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青少年德育三种模式的思考_道德教育论文

对青少年德育三种模式的思考_道德教育论文

对青少年道德教育三种模式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教育论文,三种论文,青少年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青少年的道德问题一直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而对青少年进行的道德教育如何有效?也是德育工作者关心的一个大问题。笔者认为,当前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存在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影响着道德教育的思维和方法。作为道德教育工作者,我们很难避免这种模式取向。一方面固然是由于传统道德教育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因为道德教育是一项全社会的工程,很难在某一方面可以单独突破,率先实现某一群体的道德飞跃。所以,本文也仅是提出问题,希望得到大家的回应,一起探讨如何走出道德教育的困境。

一、吊车型的道德教育模式

吊车型的道德教育模式,主要是设定一个很高的道德标准要求未成年人去努力地践行,犹如一把吊车努力要把青少年的道德提升到一个很高的水平。

我国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一个很大的不足就是没有针对青少年的实际和特点,往往把成年人的一套教育模式运用到青少年身上。这的确是有点为难,因为道德的群体特征几乎不存在。我们很难判断某一群体总体上道德水平和层次较高,另一群体道德水平和层次较低。然而,我们不难判断,将成年人的道德标准运用到青少年身上,其实是计划经济的遗留。传统社会由于其经济发展的缓慢性、生活水平的贫困化、生活方式的简单化和生存环境的凝固化,形成了道德标准一致性、道德要求的惟一性和强制性,造成了整个社会的人们如涂尔凯姆说的“机械团结”,以及道德的“全人格关系”。在这种社会形态中,对包括青少年在内的群体实行理想主义式的道德教育,要求人们道德的无条件性、高尚性、伟大性,它的主要目的是改造和提升人,将人提升到某个道德的高度。这种思路的出发点在于,设想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内在的道德习性,乐意遵守道德规范,乐于将自己无限提升。虽然这种道德教育忽视了人的道德发展的阶段规律,但在传统社会中,应该说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然而,如果在当今社会中继续采取这种道德教育的方法,就是忽视了社会转型的特殊境况。换言之,现代道德是现实导向的,受工业化、城市化、现代性制约。在现代社会中,组织的约定性、流动的必然性、合理的价值理念,都使得人们乐于从现实处境出发,从自身的实际要求出发,而不是从既定规范出发考虑问题。所有的人群既要有公共社会的道德要求和道德准则,还要有每个行业特殊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这必须考虑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特殊性,一方面要考虑青少年道德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也要考虑专业分工社会对成年人的道德要求对于青少年的不适应性;再一方面还要考虑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要适应不断发展着的社会要求。

因此,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也应该根据人性的本身发展规律,不能任意地拔高、破坏道德成长的规律性。美国哲学家丹尼特认为,现代人与传统人有一个思路区别,传统的思路是吊车型(skyhoods)的,现代人的思路是举重机型(cranes)的。所谓吊车型,就是立足于高处往上拔高;所谓举重机型,就是立足于低处向上推举。这个低处,甚至可以低到把人看成是动物,然后一步步往上推。这两条路的结果是殊途同归,最后都要达到提高道德境界的目的;但过程是不一样的,吊车型的思路实施起来往往不是很通畅,需要打通很多隔阂关节,很难做到彻上彻下;而从低到高的上升路线,因为不需要太多假设,往往进行得更通畅、更有效。

青少年的道德底线应该如何确定?笔者提供两点思路:第一,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要从人的本性出发。培根早就认为人的道德教育必须建立在人的自爱心的基础上,而人的自爱心使人产生三种欲望:1.保存和维护自己的生命,它使人去追求饮食等;2.促进和完善自身,它使人努力向上;3.扩展自身与他物之上,它使人积极进取。人生应当不断追求,使自己扩展发展,凌驾于万物之上。这是一种奋发向上的人生观。培根要求,“人应当把利己之心与利人之心理智地分清楚。在为自己谋利时,不要损害他人,更不能损害君王与国家。”

第二条思路是孔汉思、库舍尔在《全球伦理》中阐述的一种底线道德,他们有感于现代社会由于“道德分化”所造成的价值冲突,为解决“道德共识难题”提炼出一种人类普遍认同的道德价值规范,明确指出了四种人们“共同拥有并共同肯定”的道德原则,即“不要杀人”、“不要偷盗”、“不要撒谎”和“不要奸淫”。正如城市公共精神的培育从“七不”规范做起,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应该从做人最起码的道德底线着手。

二、数码式的道德教育模式

数码式的道德教育是指将道德教育视作一个简单的直观的教育项目,犹如一架数码相机,似乎道德教育只要用楷模的标准就可以很直观、生动地展现出来,教育对象就能按照道德的要求进行选项和模仿。

首先,数码式道德教育机械地理解和传达道德教育的要求和标准。人们在进行道德教育的思维过程中,注重将道德教育的文件灌输给教育对象,有的甚至于搞一些根据规范性文件的道德题目考试,他们将道德教育文件教条地理解成一条条的道德标准,期望进入学生的头脑。这里的道德成了条文,这里的道德教育就成为考试的形式了。就目前来看,大家都认为这是一种失败的道德教育方法。

其次,数码式道德教育片面地夸大清晰的道德影像,夸大模范的榜样力量。他们将报纸上的报道,比如道德事迹读给学生听,或者是请一些道德模范作报告。这样做的目的是营造道德氛围,也即让道德境界像影像一样投射到被教育者身上,让道德教育对象从中受到感染,从而增添道德的勇气,提高道德境界。

这种道德教育的方法应该说是有必要的。数码可以反映出高清晰的道德情景,也是一种形象的生动的甚至可以欣赏的道德教育的材料。过去通过学习先进人物,通过阅读小说,英雄人物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毋庸讳言的是,这种数码式的直观传承在当代遇到了困境。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形式和就业方式等变得多样化,世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道德模范的崇高生活状态并没有形成一种群体的推崇意识;另一方面,数码式的道德教育是树立一种典型个案,是生活中的特殊,比生活的本身更纯粹,也就是说像素越高离生活本色越远。长期以来,某些道德教育工作者固执地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话。笔者不否认先进的道德境界的启示意义,但道德教育如果仅仅依靠这些典型个案,在现代社会中要达到良好的道德教育效果,几乎是不可能的。困境在于,我们有的教育工作者虽然并不认可这种模范教育模式会起到巨大的作用,但依旧锲而不舍地反复强调这种方法的有效性。这多少反映了道德教育者本身对道德教育路径选择的依赖性,似乎除了这种教育方法以外别无他法。

再次,数码式道德教育忽视了道德的非影像性。数码式道德教育将道德看作是有形的、可视的,其实是不正确的。有些教育工作者将食堂就餐不排队、地铁乘车抢位子、公园里有人攀枝折花的镜头拍摄下来,放映给学生看,或者是把看到的这些现象告诉青少年:这些情景都是不文明的,都是不道德的,因而是不应该仿效的。笔者并不想否认这种道德教育的良苦用心,也不否认这种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要好于上述的两种形式。笔者只是提醒,无论是食堂就餐不排队,还是地铁乘车抢位子,这些人都知道这种行为是不文明、不道德的,但依然作出了去做的选择,究其原因就是因为道德具有复杂性特征,以及道德在某些反映出理性人的功利场合被挤压,或者说在功利性特征面前,道德的矮化、失语状态。麦金太尔说过一句极端的话:“在罪性的世界里,道德是不存在的。”如果将道德仅仅视为那些不文明、不道德的影像和情景,必然将道德教育简单化。

三、超市式的道德教育模式

所谓超市式的道德教育,指的是将道德教育视为学校教育的一门学科予以传授,一如超市的分门别类加以包装,传授的过程也如超市的出售过程。超市式道德教育的偏差主要表现为:

首先,在当前高考竞争压力十分巨大的情况下,各门学科都有主次之分,而道德教育是没有功利性的,因而可有可无,甚至课程被挤占。如政治思想品德、班会等一些道德教育课程被忽视,正如超市吸引消费者的方法之一是将一些比较便宜的日常用品有意地进行贱卖一样。这是现在学校道德教育常见的一种现象,就学校来说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

其次,超市式的道德教育表现出不太长的保质期。道德标准的统一性、规范性,整齐划一,正如超市编制好的商品条形码,超市式的道德教育缺乏鲜活的生气和活力,缺乏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缺少长期持久保鲜性,以至于道德缺乏真正考量的试金石。当青少年带着在学校接受的道德教育标准进入社会,他们马上就会感觉其道德标准的不适应性。这显然是受学校环境单一性的制约,同时更重要的是我们长期以来对道德教育简约化的结果。这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一个近来教育界纷纷议论的怪圈:小学生的道德要高于中学生,中学生的道德要高于大学生。

再次,超市式的道德教育将学生进行简单地道德归类,结果大都是以成绩的成败论道德。经常淘气、滋事的学生,他们的道德肯定是有问题的;而不打架、不惹事生非的无所谓存在道德问题;成绩优秀的学生则“一俊遮百丑”。

最后,超市式的道德教育模式最大的缺陷是将道德作为物品,将青少年当作顾客,将教师当作销售道德的卖家。这最大地混淆了道德的社会化属性。按照科尔伯格道德的发展阶段说,青少年的道德水平固然是有成长的缺陷,但过多浸润了世俗化社会的成年人难道就没有不及于青少年的道德情怀?

总之,上述的吊车式、数码式和超市式三种道德教育模式,仅是对扁平式道德教育的比喻和反映。也许这些比喻并不贴切,也许笔者低估了这些教育的有效性。但有一样是肯定的,那就是在这个社会转型期间,我们对道德失范的焦虑之情,以及构建德性良序社会的急切追寻!

标签:;  ;  ;  

对青少年德育三种模式的思考_道德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