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化大规模生产”的思考_市场经济论文

关于“社会化大规模生产”的思考_市场经济论文

反思“社会化大生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化大生产”,是马克思、恩格斯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确定其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从实践的角度来说,对我们中国这样一个小生产象汪洋大海一般的国度,社会化大生产又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然而,什么是“社会化大生产”?怎样来发展(我不能说“建立”而只能说“发展”)“社会化大生产”?这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不成问题的问题,实际上多年来我们在理解上存在着不小的失误。今天,在我们开始全面迈向市场经济的时候,很有必要对这样一个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十分重要的概念予以深刻的反思。

一 理论上的失误和实践中的偏差

以往我们一直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可以不借助商品、货币关系,不搞市场经济而去组织和发展社会化大生产。这实际上是把社会化大生产看作是与市场经济无关的,二者可以割裂开来的,把社会化大生产当作了一个单纯的生产力问题。

这种与市场经济无关,又剥离了商品货币关系的社会化大生产是什么?无非是企业规模的大型化、技术装备的机械化。这似乎就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全部。

在这样一种“社会大生产”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建国后在组织、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实践中,就向着这种“社会化大生产”努力,从而产生了方向性偏差。

在农业上,为了使分散的个体的小生产变为“社会化大生产”,千方百计扩大经营规模,扩大核算单位。从互助组,初级社到高级社,短短三四年的时间,就发展到人民公社,甚至一个县成立一个联社,似乎这就成为“社会化大生产”了。土地合到一起,生产资料伙到一起,劳动力聚到一起,吃饭凑到一口大锅里,看起来有点“社会化大生产”的味道,实践证明是失败的。

在退回到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之后,20多户、30多户农民组成一个生产队。这种经营单位,从其实质来看,几十户农民自己生产、自己分配、自己消费。从它与社会的关系来看,国家对全部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又通过“堵资本主义道路”、“割资本主义尾巴”等政策限制,阻止农民从事经商、务工,抑制农村经济向商品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把农民死死束缚在土地上。结果搞了30年,人为地扩大经营规模没有成功,农村经济的专业化、社会化毫无进展。最终,人为建立的生产队解体,又回到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上。

在城市工商各业中,我们同样迅速地消灭个体工商户,把他们组成经营规模较大的集体企业或全民企业。同时不断扩大独立核算单位的规模,以此来追求“社会化大生产”。在原社会主义国家中,从原苏联开始,就一味追求企业规模的大型化,建立了许多在世界上罕见的巨型企业。我们亦紧随其后,厂房面积越搞越大,工人人数越来越多,似乎这种大规模就是社会化大生产。

在企业与企业的关系上,由于排斥了市场的作用,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协作难以合理地不断深化,企业是“大而全”,“小而全”,一种产品,所有零部件基本上全部自己生产。不仅如此,企业还要办学校、办医院、办招待所、办幼儿园、办商店、办俱乐部……正如有的厂长所说“除了火葬场之外,社会上有什么,我们企业里就有什么。”这样的结果是,我们的企业规模虽然不小,但由于没有高度的分工和专业化协作,产量不高,效益不高,发展缓慢。如汽车工业,50年代我们已经能够批量地制造汽车时,南朝鲜还造不出汽车。而今,我们虽然有一汽、二汽这样巨大的企业,但我们整个国家汽车的年产量,还不如南朝鲜的一个汽车企业集团的年产量。

不成功的实践表明,我们过去几十年在追求、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当中,存在着值得深思的偏差。

二 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灵魂

不论是从社会化大生产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从社会化大生产的存在与动作原理来看,还是从当今世界社会化大生产存在的客观事实来看,我们都可以发现,社会化大生产是和市场经济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灵魂。

1、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进程来看,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形成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征,决定了它必然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在自然经济的经济形式之下,不可能产生、形成社会化大生产。

当然,社会化大生产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也不会凭空产生。从整个人类的经济发展来看,从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的转折,是从英国产业革命开始的。英国的产业革命,无疑是社会化大生产形成、发展的起点。而产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当然在于产业革命前夕英国独特的社会经济条件,其中市场经济最为发达,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岛国的地理特征和海运业的发达,促进了市场经济独特的发展。圈地运动又使大量的自耕农脱离自然经济而进入市场经济。市场经济非同一般的发展,造成了广泛且日益深化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细致的分工使工具专门化,并逐步走上了机械化。

对于市场经济和产业革命之间这种必然的逻辑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描述英国产业革命的过程时,予以了深刻揭示,他们写道:“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①市场经济的发展形成自然经济中不可比拟的庞大的大批量需求,这种市场化,社会化的需求,只有社会化的大生产才能满足。同时,市场经济又通过不断细化的社会分工和劳动分工,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促进了产业革命的形成。

英国产业革命的历史表明,市场经济→产业革命→社会化大生产,这是社会化大生产形成的三步曲。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产业革命发展的过程表明,现代化大工业和社会化大生产。都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形成、产生、发展起来的。没有市场经济,就不会有社会化大生产,社会化大生产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必然产物。

2、从社会化大生产存在的现实来看,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存在和运作的基础或灵魂。

所谓社会化大生产,是指通过广泛的分工协作关系,各个企业、各个行业的生产十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企业的生产,成为这个有机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社会化大生产这个有机体中,市场经济起着基础和灵魂的作用。

首先,市场经济关系是社会化大生产中各个经济单位之间得以联结为一体的纽带。

构成社会化大生产的各个经济单位之间,存在着复杂、紧密的经济联系,借助这种联系,才能结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这种经济联系,正是靠市场经济关系实现的。只有在市场上,通过公平竞争和自由选择,企业之间才能找到最优的产品销路或供货者,形成有效合理的产供销关系,在市场体系的不断发育中,形成日益发达的流通渠道和流通网络。通过复杂的市场体系这一纽带,构成了社会化大生产这一有机体的内在联系。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在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我们一方面在追求社会化大生产,同时却排斥了市场经济。在抽掉了市场经济关系之后的“社会化大生产”是一种什么样子呢?企业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被切断,历史上形成的商品流通渠道被切断,企业成为分别隶属于不同部门、不同地方政府的附属物。社会化大生产被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所支解。社会化大生产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了。

其次,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

在社会化大生产基本形成之后,结为一体的庞大有机体如何才能高效运作并不断发展?这就需要强大的动力源泉持续不断的推动。市场经济不仅通过市场等价交换的经济关系把不同的企业、行业联结在一起,而且通过公平竞争,为社会化大生产的高效运作和高速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产业革命后近百年时间内社会化大生产所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予以高度评价,认为它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在此后至今的一个多世纪中,在西欧、北美、日本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巴西、墨西哥等市场经济迅速的推动下,仍然显示出相当的活力,社会经济持继快速发展,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成倍提高。

原苏联等计划经济国家,虽然也在追求、发展“社会化大生产”,但由于排斥了市场经济,也就失去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动力源泉,使社会化大生产失去了生机和活力,科学技术进步缓慢、效率低下,质量不高,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足。

再次,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中生产资源的最佳配置者。

任何生产的进行,都必然有要素的配置方式把生产要素组织起来投入生产。社会化大生产作为一个社会有机体,生产资源配置的任务更为艰巨,更为复杂。因为社会需求不断发展变化、科技进步突飞猛进、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在市场经济中,各种商品市场的均衡传导到各个要素市场,资本市场、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和企业家市场在充分竞争过程中使各种生产要素得以有效配置。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企业的自由进出可以使产品价格等于厂商平均成本的最低点,使整个社会的要素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排斥了市场经济的计划体制,用带有很大主观性的计划取代市场来配置要素,结果往往是盲目决策、重复建设、配置失误。建设资金严重浪费,基建周期越来越长,企业人浮于事,要素比例失调,固定资产存量凝固,无法流动。事实证明,企图用计划来取代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是不成功的。正如薛暮桥同志所说:“企图跳过商品经济的发展,用国家对产品的计划分配来代替市场商品交换,那是违反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纯属主观主义的一种空想。”②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市场经济关系,不仅是社会化大生产中各个经济单位之间得以联结为一体的纽带,而且也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运作的动力源泉,是社会化大生产的最佳要素配置者。所以,说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灵魂,是恰如其分的。

三 偏差的根本是排斥了市场经济

明确了市场经济在社会化大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过去我们在社会化大生产问题上的偏差,也就显而易见了。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偏差的根本都是排斥了市场经济。明确了这个根本的偏差,以往我们在社会化大生产问题认识上的一些误区,也就容易清理了。

1、企业规模大小并不直接等同于生产社会化程度的高低。

以往我们在社会化大生产问题认识上的误区之一,就是把企业规模的大小,直接等同于生产社会化程度的高低。一味通过扩大工农业企业的规模来追求社会化大生产,结果并不成功。谁也不会否认,日本作为当今第二号经济强国,是一个生产高度社会化的国家。就是在即将跨入21世纪的今天,如果我们从新审视一下日本的企业规模,我们就会发现,日本中小企业的数目之大,超出人们的预料。1993年,日本企业总数中大企业仅为5.74万个,占0.9%,而批发业职工少于100人、零售业和服务业职工少于50人、其他产业少于300人的中小企业达到648.43万个,占全部企业数的99.1%。就是在制造业当中,多达85.23万家的中小企业也占到全部制造业企业的99.5%。

这些星罗棋布的中小企业,没有大片的厂房,没有庞大的机器设备,没有大量工人。但是,这些中小企业大多是作为大企业的协作厂家,以自己的专用设备为大企业生产一种或几种零部件,批量大,成本低,效率高,质量好。它通过稳定的分工协作关系,已经成为社会化大生产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谁能说这种高度专业化的中小企业不是社会化大生产呢?

我们曾经彻底地消灭个体经济,不论是在农业还是在工业、商业,个体劳动者都被组织到一个较大的经营单位当中。这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个体经济消灭的最干净的国家之一。但是,这并没有有效地提高我国生产的社会化程度。相反,日本、西欧、北美诸国并不排斥个体经营,但其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却不断提高。

可见,企业规模的大小,并不直接同于生产社会化程度的高低。小生产必然是小规模,但小规模、小企业未必就一定是小生产。这里的关键,就看它是否处于市场经济所形成的高度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协作体系当中,是否成为社会生产的有机组成部分。

2、机械化大工业并不直接等同于社会化大生产。

以前,我们总是把社会化大生产归结为单纯的生产力,归结为单纯的技术装备。现在看来,这种认识存在片面性。

机械化大工业和技术装备,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物质基础,但不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全部。除此之处,社会化大生产还有其更关键的部分──作为其灵魂的市场经济。如果说,机械化大工业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骨骼系统,那么,市场机械就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神经系统。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高低,并不直接等同于生产的社会化大生产程度。剥离了市场机制这一社会化大生产神经系统,作为骨骼系统的机器装备也就难以作为社会化大生产有机体的组成部来发挥职能。

生产的社会化,主要体现在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不断深化,商品交换、市场和流通的发达,通过广泛的市场体系,社会经济形成一个开放的、脉络贯通的有机体。以前,我们把搞社会化大生产仅仅理解为增添新技术装备,同时却排斥市场经济,限制商品交换、商品流通和分工与协作的发展,实际上是舍本求末、南辕北辙了。

事实表明,社会化大生产绝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生产力概念,它是和市场经济关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清朝后期的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但他们只是看到了西方人的船坚炮利,只看到了技术装备这些具体的物质的东西,而没有抓住市场经济这个本质的东西。结果当然不会成功。今天,我们搞社会化大生产,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

四 市场经济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由之路

1、社会化大生产不可能靠人工来塑造。

这个论点是由我国老一辈经济学家薛暮桥提出的,早在1987年,他就明确指出:“在历史上,社会化大生产是在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自发地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经济必然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这是谁也不会怀疑的。值得讨论的是在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后,能不能不发展商品经济,而由国家通过计划来塑造一社会化大生产呢?”③他从社会主义经济几十年的历史发展中看到,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排斥商品交换和价值规模,条块分割,缺乏横向联系,割断了经济脉络,是一种封闭式的僵化的经济结构,薛暮桥将其称之为“人工塑造”的“社会化大生产”。这种人工塑造的社会化大生产,不是由有生命力的细胞组成的生动活泼的有机体,而是由没有生命力的砖石堆砌成的不能自我生长的建筑物。实践表明,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来塑造社会化大生产,是行不通的。

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史表明,社会化大生产是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自然形成的。社会经济作为一个有机体,它从分散的自然经济,发展联结为一体的成熟的社会化大生产,是一个自然发育过程。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协作关系,商品市场,要素市场的形成与流向,各经济细胞间的内在联系,都是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自然形成发展起来的。正象人工不能创造一种动物一样,人工也无法塑造社会化大生产的有机体。在今天的这个世界上,从斯大林开始的排斥市场经济、人工塑造社会化大生产的努力,没有一个成功。一切社会化大生产,都是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反过来说,凡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或地区,都是高度社会化的大生产,无一例外。市场经济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由这路,这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2、中国更需要通过发展市场经济来发展社会化大生产。

在以往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社会化大生产是现成的,是资本主义已经为社会主义准备好的,我们的任务只是夺取政权,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然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国家来说,在自然经济传统浓厚,长期重农抑商、生产社会化程度很低的基础上,如何搞社会化大生产的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更为重要。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在农村,我们虽然搞了生产队、人民公社,其实质是自然经济在较大规模上的重演。极端的抑商政策把几亿农民死死束缚在土地上,实际上是维护、巩固了自然经济,严重阻碍了农村商品化、社会化、工业化的进程,抑制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在城市,工厂“大而全”,“小而全”的特征里,同样可以看到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影子。我们所走的,实际上是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用自然经济的观点来搞社会化大生产的路子。这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规律,正好背道而驰。

自然经济基础广泛而深厚,市场经济迟迟难以发展,这是中国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国情。在这样的国度里搞社会主义,不仅不能排斥市场经济,不能跳过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反而更需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通过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来加快从小生产到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过程,形成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社会化大生产。这才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明智选择。

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得以建立和发展的唯一基础。要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根本的出路在于发展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发展社会化大生产。这就是我的结论。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 252页。

②③薛暮桥《要把马克思主义这门科学不断向前推进》1987年3月20 日《人民日报》。

标签:;  ;  ;  ;  ;  

关于“社会化大规模生产”的思考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