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业宏观管理质量保证农业宏观经营质量_农业论文

提高农业宏观管理质量保证农业宏观经营质量_农业论文

提高农业宏观管理素质,确保农业宏观运行质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论文,宏观管理论文,素质论文,质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当前中国农业面临着历史大调整

我国农业40余年的发展,现在正面临成就与危机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的历史转折时期。我国农业急需进行政策调整、战略调整、宏观调控方法和手段调整的历史新时期。

1.我国农业面临着严重危机。众所周知,我国农业40余年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然而,我国农业形势目前异常严峻却是无可回避的事实:粮食产量长期徘徊不前,人均粮食只有380斤左右; 耕地被占严重,1994年一年净减600万亩左右,而且我国后备资源不足; 农业投入呈现连年下降趋势,中央计划80年代农业投入占财政支出的18%左右,但这从未达标过,1992年农业基建投资占2.8%,1993年占2%,1994年又下降到1.7%,同样地,农民个人投资也呈现下降趋势; 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种粮务农积极性锐减;农业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由于农业基建投入少,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减弱;人口急骤增加,对农业的需求压力加剧;由于农业科技投入极少,农业科技人员待遇低,农业推广机构多数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抗御病虫害能力减弱,农业新成果转化率下降;农民,特别是种粮务农的农民文化素质低,农业生产率不高……

2.进行农业政策的调整。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的统一。农业要面对的不仅是人类社会自身,还要面对变化着的自然环境。但是,我们当前调整的重点是调整与农民的关系问题。农民问题,说到底是经济利益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党制定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可是近几年由于种种原因,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工农产品剪刀差扩大,农民负担加大,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1980年的2:1缩小到1984年的1.71:1,但从1985 年开始又重新扩大,1992年扩大到2.34:1。早在50年代后期, 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说的清楚:“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控得很苦”。并告诫我们“鉴于苏联在这个问题上犯了严重错误,我们必须更多地注意处理好国家同农民的关系。”〔1〕

与此同时,国家还要处理好同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关系。我国农业取得成就与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工作分不开。但是,我国农业科技工作的待遇在国民经济12个行业中待遇一直最低,1978年农业行业职工年平均工资比全国平均数低152元;1985年低300元;1992年比全国平均数低33%,差距还在扩大。由于这种政策,致使我国45年来培养的150 多万农业科技人员有75万跳农门,目前这种趋势仍未被遏制。

3.中央政府应从现在开始调整一、二、三产业的关系,研究如何从体制上确立农业的基础地位。据农业部信息中心研究员陈锡康、黄四民前年完成的研究成果表明,我国工农业增长速度最优比例,现阶段以2.5:1为佳,其最高上限为2.9:1。他们的研究表明,对1982 ——1990年的工农业增长速度比例以及与其各年的实际增长速度比例、社会零售物价总指数等进行分析,除了1989年外,凡实际工农业增长速度比值大于当年上限的,都有较高的社会零售物价总指数,反之,社会零售物价总指数较为合适。我国近一、二年物价上涨过猛,重要原因之一是来源于农业的有效供应不足。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这些都证明,没有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不从思想上到实际工作上真正把农业放在首位,工业的单独快速发展是不能持久的。

4.实现农业宏观调控方法和手段的调整。当前,急需调整农业宏观调控的方法和手段。战略调整是确保农业健康的前提,但是我们若不能从宏观调控方法和手段上来一个彻底革新,我们自然不能达到既定目标。

二、经验管理与科学管理

我国农业几十年来发生的一些大的波折和摇摆,说明我国农业宏观管理素质还不高,从总体上来讲,还未走出经验管理阶段。那么,我们很自然地要对经验管理与科学管理进行对比。

经验管理是小生产的产物,一家一户,管理者对生产状况了如指掌。由于生产工艺简单,产品单一,生产者人数少,凭着日常积累的经验,管理者可以游刃有如,得心应手。

经验管理的特征是:主观随意性、滞后性、模糊性。经验管理者过分相信自己的经验,只凭感觉行事,一切都“跟着感觉走”。而现代生产,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大农业,问题十分复杂,对农业宏观调控的时机、力度、突破口的选择、调控措施的搭配或组合等问题,仅凭经验是无法完成的。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掌握大量的、及时的、准确的信息,并要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手段,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采取有效的措施。

由于不能掌握并及时处理大量经济信息,因此,很自然地不能及时采取得力的措施,适时地对偏离正常发展轨道的经济列车进行调整,使经济遭受巨大损失,经验管理表现出滞后性。

由于缺乏科学手段,经验管理不能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给出定量的说明,表现出不确定性,即表现为模糊性。在以往农业发展中,推广“样板经验”、“以粮为纲”、“农业学大寨”等都是这种模糊性的表现。现在,面对农业发展出现的危机,中央十分重视,多次强调,宁肯少上几个工业项目,也要保证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这种决心只表明一种意向,然而由于其不确定性或模糊性,在实践中很难落实。

科学管理的特点与经验管理截然不同。科学管理首要的一点是量化管理。马克思曾说:“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2 〕农业预警系统的建立和实施是农业宏观量化管理的实现形式,对农业进行宏观量化管理是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过渡的最重要的标志。农业预警系统的建立和实施,最终实现了农业宏观管理从经验管理过渡到科学管理的飞跃。我们应当顺应这个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积极创造条件,促进这一飞跃的尽早实现。

三、40余年来农业的波动表明农业宏观管理还未走出经验管理

关于经济发展的波动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样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3〕

我国目前农业受到的外部自然环境影响和制约,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然灾害对农业的破坏;农业问题还要处理社会各集团的利益分配关系,要处理方方面面的问题决非易事。我国农业40余年来所发生的10次波动,平均波动周期为4年,频率高在世界上少见,这10 次波动除了少数由于特大自然灾害,我们人类无法克服外,绝大多数的波动来自政策的波动和摇摆。概言之,农业的波动主要来自我们的体制、政府的短期行为,由于体制的原因,政府多半追求短期行为,在任期内易出政绩的重视,在长远能显示政绩的则不予重视,中央政府政策不能真正、全部落实,原因就在此。在农业问题上,政府的短期行为表现出致命的威胁,最明显不过表现在财政投入上经常得不到保证或经常表现为投入不足,投入比例低,而这又缺乏有效的法律监督。我国1994年1月—11 月,国有单位对三项产业投资情况比较,第一产业投资109.48亿,比上年同期增3.9%,占全国投入1.1%;第二产业3510.96亿元,比上的增36.2%,占投入53.5%,第三产业投资2942.61亿,比上年增37.6%, 占投入44.8%。我们看看最近几年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情况:1992年国家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比例占财政支出的2.8%,1993占2%,1994年下降到1.7%,这样下降的趋势与农业徘徊或下滑趋势是大体一致的。 中央原计划的80年农业投入占财政支出18%的目标从未实现过。

再看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对比也同样明显偏低:拿农业投入其中一项——农业科技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来看,发达国家1959年占0.38%,1980年占0.44%;可我国现在农业科技推广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0.18%,不及发展中国家60年代的水平。当今各国农业科技经费90%左右来自政府和社会支持,我们要加大投入力度。据专家测算,我国农业要保持4 %左右的增长速度,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至少应占全国基建投资的10%以上。财政预算内资金用于农业比重,中央一级应为10%,省级应为25%,县(市)级应达40%。

我国农业40余年来频繁发生的波动,说明我们宏观管理素质不高,远未走向经济管理阶段。

四、农业预警系统的特性与功能

什么是农业预警系统?所谓农业预警系统就是为了防止农业发展偏离正常轨道而建立的报警和实施系统。农业预警系统是农业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或子系统。农业预警系统是农业宏观量化管理的实现形式,不实施农业预警系统,所谓农业宏观管理是不完善的。也可以说,未真正构成科学的管理系统。农业宏观调控的目标是,在发展中或者说在动态中寻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具体来说,就是在动态中寻求粮食、棉花等农产品的总供给与社会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的总需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可以这样说,农业预警系统是农业宏观调控体系的一个支持保障体系。

农业预警系统的特性大体有三个,即参照性、预测性、灵敏性。

1.参照性。根据经济发展周期原理、经济发展的相关规律等从众多的统计指标中筛选出能灵敏、准确反映经济发展变化的指标及指标系列,运用数量经济学、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可以测算出能反映经济发展状态的指标和指标体系。那么,这些指标和指标体系便成为我们认识经济发展的参照物或指示器。比如,《九十年代中国农业发展纲要》确定的我国粮食播种面积的安全警戒线为16.5亿亩,而我国1994年粮食播种面积下降到16.4亿亩,为我们敲起警钟;反映我国小康水平的16项指标中,难度最大的是人均收入水平,我们1992年才达到目标的2/3,还要走1/3的路,可我们离2000年还有不到6年的时间了。而要到达此目标, 每年人均收入需增长6%,而1989——1993年我国人均纯收入年增长仅为3.2%。可见,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2.预测性。经济发展不同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因果关系,据此构建的预警系统,便具有预测性。根据一事物的发展变化可以推导出或预测出与此相关的它事物的发展变化。例如:农业投入与农业产量成正相关,一般说来,第一年农业投入的增加预示着来年农业的增产。

3.灵敏性。灵敏性是因为经济事物的密切程度而定,由于经济事物之间密切相关,一经济事物的稍微变化会在另一事物上敏锐地反映出来。例如:农民对农业生产资料涨价最为敏感。道理很简单,农业生产资料的涨价会加大农业生产成本,直接影响农民的收益。

农业预警系统的特性决定了它们的功能。概托起来有三点。一是参照功能,比如,邓小平同志为我们规划的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即人均占有800斤粮食,人均收入800美元。要达到这个目标,要求各有关部门相应建立本部门的预警系统,人均耕地不得少于0.8 亩(国际公认的安全线),我们目前人均耕地已由1.5亩降到1.2亩,形势十分严峻。二是预测功能。建立了农业预警系统可以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可以早做准备,采取相应对策。三是辅助决策功能。农业预警系统建立以后,可以找到现实中存在的差距,找到薄弱环节以及量化指标,可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例如,农产品,特别是粮食、棉花价格偏低,工农产品剪刀差过大,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猛,直接影响农民的积极性。国家就应根据价格变动的信息,确定价格调整的措施,适时出台关于确保农产品价格的政策和可操作的措施。

农业宏观调控的问题,涉及到调控的时机,调控的力度,调控的措施以及调控的入口问题。宏观调控不仅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的掌握需要农业预警系统的支持和保障。这些都需要我们各级农业管理干部掌握农业预警科学知识,深谙经济事物发展规律、经济事物之间的关系,不失时机,并用适当的力度,选择好调控的突破口,使各种调控措施搭配好。这样,农业宏观调控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保障农业健康发展。

五、农业宏观调控的时机、力度、入口以及措施配合均需要农业预警系统的支持和保障

农业宏观调控是一科学,需要我们农业宏观管理干部,即各级农业领导干部,掌握包括农业预警科学在内的综合知识,提高管理素质。学会运用各种管理方法,即经济的、行政、法律的和思想教育的,正确把握调控时机,掌握调控力度,选择好调控的入口处以及各种方法、措施的匹配。我们的本领不是天生的,但我们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及时发现并纠正实践中出现的失误。

正确把握调控的时机和力度很重要。比如我们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的问题,也要采用诸种方法,其中经济方法最重要。我们要运用农业贷款的利率杠杆。农业内部各业情况不同,其生产成本、价格、利润率、收益率不同。国家为达到宏观调控目标,可利用利率杠杆向一些产业倾斜,调节其产量。粮食比较效益较低,种粮农民积极性受到影响,国家为保证粮食的有效供应,可以制定政策向其倾斜。当我们发现警兆时,就要重视调查研究,拿出可供参考的方案。当一部分农民撂荒、抛荒或粗放经营时就要采取措施,及时适当调整政策,特别是粮食生产政策。

当植棉比较效益不尽合理时,国家宏观调控要注意及时解决,防患于未然。据报载,目前产棉区形势不容乐观,其原因是植棉效益比种粮食效益低。例如:河南新乡市是棉花主产区,1995年植棉面积明显下降,据对延津原阳两县调查,延津县三个乡95年植棉面积比94年减少34%,对原阳县的一个乡调查,下降幅度达80%。

再比如,我们通常所说的宏观调控选择“突破口”。这个“入口”问题的选择,也要依赖于农业预警系统这个“报警器”。例如:近几年牵动全国上下的“农工潮”问题,沸沸扬扬,见仁见智,一时“糟得很”,一时又“好得很”,解决方案也有许多。“民工潮”这个“怪物”是怎样产生的,能否把“民工潮”解决好,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安定,马虎不得。我个人认为,近年来“民工潮”的出现,有其合理因素,也有政策的失误。城乡关系、工农关系没有理顺是其重要原因。种粮务农效益低甚至出现负效益,国家又没有鼓励开发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荒山荒水荒沟荒滩进军,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潮水般涌入城市,国家和城市一时难以招架。山西省吕梁地区在国内率先拍卖“四荒”的经营权,一时引起全国的注目,纷纷前往考察、学习、仿效是很值得称道。

我们在进行宏观调控时,还要利用经济发展的惯性原理。当农业发展处于峰顶时,农业的投资力度可以小些,而当农业处于发展周期的下滑时,应当加大投资力度。否则,会发生投资资金与农业增长的时间错位,影响效果。可见,进行的农业宏观调控并取得好的效果,达到预定的目标,需要农业预警科学的支持。农业预警系统可以为我们宏观调控提供可靠的依靠,保障宏观调控的效果和宏观运行的质量。

六、当前的任务——几点建议

1.各级管理干部要树立农业危机意识。要使我们的干部认识到农业的兴衰关系民族的生死、国家的存亡。农业搞不好,也有可能被开除“球籍”。对目前农业的状况及未来的前景,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是很危险的。树立农业危机意识,使我们时刻注意不忘农业。

2.从经济体制上确保农业的基础地位,并且寻找从经济体制(也包括政治体制)上确保农业基础地位的办法。我国农业的下滑导源于我们的管理体制。因此,我们应从管理体制上解决把似乎“软”的工作任务指标化、量化,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对干部的考核、评定业绩。

3.农业宏观管理要规范化,农业宏观管理也要纳入法律化轨道。为确保我国农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农业宏观管理必须走法制化道路。要逐步建立、健全有关法规,例如:农业投入法、农业科技投入法、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法、农产品价格保护条例等。

4.政府机构改革和调整。适应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以及农业管理的科学化,政府主管农业的机构要解决机构设置重叠、职能相似、反应迟钝、效率低的弊端,使政府主管农业的机构向效率化方向发展。

5.认真执行《统计法》。农业宏观管理的科学化,需要农业统计信息的快捷和准确,要杜绝统计数据“掺水”现象,要使我们各级农业管理干部认识到,在管理现代化时代,统计数据的失真,会造成巨大损失。失真的信息比没有信息更有害。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74页。

〔2〕保尔·拉法格《忆马克思》人民出版社1982.12。

〔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7页。

标签:;  ;  ;  ;  ;  ;  ;  ;  ;  ;  ;  ;  ;  

提高农业宏观管理质量保证农业宏观经营质量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