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的课程改革探索——试论上海市威海路第三小学的“主题组合活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组合论文,上海市论文,课程改革论文,试论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随着课程教材改革的深入,我国许多中小学以“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为目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验和试验,积累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经验,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争奇斗研”。在这百花园中,上海市威海路三小的“主题组合活动”经验便是一枝艳丽的奇葩。
美国哲学家乔治·桑塔亚纳曾经说过:“忽视未来的人,将会冒失去未来的危险”。今年是1995年,离21世纪只有5年时间,因此我们审视教育改革,必须站在“面向21世纪”这个战略的制高点上。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十分正确地把“三个基点、一个核心”的“三角形”作为建设课程新体系的教育学模型。所谓三个基点,就是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所谓核心(或称三角形的重心),就是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我们不禁要问:21世纪的社会需求是什么?21世纪的课程和学科体系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到了21世纪应该运用什么理论作指导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从“主题组合活动”的经验看,威三小学正在认真思索这些问题,并在充实和完善“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改革方案”中活动课程板块方面取得了十分成功的经验。
所谓“主题组合活动”,是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主题,将目前教育计划无法顾及的,而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身心和劳动等素质的多种教育因素及教育活动组合成系列的活动课程内容,并且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合作教学的形式实施,以促使学生拓宽知识面,培养多种能力,发展兴趣特长,全面提高素质。我认为,这是一种面向21世纪的课程改革探索,它具有下述三个方面特点。
一、主题组合活动把未来社会所迫切需要的,而目前教育计划又无法顾及的教育因素纳入学校课程
可以预料,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科学技术和经济将继续迅猛发展,人口将激增并出现高龄化,在人类生活方式上闲暇时间将增加,消费水平将提高,并出现城市生活化,大众传播媒介的高速发展使传播进一步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上述情况对21世纪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从现在起就应该在学校教育中强化或新增某些教育因素。试举凡例说明。
要强化环境教育。人们容易感受到现代经济的高速增长给人类带来的利益,但往往感受不到其严重的危害性。高度工业化和城市化除了产生大量商品以外还生产大量“副产品”——即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自然资源的浪费、“人的异化”等。如今环境污染扩展到全球范围,如噪音、空气污染、河水污染、海洋污染、土地污染等。除了环境污染以外,还由于盲目开发资源(能源、矿源、森林、土地)等原因,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据统计,从本世纪初到70年代,全世界农业用水增加7倍,工业用水增加20倍,目前已有约63个国家和地区面临水源危机。近来,生态学研究之兴起,“自然保护区”之增设,“绿色运动”、“爱自然活动”的大力开展等,都是人们有意识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的种种努力。
要强化开放教育。二战后30年来,东西双方的抗衡在世界舞台上居统治地位。而如今个别国家在经济和科学领域里称霸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欧洲共同体、日本、东南亚、阿拉伯湾等一些新的极出现了,世界变成了一个多极世界。此外,随着交通、通讯技术的高度发展及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交流扩大,各国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相互依赖,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在完全被孤立于国际社会的情况下长期生存下去和发展下去。向国际社会开放,要求学校培养适应国际化的开放型人才,这些人才不仅是理解国际社会,关心和宽容异国文化,通晓外语,懂得国际礼仪,而且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备很高的文化素质。
要强化现代生活教育。闲暇时间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是现代生活的显著特点。在世世代代作为少数人的特权之后,现在闲暇时间已成为亿万劳动者都可以得到的了,这就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新的天地。而且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社会的成员将把比他们从事工作要多得多的时间,用于休息和娱乐。闲暇时间的增加已经变成一种复杂的现象,它既为人的发展提供新的机会,也可能产生危害社会的新问题。学校必须训练学生从小就学会有价值地使用自由支配时间,学会利用闲暇机会获得文化知识,丰富文化生活,养精蓄锐,健身,发展个人爱好和才干,或者去承担一定的社会职责。在人类生活中,生产与消费历来是同步的。据有关统计预测,1776年世界人口为7.5亿,总产值为1500亿美元,人均所得为200美元;1976年世界人口为41亿,总产值为5.5兆美元,人均所得为1300美元;2176年世界人口将为150亿,总产值为300兆美元,人均所得为20000美元。现代产业创造了空前眼花缭乱的商品世界,供人类去消费。学校必须教会学生确定正确的消费目标和计划,学会在丰富多彩的商品中选择符合自己和家庭精神的、道德的、审美的、物质的、卫生的特殊需求的商品,辨别物美价廉的商品和假冒伪劣商品。
要强化现代伦理教育。未来的社会中有几种变化使人类淡化对人伦关系和人际协作的体验。一是现代工业化高度增长促进了“人的异化”(人格异化)。工业革命前,人是劳动的主人,工具只不过是“人手的延长”;而工业革命后,机器独立成为劳动的主宰者,人反而成为机器的零件和附属品。这种机械文明促使人的精神生活机械化、划一化,使人失去个性,失去劳动的乐趣,失去丰富的感情生活。二是城市人口剧增促使人们生活的“单个化”。农村人口流向城市是现代生活的一个发展趋势。据统计,1950年全世界住在10万人以上城市的人口只有3.9亿人,可是2000年,城市人口将达21.7亿(占全人口35%),即增加4.6倍。城市生活方式的明显特点之一,是人的生活“社会化”和“单个化”。现代人一方面有可能认识本行业系统的所有人,其范围可以超出本单位、本市,甚至本国,但另一方面往往不知道自己的邻居姓什么和干什么。因此现代人既是开放的,又是封闭的;既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又是孤独的。三是独生子女家庭和单亲家庭增加,促使家庭平均人口减少。据《日本产业新闻》1984年7月30日公布的调查情况,目前日本家庭平均人口为3.15人,京都仅为2.5人。根据上述情况,学校强化现代伦理教育,使学生从小就学会关心别人,养成尊敬长辈、友爱同学、礼貌待人和乐于助人的好品质。
我们的学生不仅是准备参加未来的社会生活的人,而且他们现在就生活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之中,因此中小学从现在起就应该重视和强化上述各种教育因素。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现时的中小学教育计划对这些教育因素考虑不周,或者无法顾及。怎么办?威三小学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这就是创造了“主题组合活动”这种活动课程的新形式。具体地说,就是从各种重要的教育因素中找出主题,按主题来组合活动课程的单元。主题从总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相对稳定,如一年级有“我爱学校”、“欢乐集体”、“春天来了”、“和睦家庭”;二年级有“动物王国”、“丰收季节”、“舞台艺术”、“宇宙探秘”;三年级有“自我保健”、“科技制作”、“书画欣赏”、“浦东新貌”;四年级有“绿化知识”、“汽车世界”、“缅怀先烈”、“礼仪规范”;五年级有“热爱家乡”、“环境保护”、“影视评论”、“学法指导”等。另一类是随机确定的主题,例如“迎接亚运”、“参加世界禁烟日活动”等。开展“主题组合活动”以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为原则,经区教育局批准,在确保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适当减少目前学科的课时,即语文课减少2节,数学课减少1节,数学作业课减少1节,此外将兴趣活动课从原来的1节增加至2节。这样每周列入课表作为“主题组合活动”的课时共有6节。换句话说,威三小学可以拿出占总课时17.6%的学时来对学生进行未来社会所必需的,而目前学校计划又无法顾及的各种教育。
二、主题组合活动为小学开设综合性课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如何使学生既能拓宽和加深知识,又不加重学业负担,既能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又能扎实地掌握读、写、算的基本功?关键在于转变教育观念和改革课程设置。
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科长保尔·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问世,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展委员会又出版了《学生生存》一书,从此终身教育理论在整个世界范围尤其在发达国家时髦起来,成为改革成人教育和基础教育并使之一体化的基本指导理论。终身教育认为人从出生到死亡一生都应接受教育,整个社会应变成有体系的教育场所。因此人不需要把一生的文化知识都在学生时代学完,中小学的主要任务是为终身接受教育打好两个基础,一要学会做人,二要学会学习。按照终身教育理论,小学阶段课程可分为核心课程和综合课程两类。前者主要使学生掌握做人的基本规范以及读、写、算的基本功,后者主要使学生初步了解各种社会知识、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初步培养各种能力,目的是打下继续学习的基础,不需要进行严格的考试。这一理论极大地解放了基础教育,使它从繁重的知识传授中摆脱出来,能正确地处理无限的知识与有限的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正确地处理加强基础、拓宽知识、培养能力和减轻负担四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应该说,威三小学开展“主题组合活动”的试验,就是根据终身教育的思路,在小学阶段进行开设综合性课程的探索。说这种活动课程是综合性的,是因为:第一,它确定了带综合性的“三三一目标”,即让学生获得自然、社会和生活三个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交往、组织和运用三种能力,发展学生个人的兴趣特长。第二,它的教学内容是综合性的,即围绕一个主题,将各学科的知识综合起来进行教学,既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渗透文明礼貌和行为规范教育,又使他们拓宽知识面,注重能力培养,做到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融知识和能力为一体。第三,它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是综合性的,即充分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既有教师、家长和社会有关人员的讲座,又有学生自己组织的参观、访问、制作、讲演和各种文艺体育活动;既安排整个年级和整个班级的大组教学活动,安排学生小组、小小组和个人的活动。
例如,为了向学生进行近代史、现代史和国情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和物产又相对不足的状况,初步懂得控制人口,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威三小学在四年级组织了“人类与环境”的主题组合活动。这一综合性教育活动的内容既生动又丰富,形式既多样又有效。在自然知识方面,通过看录像,使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噪音和水质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各种危害。在社会知识方面,结合我国第四次人品普查,让学生了解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现有56个民族,12亿人口。并了解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以及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较少的状况,懂得控制人口的重要性。还请环保局老师作两次讲座,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了解环境保护的内容。在生活知识方面,通过参观学校的净水器,使学生了解净水器的构造,并组织他们登高瞭望上海城市烟尘情况。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组织了五项活动,即(1)结合语文和美术两科教学,让学生以“我向往的优美环境”为题,进行创造性的作文和绘画;(2)让学生做水质PH分析,了解水质污染的情况;(3)让学生用分贝器寻找学校的噪声源,并通过统计分析在全校的分布;(4)让学生人人动手做一个简易净水器;(5)让学生每人做一张宣传环保知识的小书签。为了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交往能力,教师让学生自己组织三项活动,即(1)举行“我向往的优美环境”演讲比赛;(2)搜集生活中有关环境保护的资料,编成文艺节目,去低年级宣传;(3)去上海森林公园参加“绿色少年城——科技节环境保护主题系列活动”。
三、主题组合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究竟什么是个性?我认为,只有把人作为一定社会的成员,作为人的关系和自觉活动的主体来考察时,才把他称为“个性”。马克思把个性看作人的本质时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因为个性在从事各类活动(如游戏、学习、劳动等)和人际交际时具有主体性和自觉性。因此,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这样说:“人由于他具有特别的、不同于别人的属性而称为个体性;人由于他自觉地决定自己对周围世界和对自己的态度而称为个性”。
根据上述的个性理论,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就必须首先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活动和人际交往,增强他们参与活动和交往的主体性和自觉性。而威三小学主题组合活动的组织,基本上符合发展学生个性的规律。
威三小学的经验之一,是根据“从动机走向目的”的规律组织各项主题组合活动,促进学生顺利达到“三三一目标”。
根据活动心理学理论,动机和目的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动机是“为了什么”,是回答原因的问题;而目的是“达到什么”,是回答结果的问题。每一项活动都由各种动作所组成。活动是由动机所引起的,而动作则指向具体的目的,并由各种操作所组成。主题组合活动所确定的“三三一目标”是明确的,但如何达到呢?有两种做法,一种是传统的做法,即在活动前先宣布具体目的,然后用分数去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动机,其实质是满足学生各种低层次的需要,即可能是躲避教师和家长指责的安全需要,可能是追求教师奖励一朵小红花或进行一次全班表扬的尊重需要,甚至可能是要求家长物质奖励的生理需要。这种做法叫做“从目的走向动机”,学生缺乏主体性自觉性,结果事倍功半,“三三一目标”很难达到。威海路三小则采取“从动机走向目的”的科学做法,即先通过创设情境或生动的谈话激发学生较高层次的社会性的需要,如认识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取得成就的需要,这样学生每参加一项主题组合活动,他们的各种操作都被激励起来,自发地进行着。当然,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其中有些操作立即遇到困难,甚至停止进行。即使是这样,这些操作仍然保持着动作的水平,即它们是由动机的激励而指向目的的。由于学生具有强烈的动机去学习这些操作,所以当他们经过多次实践和教师的帮助,就能用比传统教学快得多的速度去学会这些操作,顺利达到“三三一目标”。例如,由于训练方法不当,目前许多小学生都厌恶作文,甚至“谈文色变”。可是参加了生动活泼的“人类与环境”主题组合活动后,学生们产生了强烈的书面表达愿望,写出《我向往的优美环境》、《第一次使用分贝器》、《校园中的噪声》等精采的作文。这些文章在家长会上朗读后,家长们迷惑不解地问教师:“活动课居然让孩子爱上了作文,你们变的什么戏法?”
威三小学的经验之二,是以师生合作的形式组织各项主题活动,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不少学校仍然采用“教师一言堂”的教学形式,即上课时教师讲,学生听;练习时教师看,学生写;讲评时教师评,学生改。产生“一言堂”现象的原因,在于把“学习活动”理解成学生个人掌握知识和能力的活动,即强调学生活动的“个体性”和“认识性”。这种理解无疑是片面的。对“学习活动”的科学理解应该是:第一,学习过程是学生和教师以及学生和学生的共同活动;第二,学习活动的目的不仅在于掌握知识和能力,而且在于发展积极的个性,包括让学生掌握人们合作与交往的经验;第三,在小学教学的各个阶段,合作和交往都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推动因素。简言之,应该强调“学习活动”的“群体性”和“人文性”。
威海路三小的主题组合活动,采取的是师生合作教学的形式,它既包括师生之间的合作也包括学生小组和小小组内部的合作。合作教学为什么优于“教师一言堂”教学?首先,它可以使学生具有社会意义的学习动机。
大家知道,在“教师一言堂”的教学中,学生学习是一种个人的活动,学习动机局限在个人认识活动的范畴里。在合作教学中,学生的个人活动是班级活动和小组活动的组成部分,其活动必须受到班级和小组成员的检查、评估和认可。因此,对每个学生来说,学习不仅仅是个人的认识活动,同时也是满足社会要求的活动。合作活动本身就是对每个学生的一种激励,可以激发学生自我确认、自我完善和相互竞争的动机。
其次,合作教学还可以迅速地提高个性社会化的程度。社会主义学校要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但是世界上没有抽象的个性,个性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形成并服从这个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合作教学可以使学生形成与别人合作共事的心理承受能力,形成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和合理地思考各种问题的习惯,发展社会化的智力。如果学生学会彼此间协同活动,那么那些经过概括的互相合作的方式就会成为他们稳定的心理结构,使他们终身受用。
合作教学对学生掌握学习活动的智力技能也是十分有利的。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加里培林认为,“智力活动是外部的、物质活动的反映,是外部特质活动向反映方面——向知觉、表象和概念方面转化的结果”。这种转化过程经历了这样五个阶段:1.活动(动作)的定向阶段;2.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3.出声的外部语言活动阶段;4.不出声的外部语言阶段;5.内部语言活动阶段。合作教学对形成智力技能的各个阶段的活动,特别是出声的外部语言活动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在主题组合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在一起通过大声的讨论揭示主题的意义,研究与主题有关的社会、自然和生活知识,确定如何安排各种参观活动、比赛活动和制作活动,这样就把理解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基本结构一步一步地揭示出来,用外部语言固定下来,为各种智力技能的顺利形成架了桥,铺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