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开发区的成功之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昆山论文,成功之路论文,开发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办于1985年初,是全国第一家县(市)级自费开发区。1990年6月,江苏省委、省政府把昆山开发区列为省重点开发区,并授予相当南通、连云港开发区的权力。1992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加入国家经济开发区序列。
在自费开发阶段,昆山开发区以科学的态度和切合实际的做法,跳出了传统模式的框框,办出了昆山开发区的特色。在开发模式上,“依托老区,发展新区”,借用老城区的公共设施、管理机构、人才技术、第三产业,为开发区所用,省钱省事、事半功倍。在开发方针上,坚持“富规划、穷开发”,既面向现代化、又艰苦创业,花小钱办大事。在开发中本着基础设施建到哪里,土地征用到哪里,不提前征用,也不围而不用,更不允许乱占滥用。这样既节省了开发费用,又减轻了拆迁负担,同时加快了开发速度,还充分发挥了现有未征土地的增产效能,做到了投资费用少,建设速度快,经济效益好。在开发步骤上,做到“滚动发展,相对集中,突出重点,逐步到位”,使开发区潜在的区位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优势。在开发项目上,实行“三个为主,四个齐上”:项目以工业为主,产品以出口为主,资金以引进为主,内联企业、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外商独资同时并举。第二、第三产业配套,使开发区成为昆山改革开放的样板、出口创汇的基础、科技兴市的中心、全市经济新的生长点,以独特的方式走出了一条“昆山之路”。
在此期间,昆山开发区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创造了五个第一:全国第一家县级自费开发区,全省县级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全省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全省第一块国有土地有偿出让,全国第一家县级股份制企业集团股票公开上市。在“三资”企业中,加强党的建设,搞好“两个文明建设”,率先实行“四同步”的方针:审批项目与党组织设置同步提出;筹建行政领导班子与选配党支部领导人选同步考虑;接收员工与调配党员骨干同步进行;党支部建设与企业生产经营同步发展。开发区始终保持生机勃勃的景象,出现越开越发的态势。在没有要国家一分钱,没有一条优惠政策的条件下,1989年,昆山开发区的工业产值与14个国家级开发区相比,名列第三,仅次于广东的黄埔、上海的闵行。1991年,昆山开发区上缴利税相当于江苏省两个“国批”开发区总和的两倍。
1992年7月,在国务院召开的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座谈会上,李鹏总理指出:“目前,各个省、各个地方这方面的积极性很高,要求很强烈。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我们考虑,可以按照昆山的办法……各地可以选一些地方,进行自费开发,建立自己的开放城市或是经济开发区,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国家进行验收,然后再戴帽。”
此后,昆山紧紧抓住浦东开发开放、沿江重点发展和昆山开发区“国批”三个机遇,与上海浦东的崛起打时间差,利用外资实现了“三个转移”,即吸引外资由“以内引外”向“以外引外”转移;开发方式由“筑巢引凤”向“引凤筑巢”转移;项目选择由“来者不拒”向“择优接纳”转移,使昆山开发区外向型经济从量态扩张步入质态提高的新阶段。1994年,昆山开发区吸引外资又提出新思路:“冲出亚洲,面向欧美”,把招商引资的重点从亚太地区转向欧美发达国家,把招商引资的触角伸向世界上经济和技术最发达地区,促进了开发区产业水平升级,提高了技术含量。引进的欧美16个项目,平均每项投资为1750万美元。其特点是项目层次高,技术含量高,投资规模大,资金密度大。到1994年底,累计“三资”企业总投资15.3亿美元,协议外资13.2亿美元,外方出资比例达85.7%。批准“三资”企业数259家,平均投资额为591万美元。投资额500万美元以上的“三资”企业有80家,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的45家,接近或超过3000万美元的19家。开工投产“三资”企业129家,完成工业产值128亿元,实现利税6.88亿元,出口创汇5.95亿美元。昆山开发区有几项指标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序列中已名列前茅:总投资5.97亿美元,占第四位;协议外资5.63亿美元,占第三位;实际利用外资2.5亿美元,占第二位;项目平均投资额1047万美元,占第二位;国内生产总值14.3亿元,占第四位。
1995年,昆山面临着开发区第二次创业的战略抉择。昆山开发区又提出了“城市型建设,国标型服务,辐射型发展”的战略思想,以现代化为标准,实施“四三工程”。三个工业园:汽车零部件工业园、精密机械工业园、高新电子工业园;三个国际:国际会议中心、国际医院、国际学校;三个专业市场:华东建筑材料市场、保昆商苑综合市场、大型儿童用品市场;三条商业街:黄河路商业街、同丰路商业街、青阳港商业街。“四三工程”将融开发区项目开发的产业导向、开发区城市化建设、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一体,努力把昆山开发区建设成为富有经济活力、城市魅力、环境吸引力的一流开发区。
昆山开发区创办十年,项目是生命,特色是灵魂,整个开发区建设进入了全面发展提高的新阶段。其成功经验是:
一、创造硬环境是开发区发展的基础
昆山开发区的迅速发展,除了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等客观条件外,基础设施是重要的载体和依托。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吸引外资的先决条件。昆山开发区讲科学、求实效,对投资环境的要求是标准高、设计新、功能全、配套齐、服务好。
开发区内道路纵横交叉,主次干道长度80多公里,均为混凝土路面。与312国道、沪宁高速公路、虹桥国际机场、沪宁铁路相连接。华东电网22万高压输变双回路电网供电于开发区。有11万伏变电站两座,3.5万伏变电站两座,还有一座22万伏变电站正在建设,6万KW调峰机组首期3万KW已建成使用。日供自来水20万吨。开发区建有全套的道路、场地、工业用水排水系统管道网络,雨水下河套、污水下管道。目前江苏省内县级市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投资1500万美元、日处理污水6万立方米的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开发区内开通3万门自动程控电话,在通讯上基本实现电话程控化、传输数字化、电报自动化。日供煤气8万立方米、蒸气300吨;二期工程完成后,日供蒸气量将达到1000吨。
昆山开发区注重对环境质量的要求,“金山银山,有污染的不进昆山”,做到集中供气供热。开发区内没有烟囱,气化率达到78%,居全国县(市)级第一名。绿化覆盖面积为30%以上,饮用水达到国家二级水标准。基础设施的“七通一平”,加上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很大的诱感力,现在昆山开发区注册的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已有26家。
开发区内的配套设施也在不断完善之中,金融系统六大银行,海关商检,三星级、四星级宾馆,外商花园住宅区、友谊公园、儿童公园、少年宫、大戏院、电视塔、体育场、居民住宅小区、市政府大厦等,均已建成使用。面积达37500平方米的城市广场,更体现出昆山开发区城市化、现代化的气息。
二、优化软环境是开发区成功的前提
首先是昆山开发区有一个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他们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重实干、求实效,有“默契、拼搏、高效、创新”的工作意识,团结奋斗、关心下属、相互负责,这是开发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各项事业迅速进步的根本保障。
昆山开发区能踏上成功之路的另一条重要经验是:依托老城,建立共识,形成合力,把兴建开发区变为全市各部门、各乡镇的共同行动。市委、市政府把兴建开发区,作为发展昆山经济的一个新的生长点,使开发区建设的重大决策做到科学化、民主化,避免“缴学费”的损失。全市各乡镇把开发区看作是经济振兴的重要依托,把开发区的需求和困难看作是自己的需求和困难,竭尽全力支持协助。政府各有关部门和机构,把为开发区服务作为一项特殊的任务对待,大力配合,宁可自己做出牺牲。为了办好开发区,老城区各行各业都以主人的身份为之提供各种支持和方便,成为开发区建设的坚强后盾。
其次是服务优化的环境。昆山开发区在发展过程中,努力建立、健全全社会服务体系。为实现政企分开,在政府与企业之间建立了许多社会中介组织。有从事综合性服务的商务中心、项目咨询服务公司;为外商提供特殊服务的及时报关公司、项目建设服务公司、土方公司、安装公司;从事职业介绍、用工管理的劳动管理所;对企业实施审计、监督和管理的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提供法律咨询的法律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证券交易所、房地产交易所等。这些中介组织既充当了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又为政府分担了一部分管理任务和职能;减少了财政开支,提供了各类人才发挥专业特长的机会,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昆山开发区还建立、健全了三个具有特色的服务系统:一是项目引进过程的服务体系;二是项目建设“全方位”服务体系;三是企业开工后经常性的服务体系,创造了一个按国际惯例办事的软环境,使“三资”企业在开发区顺利发展,成为昆山开发区加快发展的一大优势。
第三是人才发挥的环境。昆山开发区经济大发展,引发了对人才的大需求。昆山加大人才开发力度,坚持“四个突破”:突破人才单位(部门)所有的人为障碍;突破人才流动“城市对等”、地区封锁的框框;突破专技人员身份的界限;突破用人单位所有制性质的界限,从而使开发区的科技人员队伍在量和质两个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从原来的人才为零,到目前已拥有各类专业人才3000余名。
昆山开发区靠诚心吸引人才,靠暖心留住人才,自己精心培育人才,但关键还是开发区的事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也培育了人才。一种以人才带动经济,以发展经济吸引人才,人才与事业共生共长的良性循环机制已在开发区形成。
三、开创国际名牌是开发区实力的体现
依靠高标准的硬件和优化的软件构成的良好投资环境,昆山开发区采取提高外商出资比例,大力兴办外商独资企业,“以外引外、以大引大”,“双向选择、择优接纳”等方法,引进了一大批世界著名跨国公司,提高项目的档次和水平,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并借助这些大公司的高新技术、名牌产品、销售渠道和管理优势,以产品配套和项目延伸等方式,形成更多的以国际名牌产品为龙头的产销企业群体。目前已初步形成十大名牌产品企业群体,全部达产后,年销售额将超过300亿元。它们是:①丰田汽车零配件系列。②一流品质的精密机械产品。③以王安电脑为龙头的电子产品。④国际名牌自行车捷安特。⑤世界品质的橡胶轮胎。⑥采用英国皮尔金顿工艺的浮法玻璃系列产品。⑦世界品味的食品与世界一流的包装。⑧国际名牌樱花热水器和世界一流的农用化工——汽巴嘉基。⑨东南亚有名望的台湾华成织染产品。⑩新加坡高档家具。
四、辐射是开发区应有的功能
昆山开发区作为全市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龙头,具有“一把扇子”、“两个扇面”的功能——对外吸收,对内辐射。在搞好自身开发建设的同时,以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为己任,发挥自身优势,坚持“辐射型”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昆山对外开放和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1.扩散转移,腾笼换凤。随着开放度的增强,按照产业结构的导向,将区内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扩散到乡镇工业小区和其他地区,腾出地方引进新技术、新项目。一箭双雕,一举两得。
2.外资“嫁接”,改造企业。为带动市属企业发展,加快市属企业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帮助引进外资,搞“嫁接”型合资企业,不仅调整了产品结构,提高了档次,而且加快了市属企业的发展,增加了出口创汇。
3.建立工业配套小区。截至1994年底,向各配套小区辐射外资项目61个,总投资3.57亿美元,协议外资3.47亿美元,项目平均投资额为585万美元,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业配套小区,先后形成了三车(汽车、摩托车、自行车)配件、轻纺染整、橡胶化工、玻璃加工、电子器件、高档家具等专业配套小区。一个以开发区为中心,以各具特色的工业小区为外围的众星捧月、联动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1994年,昆山开发区的工业产值占全市的18%,几乎相当于1990年全市的工业产值,等于用四年的时间再造了一个昆山。出口创汇占全市的28%,协议外资占52.6%,新批“三资”项目占20.4%。这一切足以证明:它已成为所在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出口创汇的基地、经济发展新的生长点。
标签:昆山房地产论文;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