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标准与对外承包工程事业之管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见论文,国际标准论文,事业论文,工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承包工程事业进入了快车道,至2000年末,我国企业在境外签订对外工程承包合同累计金额达876.22亿美元,共完成营业额632.86亿美元,在外人数达到42.6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4.3万人(注:刑厚嫒:《千年之行始于今朝——我国对外承包劳务或事业新世纪展望》,《国际经济合作》2001年第3期,第8页。),已进入国际工程承包的10强行列。发展境外承包工程业务对于带动机电产品出口、解决就业、换取外汇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据国际权威机构统计,每年国际工程市场的承包总量在3200亿~3600亿美元,市场如此巨大,而我国的对外承包规模仅占0.3%左右,因此,提高我国境外工程承包企业的竞争力,逐鹿国际承包市场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外承包工程事业是实施“走出去”战略中的一个大系统,我国企业应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协调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产品质量、项目质量与管理水平,使资源配置与效益达到最大化,以促进对外承包工程事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客观上要求对外承包工程系统采用国际标准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密切的经济交往和经济协调,在经济上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扩张,相互竞争,相互制约,形成世界经济从资源配置到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多层次和多形式的交织和融合,使全球经济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过程。由于经济全球化使商品、服务、资金、信息远距离的流动,使资源配置在全球范围内得以优化,因此,为了减少风险,降低国际经济合作中的磨擦系数,提高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与国际效应,客观上要求参与全球经济活动的主体遵循国际规制与标准进行博弈。当各国或各经济主体都能采用国际标准时,就会减少磨擦,促进国际经济合作与资源在全球范围的合理配置。
对外承包工程系统要参与经挤全球化,成为全球经济中的网结或链接点,就必须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按照国际标准来组织生产与劳务活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明显滞后,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证体系。20世纪80年代初,英、法、德等国家采用的国际标准已达80%。日本新制定的国家标准有90%以上采用了国际标准。而我国的国家标准只有40%采用了国际标准。我国建筑业的技术标准在与国际通行标准接轨方面也存在一定的距离。长期以来,我国没有通行的标准合同范本和与之相适应的合同管理体系。1997年,水利部、电力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颁布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合同和招标文件示范文本》,其既符合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又与FIDIC合同基本一致。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其约束力受到一定的限制(注:际德义:《走向世界水电施工企业准备好了吗?》,《国际经济合作》2001年第1期,第44~45页。)。
综上所述,国际承包工程系统必须凭借国际标准之利器打破国际经济合作之中的壁垒。才能成功地实现各种预定目标,为介入全球化打下良好基础。
二、以顾客——业主为中心
“组织依存于顾客”,这是2000版ISO9000族标准提出的质量管理8项原则中第1项原则的第一句话。在对外工程承包事业中,业主就是对外工程承包企业的顾客,也是其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对外工程承包机构要按照标准的规定:“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也就是说,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既要关注与满足业主现实的需求,把握好从勘查、设计到采购、施工等各个环节的运作,认真履行合同,确保工程质量百分之百达到设计和合同的要求,又要考虑业主未来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按照施工图纸和技术规范的要求来完成工程项目,还要在工程项目的全过程中寻求合作内容,包括为业主提供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服务。对于承包的国际工程项目不仅要从经济效益,还要尽可能地从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等方面对所做的承包项目进行通盘考虑。此外,要生动地调查、分析业主所在地的投资环境、税收政策、设备进出关规定、生活消费和工程的自然环境等方面的问题,研究与预测业主潜在的需求,积极主动地与业主、合作伙伴以及制造厂商进行信息传递与共享,及时掌握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最新动态,把先进的设计思想、施工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介绍给业主,力争超越业主的期望,使其满意。这样,有利于提高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在国际承包市场中的地位,增强竞争能力。
要做到“以业主为中心”还必须按照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系列标准,对所有员工进行培训,使其熟练地掌握ISO9000质量体系的要点和要求,建立使业主满意的质量管理体系,在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的运作过程中,每一位员工都要成为“让业主满意,以业主为中心”的承担者和直接责任人;每个岗位、每个环节都要确保工程项目的每一个分项目合格,使“对工程质量终身负责、让业主满意”的理念作为员工的具体行动标准。
三、全员参与,树立团队精神
2000版ISO9000族标准规定:“各级人员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获益。”怎样才能使国际承包企业的员工团结一致,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各项活动之中去,笔者认为树立团队精神,是贯彻国际标准、使企业立足于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重要之点。
团队精神是指团队成员为了团队的利益与目标相互协作、尽心尽力的意愿与作风(注:贾砚林、颜寒松等著:《团队精神》,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对外工程承包企业可以说也是一个团队,因为其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其成员的行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并且能很好地合作,以追求集体的成功。同时,该组织不是一个松散的群体,也不是一些人的机械组合或无序集合,而是全体员工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相互融合组成一个有机的总体,所以国际工程承包企业能够产生比松散群体或是个人大得多的团队效应,并且这种团队效应能够通过国际承包工程项目的各项指标直接或者间接地体现出来。
对外工程承包企业要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使企业与其成员组成一个高度牢固的命运共同体,在实施承包工程的过程中,无论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企业与员工都是息息相关的。共同的愿望根植于每个团队成员的价值观之中,它是团队成员心中的一股令人振奋的力量,是团队及其成员工作热情的原动力(注:比得·圣吉著,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44页。)。对外工程承包企业要根据所承包的工程内容,为每位员工制定岗位职责,划分工作范围,按照ISO9000族标准,要求人人都要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与承包工程的最优目标相一致。要把各项标准的落实同经济责任制相挂钩,使“责、权、利”相结合(注:陈晓春:《以国际标准促进对外承包工程事业的发展》,《国际经济合作》2001年第10期,第28~31页。),为了使设计、施工和采购等部门的员工全方位、尽心尽力地投入到国际工程承包事业中去,要培养员工的责任感,让员工参与项目管理。同时,要努力造就团结向上、和谐相处、互相配合的工作氛围,防止因为“责任制”而产生“缝合不严”,确保他们各自分包的工作在各个环节上的准确衔接。
为了实现对外工程承包企业的总目标,树立良好的团队精神,按照ISO9000族标准的要求,要发挥“领导作用”。“领导者将组织的宗旨、方向和内部环境统一起来,并创造使员工能够充分参与组织目标的环境”。为此,作为“第一责任者”的对外工程承包企业的领导层应该采取以下主要措施:(1)努力营造“我们都是团队的成员”的氛围。在企业的所有管理层次上建立价值共享的观念。(2)培养员工的献身精神。在日本,几乎每一个企业都有为团队不怕苦、不怕累甚至过度劳累而死亡的所谓“猛虎”队员,当然,笔者在这里不提倡这种做法,但是,由于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工作环境、内容等特征特别需要队员具有献身精神。献身精神的培养,首先,应该从团队的理念入手,每一个国际工程承包企业都要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和经营哲学,用团队的理念去统一队员的思想。其次,领导层要充分信任自己的员工,要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质量,建立双向沟通的对话渠道。(3)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要按照能力来用人,不要任人唯亲,压制和打击任何意见,都可能影响员工的积极性,造成团队效应的损失。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管理层所制定的政策,对于企业领导与员工来说都应具有相同的约束力,特别是领导层不能只制定对其有利的政策。只有造就了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公平环境,全体成员才能众志成城,做出使业主满意的项目来。(4)为员工提供其所需要的资源、培训,并赋予其职责范围内的自主权。要尊重员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员工在承包工程的过程中,不是因为不得不做才去做,而是他们愿意,并且乐意去做——对外工程承包企业就是自己的家,企业的工作就是自己的事。
四、可持续改进,不断创新
2000版ISO9000族标准规定:“组织总体业绩的持续改进应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的目标。”对外工程承包企业应依据标准的要求进行体制、制度等方面的创新,不断地修订和更新有关标准,建立实施持续改进的组织和管理程序。
国际工程承包,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工程施工和管理,而已经延伸到投资规划、项目计划、咨询、国际融资、国际采购、技术贸易、劳务出口、项目运营、人员培训、后期维修等诸多领域,成为国际投资和贸易的综合载体,是一种附加值较高的国际商务方式(注:黄喆斌:《中国建筑企业怎样应对“入世”,《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通讯》2001年第11期,第9~18页。)。
在这里,要将国际工程承包事业看作是一个可以策划、实施、评价和改进的全过程。过程方法是2000版ISO9000族标准规定的质量管理8大原则之一。过程是“使用资源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或一组活动。”“任何将所接收的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都可以视为过程。”国际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也是一种增值的转换过程。因此,要按照标准所说:“组织为了增值通常对过程进行策划并使其在受控条件下完成”。通过PDCA循环,对国际工程的每个过程进行策划、实施,并评价、搜集、审查、分析项目特性、过程实施及其他相关质量信息,识别和确定薄弱环节和改进领域,通过创新实现国际工程承包项目实施过程的持续改进。在激烈的国际承包市场中,持续改进,有利于更好地拓展海外市场和树立公司良好的国际市场形象,扩大国际承包市场的占有率。而要贯彻持续改进的国际标准,就必须在组织机制、市场、技术和管理等方面不断创新,因为持续改进实质上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国际工程承包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业主要求及市场变化不断地制定更切合国际承包市场需要、水平更高的项目标准,不断提高工程项目与服务质量,不断推出科技含量更高的新产品,用技术创新去扩大国际承包市场。令人欣慰的是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并且取得了成绩。
为了持续改进、不断创新,国际工程承包企业要建立网络化的工作模式。现代信息技术为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带来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有利于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把国际承包市场信息、技术信息和项目内容结合起来,及时、准确、充分地利用,以减少项目失控的可能性,加大项目实施的透明度。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可以利用网络随时与业主保持联系,从中获取由业主等方面反馈回来的大量的商业信息和新的机遇,有助于解决工程系统涉及到的融资、采购、技术支持等问题。
随着各种网络通讯技术及项目管理软件的迅猛发展,国际上的一些承包企业已将项目管理软件纳入工程项目科学管理的轨道。现在一般国外工程项目管理软件针对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工程项目,使用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项目管理软件。因此,必须与国际惯例接轨,改革原有的管理模式和制度,大力培养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工程项目管理的人才,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提升和全面改造国际工程承包企业。
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信息化和管理创新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组织应根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来确立信息化的长远战略。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不仅应充分体现目前先进的计算机软硬件及相关技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方向,同时应满足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工作流程和文件处理的要求。国际工程承包企业要想从先进的信息系统中获得效益,首先要在管理标准化上做文章,如果没有标准化的管理基础,信息化也难以为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拓展海外承包市场、取得良好收益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