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中的纠纷与整合--大陆与香港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比较_中国历史论文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中的纠纷与整合--大陆与香港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比较_中国历史论文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中的纷争与融合——内地与香港的中学《中国历史》教材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纷争论文,中国古代论文,中国历史论文,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关系是中学《中国历史》的重要内容,内地与香港的中学教材都以很大的篇幅讲述各民族的纷争与融合。本文以民族关系为专题,分析两地教材异同。内地教材简称“人教版”,香港教材仍简称“现代版。”[1]

一、“攘夷”与“和戎”

在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分布的许多部落互相攻伐,逐渐产生了一些较大型的部落,或结成部落联盟。黄帝就是其中最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他提倡种植五谷,驯养牲畜。相传黄帝还发明了舟车,其妻嫘祖发明了养蚕织帛。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因此,黄帝部落率先开始了文明生活。黄帝部落与其西方的炎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与南方的蚩尤进行大战,蚩尤战败被杀。黄帝成为各部落的共主,而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经过长期的融合与发展,形成了华夏族。

两地教材都以较大的篇幅叙述了中华民族的起源,华夏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部分。人教版对华夏族的解释为:“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2]现代版的解释是:“指居住在黄河流域或附近文化水准较高的农业部落,以别于文化较低的夷狄等游牧部落。”[3]这样,区别所谓华夷,两地教材就显示了各自的侧重点。人教版把华夏族看成是一个民族融合体,它是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它与其他民族将共同组成中华民族。这就为以后讲述多民族统一的国家时,留下伏线,奠定了基础。现代版把华夏族看成是高文化水准的载体,这就为以后谈到中原王朝与周边政权时,准备了衡量先进与落后的标准。两地教材的共同点是,认为在中国古代,特别是在先秦,血缘与地域并不是区别华夏与夷狄的标志。

尧舜禹时代,虽有三苗等部落之叛,但并不认为是华夷争斗。自夏、商到周朝幽王,华夷之分逐渐明显。周幽王为博得宠妃褒似一笑,竟以“烽火戏诸侯。”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杀死幽王,西周灭亡。犬戎族也就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以自己的行为影响中原政治发展的游牧民族。春秋时代开始后,齐、晋、宋等大诸侯在兼并扩张中,为发展自己的实力,都标榜自己是华夏文明的保卫者,一些小国为寻求发展,也希望周天子能领导各国抵抗周边落后民族的侵扰。人教版指出:“齐桓公依仗雄厚实力,用管仲的谋略,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来发展齐国的势力。”[4]并在文脚注中解释为:“尊王,就是表面上尊崇周天子,利用天子的影响来号召诸侯;攘夷,就是排除周边民族的威胁”。现代版指出:“周室权力的衰落,造成诸侯势力的增长:野心的诸侯乘机侵略邻近小国,扩大自己的领土。于是兼并的战争不断发生,而外族也乘机入侵。这时,小国为了生存,都希望有一个强国能够代替周天子领导各国,抵抗夷狄,制裁兼并;而大国亦以保卫华夏文化为己任,并想取得领导权。”[5]在文末的注释为:“春秋时代霸主所标榜的口号是‘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夺、抑兼并,借以争取小国的拥戴。”比较来说,现代版对“尊王攘夷”的时代背景交代得清楚些,能让学生较容易地理解各诸侯争霸的实质。“尊王攘夷”是齐桓公首先举起的旗号,而最先称霸的也就是齐桓公。从史实上看,齐桓公的尊王,就是利用周天子的传统地位,以号召诸侯;其攘夷,就是对抗威胁中原诸国的北戎、狄人和楚国。如当时北戎侵扰燕国、狄人灭卫国后又攻打邢国。齐便以尊王攘夷为旗号,打败北戎,并帮助卫复国。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诸国联军伐楚,迫使楚向周天子纳贡。

“攮夷”只是大国争霸的手段,并不能隔绝各地各部族的经济和文化交流。这可从春秋时期的牛耕的推广,铁器的应用,农业的进步,以及老子、孔子等大思想家的出现得到证明。因此,人教版的结论是:“春秋时期的争霸和兼并战争,带来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诸侯国逐渐减少,加快了统一步伐,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6]现代版是在“秦统一的意义”中谈到的:“经过长期的战争和兼并,华、夷民族渐渐地融合在一起,使中华民族日趋壮大,而华夏文化由于吸取了异族文化,变得更为丰富,更为盛大。”[7]评价都是公允的。

两地教材也有疏忽的地方。那就是,在战国时代,中原霸主除以“攘夷”为号召外,也有“和戎”的倡议。如晋悼公时,魏绛就提出“和戎”的建议,即争取以和平的手段使周边民族归附。这种建议对开发边疆,发展生产,安定人民的生活,加快民族间的融合是有利的。而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穆天子传》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当时中原与周边民族的和睦关系。史实也证明了“和戎”是战国时期华夷关系的发展趋势。所以,我认为应在教材中对“和戎”有所介绍。

二、战争与和平

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相处中,因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风俗习惯的不同,难免会发生摩擦、冲突,乃至兵戎相见。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战争接触后,又重归于好,在和平环境中相互交流,消除隔阂,最后得到融合。中国历史上曾经历了三次大分裂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宋、辽、夏、金时期。这些时期,既是战争频仍的时期,又是民族大融合时期。这些时期的结束,都产生了强大而统一的王朝。

两地教材以不同的方式讲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民族间的战争与和平。人教版第一册第17课:“两汉与匈奴的战与和”,就介绍了匈奴民族的畜牧业发展和军事力量的强盛;西汉政府对匈奴采取的和亲政策与武力征伐。在第23课讲“淝水之战”时,也突出地介绍了“前秦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励精图治,国家强盛起来”,并帮助氐族接受汉族文化。[8]现代版的描述也大致相同。“五胡十六国时期”是分裂与战乱的时期,但也是中国古代各民族的又一次大融合时期,因此两地教材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予以极高的评价,都认为改革是顺应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正是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发展,为隋唐的统一和强盛创造了条件。

人教版在讲述唐与突厥的关系时,申明了自己对中国古代民族间战争与和平的评价态度。“渭水之盟”后,东突厥首领颉利多次背盟南下骚扰。唐太宗忍无可忍,派李靖、李勣率大军于公元630年在阴山大破突厥,俘获颉利。太宗当面数明颉利的罪状后,仍授予官爵,赐给田宅,还时常宴请他。对东突厥各部首领,唐太宗也给予优厚待遇,仍令他们管理旧部。其中一部分人还可出入朝廷,参与机要。“唐太宗以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民族的拥戴。北方各族尊称他为‘天可汗’”。[9]

宋、辽、夏、金时期是中国处于第三次大分裂的时期,汉、契丹、党项、女真等民族为谋求统一,进行了长期的战争。由于此时北方民族都开始创制自己的文字,其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远远超过内迁时的“五胡”,所以对宋朝的威胁尤大。而宋朝的中央集权制是强于防内,弱于御外,相互间的战争与媾和方式就与以往大不相同。两地教材在讲述这段历史时,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关于这时期民族间的战与和,现代版是站在汉族的立场上进行介绍的,如以“北宋的外交与灭亡”、“南宋的偏安”为标题,讲述两宋的消极防守。人教版则是站在中华民族的高度进行介绍的,在相同内容中,它以“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女真的勃兴和辽、北宋的灭亡”,“金与南宋对峙的中国”为标题。在具体内容上,除了讲述各民族的发展状况外,更多的是讲述和平时期各民族的经济和文化交往。如“澶渊之盟”后,辽与宋之间维持了长时间的和平关系,双方在边境已开展贸易。北宋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牲畜。[10]

对于宋金关系,人教版在战争方面着重介绍王彦、宗泽的故事和岳飞的功绩,也揭露了宋高宗和秦桧的险恶用心;在议和方面,只是简单介绍了第一次和议的内容。现代版的特点是在课文后有详细的注释,即详细列举了“澶渊之盟”、宋夏和议及宋金三次和约的内容。这可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宋与辽、夏、金之间的关系变化。如“澶渊之盟”中,两国约为兄弟:宋为兄、辽为弟。[11]“宋夏和议”中,元昊上表称臣,宋封其为夏国王。[12]宋金第一次和议是“宋奉表称臣于金,金册立宋主为皇帝”。第二次和议是“宋金为叔侄之国,宋主称金主为叔父。”第三次和议是宋金“改叔侄关系为伯侄”。而两宋每年支出的岁币,对辽为“赠”,对夏为“赐”,对金就为“贡”了。

两地教材所列思考题也不相同。人教版的思考题是:“岳飞为什么受到人民的尊敬?”现代版的问题讨论是:“宋金三次和约中,宋朝都曾经降格,试分析宋金两国的关系和地位。”由此可见两地教材编著者的不同态度。

三、交往与融合

自古以来,生活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的每一民族都从兄弟民族那里吸收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营养,丰富自己,壮大自己。每一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都经历了不断的组合,正是这种长期的交往与融合,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灿烂悠久的文化历史。两地教材用以下几种方式讲述中国古代民族间的交往与融合。

(1) 中央王朝对边地的开发,两地教材都将之作为统治者巩固统一的重要措施。人教版在“越族地区的开发”一目中,明确指出:“越族是我国南方古老的民族,分布在东南沿海和珠江流域。”开发的方式是“秦统一六国以后,派兵征服越族地区。迁移中原50万人,到那里戍守,和越人杂居。”[13]中原的铁器和先进生产技术随之传入越族地区,促进了当地生产事业的发展。[14]在“西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一课中,高度评价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班超经营西域30年的贡献。“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进行军事、政治管理,还保护商旅往来,这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15]在“三国鼎立”一课中,也分别讲了诸葛亮治蜀和孙吴开发江南,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进步。现代版的文字叙述略有不同。“他(秦始皇)又派大军南征百越,扩充领土;除了派官员去治理并从事开发外,还派遣50万人前往五岭镇守。这样,不但扩大了中国的领土,还把黄河流域的先进文化,传入这些落后地区,奠定了日后南方发展和繁荣的基础。”[16]对张骞出使西域的结果,评价是“从此,中国与西域的关系日趋密切,大大开发了东西的交通。后来武帝更派兵征服西域的一些国家,汉朝的声威远播,西域不少国家震服,纷纷称臣入贡。”[17]

(2) 周边民族的内迁,两地教材在这方面的讲述中存在明显差异。人教版在“内迁的各族”中,介绍东汉、魏、晋时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大举内迁。他们与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大都仰慕中原文化。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也影响了汉族。”[18]而现代版却以“五胡乱华和西晋的灭亡”为题专题讲述。认为胡人内迁的原因是由于塞外生活常常受到饥寒的侵迫,而汉朝对外政策又很宽大。还不无遗憾地指出:“朝中早已有人看出胡族人口日多,将来必然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有人主张把他们迁回塞外,可惜这些意见不为朝廷接纳。”并以“永嘉之乱”来说明胡人的反叛之心,并直接导致西晋的灭亡。[19]“内迁”与“乱华”两词的使用,可看出两地编著者观点的分歧不是微小的。我赞同人教版的观点,同时认为现代版的观点与其在谈到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所作出的评价有矛盾。现代版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评价是“剽悍的胡人和文化较高的汉人,不断的调和融合,到隋唐后,中国境内的胡汉界线可说消失了。就这样,中华民族吸收了不少外族的新血液,从而产生了一股更壮大、更活泼的新力量。”[20]应该说,孝文帝的改革,本身就是民族迁移的积极结果。所以,人教版认为“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步,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21]

(3) 少数民族首领与中央王室的通婚,人教版以较多的篇幅从积极的方面进行讲述。对“昭君出塞”的评价是“呼韩单于和昭君为汉匈两大民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22]以“唐蕃和同为一家”为题,专门介绍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的故事,赞扬他们为加强唐蕃友好和发展吐蕃经济文化所作出的重要贡献。高度评价了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并引用了唐太宗的一段话:“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23]说明唐初民族政策之开明。现代版中无此项内容,应是其疏忽之处。

由此可见,两地教材都不回避中国古代历史上民族间的战争,只是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其侧重点有所差异。人教版从维护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出发,积极地从正面去讲述,力图全面地介绍各民族的发展,客观地评价各民族领袖、英雄及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如先后介绍了匈奴人、月氏人、鲜卑人、羯、氐、羌、党项、契丹、女真、蒙古人等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各少数民族领袖为发展本民族经济政治所作出的努力,及各民族的交流融合,共同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所作的贡献,等等。现代版则重点介绍历代兴衰因果之概略,讲述中华民族历经种种磨难仍自强不息的奋发精神。但现代版过于计较历史上的利弊得失,尤其是在中华民族内部的各兄弟民族的交往中,胡汉、华夷之别太明显。

我们认为,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各兄弟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相互影响,共同反抗暴政,追求幸福平等的努力是主要的,要求和平与统一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我们祖国在历史上虽有几次战乱与分裂,但各民族的团结与统一毕竟是发展的大趋势。正因为如此,古代几次分裂与战乱,不仅没有使中华民族衰落,象罗马帝国那样瓦解,反而使中华各民族间的分歧减少,促成更大更强盛的王朝再现,中华文明更丰富,更辉煌。

注释:

[1]参见拙文“内地与香港的中学《中国历史》教材之比较——关于王朝兴替论述的异同》载于《黔南师专学报》1996年第四期。

[2]人教版第一册第17、41、45、144、73、157、106页。

[3]现代版第46页。

[4]人教版第一册第17、41、45、144、73、157、106页。

[5]现代版第43页。

[6]人教版第一册第17、41、45、144、73、157、106页。

[7]现代版第59页。

[8]人教版第一册第17、41、45、144、73、157、106页。

[10]人教版第二册第80页。

[11]现代版第47页。

[12]现代版第48页。

[13]人教版第一册第17、41、45、144、73、157、106页。

[14]人教版高中本第64页。

[15]人教版高中本第62页。

[16]现代版第66页。

[17]现代版第84页。

[18]人教版第一册第17、41、45、144、73、157、106页。

[19]现代版第115页。

[20]现代版第128页。

[21]人教版第一册第17、41、45、144、73、157、106页。

[22]人教版第一册第17、41、45、144、73、157、106页。

[23]人教版第二册第28页。

标签:;  ;  ;  ;  ;  ;  ;  ;  ;  ;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中的纠纷与整合--大陆与香港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比较_中国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