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经济的民族特殊性——历史传统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殊性论文,市场经济论文,民族论文,传统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6(2000)03—0007—05
市场经济是当今世界的历史潮流,中国自然也不能例外。但是,由于历史传统、具体国情的差异,中国市场经济又不同于日本、德国、美国,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殊性。深入研究中国市场经济的特殊性,既可丰富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同时又有助于指导中国市场经济的实践,其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是极明显的。
一、中国的历史传统
说明中国市场经济的特殊性,不能离开对中国历史传统的剖析。所谓传统,是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民在历史中形成并世代延续,至今仍在社会生活中起作用的文化特征,主要是思想情感定式和生活行为习惯。因此,传统是历史的,同时又是现实的,是仍然活着的社会因素。当然,传统作为现实与历史的联系,其在今天与过去的表现形式,不会完全相同。
就中国的历史传统而言,大致可分为:远古至近代前形成的中国古代传统和近现代以来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传统两部分。那种认为中国传统只限于古代传统的观点,忽略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近一个世纪的传播与应用,忽略了社会主义在中国近50年的实践。不承认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已内化成中国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将长久地影响未来中国的发展,是十分片面的。以下是对中国传统这两部分的简要分析。
(一)中国古代传统,历史久远、影响广泛,在人类文明中占据特殊地位
概括中国古代传统,大致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简单均一传统。约五千年中国历史的主体,是农业文明,其基本生产单位是家庭。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在活动规模上是狭小的,在革新和进步程度上是有限的。因此,简单均一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基本特征。第二,乐观入世传统。就中国人的基本精神状态而言,区别于古代印度人强调人生苦难的一面,也区别于古代欧洲基督教强调人的渺小,认为人生而有罪的观点,中国人更多肯定的,是人生的积极意义,在辛苦劳作和艰难的生活中,取直面人生的乐观入世态度。第三,个人责任传统。中国人肯定人生的积极方面。有理想的读书人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作为生活准则,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视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普通的中国人不一定有“修齐治平”的远大抱负,但都有对子孙、家族的强烈责任意识。第四,家族中心传统。家庭作为基本生产单位,同时也是基本的社会生活单位。建立在婚姻、血缘关系上的家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一切社会组织,如作坊、商铺、村社、军队,基本上都是按家族关系模式建立的。中国人普遍认可:帝王之家就是国,国就是帝王之家。第五,国家至上传统。自秦始皇以来,两千余年的皇权专制政治体制,奠定了国家在社会中的至高无上地位。国家不承认有什么社会事务它不能干预。国家高高凌驾于社会之上,一切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匍匐于国家的脚下,社会缺少制约国家的有效手段和途径。第六,道德教化传统。古代生产方式的狭隘,交通通讯的不便利,决定了中华大帝国存在和维持的困难。为此,古代中国形成了统一的官方意识形态,即以孔孟儒学为主干、兼容法道佛诸家的伦理道德型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它成为统一中国人思想和约束人们行为的强大精神武器。道德教化是古代中华帝国得以长期延续的原因(内在凝聚力)之一。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传统
马克思主义是生长于欧洲文化土壤上的理论学说,在中国传播并被中国人接受,成为统治思想,尚不足一百年的历史。就是在这不足一百年的时间里,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中国化的改造过程,内化成中国传统的组成部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传统,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社会公正传统。社会主义的本义,就在于强调社会的整体和谐,强调社会对个人的优先和优越地位。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思潮的一种,出发点是消灭剥削和个人的全面发展,归宿则是社会的和谐(社会占有生产资料,有计划地组织生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迅速传播和独占统治地位,与中国人对社会公正原则的偏好,是分不开的。反过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又强化了公正原则在中国社会的地位。第二,集体主义传统。马克思主义内在地包含着集体主义原则。集体主义强调,在保证个人正当权利和利益的前提下,个人应对集体承担义务和责任,个人的言论行动不能伤害集体利益。第三,创新进步传统。马克思关于个人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理想的论述,包含着社会进步的理念,即新事物创生的观念。创新进步传统,满足了中国人摆脱落后的迫切心情,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第四,理性制度传统。马克思展示的理想社会,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区别于简单均一农业文明的崭新社会制度。它不仅需要道德教化作为统一社会的工具,同时需要政治法律制度,作为社会整合的武器。按照理性批判的原则,建立美好社会和国家制度的观念,深入人心,其理论和实践,构成理性制度传统。第五,科学主义传统。理性和创新的产物之一就是科学。马克思主义高度重视科学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革命性作用,加上现代科学的广泛应用,形成了深厚的科学主义传统。第六,世界主义传统。马克思主义肯定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方式,开创了真正的“世界历史”。尽管中国人曾有过一段闭关锁国的经历,但全球一体化的观念、世界主义,已成为中国传统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传统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传统,是历史形成的,但仍活在现实中,并在社会生活各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就经济体制而言,正是这二者综合作用,赋予中国市场经济以鲜明的民族特殊性。
二、中国市场经济的民族特殊性
这种民族特殊性,大致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走向独立的个人
如前所述,中国古代社会是以小农经济为前提,以家庭家族为交往活动中心的社会体系。在极为狭窄的活动空间下,个人具有的独立性,显然十分有限。换句话说,由于种种人身依附关系的存在,中国古代社会赋予个人的权利、责任和利益的规定性,与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十分不协调。因为,市场经济恰恰要求个人摆脱血缘、地缘的种种人身依附关系,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生产者或消费者),进入社会,自主决策,并承担相应行为造成的经济责任,当然也享有行为后果连带的经济利益。同样,习惯了在计划体制下生活的人们,也不完全具备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充分个人独立性,缺少对个人权利、责任和利益的明确自我意识。因此,中国市场经济并不是建立在个人充分独立基础上的市场经济,而是伴随着个人走向成熟和独立过程的发展中市场经济。个人独立性的不充分,给中国市场经济造成很多负面影响。在现实中表现为:个人作为特定经济主体(角色),应有的权利,或被剥夺,或被滥用;所承担的责任,或被有意无意地规避,或被不正当地放大;应享有的利益,或被侵犯,或被非法扩张。例如,农民负担的加重、土地承包合同的非法随意中止、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公款消费的普遍存在、大量的索贿和行贿行为等。个人独立性不足,反映在思想观念上,则是“情大于法”特权等级意识的广泛流行。在相当广大的人群中,判断是非的标准,不是理性,不是法律,而是血缘关系的远近和私人关系的亲疏。亲戚、老乡、熟人、战友、同事间的不正当关系,如裙带风,及一人当官、鸡犬升天等,蔓延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少人希望道德、法律限制别人,但却不愿让道德、法律约束自己,人人都希望自己是享有特权的例外。与此相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市场经济就是为所欲为,即个人享有不受任何约束的权利,但却不必承担连带的社会责任。相当多的人并不明白:市场经济条件下什么事可以做、什么钱可以赚,什么事不可以做、什么钱不可以赚。有些人“懂得”道理,但却不能在实际生活中有效地自我约束。因此,促进个人独立性的完善,使个人对权利、责任和利益,具有高度的自我意识,成为合格的市场经济主体,是建立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之一。在这方面,中国古代的个人责任传统和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传统,可以充分发挥其正面的积极作用,推动中国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健康发展。当然,个人责任传统也好,集体主义传统也罢,都必须进行适当的改造,以使其在内容和形式上,与现代市场经济相协调。
(二)逐步规范的企业
现代企业是在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完善定型的。现代企业作为一种制度,具有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规范等一般特点。中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尝试,如果从50年代学习苏联一长制算起,走过了曲折的道路。但由于苏联一长制的局限性,加上中国人认识的局限性,建立规范的企业制度,至今仍是中国需长期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过程中,中国传统同时具有正面和负面的双重作用。从积极方面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进步传统和理性制度传统,大大削弱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遇到的阻力,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而乐观入世传统、个人责任传统、集体主义传统,则为克服体制转轨中的多种困难,提供了必要条件。甚至中国的家族主义传统,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也可为市场经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但从消极方面说,中国传统中的众多成分,又对企业制度的规范,具有不利影响。归根结底,现代企业必须具有合理严密的内在秩序,才能在市场经济中得以生存。为达到这个目的,企业的出资者(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更准确地说,企业内的一切个人之间,必须有明确而顺畅的相互关系。否则,就会由于个人权责利的不明确、个人间关系的混乱,而陷入内耗引起的困境中。这样的企业,不可能有效率和效益。而中国古代社会由于生产方式狭小,不需要也不会产生复杂的现代企业制度。简单均一的古代传统,限制了中国人的眼界,很多人不习惯乃至难以接受雇佣、债券、股票、公司、新闻媒介、竞选、代议制等复杂的新式社会关系及其集中体现物:现代企业制度。由此导致中国企业的不规范。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国有企业,造成国有企业活力不足,同时也存在于其它类型企业,如乡镇企业。什么叫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究竟属于谁?属乡长、乡政府?还是这个乡的全体百姓?如果属于百姓,那么每个人在其中占有多大份额?进一步说,厂长与企业是什么关系?一般劳动者与企业是什么关系?厂长与职工又是什么关系?乡镇企业突飞猛进,发展了20年后,由于这一系列关系的模糊,现在也遇到国有企业同样绕不开的老问题,使自身发展受到抑制。类似问题,在合作企业、私营企业中,也不同程度存在。这类问题的实质,就是企业规范问题,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问题。
(三)有待完善的市场
如果说企业是现代经济的细胞,那么市场就是连接细胞的纽带。市场的完善,有两层相关的含义。首先,市场应是全面完整的市场,即包括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同时还是包括作为上述两大市场实现手段的金融市场的有机整体。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现有的市场体系仍不完整。其中问题较突出的,是生产要素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等)。这些问题包括:个人作为投资主体的稀缺、劳动力流动的不足、土地作为生产要素流动的不规范等。如当前存在一个突出矛盾:一方面,银行储蓄额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很多企业生产资金短缺,找不到投资者。这个矛盾的症结在于,至今政府仍是社会投资的基本主体,民间投资主体严重缺乏,投资渠道不畅。而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在很大程度上仍无法避免投资效益低下、甚至亏损的局面。可见,建立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仍然路途漫长。其次,市场应是有序的市场,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也是道德经济。如前所述,由于历史的原因,当市场迎着中国人走来时,大多数人尚对自己应有的权利、责任和利益,缺乏清醒的自我意识。在一部分人的心目中,市场经济就是为所欲为地赚钱。因此,愚昧、独断、贪得无厌、胆大妄为、铤而走险等现象,纷纷出现,它不仅存在于社会下层,同时也出现在社会上层,成为市场经济的破坏性因素。而这类现象的广泛存在,反过来又刺激更多人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破坏市场经济正常规则,从而导致一种视法律制度为装饰品、视伦理道德为多余空话的普遍社会心态。新闻媒体不断披露出的各种塌楼、垮桥事件,动辄百万、千万元的国有资产流失事件,单位领导班子集体受贿案件,伪造政绩、弄虚作假事件,等等,都反映了当前中国市场经济无序的程度。可见,中国市场体系建设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四)相对强大的政府
中国历史传统的突出特点,是政府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和巨大作用。即政府机构的庞大,职能(对社会生活干预)的广泛和全面程度。从积极方面说,相对强大的政府,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首先,国有企业巨大的经济实力,提供了国家直接参与经济生活、推动经济发展的机会。诸如三峡工程、铁路、公路、航空事业的发展,通信事业的高速成长,充分显示了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特殊作用。而国有企业的总资产和总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更说明了国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其次,国家拥有对经济生活实施干预的众多经济手段。税收、货币、财政、利息、汇率政策的正确运用,足以保证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弥补市场调节失灵和不足,熨平经济周期,使经济得以平稳高速发展。再次,国家拥有政治、法律和意识形态的超经济手段,有利于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步伐,并影响其运行。但是,从消极方面说,政府强大,也可能产生不利影响。首先,政府的过分膨胀,机构的无限扩张,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造成国家税收和财政开支的巨大压力。其次,政府对经济生活的过多干预,妨碍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较变。再次,从一定意义上讲,行为不规范的政府部门,可能成为破坏市场秩序的根源。现实生活中,大量的非规范行为和混乱,很大部分来自政府部门本身。朱镕基总理谈到的“费大于税,民怨沸腾”,就是其真实写照。这种情况下,一些政府部门便从市场秩序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变成市场混乱的制造者和源头。种种此类社会现象,说明了政府部门对市场经济产生的消极负面作用。正反两面的作用都说明,政府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政府的决策正确,措施得力,可以有效地加速社会发展;决策失误和措施失当,可能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导致经济停滞和社会动荡。因此,正确估价和发挥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
(五)不断分化和重新整合的中国社会
从计划体制走向市场体制,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转变。首先,个人在职业、行业、阶层等方面的分化,个人收入差距上的扩大,已是不争的事实。其次,各种社会中间组织,一些正在衰落、死亡,更多的则在不断诞生,新式社会组织在不断壮大,社会中间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处在深刻的变化和调整中。总之,从上述双重角度看,中国社会处在深刻的不断分化过程中。当然,社会的分化,必须以社会的整合作为补充。国家(政治法律制度的体现者)是中国社会重新整合的第一手段,社会意识形态则是社会整合的另一重要手段。就社会整合的第一手段而言,当务之急在于:一方面,吸收中国传统中的积极成分,建立一个远见卓识、廉价高效、强有力的政府,推动中国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顺利发展。另一方面,克服中国传统中非现代因素的影响,适时地不断扩大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建立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显然,那种否定国家作用,贬低廉价高效、强有力政府对现代化作用的观点,是片面的。当然,否定适时地不断扩大政治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拒绝推进民主政治的主张,更是不可取的。就社会整合的意识形态手段而言,同样必须吸收中国传统中的合理成分,肯定中国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中的积极因素,抛弃其中不能与市场经济相容的思想成分,逐步形成一个兼顾个人与社会、权利与责任并重的意识形态体系,保证中国社会在不断分化的同时,具有高度内在凝聚力。否定中国传统意识形态存在与当今时代不相容的陈旧成分的观点,是不足取的,而否认中国传统意识形态中存在经过改造可以为现代化和市场经济服务的积极成分的观点,同样是片面的。
三、中国传统更新、改造应遵循的原则
中国传统对市场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又有消极的方面。简约地说,中国传统是在社会物质生产、生活相对不发展的条件下,形成并延续至今的思想情感定式和行为习惯,其相当多的成分,不适合现代社会分化、多样、复杂的要求。因此,中国传统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待改造。具体地说,对中国传统更新和改造,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权利与责任的对称
中国传统强调个人的责任,而对个人权利则较少涉及,说到权利也往往是指特权,权利与责任是非对称的。而市场经济的前提之一,是个人独立性,其中包括对个人权利的肯定,也包括对个人责任的肯定。因此,兼顾个人权利与责任两方面,实现特定个人(社会角度)权利与责任对称,就成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条件。在个人权利与责任两方面中,或抹杀权利或放弃责任,都将导致对市场经济的否定。
(二)个人与集体的协调
中国传统强调群体。尽管中国传统也强调个人的价值,但它主要偏重于个人责任,并具有人格理想的唯一性和自我完善凝固化的特点,而相对忽视个人权利和个人才能的多方面充分展示,为个人的分化和个性发展,留出的余地不大。而这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的分化、多样化(个性发展)的趋势,是违背的。因此,在肯定集体基本利益的前提下,如果个人行为并不构成对集体的威胁,那么这种个人的行为,都应肯定。
(三)道德教化与法制建设的并重
中国传统重道德教化。中国古代也有法律,但法律主要不是社会结构合理秩序的体现,而主要是束缚个人手脚的条令。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和法律缺一不可。诚实、守信、自我约束,仍然是个人行为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原则。但是,道德教化终究不能代替法律制度的建设,不能代替法治的作用。反之,肯定法律的作用,也不应走向道德虚无主义的极端。显而易见,任何法律制度,都必须以多数人的自觉遵守为前提。当多数人都不准备实行时,任何法律制度便成为没有实际意义的一纸空文。当然,无论道德和法律,其内容和形式,都应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
(四)分化与整合的互补
中国传统讲究和合,和是差别中的和谐,合即整合。中国传统对差别、分化、多样化、复杂化的一面,强调不够。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首先,应肯定必要差别的合理性,包括承认个人生存状态的多样性、社会组织的多样性、民族生活方式的多样性,承认个人、阶层和地区间在收入分配上的差距等。那种要求一切人都用一种方式活着,有相同的兴趣追求、相同的需要,及收入的简单均一化思想,显然不合乎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其次,在肯定差别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整合。在现时代,整合包括在分工基础上的合作,也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社会集团在利益差别基础上的协调,城市和乡村等各类社区间利益的一致,还包括不同民族在多种差异基础上的和睦共处。
(五)国家与社会的统一
中国传统重国家,国家在社会中占有特殊地位。就现代市场而言,国家仍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如前所述,一个高效廉价、强有力的政府,是现代化顺利推进的不可缺少条件。但是在现代,国家的地位和作用,又有别于旧时代。国家机构和职能的有限性、合理性、规范性,是历史的趋势。所谓有限性,是指国家职能的明确界定,国家只管自己该管的,而不是无所不包地干预一切社会事务。所谓合理性,是指国家的职责范围,基本限于自身负责的社会公共事务。所谓规范性,是指国家的组织和职能发挥,应依据法律,按照一定程序运作。总之,它区别于旧时代国家具有不受约束、不受监督的无限权力状况,国家必须接受社会的监督和控制,实现国家与社会的统一。
(六)中华民族与现代世界的相互促进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是开放的,表现出宏大的气魄和胸襟。但在一段时期中,却处在自我隔绝的封闭状态,并导致中国的落伍。今日全球的一体化,使中华民族的孤立发展成为不可能。中华民族必须置身于世界之中,做好自身的事,谋求自身发展。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必须在当今世界发挥作用,参与、影响世界潮流。
剖析中国传统和中国市场经济的民族特殊性,并不只是发思古之幽情,也不单是出于理论兴趣,更重要的是为深刻了解中国国情,正确选择未来发展的战略和策略,从而促进中国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就中国历史传统的现实影响而言,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是结合在一起的。那种机械地将中国传统的作用截然分为对立的两方面,继承其中一部分而根本抛弃另一部分的想法,是行不通的。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是,充分认识中国传统在现实生活中同时兼有的正负两面影响,因时因地制宜,利用其正面的积极效应,抑制其反面的消极作用,扬长避短,推进中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收稿日期:2000-04-10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利益关系论文; 企业责任论文; 经济学论文; 法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