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疗效分析论文_刘国营

刘国营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二中医院中医内科 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摘要】 目的:分析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54例出血性中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54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给予活血化瘀法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肿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数据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显著,建议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 活血化瘀法;出血性中风;血肿量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3-0349-02

为了研究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我院对2014年1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54例出血性中风患者进行研究,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及联合血化瘀法治疗,现作出如下总结性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4年1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54例出血性中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54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与观察组27例。观察组男15例,女12例,最大年龄78岁,最小年龄50岁,平均(68.14±2.98)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区20例,脑叶6例,小脑1例。对照组男14例,女13例,最大年龄79岁,最小年龄52岁,平均(68.39±3.02)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区21例,脑叶5例,小脑1例。本次所有研究对象均满足《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中风相关诊断标准(中医),且满足《全国第四次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脑卒中相关诊断诊断标准(西医)[1],均经脑CT及MRI诊断确诊;均属于首次发病患者,且在发病48h内入院接受治疗。上述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可比较。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绝对卧床休息、控制血压、止血、溶栓、抗凝、降颅压、脑保护剂、营养神经药物及自由基清除剂等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联合活血化瘀法治疗,组方:红花10g、桃仁12g、赤芍15g、蒲黄6g、当归20g、黄芪20g、茜草炭15g、大黄9g。加水煎服,每天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1疗程为2周,连续2疗程后进行效果评价。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均采用CT检查,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肿量变化情况;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临床症状、体征变化情况。

1.4疗效判断

根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2]相关标准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消失或基本消失,患者神经功能缺损(NHISS)评分减少91%~100%,并且病残程度为0级,可视为基本痊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NHISS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可视为显著进步;患者临床症状、体征部分好转,NHISS评分减少18%~45%,可视为进步;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甚至出现加重现象,NHISS评分减少低于17%,可视为无效。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例数×100%。。

1.5统计学分析

研究的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19.5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采用均数(x-±s)、百分比(%)表示,且分别用t、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7%,数据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例,n=27)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平均血肿量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平均血肿量为(34.15±5.94)mL,对照组平均血肿量为(34.11±6.01)mL,治疗前两组患者平均血肿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平均血肿量为(13.05±4.11)mL,对照组平均血肿量为(21.98±4.86)mL,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出血性中风属于临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其中临床最为常见的是原发性高血压并发脑出血,在中老年人群中最易发生,具有发病高、致残率高及死亡率高的特点。随着中医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发现中医在出血性中风中也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在中医学上,出血性中风属于“中风”范畴,人体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风气内动,损于脑,导致血溢于脑外,导致脑髓神经受损[3]。主症可见半身不遂、不语或言语蹇涩、偏身麻木、口舌歪斜,部分患者合并有头晕、头晕、舌强等症状,外邪入侵、烦躁暴怒是该疾病的直接诱因,中医主张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

活血化瘀方中,君药为红花、桃仁,具有良好的活血祛瘀之功效;臣药为当归、黄芪、赤芍,其中当归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且活血不伤血;黄芪具有补脾益气、助淤血行散之功效;赤芍具有活血散瘀、疏通经络之功效;佐药为三七粉、大黄、茜草炭、蒲黄,其中三七粉具有活血定痛、化瘀止血之功效;大黄具有通腑泄热之功效;茜草炭具有消瘀滞、活血止血、疏通血脉之功效;蒲黄具有止血化瘀之功效,诸药联合应用活血化瘀、止血作用显著。且经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该方还有良好的改善微循环、缓解脑水肿、促进脑血肿吸收的作用;方中红花、桃仁能够通过改善患者血液循环来缓解其淤血症状;三七粉能够抗血小板凝聚、抑制血栓形成,改善患者血液流动状态,和大黄联合应用,可有效避免脑组织坏死,改善患者缺血区供血情况[4]。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联合活血化瘀法治疗,总有效率为92.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且平均血肿量少于对照组,数据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

综上所述,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临床效果理想,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少血肿量,建议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过伟峰,李国春,李婷婷等.基于病机研究出血性中风证候诊断方法[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1):1-4.

[2]张敏,王芳,熊小娇等.辨证施护对出血性中风患者近期和远期情感障碍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5,26(1):131-133.

[3]王秀玲,魏江磊,俞郦等.早期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4,21(2):131-133.

[4]曾春桂.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分析[J].湖北中医杂志,2013,35(8):29-29.

论文作者:刘国营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5月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6

标签:;  ;  ;  ;  ;  ;  ;  ;  

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疗效分析论文_刘国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