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中国传统音乐去向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传统论文,去向论文,世纪论文,音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唐代以来,中国传统音乐曾经有过光辉灿烂的历史,并在世界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在亚洲地区:在日本、朝鲜半岛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南韩国,在印度支那的越南、老挝和柬埔寨,在泰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都找到了影响的痕迹。这种影响由于近数百年来出国定居华侨的频增,又将中国南方沿岸省份(主要是广东省、福建省)的地方传统音乐、地方戏剧流传到不少亚洲国家去,在那里生根、传播与发展。从20世纪八十年代至本世纪末,中国在传统音乐的整理研究、发展和理论建设上,有着极大的成就。亚洲各国自古以来受中国传统音乐影响,通过各国相互交流形成信息资料的反馈,将在21世纪更加密切。
中国传统音乐经过本世纪60—70年代的挫折之后,80年代开始复苏。大批传统音乐学术专家高举接力棒,对本世纪20—60年代前辈的研究发掘成果继续进行了更广泛、系统、深入的挖掘、整理、研究、发展,形成越来越普遍的民族音乐理论建设,并有效地培养了这支队伍的后继人材。全国艺术规划及音乐领导部门发动了史无前例的专家力量,与群众性结合,收集、整理了各省民间的声乐、器乐、戏曲、说唱等传统遗产,编成或正在组编四大集成。它们是: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及各省分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及各省分卷;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及各省分卷;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及各省分卷。此四大集成作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正在顺利编辑中。编成之后,这些系统的资料将给理论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民族传统音乐理论队伍的建设最有成效的保证是从1980年成立了中国民族音乐学会(后改称为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由中国各音乐院校的教授、专家、学者以及各省市音乐研究机构的专家为主体组成的这个学会,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开展一些带普遍意义的学术课题作为全国性的大规模研究,并培养、吸收了一大批中青年研究生和研究人员入会,此外紧密相互配合的是各民族乐器的专业学会(例如全国古筝、二胡、琵琶学会……等)相继成立,这个队伍中一些出类拔萃的教授、演奏家们对推动各种乐器的科研,包括演奏技巧、历史源流和改革发展,乐曲的历史背景研究,乐器构造和产生历史研究等,全面推动民族器乐独奏音乐的发展和科研工作。有不少演奏家作为国际音乐文化交流的使者到世界各国演奏,有的还获奖。有些著名民族乐器专家、教授到外国讲学。这些学者、专家、演奏家推动了我国乐坛繁荣,同时促进了民族音乐在经过六七十年代停滞之后的再发展。其中有些专家、教授参加了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使各方面集思广益,形成全国高层次的富生命力的一支队伍,它将在21世纪对今后的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建设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回顾自80年代起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建设的发展:从1980年起中国民族音乐学会每两年召开一次年会,集中力量解决一些紧迫的中国传统音乐理论问题。学会成立暨第一届年会在1980年于南京市南京艺术学院召开,第二届年会1982年在北京中国音乐学院召开;第三届年会1984年在沈阳音乐学院召开,(同时少数民族地区传统音乐的会议另在其它地方分别召开);以上三届年会的研究课题分民歌、戏曲、民族器乐、民族声乐、民族作曲技法和理论、音乐教育、音乐美学、律学和史学等方面,由专家、教授分别撰写论文加以研讨。从第四届年会起每次年会都有主要议题发挥群策群力加以研究解决。第四届年会1986年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召开,年会的主题是民族音乐中曲式结构的研究,从此届年会起,正式改名称为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五届年会1988年在西安音乐学院召开,年会研究中心内容是民族民间的吹打乐(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结合的中国传统民间合奏)。重点乐种研究是:(1)西安鼓乐;(2)潮州大小锣鼓乐;(3)福建南音南曲(它包括丝弦乐、吹打乐和演唱三个部分)。这些著名的乐种有的从唐代,有的从宋代或明代、清代就形成并流行于陕西省、福建省和广东省的潮州地区;第六届年会1990年在上海市上海音乐学院召开,它有两个主题内容:(1)音乐教育问题(从中、小学至大学的普及音乐教育、社会民众音乐教育至音乐院校的专业音乐教育);(2)中国民族的宫调学。这是集中力量研究宫调运动理论的一次突破性的盛会,它包括各地区(主要是汉族地区,也有研究少数民族特定地区的)的民族民间音乐中的宫调逻辑情况,包括调式、调性和转调以及乐律等问题。本届年会意味着理论向纵深开拓发展并卓有成效,产生了一批很有水平的理论成果;第七届年 会于1992年在北京中国音乐学院召开,年会的中心议题是总结过去十余年来全国传统音乐的研究成果、经验和弱点缺陷以及展望未来。大会规定论文中心议题为“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个十年回顾总结是十分必要的,它把现有研究水平随着总结、回顾看到成绩和发现不足以求继续努力,同时探求引进世界传统音乐研究中的一些优秀学说和方法论加以充实。这些总结性论文择优曾刊载于《中国音乐年鉴》1992—1993年卷,有的则在全国著名音乐理论刊物或学报上发表。第八届年会于1994年在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范大学音乐系召开,本届中心议题是用比较音乐学方法和观点研究中国传统音乐。各乐种之间作比较而发现联系与异同,同时与西欧音乐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发现了共性和特性。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理论工作,结果涌现了一批理论水平较高的成果。在这八届年会前后跨越十四个年头的中国传统音乐的大规模、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研究的结果,我国的传统音乐理论已大大改观,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研究生和青年学者,他们成为各研究机构的后起之秀,成为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的顶梁柱,将在今后发挥巨大作用。老一辈的中国传统音乐专家、学者、教授的辛勤努力,已结成丰硕果实,并将在年青一代的接班人中继续前进!
进入90年代后,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世界性重要学术会议形成了“中国热”。特别要指出的是1991年7月第31届国际传统音乐学会(The post-conference To The 31st IC TM World Conference)在香港首次举行了专题的“国际中国传统音乐研讨会”(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随后在广州举行这个学术会议的续会,邀请了国内6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广州续会。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主席和其他十三位执委会委员到会,表示了十分隆重与重视。会议分:(1)传统音乐史论;(2)民歌、歌舞、唱法;(3)器乐、谱式;(4)戏曲音乐;(5)少数民族音乐;(6)宗教祭祀音乐等六个专题,由50多位中国传统音乐的学者发表论文。还有七八位外国传统音乐的学者发表论文或交流了外国传统音乐。这次学术会议对中国传统音乐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1994年在广州举办了一次“羊城国际广东音乐节”,专题研讨广东音乐;1990年11月又在广州召开“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音乐文化研讨会”的国际性区域学术研讨会,在我国其它大城市也有若干国际性会议进行学术研讨,这些会都对中国传统音乐特别是广东的传统音乐起很大促进作用;此外在香港也召开过各种世界性学术会议,其中也有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结、回顾了过去,下面将对未来21世纪的中国传统音乐发展以及与亚洲太平洋有渊源关系的各国音乐进行对照、比较,从比较中加以研究,并提出展望与探索。
一、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论将在过去的研究基础上更加大规模的发展。它在借鉴外国自20世纪以来一些先进的研究方法及成果之后,根据自己的民族音乐特点,将会发挥更大优势去探讨、总结和出成果。在比较音乐方面,在人文、地理、历史和民俗的综合研究和比较上,也将会产生越来越深入的研究成果。中国的五千年文明历史将会更加推前,其深层的历史音乐文化考古探索将会越来越多的被发现、论证和发扬。例如在过去二十年中,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从过去长期停留在限于二千余年来的研究,已由于考古发现的突破,而推前至八千年前骨笛的最早文明发现,使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再向前补写了六千年。又如二千四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候我国就有完整音律应用的一整套编钟、编磬和其它许多管弦乐器,由于这些乐器的出土(典型的为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文物),而使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之盛唐(代)时期推向前八九个世纪。这说明中国古代音乐文明的发现大有潜力可挖。此外,器乐、戏曲、说唱音乐、民族作曲理论、史学、音乐美学、音乐考古学、宗教音乐、少数民族音乐等范畴的研究,将由于20世纪已培养了一大批青年研究生、学者而能很好从事研究和突破,发挥他们所长并出成果。
二、中国各省的地方乐种、戏曲以及各种乐器的器乐独奏、民间合奏,特别是其中的著名乐种、剧种和器乐音乐,在20世纪的60—70年代受到很大的挫折,而在80—90年代又受到“经济效益”的困扰,曾经产生过较长时间的不景气,跨度为30年之间。但当人们掌握了经济规律,当人们的欣赏范围和习惯有了改变,以及经济物质条件有了改善之后,当海外的广大华侨、华人对祖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思念怀恋日更迫切赞助之下,20世纪末已产生转机,一派生气和活力又在出现和增长。地方乐种、剧种在热心的华侨、华人赞助之下,已多有崛起,这将是发展中良好的条件和因素。只要克服困难,扬长避短,加强演出活动,中兴民族音乐将是有很大希望的。各省广大农村城乡经济的火踏步发展,引来农村和广大城乡人民对音乐、文化生活的要求,演出团体发现有广阔的市场和出路,增强了信心。
拿广东省为例,著名剧种潮剧在海外潮侨、潮商的大力支持下,捐资二千万港币建成汕头潮剧活动中心,有大剧院等配套设施。广东省内名优乐种如潮州音乐(包括弦诗乐、古筝音乐、潮州大小锣鼓乐、潮阳笛套音乐等),也获得海外华侨、华人港商的支持赞助,常有大型演出活动。澄海市由泰国华侨和香港潮商赞助成立了澄海潮乐研究会,投资建立永久会址和演奏活动场所,使潮州弦诗乐有了蓬勃的发展,并在每年中秋节有大型演出活动以检阅一年成绩,培养出了接班人。其它市县利用一年一度的春节、欢乐节也展示了潮乐潮剧,并与海内外人士共赏。广东音乐这个拥有众多听众的著名乐种在东南亚和欧美都有华侨、华人热爱。在“羊城94国际广东音乐节”首次举行的推动下,今后将更广泛吸收海外华侨共同发扬广东音乐艺术。而粤剧早已成为遍布世界各地粤人华侨的广泛爱好剧种,粤曲清唱成为广大爱好者的自娱形式,将会继续发展。广东汉乐和汉剧(客家音乐)也同样由于“客属华人世界恳亲会”的推动而不断有所发展。这里特别指出,由于当代科学的发展,CD唱片的发行已使中国各省的传统名优乐种、剧种大多录成C、D唱片面向全世界介绍,它的听众和爱好者成为发展这些乐种、剧种的支持力量。
三、中国国内的音乐生活、演出场所在“经济效益”的影响下,促使人们从经济效益中去思考和改变旧观念,进行改革,在新的条件下去适应和繁荣市场。从广东近年来举办的一些交响音乐会或春节音乐会来看,不是没有观众和市场的,关键在于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例如情人节举行的“情侣交响音乐会”,票价100元还是早已被购完而爆满。随着经济的发达,带来的应该是音乐文化等文明生活的发展。这个规律的有利一面要充分估计到,同时正视不利一面加以克服。中国人有一句古话叫“善变”,应变能力是人们追求生活现状改善的本能行为。在开放改革的经济形势下,人们也当应变以使音乐文化生活适应这种经济体制。上文曾述及演出团体下农村,在城乡拿出农民喜闻乐见的节目还是很受欢迎的。一切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音乐将会永恒的传扬下去!而且我们将会发现它在民间永远有广泛自娱的园地!这个广阔的园地将会继续发展下去!
21世纪的中国传统音乐发展与亚洲各国的音乐交流将有着很大关系。由于历史和地理条件,自古以来亚洲许多国家和人民在音乐文化上与我国有着密切联系,这种联系将在21世纪得到更广泛的开拓,下面作一个预测。
1.中日两国学者就唐代以来的传统音乐交流将会更加促进,随着信息交流的现代化和两国学者、专家、教授之间频繁的互访,以及运用比较音乐学方法去对比两国自唐宋以来一千两百多年的音乐交流与沿变。例如8—12世纪传入日本的中国筝和唐代歌舞大曲以及三弦(三味线)等在日本的流传、改革反过来对照中国历史和现状,这在过去已经做过了,将来还会更深入的去研究。在日本保留下来的中国唐乐,有些在中国国内已流失,这就更显得这些交流反馈的必要和重要了。这种交流的广泛延续下去必然会带来更多的研究成果。
2.中朝、中韩的音乐交流和相互研究会更密切。北朝鲜与我国东北长白山一带的朝鲜族本来就有相同的民族语言文化和音乐,加上经济上有密切往来和联系,更加关系密切。而南韩与中国在近年来也有教授、学者互访,在交流中发现音乐文化在古代已有联系与传播,最明显的是中国古代的奚琴(也称嵇琴,它产生于我国隋唐时期的北部部落“奚”并为其所用,后来流行于我国东北吉林省延边朝鲜族地区并于唐宋时传入朝鲜。)已在北朝鲜和南韩广泛的流行,成为他们的民族乐器,除此之外还有其它音乐文化联系。21世纪文化交流的增长,将会通过比较而发现更多音乐文化的联系与异同。
94年11月份“亚洲太平洋音乐民族学会”(The Asia Pacific Society for Ethnomusicology)在南韩汉城召开。作为这个学会的会长,我国中国音乐家协会(Chinese Musicians Association)副主席赵沨教授与其他中国学者出席这次学会,这意味着中国与南韩将有更广泛的音乐文化交流,这些交流将会促进两国的民族传统音乐发展。
3.中越、中柬(埔寨)的友谊增长以及印度支那局势的和平好转,将扭转过去二十多年来的低潮而进入一个正常的、密切增进联系的时期,从而使以往长期建立起来的友谊和文化交流得以巩固发展。自古以来中越在文字上是共同使用中文的(本世纪三十年代越南才开始使用拉丁文字),可知中国文化和音乐艺术在越南是有着深刻影响的。虽然因语言不同而使传入越南的音乐文化有所变化发展,但古代影响的痕迹,以及现代音乐文化交流的结果,必然使中越、中柬之间文化关系更为密切。特别要指出的,是旅居越南、柬埔寨的华侨在数百年间(其中从中国云南、广东进入越南北部的华侨则历史更早),特别是近代一两百年间,把广东省的粤剧、粤乐、潮剧、潮乐、汉剧、汉乐带进越、柬而在那里生根开花,成为两国的音乐戏剧的一部分而风靡数十年。越、柬本身的戏剧中也有不少是吸收了中国戏剧表演程式的。研究中国和这两个邻国的音乐文化交流与影响将在21世纪更加深入。
柬埔寨是一个佛教国家,它与其近邻泰国有佛教文化的密切联系,这是一面;另一面也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并与中国境内(云南省)的傣族保持有民族文化的共同关系,这便为我们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和方便,可以发现更多的柬、泰与中国文化音乐联系。
4.中国与泰国的音乐文化联系,据历史考证,泰国在历史上各王朝中有不少国王与中国广东潮州、汕头地区的潮人有血缘关系,现在澄海市有些潮人证实他们与历史上泰国国王有某些亲缘关系。所以中泰的文化和音乐关系自古以来就很密切,潮剧和潮乐在泰国已成为最普遍和普及的民众音乐戏剧。这种影响是深远的,加上有些华侨华人世代与泰人通婚,关系更加密切。另一方面泰国的泰民族固有文化与我国云南、广西省一带的傣族文化和音乐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他们是同民族的文化联系。到21世纪时,相信有更多的学者涉足进行研究与比较而形成研究成果。
5.中国与新加坡的文化音乐有着悠久的联系,尤其是潮州人在新加坡的文化生活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潮剧、潮州音乐、粤曲,现代的中乐团、广东音乐,都在新加坡的华人生活中占据了极重要影响。这种音乐文化影响与交流使两国关系更为密切。21世纪肯定会更加发展起来并在理论和学术研究上结出硕果。我们高兴的看到近年来新加坡有越来越多的音乐家参加中国国内举办的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研讨会,这种交流将会促进两国之间学术活动和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6.中国——马来西亚;中国——印度尼西亚;中国——菲律宾以及中国和其它亚洲与太平洋有历史文化影响的国家,由于华侨、华人作为桥梁的传播带入,使这些国家与中国有着一定的文化和音乐的联系,将在21世纪有更广泛的传统音乐研究与交流。
在上列诸多交流中,我认为最普及最大量的是广东省的潮剧、潮州音乐、粤剧、粤曲、广东音乐、客家音乐和汉剧在东南亚的流传发展。拥有千万计的潮人、粤人,成为这些国家华人传统音乐的传播者和热烈的支持者、欣赏者,特别上了年纪(中年以上)的华人及华侨。而年青的一代其爱好有着更现代化和多样化的选择,但也不排除他们怀念龙的祖先的文化音乐形态以及故土情谊。众多华侨、华人间,虽缺少专门的学者从事研究工作,但新的一代具有高级文化修养,以及一些音乐专家的成长,将会促使他们去涉及这个传统音乐的范畴。还要指出的是,福建省的南音、南曲也在东南亚各国的闽侨中十分流行与传播。1988年以来在福建省泉州市已开过两届中国南音学会的年会,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欧美和我国台湾省以及港澳地区的华侨同胞中有着对这个乐种的广泛爱好与市场,并有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学者加以研究,硕果累累。
每两年一次的“世界客属华人恳亲会”,汇集了欧美,亚洲、太平洋、东南亚地区的客家华人、华侨和国内的客家人(兴梅地区以及各省的客属民众)共同开会,对客家人的文化音乐形态有所涉及,并展演了一些客家音乐,这对推动客家音乐和汉剧有一定的促进鼓舞作用。
1993年澄海中国古筝潮乐艺术节不但吸引了众多国内学者、专家、教授前来参加,而且也吸引了不少东南亚各国和台湾、港澳地区的学者、演奏家汇集研究和交流。我国国内所有著名的古筝流派的代表人物出席交流,其中享誉世界的潮州筝派和客家筝派都有名家进行交流。著名秦筝、山东筝、河南筝、江浙筝、福建筝、以及东北的筝人名家和海内外筝家济济一堂,共研筝艺,成为历史上空前的盛会,极大的推动了筝乐的发展。
1994年羊城国际广东音乐节则吸引了东南亚和欧美各国的粤曲、粤乐行家与学者汇集广州,与广东、广西省的广东音乐名家以及粤曲、粤剧名家共同交流,切磋技艺和进行学术交流探讨。在此期间,“广东省乐国际研讨会”同时举行大会演讲论文,提供了数十篇专论。它首次系统的对广东音乐进行专题探讨,并将在未来陆续召开这种国际学术交流会议,无疑将会推动21世纪的广东音乐演奏和理论的发展以及粤曲和粤剧的发展。
潮剧与潮乐的交流研讨国际性学术活动也于1994年在汕头市举办过,海内外知音共同交流研讨这一重要乐种与剧种,推动了未来21世纪的对潮剧、潮乐的研究热。同时以此为纽带,更密切了我国与东南亚各国的潮人华侨、华人的联系。
作为广东省和福建省拥有上列这些名优乐种、剧种和拥有千万计的华侨、华人的支持与热爱以及他们的赞助,这种有利形势将会在21世纪到来时大大促进学术交流研究与演出活动的发展。
在我国的西北,著名的西安鼓乐;北京智化寺京音乐(鼓乐、佛教音乐);山东鼓乐;河北吹歌;江南丝竹乐;五台山佛教音乐;河南佛教音乐;武当山道教音乐;福建的佛教、道教音乐和十番锣鼓;浙江省舟山锣鼓和江苏省苏南吹打乐、十番锣鼓等乐种,通过先进的录音而公开发行了CD唱片,已在东南亚、欧美、港台地区出售交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并加以研究。
中国传统的京剧、汉剧,上海的越剧、河南的豫剧、广东的粤剧、潮汕的潮剧、福建的梨园戏和芗剧、四川的川剧和湖南湘剧、高腔剧种以及陕西的秦腔和西北的梆子腔种等,也有不少已出了CD唱片。这些剧种吸引了各省的华侨,其中一些剧种已被世界各国的音乐研究机构和大学研究所列为重要研究项目。这种趋势说明在科学更加发达的21世纪到来时,中国传统音乐在亚洲、太平洋地区以及扩及世界的交流传播,会越来越广泛,在传统音乐的发展上,21世纪将是带来鲜花盛开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