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经济发展论文,因素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特有产物,它作为人类发展进程的信息载体,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缩影。长期以来,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由于所处自然及人文环境的差异,逐渐拥有了自己独特的发展历史,因而也拥有了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本文试图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对文化因素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作一初步分析。
1 文化的基本涵义
1.1文化
“人类自诞生起就开始了人类的文化”[1],但究竟什么是文化, 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事实上,文化是一个相当大的范畴,几乎涵盖了人类社会存在的所有方式和领域。不同的学者,由于不同的研究角度和深度,往往会赋予文化以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因而,一直以来对于文化,存在着诸多不尽相同的理解。由于本文旨在探讨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涉及的文化内容较为广博,故本文所指的文化,大体可以这样理解,即“文化由清晰的或含糊的模式组成,靠某些符号系统传播,它构成人类组织的重要成就,也包括具体的人工制品,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传统(指历史上得到的和经过选择的)思想,特别是与此相关的社会准则,而文化体系可以看成是行为的产物,同时又是行为的制约因素。”(A.kroeber,C.kluckhohn)
1.2 文化的基本内容
在现代社会,文化作为科学术语,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它不仅指一个社会的道德观、审美观、价值观等精神方面的内容,也包括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饮食嗜好、社会制度等社会行为方式的一切特征,还包括人们用以生产、生活的各种用具和其他物质产品。因此,“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在显现,凡体现了人的智慧和实践创造力的事象均属于文化”[2]。
2 文化因素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1 文化模式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着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文化模式是指一个地区的文化在不同层面上相互融汇、相互结合的特有方式。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特定的人文历史境遇,也构成了这个地区基本的人文特色。文化模式是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的形成得到了社会群体的一致认同,从而使其超越了个体存在的价值观念。这不仅使文化模式具有了较强的稳定性,也使文化模式一经生成,就以其特有方式对特定区域的人们在思维方式、行为准则、道德及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全面的调节和控制,使社会集团的每一个成员都处处受其影响,遵循着这一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文化模式这种对人自身强大的塑造作用,对不同地区的人们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它不仅使人们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具有了自身的特色,也使地区经济的发展打上了深刻的文化烙印,并最终使区域经济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如图1)。
例如,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东西部差距问题,这固然是由诸多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因素造成的,但其中区域文化模式的差异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面临广阔的海洋,在古代就与外界交往频繁,历来为各种文化的荟萃之地。如广州是一个历经两千八百多年而不衰的港口城市,上海是有名的“十里洋场”。这使得广大东部地区在形成自身文化的同时,能够经常得到外来文化营养素的供应。加上距离衰减因素,历史上受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文化的影响相对较小,从而使东部地区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创新性、和较大的包容性(指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包容)。东部地区这种文化特色是当地人民在与外界长期的文化交流和民间商业贸易的基础上形成的,反过来又促进了当地文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与广大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的人民更加具有商品意识,在商业经营中更具有灵活性和开创性,更易于接受外来的先进思想,这些都是地区商品经济发展无形的精神财富。与此相反,中部地区地处内陆,与外界文化自由接触的机会较少。加上历史上处于封建皇权统治的中心,长期受封建伦理道德文化的熏陶和教化,又“背负着华夏中心”的古老传统,逐渐形成了具有保守、排外等消极因素的传统文化模式。在发展经济方面则表现为缺少商品经济意识,局限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缺乏对市场的敏感性及竞争意识,对外来文明和新生事物具有自发的排斥性,对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均持不积极的态度。直到今天,仍对广大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西部地区地处边疆,多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这些地区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当地人民的文明开化程度低,也严重地影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2 文化观念更新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一个世纪以来,人类对经济发展的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与此相对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也经历了四次变化(如表1)。
以上区域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是人类文化观念(如自然观、人地观、价值观、伦理观)更新在经济发展领域中的具体表现。发展经济是人类为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而采取的一种主动行为。行为总是受一定观念支配的,不同的观念常常导致不同的行为模式。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区域经济发展的变革往往是从文化观念的更新开始的。人类发展区域经济所经历的四个阶段,就清楚地表明了文化观念更新对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所起的巨大推动和指导作用。
表1
文化观念更新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Tab.1 Culture conception's improvement and the change of the model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时间 文化观念
20世纪初~ 农业发展观,认为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农业
40年代末的发展
50年代初~ 工业发展观,认为工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
70年代初具有更为明显的推动作用
70年代初~ 综合文明观,认为"经济只是发展的手段,
80年代末目的是社会和人的需要"[3]
80年代以来 可持续发展观,认为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区
域经济的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用,又不
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Brundtland)
时间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20世纪初~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较
40年代末为协调,但区域经济的增长速度十分缓慢
50年代初~ 大力发展工业,努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强调提高国民
70年代初生产总值和增加资本积累的重要性.导致了人们对自然资
源的掠夺式开发和对资本财富的贪婪追求,使人类发展受
到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贫富差距扩大等一系列问题的困
扰.
70年代初~ 经济发展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基本物质需要,还要满足
80年代末与" 每个民族的价值与传统相一致的一系列复杂的社会、
文化、精神的需要”[3]
80年代以来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向可持续发展方向演进
2.3 区域文化定势影响和制约着区域间经济、 技术的交流与吸收
如前所述,文化模式的形 成往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个地区一旦形成了自身特定的文化模式后,就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世代承袭的形式在区域中积淀下来,形成一个地域固有的传统文化。地域固有文化使一定地区的人民具有了传统意义上的行为标准和价值取向,使整个区域中“没有一个人以纯净而无偏见的眼光来看待世界”(Ruth.Benedict),也使得每个人看见的都是“受一套特定风俗习惯、 制度和思想方式所修改过的世界”(Ruth.Benedict)。因而区域传统文化在与客体文化的自然接触和碰撞中,并不会真正地将客体文化全部吸收与溶入,而是首先根据自身的价值标准进行判断,对于符合传统文化的部分给予吸收,对于不相符合的部分则给予修改或完全放弃,从而形成一种区域固有文化对新型文化的选择性吸收现象。“按照自己的文化模式提供的框架去理解和评价他人的文化是文化甄别中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2],我们可以将之称为文化定势。
文化定势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于区外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的吸收和借鉴上。由于文化定势,许多地区在实际的吸收和借鉴过程中,往往会首先对外来文化进行建立在自身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价值判断,并以此为基准,决定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舍弃,从而使外来文化在被吸收之前就经过了传统文化的过滤,由“对象的真实”变成了“理解的真实”[4](如图2)。这使得我国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借鉴仅仅停留于物质文明的引进(如引进生产设备、管理方式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等),对于国外先进精神文明(如求实精神、创新精神、开拓精神等)的学习则长期停滞不前,使得我国有些地区在大量借鉴了国外经验并引进了一批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后,经济发展仍然缺少一种真正的原动力和后继力,从而并没有在本质上得到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国内不同地区间经济、文化的相互学习和交流中,文化定势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清晰可见。国家“一五”在中西部兴建的一批大中型国有企业,以“整体嵌入”的方式带来了东部相对发达地区的文化模式和先进的生产方式。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文化定势,这些大企业虽然植根于经济、文化都相当落后的中西部农村地区,却并没有和落后的农村背景文化真正融合起来,而是相互隔离,独自发展,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文化集团,即先进的企业亚文化和落后的、满足于温饱的农村亚文化并存。这种二元文化结构使大企业和地方经济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技术交流,使大企业对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微乎其微。此外,我国在过去的经济发展中,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总结出来的较为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别的地区总是难以推广,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人们在学习这些模式时,仅仅注重于物质层面的简单模仿,而没有在精神文化层面对他人和自身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学习造成的。
3 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举措
3.1 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同时应制定相应的文化发展战略
一个地区的落后,不仅仅是一堆经济统计指标的落后[5], 更重要的是人自身文化素质和文化观念的落后。落后地区传统文化模式造成的人们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精神与商品意识,是导致地区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的内在原因,它不仅造成了落后地区现阶段的经济滞后,也是地区经济未来发展的最大障碍。“人力资本水平低——观念落后、工作能力不高、难以进入资本市场,缺乏创新精神——贫困”[5] 是落后地区普遍存在的恶性循环。因此,落后地区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同时更要制定文化发展战略,以使落后地区的人们从精神层面上跳出传统文化保守、排外、安于现状的固定模式,实现文化意义上的“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过渡,才能保证地区经济迈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现阶段,制定地区文化发展战略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3.1.1 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通过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文化特征的人才,领导落后地区的经济建设,不仅可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可以产生一种感召性的示范作用,促进整个地区的文化更新。
3.1.2 重视基础教育。 不论是人才的培养还是地区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地区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落后地区的教育目标不应只是高分和高升学率,而应面对现实,重视培养立志家乡建设的开拓型人才,帮助人们走出“读书——应试——跳出穷乡僻壤”的受教育模式。这样,才能改变落后地区“发展教育——人才外流——人力资本水平低下”的非正常现象,使教育真正能为发展地区经济作出贡献。
3.1.3 重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经济落后地区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设施滞后的现象,这对于区内文化交流和区内文化建设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加强落后地区新闻传播、文娱体育、科学教育等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有利于扩大人们对现代文化的接触范围,从而有利于加快地区文化现代化的前进步伐。
3.2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应大力吸收和借鉴优秀外来文化
一直以来,东西方文化走的似乎是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我国作为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有着极为发达的古代文明和优秀的文化传统。但是,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发展史中,封建统治者们始终关心的是封建等级关系的确立和维持,并把其作为思想武器,用以维护以皇权为中心的等级制度,对于以客观事物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以及广大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生产实践和劳动技能,则采取极端鄙视的态度,甚至推行愚民政策,压制、扼杀人民的个性意识和创造意识。这些都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消极影响。
西方文化则不同,它从亚里士多德时代起,就强调文化首先是反映客观世界的知识,然后才是“形而上”的知识[6], 这使得西方文化里含有较多的自然科学的成分。文艺复兴之后,西方文化又强调个人的主体及独立意识,使个人的冒险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解放。暂且抛开西方文化中腐朽、没落的一面不论,西方文化中这些积极、先进的因素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缺少的。因此,我们应本着“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精神,打破千百年来固有的文化定势,特别应摆脱区域文化民族主义的束缚,站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角度上,重新审视东西方文化中各自具有的精华和糟粕,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大力吸收和借鉴优秀的外来文化。历史的发展经验也告诉我们:“将外来文化不分良莠地一概拒之门外,从而断绝民族间文化营养素的供应渠道,最终将导致民族发展的萎靡与困顿”[6]。所以, 大力吸收和借鉴优秀的外来文化不仅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也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大力吸收和借鉴优秀外来文化,也应该体现在我国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上。我国疆域广阔,民族众多,地域文化多姿多彩。跳出地区传统文化中固执、保守的价值观念,重视对不同地域先进文化的学习和吸收,并将其与自身文化相融合,将更加有利于地区文化的健康发展,从而为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保障。
3.3 重视青少年的文化现代化
青少年代表着一个地区的新生力量,也是未来地区经济建设的主导力量。把青少年培养成“既具有工业社会节奏感又具有信息社会开拓精神”[7] 的现代文化人对区域经济向外向型经济的过渡和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青少年阶段受传统文化消极因素影响较小,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能力较强,又是人生观、价值观、自然观等文化观念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有意识地给他们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将他们培养成地区文化现代化的先锋,不仅具有一定的迫切性,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