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环境教育中的“以人为本”与“天人合一”_环境教育论文

论学校环境教育中的一体两翼——“以人为本”和“以自然为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翼论文,以人为本论文,自然论文,环境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校环境教育是为了以教导学生关爱环境,善用自然资源,维护自然生态,并妥善处理相关的环境问题。学校环境教育的宗旨:引导学生了解人在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的角色与互动关系,增进相关的环境知识、技能与伦理,以期有意识地参与环境保护工作,并保护人类社会生活环境,进而维护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

“以人为本”学校环境教育的主体性原则

学校环境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环境教育的客观要求,偏离了这个对象,环境教育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达到目的。

1.从人地关系来看 人既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从图可以看出,人类社会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要排放到环境中,当环境所受到的影响超过它自身的自净能力时,就产生环境问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环境问题的产生,根源在于人类的不合理利用资源,违背了自然规律,要解决环境问题,必须纠正不合理的行为,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环境问题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因此,环境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2.从教育学的规律来看 环境教育的对象是人,必须以人为本。因为环保活动的主体是人,环保教育的对象是人,固然国内外的有关部门对于环境的保护已投入重资,但彻底改变现状,造就未来的还是人,是我们身边的一批批优秀学子,一批批从校园踏入社会的公民。就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在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他人)等客观实在的活动中确立自身主体地位的。”因此,“以环境教育为突破口,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中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文明意识”是开展好学校环境教育的前提。

“以自然为友”学校环境教育的科学性原则

环境教育内涵要求学生不但会欣赏自然,更重要的是要承认自然规律,把环保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

1.从环境问题的产生来看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不尊重自然规律,从下图中可以看出,由于人类不适当的生活和生产行为,造成了对自身生存环境的严重污染,水体、大气、土地的被污染,噪声、微波、恶臭、核等污染,以及酸雨、臭氧、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人类用自己的智能去支配自己的命运,就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了解自然,并且学会如何使自然适应人类的需要。与自然为友是环境教育的本质内涵。

2.从教育学内在的规律来看 意识是行动的基础,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自然观对于保护环境是个前提。环境教育是概念认知和价值澄清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授以必需的技能和态度。只有对自然界价值观由以人类的利益转化为欣赏自然,接受万物存在本身的价值,主动参与解决环境问题。因此,培养学生“以自然为友”的理念十分必要。

“以人为本”和“与自然为友”的理念在学校环境教育中的指导意义

基于学校环境教育的两个基本点,要求我们在教育中围绕以下几点来开展:

1.重阶段 环境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情感特点因人施教。保护环境是一项基本国策,必须从娃娃抓起,低年级可从学生生活实际和身边事物选取素材,设计有关的保护动植物的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爱树、护绿、保护鸟类的意识以及对环境实际状况的关心,培养学生对环境丰富的感受能力。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环境知识的基础,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从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出发,引导思考、探究。

2.重学科渗透 在教育中要把学科知识和环境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双重教育的效果。有利于将环境知识深化,做到“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3.重评价 在评价环境教育的功效时,要突出四个方面,一重视学生创造环境、保护环境的欲望和态度;二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协作的态度;三重视学生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四重视学生综合的理解环境问题和保护环境所做的努力。

4.重环保实践活动 环境教育不能停留在知识、技能的传授上,在大自然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环境教育是目前最有利的方式之一,通过环保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形成学生自觉的环保行为。如环保宣传、环保志愿服务和环保科技活动。每年2月2日世界湿地日,3月12日我国植树节,4月22日地球日,5月29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6月25日中国土地日,7月11日世界人口日,10月4日世界动物日,利用这些纪念日,走向街头、社区、家庭,唤起人们环境意识、关注生存状况的意识。

5.结合实际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把环境知识内化为学习者的自身教育。由于研究性学习在课题内容构建上的特征——师生共同完成学习内容的选择、组织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这使我们有可能选择一些现实环境问题作为主题加以探究,在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思考人类与世界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并将环保理念转化为现实的环保行为。

6.重批判思维的培养 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兴科学,正在逐步完善和发展。人类过去有的做法,如围湖造田、滥捕野生动物资源等没有认识到其危害,现在才逐渐认识到。同样,我们现在的许多行为,由于认知的局限,有的可能也不尽合理。我们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疑议的能力,从而引导一些人走向从事环境科学的道路,才能使我们的行为少走弯路。

综上所述,环境教育必须围绕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和“以自然为友”两个基本点,必将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很大的推动作用。

标签:;  ;  ;  

论学校环境教育中的“以人为本”与“天人合一”_环境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