1994年为339.46亿美元,1995年为378.06亿美元,1996年上半年为196亿美元,以上投资主要来自亚太国家和地区。

中国作为一个亚洲国家,特别重视亚大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合作,对APEC一直持积极参加的态度。但是,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经济、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因此,中国当前最关心的是加强区域内的经济技术合作,以促进本国和东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更快发展。至于贸易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则应根据各国的不同情况,尊重各国的意愿,采取不同的步骤来循序渐进地推进。在茂物会议上,中国政府提出了亚太经济合作的五项原则:相互尊重,协商一致;循序渐进,稳步发展;相互开放,不搞排他;广泛合作,互利互惠;缩小差距,共同繁荣。在大阪会议上,又提出要妥善处理五个问题:要把世界和亚太经济的持续发展作为开展合作的根本问题,要为发展中成员经济持续增长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要坚持自主的原则;要尊重差距,恰当把握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合理速度;要实行贸易投资自由化与技术合作并重的方针。这些意见,反映了中国对APEC的基本态度与方针。为了推动大阪会议通过的《行动议程》的实施,中国在1996年已经或即将采取一系列措施,例如:

——对4000多个税目降低进口关税税率,降低达30%以上,通过这一措施,中国的关税总水平将从35%降到24-25%。

——再取消进口商品100多项的配额许可证和进口控制措施,占现行进口配额、许可证管理商品的30%以上。

——在上海等地进行中外合资经营外贸企业试点。

——继续扩大试办中外合资商业零售企业。等等。

可以想见,有了中国的积极参与和中国与亚太其它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下个世纪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注释:

[1]这是作者1996年10月在香港参加“迈向21世纪的亚洲国际研讨会”时的讲话。文中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前景的预测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三个地区。——编者

标签:;  ;  ;  ;  ;  ;  

21世纪中国经济前景[1]_增长速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