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问题,课程建设有根有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我校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实行课程三级管理,课程开齐,种类齐全,课程设置也有保证。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
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各自为政,彼此缺少关联,没有充分发挥各级课程的应有价值;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有些内容相互交叉、重复,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和课时的浪费;重国家课程,轻地方、学校课程,国家课程成为应试的工具,其他课程形同虚设。因为国家课程要考试,而其他课程不参与考评,任课教师不够重视。
课程是学校最重要的产品,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符合学校实际的课程成为学校课程建设中一项迫切的任务。
二、多措并举,课程建设有形有神
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构建适合校情和学情的课程体系,需要建立课程要素间的联结点。鉴于以上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校多措并举,全面推进课程建设。
1.顶层设计,明确课程创设立足点。
我校结合办学特色和育人目标进行课程顶层设计:以 “思河之源、聚合之力、成和之美”的3HE教育文化为统领,以培养“正气、灵气、大气”的现代有益公民为育人目标,建设“有根有魂”的课程;遵循“让学生站在学校中央”的课程建设理念,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科学、身心、艺术、实践”五大核心素养,实现“一个好身体、一种好心情、一生好习惯、演奏一种乐器、写一手俊字、爱好读书”的课程目标,系统构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活动性课程”三大课程体系,努力实现课程“校本化、师本化、生本化”。
2.适度整合,优化课程设计关键点。
教材是教学之本,是专家智慧之结晶,我们一般不敢轻易改变;但为了让课程内容更适合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大胆地对课程资源进行了创生,通过优化整合,充盈课程内容。我校精心构建了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性课程、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拓展型课程、基于学生持续发展的活动性课程。其中基础性课程主要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拓展性课程是基础性课程的有益补充和丰富,开发拓展性课程的核心是让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完美接轨,目标是让拓展性课程融入基础性课程,实现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
(1)学科内整合。一是内容整合。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同学科同年级的教师按主题先梳理“内容整合点”,再根据整合点进行教学内容调整,或适当增加新内容。在课程整合初期,我们以语文学科为切入点,以“读好书、写好字、做好文”为课程目标,基于“世界才是孩子的教材”的大语文观,以学生的语文素养为轴心,以教材为依托,秉承课外阅读课内化、课程内容结构化的阅读理念,采用人文主题和语用主题双线并进的方式,有梯度地进行语文课程整合,构建了一个语文母语课程群。①教材内纵向整合,包括同学段的整合和跨学段的整合。按照文体这一主题,打破单元壁垒或学段界限,重组教材单元,聚焦语用,习得方法,进行新单元主题阅读教学。②教材内的横向整合。教材顺序不变,围绕一篇课内文章,进行相关联的主题课外拓展。围绕题材或作家或表达或策略或人文等主题,一二年级一篇带一篇,三四年级一篇带多篇,五六年级一篇带整本书,开展群文阅读或整本书的阅读。
(2)学科间整合。①相关联内容的整合。同学段的语文课程与《传统文化》《海洋教育》《思品》等地方课程整合,研读教材,梳理整合点,把学科交叉的内容进行整合。比如语文课程与综合实践课程的整合,语文课程中的实践活动有对周围环境的调查,环境教育课程中也有对周围环境的调查内容。②不同学科教师的整合。比如音乐课程与国学经典诵读课程整合,语文教师提供诵读内容,音乐老师教唱,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通过不同学科多个角度对春天的体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亲近万物,实现了与自然的对接,产生了许多新的感知,他们的想象、身体、语言、思维、情感被打通,与世界开始全方位接触。③节庆日课程、社团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融合。如科技节与数学、科学学科的融合,读书节与语文诵读课程的融合,金秋艺术节与音乐美术学科的融合,快乐周五社团课程与国家课程的融合等。利用这些特殊的节点,巧妙进行课程整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教育资源的整合。校内外资源的整合为活动性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①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如稼穑园是进行劳动技术教育最好的实验田,“播种施肥——田间管理——收获义卖——分享喜悦”,教师们进行了精心的课程设计。②盘活校外资源。我们开展了丰富的走向大自然、走进企业、走进社区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亲子共做家务劳动。③校内外资源的整合。开放校内资源,让社会各届走进校园,特别是让家长和家委会成员经常走进课堂、走上讲堂,也让学生走进社区,参与大白菜、报纸、陶艺的义卖。④充分挖掘本土资源——三里河文化和陶艺资源,开发了课程《三里河文化》《小陶器》,增进了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4)学科教学与班级管理相整合。如语文课程中蕴含的德育资源寓于班级管理,班级管理的文化建设融于语文教学。我们开发了“国旗下的讲话”课程,与班级管理相整合,增强了立德树人的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5)课时整合。随着课程结构的变化,课时设置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根据课程结构与性质,要做好课时加减法,灵活调整课时。我校对课时设置做了如下探索:
调整课时比例,让课程有弹性。我校根据“3HE”课程的总体设计,根据整合后不同课程的实际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整:①调整不同课程的课时比例。国家基础性课程经过优化整合,把原来各学科重复的内容归并、整合,把学科内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适当进行优化重组。这样整合后的基础课程比原来少了,占约60%,省下来的时间20%用于拓展性课程,20%用于活动性课程。经过调整,不仅课时开得足,而且还开得好,改变了基础性课程“一统课堂”的局面,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更为有利。②调整不同学科的课时比例。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母语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渠道。基于此,我校把语文课程作为“3HE”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适当增加了语文课程教学时间。打破传统的固定课时,根据课程性质、学科特点、不同课型、教学内容配以不同的课时,长短不一,大小相间。灵活的课时,使学习生活张弛有度、富于变化,给学生带来了新鲜学习体验。
3.优化师资,把握课程实施突破点。
课程整合对教师实施课程带来了挑战,因此,师资成为课程建设中的关键因素。我校采取“走出去学习,请进来指导,坐下来研讨,静下来读书”的师训策略,造就了一支“敬业爱生、业务精湛、底蕴深厚、教有特色”的教师队伍,深入课程“校本化、生本化、班本化”的研究。
(1)制度先行。为确保课程实施有效推进,我校成立了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为成员的课程实施领导小组,制定了严格的新课程理念学习制度。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写业务学习笔记5000字以上,撰写反思2000字以上。通过交流学习心得、评选优秀学员和优秀教研组、量化积分等方式,调动教师自觉读书、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活动推动。我校利用多种渠道及时全面地向师生和家长宣传新课程理念。学校定期邀请教育专家到校为教师和家长做专题报告,宣讲新课改理念。还利用宣传栏、校报和网站进行宣传,学校网站设有“课程理念”“教研教改”专栏,利用网络将新课程理念的宣传拓展到校外。
(3)实践深化。以“聚焦课堂,推进课程整合教学研究”为课题,引领老师们进行课题研究。学期末,学校举行“课题研究成果”表彰会,表彰奖励教学特色教师、优秀课题研究成果,激发了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聚焦课堂,夯实课程实施落脚点。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总结提炼出了 “三联四导”课堂教学模式。三联包括:课前、课中、课后联合;学习、生活结合;学科与学科整合。四导包括:问题先导,小组互导,教师示导,创意编导。“三联四导”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知行合一,提高实效”的课改理念,有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在“三联四导”课堂教学模式的引领下,各学科又形成了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四段四步”联动式语文教学法、“六步五法” 数学教学法、“五模块”英语教学法。还进一步细化了“三联四导”课堂教学模式课堂实施细则,生成了“课堂听课六看标准”。“六看”:一看课前2分钟铃落实情况;二看教师讲课与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分配;三看学生回答问题情况;四看堂堂清落实情况;五看学生书写;六看关注前后20%优等生和学困生。
5.科学多元,创新课程评价点。
我校重点加强对课程计划中所有学科的过程化监控,完善评价制度,保证各学科“开足课时、开好课程”。将课程方案中所有学科均列入考评范围,以考促教。为便于开展工作,我们简称为“三加二加一”考评。“三”指语文、数学、英语;“二”指综合一科(科学、品社)、综合二科(音乐、体育、美术);“一”指地校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其中语文、数学、英语(包括听力、口语)采取以笔试为主的考查方式,科学、品社采取笔试为辅、技能测试为主的方式考查;音乐、体育、美术、地校课程(《好习惯养成》《环境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海洋教育》《传统文化》)以笔试和技能测试形式考查;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社区服务、《信息技术》)以学生上交的小课题研究报告(或小论文)、个人作品、技能测试的方式评价。
三、成果显著,课程建设有花有果
1.校本课程和班本课程的开发逐渐完善。
我们开发的《我和源源学国学》《我和合合学国学》《我和美美学国学》《小陶器》《智趣数学》等校本课程获青岛市中小学精品课程;《三里河文化》获胶州市校本课程一等奖。《诗润童年》《联动式语文课外读物》《童心如荷》《书香流过的童年》《相约书香里》等班本课程的开发也为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保障。
2.社团课程成果丰硕。
参加全国中小学生舞蹈比赛获金奖并在中小学生春晚演出、参加山东省电视台少儿频道春晚演出,机器人社团获全国比赛一等奖,国跳社团获山东省中小学棋艺比赛第一名,羽毛球社团连续三年获团体和男女单打冠军,武术社团获全市小学生武术比赛第二名,23人获全国陶艺比赛一二等奖,吟诵节目应邀参加全国吟诵研讨会演出。
3.办学特色彰显。
有2名老师被评为胶州市名师(其中1人是胶州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1人被评为胶州市首席班主任和山东省优秀班主任;我校被评为全国艺术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传统文化百强实验学校、全国中小学陶艺特色学校、全国足球特色学校、山东省中小学家庭教育示范基地、青岛市国际跳棋特色学校;成功举办了青岛市小学翻转课堂联盟现场会和青岛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现场会,并做了典型发言;成功举办了青岛市“我们的节日——端午”暨胶州市“龙舟迎盛世,经典传文明”诵读活动现场会;成功提供了山东省食安城市观摩现场,成功迎接了山东省中小学食品安全检查、山东省中小学校园安全检查;办学经验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教育家》《半岛都市报》、全国中小学陶艺教学研讨会、山东电视台等报刊媒体上报道。
面对课程建设中取得的成效,我们感到欣慰的同时,也认识到:课程建设任重道远,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创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课程建设永远在路上,我们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擦亮“3HE”教育文化品牌。
论文作者:王书友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2月总第26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30
标签:课程论文; 课时论文; 学生论文; 胶州市论文; 学科论文; 我校论文; 山东省论文; 《素质教育》2018年2月总第26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