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用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探讨论文_肖显强

关于民用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探讨论文_肖显强

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勘测设计院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研究创新的力度,不仅有助于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效果的提升,同时也是确保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手段。虽然地震灾害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强、灾害性大、不可预测且影响范围广的特点,但是抗震设计作为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果建筑物抗震等级不够的话,那么就会因为建筑倒塌而造成巨大的损失。由于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的抗震设计是以建筑本身结构特点和当地抗震需求为基础的,所以,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结构时,必须确保建筑的抗震能力符合建筑结构设计、平面设计以及空间设计的要求,才能在确保建筑物稳定性的基础上,降低地震灾害发生造成的损失。

关键词:民用建筑;结构;设计;抗震设计

1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要求

1.1避开复杂场地建筑场地

选择的合理与否是影响建筑结构设计质量的关键因素。如果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场地类型过于复杂的话,那么必然会影响到建筑主体结构的稳定性。比如,建筑施工场地设计在地壳运动频繁的地带或者地震带上的话,那么地震发生后造成的危害自然也就越大。所以,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时,应该尽可能选择开阔的场地,才能在地震发生后提供有效的避难场所,降低地震灾害发生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

1.2 布置规则平面

建筑结构的设计工作必须由专业的设计人员才能确保建筑结构设计的质量和效果。在建筑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建筑总体要求搜集和分析周边地区地质、地形的数据信息,为后续建筑结构设计的顺利进行做好充分的准备。由于建筑自身的抗震性能与平面布置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结构的平面布置时,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设计原则的要求,在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建筑整体的安全性与实用性,切不可因为过度追求美观性,采用复杂程度过高的平面布置方式,而影响到建筑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也就是说,设计人员必须在与建筑施工人员协商沟通后,选择符合规则要求的平面结构设计形式,同时做好构造参数的计算工作,才能达到促进建筑结构整体抗震性能有效提升的目的。

1.3空间结构简单

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居住、办公等各方面的要求是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最终目标。所以,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不仅要充分重视建筑平面的设计,同时还应对建筑空间结构的设计予以充分的重视。之所以说,建筑空间结构布置越简单那么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也就越高,那是因为,如果建筑空间结构过于复杂的话,不仅需要增加更多的支撑力量,同时也会对建筑结构的整体抗震性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为了避免建筑结构出现变形的现象,设计人员在建筑空间结构设计时,必须在确保建筑平面主轴方向上的刚度、强度以及稳定性的基础上,根据建筑底部结构、内部结构等各方面的特点,选择简单的空间结构设计形式,才能有效地抵御地震灾害发生后来自于各个方向的冲击力。

2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素分析

2.1重视抗震结构设计方式的选取,强化非结构位置构件抗震设计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我国各地区地质土质情况各不相同。建筑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因地质土质柔软、不稳定因素引发的工程结构不稳定问题频繁出现,因此,现代建筑工程结构抗震能力设计工作中,工程设计师一定要全面根据施工现场地质土质情况展开设计,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工程结构设计全面符合施工场地位置抗震能力的实际需求。实际工程结构设计工作中,建筑工程抗震结构设计方式的选取,直接决定建筑工程整体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利用选取强度较高、刚度较强的工程主体架构设计方式,可以从根本上降低工程结构弯曲变形的发生几率,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建筑工程抗震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就要求工程结构设计师要仔细对抗震结构进行研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全面根据施工现场土质地质情况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从根本上确保抗震结构探究的全面性和非结构位置构件设计的有效性。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非结构位置构件设计,设计师务必要针对容易发生风险隐患的短柱进行有效的设计处理,全面遵循整体性原则,着重强化短柱位置的抗震性能,从而从根本上强化建筑工程整体结构的抗震能力。

2.2重视结构基础防震性能设计,全面提高工程整体抗震效果

就建筑工程结构基础防震性能设计工作而言,设计师可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地基隔震设计,现阶段建筑工程地基隔震设计工作普遍选用沥青原材料,地基隔震主要是在工程地基和土质层之间增设缓冲结构,这样的设计能够在地震灾害发生时缩小震动频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碰撞程度,并对地震能量进行有效的吸收和反射,从而降低地震灾害对建筑工程主体架构的损坏程度。第二,基础隔震设计,实际工程结构设计工作中普遍选用混合隔震设备、基地滑移隔震设备以及夹层橡胶隔震设备等,是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环节,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灾害对工程上部架构的损坏,这就需要在工程上部架构和基础位置增设隔震位置,从而全面防治地震能量从地基位置朝工程上部架构进行传递,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工程整体的抗震性能。第三,间层隔震设计,这一设计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削弱地震冲击力,这一部分设计普遍着重工程原始结构位置,具备简单便捷的优点。第四,悬挂隔震设计,主要利用悬挂的方法把工程整体或部分架构远离地面,这样在地震灾害发生时就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面震感和工程之间的作用力,从而有效提高工程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

2.3保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在建筑结构工程抗震设计中,前提是正确的计算,这直接影响抗震设计,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要求设计师应当具备一定的计算水平和业务水平,准确计算建筑结构所有区域,保证参数计算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后在地震设计结构模型中得到合理运用,以此达到显著的建筑结构抗震效果。在具体工作中,分析抗震参数计算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因为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难度系数较大,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应当采用适合的技术。当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信息网络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得到普遍应用,其中 BIM 技术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在建筑结构工程抗震设计中运用该技术可以使抗震设计的正确性、可靠性得到提高。

2.4建筑结构的具体选型

一般来说,选择建筑工程结构类型关乎到抗震设计,在设计中是不可或缺的内容,而且还直接影响建筑物的实际使用效果。在建筑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结构类型的正确选择。结合建筑物的具体使用要求以及结构特征进行仔细分析,通常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立面结构以及平面结构,在设计中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较多的,必须要紧紧围绕结构的可靠性落实到位。例如:选择结构类型时,既要简洁安全,防止繁琐复杂影响抗震效果,又要重视整体的和谐型,只有确保自身结构具有整体性的特征,才可以使抗震效果得到大大的提升。此外,在选择建筑结构类型时,还需要多角度分析构件的强度,保证整体结构可靠,提升抗震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设计人员在进行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时,必须将抗震技术合理应用于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中,才能有效地降低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切实掌握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要求和影响因素,才能在促进和优化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效果的基础上,为我国建筑行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谢天祥.建筑结构工程抗震设计分析[J].居舍,2017(36):68.

[2]陈明.关于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结构设计问题及策略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7(52):102.

[3]卢俊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问题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7(36):95.

[4]杨文辉.拟建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探究[J].建材与装饰,2017(51):91-92.

[5]曹耀中.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7(51):116.

论文作者:肖显强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9

标签:;  ;  ;  ;  ;  ;  ;  ;  

关于民用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探讨论文_肖显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