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邓小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放松的重温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建设论文,不放松论文,坚持以论文,中心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994(2006)02-0022-04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贯穿邓小平理论的一条红线,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社会发生的最重要、最具决定意义的转变,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20多年来,由于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战略方针,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国家的综合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与此同时,也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值此,重温邓小平关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放松的论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只有“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①。邓小平坚持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结合我国的客观实际和经验教训,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两个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方针。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邓小平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③。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基础,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中的生产和再生产。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观点,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胜利以后,摆在全党面前的中心工作就是经济建设,“共产党就是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否则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④。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
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时,邓小平首先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界定。他先后多次提出如下观点: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不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产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⑤ 前提和基础是发展生产力。
3.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
清醒地认识国情是确立党的中心工作的前提条件。清醒地认识我们的基本国情,最重要的是必须搞清楚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处于整个社会主义的什么历史方位?邓小平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呢?“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⑥。不发达首要的是生产力不发达,从不发达走向发达,最重要的就是迅速发展生产力,所以对于中国来说,“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⑦。
4.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保障国家安全的需要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两大主题,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人民衡量当权者的共同标准,所以,当今各国统治者都不同程度地把国内经济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和平发展是主题,并不等于世界太平没有战争。战争历来都分为没有硝烟的战争和炮火隆隆的战争,但不论哪种战争,都是以经济实力为后盾为基础的,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也好,以武力实施的干涉也好,都是一种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不搞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不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国家的实力得不到加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就不能充分巩固,我们的国家安全就没有可靠的保障”⑧。出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保障国家安全的需要,必须将经济建设摆在中心位置。
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放松的当代理由
目前,中国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生活总体已实现小康,正在向全面小康发展。但也出现了诸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社会存在某些不公正,医疗、教育、住房改革的部分失败,以及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但这些问题决不能动摇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首先是由我国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这样的历史过程,至少需要一百年,即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20世纪中叶算起,到21世纪中叶。目前这些任务目标基本上都没有达到,特别是生产力摆脱不发达状态,更是存在明显距离。虽然中国的GDP已位居世界第六,但人均国内总值只有1300美元,在世界260多个国家中排名133位。按照邓小平设计的“三步走”战略构想,第一步第二步只是解决温饱、脱贫致富问题,第三步从2000年到205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达到了中等发展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⑨。现在,我们人均GDP刚突破1000美元,仍然是不发达的初级阶段,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在这里,有必要重温如下两段话,一是党的十五大指出的:“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是中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讲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二是邓小平特别指出的:“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⑩。
2.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0世纪末,我国虽然宣布已从整体上实现小康,但这种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至今中国还有近1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上。我国一些偏远的农村、山村的农民,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中国的城镇化虽然发展较快,但仍有70%的人口在农村,农村人均纯收入很低,即使是在地处中原的河南、河北,2005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也只有2000多元,纯现金收入只有1700元左右。农村初中辍学率普遍在40%以上,个别地方甚至高达80%。致富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呼声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即使在城市,也有相当一部分群众没有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历史事实证明,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没有亿万农民的支持和参与,就没有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功;没有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富裕,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共同富裕,就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稳定。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呼声决定了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都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11)。
3.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或一定历史阶段制订各项具体工作方针政策的总纲,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基本的政治主张和最根本的价值观念,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原因在于: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历史过程,党中央将其暂定为一百年,二是生产力的发展也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与西方相比落后二、三十年,某些领域甚至落后五十年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固然可以利用西方发达国家积累的经验,少走弯路,但毕竟因基本国情不同,受起点低、底子薄、人口多的制约,这一发展过程将是艰难的、漫长的,不可能速战速决;三是这条基本路线是在对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所要完成事业的客观规律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制定的,是一条科学的、正确的基本路线。当然,党的基本路线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但前提是时代发生了重大变化,党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广大人民群众强烈要求调整。在条件未发生重大改变的时候,我们必须坚持邓小平提出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因为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邓小平告诫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12)。
4.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注意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放松,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付出巨大代价后,总结历史教训得出的结论。1956年,我国在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后,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与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的现实出现,确定了今后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八大对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表述,尽管存在不精确之处,但已经蕴含着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二者之间的矛盾,以及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搞经济建设的思想。其后由于国际形势,特别是党内“左”的思想的干扰,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走过建设——运动——再建设——再运动的曲折道路,直至“文化大革命”发生,最终导致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完全转向。邓小平说: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人民生活水平很低,生产力徘徊不前,1978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到250美元。“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太沉痛了。”(13)“现在要横下心来,……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一切围绕着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14)。
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放松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的几个问题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问题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丰富和发展,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一脉相承主要表现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方面。比如在发展问题上,邓小平提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党的十四大以后,江泽民多次强调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胡锦涛在阐述科学发展观时着重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建设。”(15)。比如在以人为本问题上,邓小平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含义或任务,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当代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最根本利益,为了实现好这一根本利益,必须扭住经济建设不放松。江泽民认为,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落脚点和归宿,坚持“三个代表”的要求,最根本的就是要体现在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必须坚持以经济为中心不动摇。胡锦涛则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及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等等,都必须建设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因此,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并不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批判或修正,也不是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选择有问题,而是说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的一些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模式不适应新阶段的要求,是要求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下,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同时,调整发展观念、思路和模式,促进经济社会更快更好更全面地发展。
2.经济建设与其他方面建设的关系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是个全面发展的社会,邓小平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又提出,不仅经济建设要搞好,还要抓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放松,即我们常说的“两个文明一起抓”,确定了“两个文明一体化”的现代化建设格局。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又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并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基本政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从而确定了“三个文明一体化”的现代化建设布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不管是“两位一体”、“三位一体”还是“四位一体”,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离开经济建设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因而经济建设始终都必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有机统一的。没有民主法制建设的政治保障、思想文化建设的精神支撑,没有社会建设的社会条件,经济发展就难以持续。但如果没有经济建设的发展,就不可能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其他建设中去,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没有物质基础的支持只能是一句空话。20多年的经济发展确实为我们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这个基础是远远不够的,今后仍然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促进其他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这才是正确的发展观。
从另一方面说,我国经济社会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不是我们的战略方针出现了失误,而是因为一体化体制没有建立健全,没有提供应有的体制制度上的保障;是因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执行过程中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其他方面建设的关系认识不明确、处理不得当造成的。正如邓小平所说的那样,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立的章程并不少,并且是全方位的。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各方面都有明确的方针和政策,而且有准确的表述语言,但是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因而出现了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当前,重要的是统一认识,搞好体制创新,以体制、制度创新,思想观念、发展理念创新,保证在坚持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同时,切实防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片面性和单打一,防止出现因发展不平衡而制约发展的局面。
3.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中心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实质上是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关系。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社会、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由多种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区别,在矛盾双方中又有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区别。各种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着它们在矛盾运动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于落后的社会生产是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就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必将处于中心的支配的地位,起着决定作用。其他矛盾则处于从属地位,起着围绕中心、服务中心的作用。强调认识事物主要矛盾的重要性,决不意味着可以忽视非主要矛盾的作用。一方面,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总是相互作用的,非主要矛盾有时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另一方面,各种矛盾的关系处在不断的变化中,非主要矛盾解决不好有时也会变成主要矛盾。而是强调对待矛盾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既要注意主要矛盾又要注意非主要矛盾,重点解决在一个阶段内影响事物发展的矛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抓住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实践证明,是十分正确的。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政治、文化、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显得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尖锐。但从根本上说这些矛盾都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个矛盾在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的表现,如经济发展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之间的矛盾,都属于发展中的矛盾、前进中的矛盾。一方面,要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要十分注意解决这些新出现的矛盾,特别是对一些重大的、有可能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如收入差距较大的矛盾,必须作为重点来解决,也就是说中心工作不排斥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根据矛盾运动的这一规律,目前,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应着重追求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必须把效率和公平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保持群体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收入的相对平衡;在全面推行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的同时,加紧进行以民主法治为目标的政治体制改革;在GDP增长的同时,重点解决社会公平问题,让全体人民都能公平地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让各阶层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都不同程度得到提高。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城乡改革的基本政策,一定要长期保持稳定。当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该完善的完善,该修补的修补,但总的要坚定不移”(16)。
注释:
①⑧⑩(11)(13)(14)《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3、182、182、251、86、312、250、250、249页。
②③⑤⑥⑦⑨(12)(16)《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116、373、232、255、225、370—371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48页。
(15)《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4年4月5日。
标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