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关键在于加大投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关键在于论文,基层组织建设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同经济工作一样,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也需要投入。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投入少则效果差,这条适用于经济工作的规律同样适用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综观一些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力不强甚至软弱涣散,其根本原因就是投入不够。因此,加大投入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关系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成效的关键问题。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对基层组织建设这项新的伟大工程的基础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接着召开的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作出了具体安排部署,在以后召开的多次会议上,中央又反复作了强调。可以说,从上至下,各级党委对这项工作都高度重视。就全国而言,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气候已经和正在形成。这为开展这项工作创造了极好的环境和时机。如何把握有利时机,加大投入,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这是基层工作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
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投入包括软件投入和硬件投入两个方面。这些投入是多层次的,既包括中央的大政方针,宏观的决策、部署,以及各级党委的投入,也包括农村基层组织自身的投入,还包括群众发动起来后自觉地、积极地参与投入。同时又是多角度的,既包括人力、精力的投入,也包括财力、物力的投入。联系农村基层组织的实际,当前至少应加大四个力度。
加大领导力度。领导是一种关键性的投入。实践证明,搞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关键在于加强领导。现在中央的大政方针已定,部署安排已明确,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抓落实。加强领导决不能停留在文件上、口头上,、会议上,而要真正抓在手中,体现在解决问题上,具体应确保四个到位。一是确保思想认识到位。要从解决思想认识入手,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克服“说起来重要,抓起来次要”的错误作法,克服标准不高、要求不严的倾向,切实增强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产生抓工作的原动力。二是确保领导力量到位。在领导力量的配置上和工作重点的确定上,应向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倾斜。党委书记应作为第一责任人,分管党务的副书记为第二责任人,组织部长(组织干部)为第三责任人。不仅责任人要全力以赴地抓,班子其他成员同样责无旁贷,也应协同配合抓;不仅职能部门要全力以赴地抓,其它相关部门同样责无旁贷,也应协同配合抓。要精心协调各方关系,发挥各方面的作用,特别是注意发挥有关领导和职能部门的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三是确保职责任务到位。应建立健全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责任制,在工作的全过程实行目标责任管理,把目标、职责、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各级领导、有关职能部门、具体工作人员头上。四是确保工作措施到位。县乡两级党委应常抓不懈,实施全程领导,在各关键环节由关键人驻守把关,在重点、难点问题上集中力量打攻坚战。要把领导作用具体体现在工作规划、分类指导、督促检查、统筹协调、考核激励、典型示范等方面。同时严格把好质量关、考核关、奖惩关,切实防止时紧时松的倾向,确保工作扎实推进,不走过场,不搞应付,不晃虚功。
加大激励力度。激励是一种导向性、保护性投入。应着力建立政治上褒贬、经济上奖惩、组织上升降的三位一体的激励机制,进行两个层次的激励,以调动两个积极性。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关键在县委。因此,第一个层次是对县委及有关领导和部门的激励。实行工作实绩与经济待遇挂钩,如同对经济工作一样,对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卓有成效、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重奖。同时,在政治上大力表彰,授予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称号,在评先进集体、劳模等方面优先考虑,在子女农转非、就业安置、招聘干部等方面优先照顾。在组织升降上体现凭实绩用干部的原则,联系抓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实绩,如同重视在经济部门选拔领导干部一样,也注重从党务部门选拔领导干部。对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不力或走过场,图应付,搞形式的地方、单位和个人,上级党委要出示“黄牌”警告,并派出人员谈话,进行批评教育帮助,限期改变面貌。对限期仍达不到上级要求,不能改观者,在分配工作奖金、评选先进上取消资格,在组织上不予提拔,甚至视其情况作降职、免职、撤职处理。第二个层次是对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的激励。首先是政治上关心、爱护和信任。把提高村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政策水平放在首位。应加大教育培训的力度。每年至少应集中农村党支部书记在县党校培训一次,由县级领导和县级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上课,讲解理论,传达政策,传授科技,教会工作方法和领导艺术等。以乡镇为单位,根据本地情况制定规划,对村级主要干部分期分批进行培训。可以组织村干部轮流进县乡党校学习,也可以组织到致富奔小康的模范村实地考察,现场学习、取经,互促互帮。应加大宣传导向的力度。对那些公正廉洁,勤奋工作,为农村发展和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村干部,应理直气壮地大力宣传表彰,为基层干部大胆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在社会上形成尊重基层干部的风气。应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如建立领导干部定期或不定期与基层干部面对面交心谈心制度,加强沟通,融洽感情,了解基层干部的思想、意愿、情绪和基层工作的困难和矛盾,做基层干部的良师益友;实行在重大节日慰问基层干部制度,把上级温暖送到基层,以密切上下关系。其次,工作上积极支持。应坚持多引导、少指责,多服务、少干预的原则,放心、放权、放手支持基层干部依法行使职权,开展工作。不把矛盾下交基层,增加基层工作的压力和阻力。实事求是地评价基层干部的功过是非,公道正派地对待每一个干部。对其缺点甚至失误应认真指出并帮助改正,不可横加指责;对其成绩、贡献应给予表扬、激励,使其不断提高,切不可加以粉饰,随意拔高,助长骄傲自满和停顿起来不求进取的情绪。应主动为基层排忧解难,为基层干部撑腰壮胆,当好坚强后盾。保护基层干部的合法权益,坚决制止和严厉查处打击报复基层干部的行为。第三,经济上、生活上予以保障。要下大力气解决村干部报酬偏低的问题。对村级组织可实行定编、定责、定工资、定考核的“四定”管理制度,使村干部报酬直接同工作实绩挂钩。应保证村干部的年报酬达到当地年人均纯收入水平。对群众公认在发展经济中贡献突出的村干部要给予重奖。应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对离任村干部根据其任职时间、贡献给予适当补贴,以解除村干部的后顾之忧。第四,组织上实行倾斜。把县级机关领导班子调整同乡镇班子调整统筹考虑,每年安排适量的乡镇主要领导到县级机关任职,提拔县级干部着重从政绩突出的乡镇领导中考虑。对发展乡镇企业成效特别显著的,可明确乡镇主要领导享受副县级政治经济待遇。在干部政策上对优秀村干部实行倾斜,根据工作需要,可安排适量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任乡镇党委委员,不占职数,不改变身份和经济待遇;乡镇招聘干部落聘、解聘、外调、死亡等减员指标递补,主要从村“三职”干部中选拔;乡镇换届选举中,对特别优秀的村主要干部可直接选举担任乡镇副职;每年划拨一定数量的招干、转非指标,专项用于激励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资金投入是一种基础性投入。这种投入主要用于硬件建设和发展乡镇企业以及村社集体经济。在一些地方,由于资金投入不够,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经费紧张,基础条件较差,硬件建设滞后,工作设备陈旧,致使工作难度加大,工作效果不佳。这个问题值得引起高度重视。为此应多渠道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首先应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县乡两级财政应逐年增加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投入,提高预算比例,确保必要的办公经费,不断改善工作条件,更新工作设备和手段,加强阵地建设,抓好党员干部的培训教育,提高基层干部补贴标准,建立奖励基金。其次应加大相关部门的投入力度。税务、工商、审计、金融、扶贫开发、供销、农业、民政等部门,要大力扶持发展乡镇企业和村社集体经济,既优化发展环境,又齐心协力帮助解决资金上的困难,特别是金融部门要加大信贷资金的投入力度,支持发展区域性骨干产业和拳头产品,形成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为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可实行县级职能部门对口联系,帮扶贫困乡镇、村制度,在制定规划,确定项目,特别是争取筹措资金上献计出力。第三是加大农民群众的资金投入力度。采取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吸引农民的资金,特别是劳务输出收入,用于发展乡镇企业和集体经济,既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又富裕农民群众。
加大农村基层组织抓自身建设的力度。相对农村基层组织而言,前面三个方面的投入,均属于外因方面的投入。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农村基层组织作为内因,应充分认识自身的责任,充分利用好外因提供的条件,义不容辞、义无反顾地加大自身建设的力度。乡镇党委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负有双重责任,既要抓好自身建设,发挥“龙头”的示范作用,同时又要集中足够精力,坚持不懈地把村级组织建设各项工作抓好。从书记、乡镇长做起,每个干部分工包村,负责帮助搞好村级组织建设。村级组织建设应以党支部为核心,突出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支部书记作为抓村级组织建设的直接责任人,应尽心竭力抓好支部班子自身建设,在增强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上下功夫,注意发挥“一班人”的作用,在抓自身建设及发展集体经济等方面形成合力,逐步达到“五个好”的目标。同时,抓好村级配套组织建设。无论乡镇党委,还是村党支部,首先都应从感情上投入,热爱这项工作,以抓好这项工作为己任,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利用好外因提供的良好环境和条件,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矛盾,以改革的精神探索新时期自身建设的规律和特点,创造性地搞好自身建设。其次应从精力上投入。抓自身建设关键在于抓行动,抓成效。为此,应投入相当的时间和精力研究和解决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把上级要求和自身发展目标落到实处,变成现实。再次,还应从硬件方面投入。充分挖掘自身硬件投入的潜力,精打细算,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加大硬件建设力度,改善工作条件,并通过发展经济,逐步形成有稳定来源的硬件投入的良性循环机制。
标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论文; 农村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