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与法律研究·
如何正确看待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以我国学界关于价值源的争论为中心
崔发展,刘 鑫
(西南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摘要] “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但我国学界长期以来对此存有争议,尤其以要素价值论和劳动扩展论为代表。究其原因,既在于各自价值取向的不同,也与是否尊重原著本意大有关联。在回归原著、分析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可以看出,要素价值论其实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根本否定,而劳动扩展论则是对劳动价值论的曲解,如马克思对第三产业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等问题早有论述。
[关键词]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价值源泉;劳动价值论;劳动扩展论;要素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石,是经受了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变化,建立在传统生产方式之上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理论和现实两方面均遭遇挑战,突出表现在国内一些学者开始质疑甚至反对该理论。由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梳理国内现有争论的基础上,本文坚持尊重原著、回归政治立场,对相关争论做出有针对性的回应,从而进一步申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与重大意义。
一、我国学界围绕价值源泉的争论
围绕劳动价值论的争论,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产生的。马克思预言社会主义必须实行计划经济,而实践却证明计划经济走不通。理论和现实的反差,引发学界针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能否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展开争论,其焦点就在于价值源泉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什么创造价值”的争论,二是关于“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争论。
(一)什么创造价值:劳动价值论VS要素价值论
1.争论的时代背景
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产生之前,要素价值论就已存在,其创始人是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在其《政治经济学概论》中,萨伊提出了劳动力、资本、土地的三元价值论以及“土地——地租,资本——利息,劳动——工资”三位一体的分配公式,他认为“不论借出的是劳动力、资本或土地,由于它们协同创造价值,因此它们的使用是有价值的。而且通常得有报酬”。[1]75在创建自己的劳动价值论时,马克思对萨伊的要素价值论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他强调“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2]57并认为这套理论把劳动要素与非劳动生产要素等同,将财富的源泉与价值的源泉等同,混淆了价值和使用价值,从而推导出要素分配论,这样就掩盖了剥削与雇佣劳动的本质,“这个公式也是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的,因为它宣布统治阶级的收入源泉具有自然的必然性和永恒的合理性,并把这个观点推崇为教条。”[3]939可见马克思早对要素价值论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谈及为何如此重视脑血管疾病,刘章锁分析,从疾病方面来讲,脑血管病发病率高、并发症多、死亡率高、致残率高,是郑大一附院这一级别的医院“双一流”建设关注的重点。
那么,要素价值论为什么在国内盛行了呢?这是源于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改革开放后,我国出现了以利润形式存在的非劳动收入(如对于合法的私营企业主而言),但在有些人看来,这种现象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将利润视为对工人剩余价值无偿占有的说法不一致,因而是与剩余价值学说相违背的。为了论证这种收入的合理性,就有必要解构作为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枢纽的劳动价值论。因此,批判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主张多种要素一起创造价值,就成了一种必然选择。相关论者认为,马克思夸大了劳动的作用,忽视了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的决定作用,并根据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而提出了不同的要素价值论,由此产生了关于什么创造价值的争论,比如“三元协同价值论”、[4]“资源价值论”、[5]“‘科技×劳动’价值论”[6]等等。
与传统转轮静平衡试验工具一样,其原理是利用平衡球心与平衡物体的重心的相应位置,在保证一定灵敏度下获得平衡[2]。对于不同重量的平衡物体,平衡物体的总重量和平衡球心与平衡物体重心的距离h值(以下称h值)的关系,采用表1数值。
今年4月,苏州市委组织部印发《关于创新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推广“行动支部”工作法的实施办法》,数月下来,全市基层党组织围绕乡村振兴、社会治理创新等12项重点工作,创新组建了3000多个“行动支部”。
要素价值论认为非生产要素与劳动同样是创造商品的生产要素,理应与劳动同样创造价值。这个观点看似不可反驳,实则是在贬低劳动和价值的真实地位。具体而言,一是,误以为劳动与其他生产要素平行并列。要素价值论将劳动简单地视为物质的运动或动物的活动,认为劳动与其他要素一样是创造价值的物质条件。《资本论》虽然指出“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22]208但马克思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要素与劳动并列。在他看来,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进入劳动过程的物质要素,而劳动作为人的活动对这些物质要素却起着支配作用。他将这种主体对客体的支配作用形象地比喻为“消费”:“劳动消费它自己的物质要素,即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把它们吞食掉,因而是消费过程”。[22]214所以,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根本就不是与资本、土地等平行并列的生产要素之一,它们之间是有着鲜明的主客关系。二是,误以为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对商品这种物做出的贡献就等同于对价值做出的贡献。产生这种误解的原因是,前文论述的价值的传统定义对人们的误导,即把价值贬低成商品这种物或它的一个因素甚至理解为使用价值。但在马克思看来,“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22]52却不能是不同质的使用价值。
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拥护者对要素价值论批判的回应
第一,所谓对物的有用性的抽象,即“一般使用价值”是无法计量的,只是一个概念,而马克思所要寻找的乃是能够计量的价值实体,对此,也只有客观存在的抽象劳动才真正符合这一要求。[7]52第二,管理、科技、知识、信息等第三产业中的非劳动生产要素并不创造价值,它们由劳动者创造,并被劳动者掌握和运用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劳动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8]更何况,马克思并没有明确否认第三产业劳动创造价值,而且在《资本论》中还提到一些劳动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因而将其纳入创造价值的劳动中,并不是其劳动价值论的否定。[9]8第三,要素价值论所认为的各种生产要素应得到相应报酬的看法,在逻辑上站不住脚,这是因为,依照要素价值论的逻辑,要素创造价值,并且应根据其在价值创造中的贡献获得收入。那么,收入就应该分配给要素而不是要素所有者,但这显然与现实中将收入分配给要素所有者是相违背的。[10]300
(二)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物质生产性劳动VS劳动扩展论
1.争论的理论依据
回归原著进行解读的程度和角度直接决定了研究的结果,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由一系列相关的理论构成,这些理论相互之间又有着很强的逻辑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其研究时不能断章取义、妄下定论。
2.关于非活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的争论
非活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是把活劳动以外的要素融合在创造价值的劳动中,以此拓展劳动的概念。其主要观点如下:一种观点认为,凝结在劳动对象、劳动手段中的物化劳动也创造价值,只有承认物化劳动也创造价值,才能使科技成为生产力,才能使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在内的一系列劳动价值论内容具有合理性,否则就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否定。[13]还有一种“劳动整体创造价值论”,认为劳动是一个整体,活劳动是其主体,物质条件是其客体,主体和客体共同创造价值。[14]3对此,捍卫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论者做出如下回应:第一,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混淆了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含义,混淆了物化劳动与活的劳动的概念。[15]第二,提出“劳动整体创造价值论”的本人也认为萨伊是对的,该论与要素价值论类似,这显然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否定。
3.关于第三产业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的争论
2.要素价值论对“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的质疑
第三产业的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早在上个世纪就已提出。至今学界对此仍存有两种相反的态度。赞同者认为:第一,在当今社会的生产情况下,第三产业的劳动应纳入创造价值的劳动概念中,从而来扩大生产劳动的范围。[16]第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非具体形态商品,创造无形使用价值,并可交换,那么它也应创造价值。[17]反对者则认为:第一,服务劳动并未创造价值,它们所具有的只是交换价值而非价值;[18]第二,只有多数人真正需要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才创造价值,而非所有的第三产业劳动都可以创造价值,例如黄、赌、毒这种只服务少数腐朽的人的劳动不创造价值;[19]第三,在第三产业劳动中,只有生产物质产品的那部分才创造价值,而不生产物质产品的第三产业的劳动不创造价值。[20]
Step 1.Calculate the sample covariance matrixwhere T is the total number of snapshots.Perform eigenvalue decomposition onandfind the signal subspace matrixcorresponding to the largest 2K eigenvalues.
二、已有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
2.吸收融合要素价值论是对劳动价值论的彻底颠覆
(一)忽视了价值取向对认识理论的影响
对于什么是价值、什么创造价值以及如何分配价值等问题,不同价值取向的人的研究结果常常会大有不同。马克思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从而建立起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在探寻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秘密时,马克思将影响价格的各种非本质因素抛开,进而从劳动人民的立场出发,将决定价格的本质因素归结到劳动之上。此外,在揭示资本主义分配过程的秘密时,马克思也是从劳动人民的立场出发,研判剩余价值是怎样在不同剥削阶级中进行分配的。与此不同,资产阶级拥有资本、掌握生产资料,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财富收入来源,为保证这种收入,他必须使要素参与价值分配成为可能,而实现这一可能的首要前提就是承认要素创造价值,要素价值论由此产生。由此而言,在比较要素价值理论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之间的合理性时,我们必须考虑二者的价值取向,进而研判出何种取向更符合我国的发展状况。
(二)缺乏回归原著进行系统解读的意识
在相同的时代背景下,研究者之所以得出截然相反的论断,除了价值取向不同之外,也应考量各自对原著理解上的差异。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著作本就难懂,尤其是《资本论》,篇幅大而又晦涩,导致不少研究者只是根据传统教科书的相关界定去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这样就难免有所偏颇。
比如,价值的含义,我们一般规定为“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抽象人类劳动”,这种定义存在一定缺陷,具体而言:第一,“凝结在商品中”很容易使我们把价值限制在有形产品上,从而在证明某种劳动创造价值时,必须先找出这种劳动能创造出某种产品,再通过说明这种产品有价值,来间接地说明劳动创造价值。第三产业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的争论由此产生。第二,传统定义使人错把价值理解为商品的一种属性,误以为有商品才繁衍出价值。这样使人免不了发问:既然生产商品常常需要多种要素,那么,为何说只有劳动这一种要素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呢。[21]与此相似,误解还表现在,有学者根据马克思对劳动生产性三个层面的论述(财富的生产性、价值的生产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性),就得出“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创造价值”的结论,并以此为依据来拓展劳动的内涵。这其实是没有看到马克思规定生产劳动前做的前提,比如说:“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二者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22]211此外,《资本论》对现有相关争论点也早有论述(详见下文),而现有研究对此阐发的不够,产生一些本可以避免的争论。比如关于管理劳动是否属于创造价值的劳动,马克思就明确论述过。他指出“资本主义的管理就其内容来说是二重的,——因为它所管理的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制造产品的社会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资本的价值增值过程。”[2]368这表明,马克思认为资本家在企业中的管理劳动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具有组织指挥社会劳动过程的职能,其作为劳动管理者和指挥者在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劳动;另一方面具有剥削社会劳动的职能,这种因履行剥削职能而花费的脑力和体力是不参与价值创造的。
对于“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争论,大致可以分为两方。一方认为,应该坚持物质性生产劳动创造价值这一观点;另一方称为劳动扩展论,认为应将价值生产和价值实现等相关的全部劳动纳入创造价值的劳动范围内。由此引发围绕“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争论,焦点在于活劳动是否创造价值以及第三产业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简言之,其争论的逻辑前提,是他们都认为马克思将物质性生产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唯一劳动,而其争论的理论依据,则是马克思对劳动生产性的相关表述:“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11]205这里强调的是物质财富的生产,即所有创造社会财富的劳动都是生产性劳动。当财富开始进行交换而表现为价值时,社会经济就表现为商品经济,此时,“生产劳动就可以归结为生产商品的劳动”,[12]164这里强调的是价值的生产。价值的生产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商品经济社会逐渐过渡到了由资本主导的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成为相互交换的商品,雇佣劳动作为生产劳动,“不仅把这部分资本(也就是自己劳动能力的价值)再生产出来,而且除此之外,还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12]124。这里强调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性。由此得出物质生产性劳动创造价值。
三、如何恰当理解价值源:对要素价值论和劳动扩展论的回应
对价值源的分析,绕不开对要素价值论和劳动扩展论的质疑和批判。要素价值论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价值创造上存在分歧,原因乃在于二者在价值取向上的根本对立。劳动扩展论则是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立场上提出的理论。据此,下文将从价值取向上分析要素价值论的缺点,而对劳动扩展论的分析则是注重回归原著,以马克思的原意来解释相关问题。
(一)要素价值论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根本否定
1.要素价值论贬低了劳动和价值的真实地位
尽管不同的要素价值论之间也是互有争论,但却又有相同点,突出表现在这些论断均持有如下见解:第一,存在于商品交换背后的同质的东西,不应只有马克思所说的抽象劳动,还应有对物的有用性的抽象,即“一般使用价值”,作为使用价值物质条件的生产要素,理应和劳动同样创造价值。第二,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管理、科技、知识、信息等第三产业中的非劳动生产要素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若是将劳动视为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则势必会阻碍我国现代经济的发展。第三,要素在创造使用价值过程中贡献很大,而在价值创造中的贡献却为零,这根本不符合逻辑。
劳动扩展论认为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必须坚持,但创造价值的“劳动”不应该局限于马克思规定的生产领域,还应将价值生产和价值实现相关的全部劳动纳入其中,以此解释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量减少,社会价值总量却增加的现实情况。诚然,马克思是从物质生产领域入手分析劳动,从商品这一具体物抽象出价值,但据此对马克思的劳动和价值产生误解,其实是没有完全认识他科学的抽象方法。马克思的抽象方法不同于以往的古典经济学家,他没有停留在用纯抽象的简单关系说明资本主义现实,不是“在分析中达到了越来越简单的概念,从表象中的具体达到了越来越稀薄的抽象……达到一些最简单的规定。”[23]41而“是以作为特定研究对象的一定社会的居于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为基础”,[24]抽象出对价值、劳动、货币、商品的一般规定之后,又以这些一般规定为起点,从抽象继续上升到具体的“科学的进程”,[23]202返回资本主义生产中占支配地位的生产部门。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任何种类劳动的同等看待,以一个十分发达的实在劳动种类的总体为前提,在这些劳动种类中,任何一种劳动都不再是支配一切的劳动。所以,最一般的抽象总只是产生在最丰富的具体的发展的地方,在那里,一种东西为许多东西所共有,为一切所共有。”[23]45可见,马克思是以具体为基础,抽象出普遍规定,以这普遍规定超越特定社会形态的历史性。所以对劳动和价值的抽象概念并不是从属于单纯的生产过程规定,而是从属于特定的社会关系的规定。
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结直肠癌的Meta分析…………………………………………………… 吴健瑜等(2):248
学界在对价值源泉的争论过程中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深化了人们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但反思争论者的观点、逻辑与论据,仍可发现当前研究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鉴于我国当前经济问题凸显,理论界试图以吸收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情况屡见不鲜,要素价值论也是由此而在我国盛行开来。有论者主张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又要将生产要素价值论中的合理部分吸收进来,把管理、科技、知识等新生产要素作为价值的源泉。要探究这种方式是否适合我国经济的发展,对此我们必须明确两点:首先,我们究竟是要在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基本观点上,对不适应社会长期发展的理论做出修改,还是要吸收融合某些与之根本对立的观点到其中从而颠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要素价值论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马克思在在创作自己的劳动价值论时也对此种观点进行了批判。这表明,在价值由谁创造这个问题上,是坚持价值一元论还是价值多元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多元价值论的根本分野,吸收融合要素价值论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彻底颠覆。其次,管理、科技、知识这些新生产要素在社会发展与价值创造中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它们不是凭空产生,相反都是由劳动者的劳动创造,这更加证实了“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的论断。
(二)劳动扩展论是对劳动价值论的曲解
1.劳动和价值并不是从属于物质生产领域而是特定社会关系的规定
马克思的价值取向是突出劳动或劳动者为生产过程的主体,所以他自然不会将劳动与其他生产要素并列平行,也不会将价值简单规定为商品的一个因素。要素价值论对马克思价值论理论上的误解,其深层原因就是没有理解马克思的价值取向,而当我们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再去解释时,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非劳动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作为物的因素只提供劳动条件,劳动者的劳动才是创造价值唯一源泉,价值量的多少以劳动量来衡量。所以在这个层面上,要素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是根本对立。
针对工业控制网络的风险评估目前尽管有GB/T33009-2016《工业自动化和控制系统网络安全》系列标准,但是工控网络系统的敏感性和时效性都要求比较高,因此技术性的评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做好充分的风险识别和处置预案,如漏洞扫描原则上不能直接应用于工控系统,而是通过在备用系统或者停产系统上漏扫的方式进行。对工控系统进行在线漏洞扫描很可能造成生产异常,在这方面是有很多真实案例:某一安全厂商受邀对国内某著名火电集团的工控系统做风险评估,由于使用在线的漏洞扫描方式,导致数据采集服务器宕机,从而造成关键生产数据丢失。
2.价值本质表现为劳动交换中人与人的关系,相互交换的劳动创造价值
从劳动扩展论的依据来看,马克思并不只是在谈论劳动的生产性,更多强调的是劳动的交换性,正如上文所论证的,这种交换性不是从属于单纯的生产过程,而是从属于社会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的劳动创造价值,那么价值就表现为劳动交换中人与人的关系,价值主体就是人而不是商品。这个概括更加合理。首先,这是从人出发,从劳动者出发,与马克思的阶级立场是相符的。其次,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当今社会物质生产领域劳动量减少而创造社会总价值的劳动量却增加了:并不是因为创造价值的劳动的内涵扩大,而是越来越多的劳动成为以交换为目的生产商品的劳动,即更多的劳动成为创造价值的劳动。而创造社会总价值的劳动量增加,或是因为人口量的增加,或是因为复杂劳动量的增加。劳动扩展论这种观点其实在历史上出现过,与麦克库洛赫对李嘉图的“劳动”进行扩展类似,正是他的这一扩展,致使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解体,马克思对此评价道:“麦克库洛赫是李嘉图经济理论的庸俗化者,同时又是使这个经济理论解体最可悲的样板”。[25]182由此而言,试图通过拓宽劳动含义范围来解释现实问题的观点看似合理,实质是歪曲理解了马克思所说的劳动。
(2)弯沉检测。采用5.4m贝克曼梁弯沉仪对实验路基层进行弯沉检测,加载车采用东风BZZ—100,胎压为0.7MPa,检测频率为1处/10m,对基层顶面弯沉进行检测,具体数据见表2。
四、结语
人和社会都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者本应是社会和财富的拥有者。但是进入阶级社会后,统治阶级通过暴力抢夺劳动者的财富,成为财富拥有者,由此催生出“金银是价值”等经济学观点。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资产阶级虽没通过暴力手段抢夺劳动者财富,但是他们却占有生产资料,并以此来剥削劳动者,从而成为经济和社会的主导者。古典经济学家由于阶级局限性,始终难以建立起科学的价值论。
为了能够更好地分析矩形开口谐振环的共振特性,从LC谐振电路的角度进行分析。开口环的基本共振模式可以等效为独立LC共振器的集合响应,共振频率公式[13-17]为:
Ho w to make clear and stable solutions of soaps at neutral pH and room temperature (To be continued) 4 10
马克思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提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等观点,并由此成为劳动者解放斗争的理论依据。与马克思时代的资本主义相比,现在的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较大变化,但资本主义正沿着马克思揭示的规律而发展,如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工人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等,只是这个发展并不是外界所理解的立即灭亡,而是一个漫长的量变过程。也正是这个原因,产生了很多对劳动价值论的质疑。无休止的争论,使人们逐渐忽略了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取向上去分析其科学性,也使人们无法真正回归原著去寻找相关答案。基于此,我们通过文本分析法、阶级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对挑战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论断进行辨析与辩护。
不可否认,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也有一些历史局限,如“商品的价值量与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地变动,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地变动”[22]54的观点,就应该进一步完善。不可否认,生产力的提高的确会提高劳动效率、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减少商品的价值量,但生产力的提高也代表着复杂劳动量的提高,从而最终导致价值量的提高,因而单位时间内的价值总量同劳动生产力是成正向变化关系的。因此,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还要正视其历史局限,不能囿于个别的结论。就我国当下的现实而言,一是要进一步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26]46的价值观,将其继续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精神品质进行倡导,引导社会广泛确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27]的价值共识。二是“构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27]的社会观,使全社会理性对待社会变革中的利益格局的调整。三是树立“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26]46的发展观,在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过程中以辛勤的劳动托举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陈福生,陈振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2]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4]丁建中,孙明.论商品价值的三维尺度[J].学术月刊,1995(12).
[5]陶江.资源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否定之否定[J].经济评论,2005(3).
[6]何祚庥.必须将“科技×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思想引入新劳动价值论的探索和研究[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4(1).
[7]侯雨夫.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8]吴易风.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N].企业家日报,2017-07-07(009).
[9]郭京龙,李翠玲.聚焦:劳动价值论在中国理论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10]白暴力.财富劳动与价值[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11]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2]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3]钱伯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对深化劳动价值理论的思考[J].学术月刊,2002(1).
[14]钱津.劳动价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5]陈振羽.不要重犯价值理论的历史错误[J].经济评论,1999(5).
[16]吴欢,卢黎歌.数字劳动与大数据社会条件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继承与创新[J].学术论坛,2016(12).
[17]郭琦,王雅彬.关于创造价值的劳动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9(33).
[18]郭小鲁.服务劳动创造价值吗[J].汉江论坛,2001(1).
[19]卫兴华.劳动价值论的坚持与发展问题[J].经济纵横,2012(1).
[20]吴易风.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J].当代经济研究,2001(10).
[21]种项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2018(5).
[2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3]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4]罗雄飞.论《资本论》的逻辑起点[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4,5(1).
[25]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第3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27]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9(2).
Appropriate View on Marxist Theory of Labor Value ——Focusing on Controversy over the Source of Value in Chinese Academia
CUI Fazhan, LIU Xin
(School of Marxism,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610500,Sichuan)
Abstract :Marxist Labor Axiology beholds a basic view that “labor is the only source of value creation”, which has triggered long-term controversies in Chinese academia, among which are two representatives: the Theory of Factor Axiology and the Theory of Labor Expansion. The reason lies not only in the different value orientations, but also in the respect for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n the basis of returning to the original works and analyzing the value orientation,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Theory of Factor Axiology is practically a fundamental denial of Marxist Theory of Labor Value, while the Theory of Labor Expansion is a misinterpretation of the Theory, for example, Marx has long discussed issues like whether labor in the third industry is capable of value creation or not.
Keywords : Political Economics of Maxism; source of value; Theory of Labor Value; Theory of Labor Expansion; Theory of Factor Axiology
中图分类号: F014. 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0563( 2019) 06-0017-06
DOI: 10. 13773/ j. cnki. 51-1637/ z. 2019. 06. 004
收稿日期: 2019-05-17
作者简介: 崔发展(1978—),男,河南兰考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刘鑫(1995—),男,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责任编辑:李仲先]
标签: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论文; 价值源泉论文; 劳动价值论论文; 劳动扩展论论文; 要素价值论论文;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