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思想价值观的确立论文_杨蕾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思想价值观的确立论文_杨蕾

(成都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作为一部主旋律电视剧引发大众热捧。剧中邓小平破除“两个凡是”的壮举对于处在历史转折期的中国的社会价值观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生活、工作与网络的联系也更紧密,在这样的背景下,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显得极为重要。

关键词:“互联网+”;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前言

对于《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这部影视剧,大部分人都不陌生,在2014年央视播出后,该剧便在社会上引来巨大反响。该剧讲述了邓小平1976年复出后,在党和国家面临严重困难的情况下,如何带领党和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冲破重重阻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这也可以看做是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树立社会正确价值观的一个典型案例,这对于深处互联网时代的我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互联网+”价值观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公民上网普及率的提高,目前互联网已逐步融入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在纷繁复杂的网络意识形态中,一个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即当代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社会以及国家的健康发展都有着积极意义。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乎个人品德的培育。在网络平台上人们可以畅所欲言,但互联网的宽松环境绝不意味着人们可以违反范,肆意妄为。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可以促使人们自觉地遵守各种约束,形成自我规范; 还可以促使人们自觉抵制互联网的低俗之风,自觉传播先进文化。“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上的体现,我们可以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这对于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尤为重要的。

其次,社会正能量的传播需要价值观的引导,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体现。在《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田源、建国在“四人帮”尚未粉碎、“两个凡是”还在坚持、“批邓”仍在进行的历史环境中贴出大字报:“邓小平,你在哪里?”甚至公开演说,带领数百群众高呼:“邓小平!邓小平!”这样的举动无不在彰显人民对于创建社会新局面,破除旧思想,转变老旧价值观的急切需求。互联网在扩大社会互动内涵、扩展社会关系网络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需要利用互联网来传播正能量。

最后,国家的富强离不开核心价值观的支撑,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体现。随着时代的进步,尤其是在党的十九召开后不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迈进,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此时也急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这样才不会出现像《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的动荡局面。从符号学角度来讲,任何符号必然有意义 ,譬如《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战狼》等主旋律影视剧作为一种文本,其代表的国家符号能够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其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价值观同样能推动国家建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价值观的建构策略

在碎片化和信息化交织的“互联网+”时代,想要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就必须维护互联网这个公共领域,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空间氛围。“所谓公共领域即介于公共权力与私人领域之间的公共空间,这一公共空间既不受公共权力的管辖与干预,也不是纯然的私人领域,它是由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人组成的,旨在关注公共事务,维护公共利益的空间。”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互联网是一种新型的公共领域。当下要维护好这个领域要做到如下几点,第一,充分利用互联网广域性和及时性的特点,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第一时间渗透到网络的各个角落,让公民在无意间接受正确价值观的熏陶。

第二,提升公民素质。“美国传播学家马尔姆·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发展了李普曼的理论, 提出‘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 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 在网络环境下,通过网络议程来引导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因此,大众传播媒介作为网络的把关人,需营造正面积极的舆论环境,避免强行灌输,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公民素养, 只有公民素养不断提高,才能够在网络冲击大流中负责任地传播信息,自觉成为消极现象的阻击者,捍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避免错误思潮的误导。

三、总结与反思

在《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邓小平以恢复高考为突破口进行拨乱反正,开始逐步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其中夏默和田志远的一场戏描绘的很生动,当“两个凡是”登报后,夏默和田志远不约而同的用红笔勾画出两个凡是的论述,田志远满怀不甘的叹道:“老夏,要真按这种提法,咱俩没有机会为党和人民服务了!”这个细节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思想价值观已然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人民急切需要新的思想观念来引导,所幸的是邓小平破除了“两个凡是”,结束了这种错误思潮的蔓延,使得中国进入了一个特色主义建设的新阶段,由此可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对于国家的影响极其重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不断摸索前进,但不难发现,社会上依旧存在各种道德失范,错误思潮丛生的现象,尤其是在“互联网+”这样一个环境下。著名的 “刘鑫江歌事件”正是一个社会道德沦丧的典型案例,此事件在网上曝光后,引发了众多民众对于社会伦理和道德的探讨,更有网红作家咪蒙写出《刘鑫江歌案: 法律可以制裁凶手,但谁来制裁人性?》的文章,得到了网民的大量转载。确实,像刘鑫这样的人不顾道德,在她的价值观里,只看得到自身的利益和感知,对别人的生命毫无敬畏,这种人应该遭到社会的挞伐。

如果说“江歌事件”是对人性丑陋的揭示,那么之后发生的携程虐童以及“红黄蓝”事件则是刷新了我们所认知的道德底线,我们看到的是中国经济在飞速发展的阶段下,社会价值准则与其发展势态极不对称,职业道德的沦丧以及人性缺失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在如此严峻的问题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的指向标,对于改善此类问题具有强大的作用,这也是深处互联网旋涡的我们需要认真思虑的方面。

参考文献

[1]冯留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13-18.

[2]李强,刘强,陈宇琳. 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及其建设思路[J].北京社会科学,2013,(01):4-10.

[3]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第2版[M].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4]尤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58.

[5]李建宏.拟态环境的形成及其与现实环境的关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1) :62-67.

作者简介:杨蕾(1995.03-),女,彝族,云南昆明人,硕士,单位: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研究生部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

论文作者:杨蕾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0

标签:;  ;  ;  ;  ;  ;  ;  ;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思想价值观的确立论文_杨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