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共同体视角下教育技术异化的主体性根源及消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体性论文,共同体论文,教育技术论文,根源论文,视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8700(2013)06-0035-06
技术发展至今,从对起初的萌芽“巫术”的不屑到津津乐道技术革命的伟大力量,再到对技术的哲学反思,人们对技术崇拜、自信而又畏惧。如今现代化的技术力量,已经渗透到各个研究领域,教育的技术转向虽然起步较晚,但是技术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技术的教育价值体现在较高的教学效率与较好的教学效果上。从与教育和技术这两个关键词联系最紧密的“教育技术”来看,在此学科研究领域中,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自教育技术诞生以来,致力于教育技术研究的专业共同体,力图使技术更好地应用于教育,对教育进行技术的改进与推进。然而由于人与技术主体与客体的双重作用,技术异化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人作为“技术应用教育”这一事实中的主体因素是导致技术异化的主体性根源。而在教育中各类人群构成了不同的技术共同体,因此教育中技术异化的主体性根源在于教育的技术共同体,这也是技术异化的本质因素,教育技术异化的消解同样取决于技术共同体失当的理念与行为的纠正。
一、技术共同体与教育技术异化
人类发明技术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教育中的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1]教育中的技术不仅包括物化形态的技术,也包括智能型态的技术。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改善了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理念、方式、环境等。教育中的主体在与技术交互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技术共同体。进入现代以来,技术给人们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技术给人类带来的价值从刚开始的正价值转变为不能被控制的负价值。这种技术异化的现象同样发生在教育领域,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教育技术异化的现象产生也有其必然性,其原因不仅仅在于技术本身,其根源与技术的教育价值主体有关,技术共同体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失当直接导致教育技术异化。
(一)技术共同体及分类
根据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对共同体的定义“忠诚的关系和稳定的社会结构”,“共同体”被认为特别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以及个体对共同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2]。技术由人类创造出来用于认识与改造自然世界,技术共同体可以理解为致力于有关技术的行为活动而形成的稳定的人群。教育的技术共同体是指教育领域中的技术共同体,旨在教育中创造与应用技术的相对稳定的人员结构。根据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教育中人群的类型,可以将技术在教育中的共同体分为技术开发共同体、技术应用共同体和技术消费共同体。教师是这三种不同共同体的共有成员,在技术开发共同体中,虽然技术人员是主要的参与者与实践者,但是教育专家的参与直接保证了教育的技术产品的合理性。在技术应用共同体中,除了教师这一直接的技术使用者之外,还有教育决策者和教育管理者的选择与应用。而在技术消费共同体中,主要是学生与家长的价值选择。这些不同类型的技术共同体构成了教育技术价值中的主体要素,因而对教育技术异化的主体性根源的剖析也将以此展开。
技术共同体的人员构成图
(二)教育技术异化及其原因与根源
技术异化现象出现在教育的应用中,是由于教育技术异化的客体原因与主体根源共同造成的。教育技术异化的客体原因是由技术本身的属性所导致的,这是事物产生与消亡的必然规律。而导致技术异化的主体性根源在于技术中的“人”这一主体因素。教育中的各类人群如技术的开发者、技术的应用者与技术的消费者等构成了不同类型的技术共同体,技术共同体的理念与行为的失当导致了技术异化,并对教育效率与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1.教育技术异化及其后果
异化是指“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客体),而这个客体又成为一种外在的异己力量转过来反对自身”[3]。最早把异化纳入哲学研究范畴的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异化是指“人的创造物反过来奴役人,成了支配人的异己力量”[4]。由技术异化导致的后果,从自然层面上来说,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危机、人口膨胀等;从社会层面上来说,带来了军事技术化的威胁,如核战争等,甚至未来是否会出现技术统治的局面;从人本层面上说,技术异化导致人的伦理判断,如克隆技术的诞生对人伦的考验,人类逐渐生活在技术造成的虚拟空间内,不能自拔。教育技术异化是技术对教育的负价值,是指技术之于教育的负面价值。技术异化在教育领域中的后果同样值得关注,教育的技术产品不符合实际教育教学需要,教师不能合理地选择或使用教育技术产品,或者对技术产品的过分依赖,而脱离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样,对于学生而言,过分地依赖技术产品,只关注教育技术资源的某项功能,忽视其教育功能,沉迷于技术的虚拟空间,不能让技术为教育所用等,这些现象让人们对技术的正面价值产生质疑。技术异化带来的后果让人们逐渐意识到必须找出这些问题的根源,并从根本上消解这些源头,特别是在教育领域中,充分发挥技术的正价值以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2.教育技术异化的客体原因与主体根源
教育技术异化是与教育的技术价值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技术异化可以理解为技术反作用于主体,或技术支配主体。那么解读教育技术异化这一概念时,必须首先厘清谁是主体、谁是客体的问题。根据王玉樑的“效应说”:“凡是客体对主体产生效益、效果、效应,就有价值。产生积极的效益、效果、效应是正价值,产生消极的效益、效果、效应是负价值”[5]。技术首先作为人类创造并用来认识与改造自然的工具、手段或方法,技术异化反映的是技术对人的负面价值。因此人毫无疑问作为技术异化中的主体因素,而技术则作为客体因素。同样在对教育领域中技术价值的考察中,教育中的人(包括教师、学生、教学管理者、家长等)显然是处于主体性的地位,而技术本身的产生与衰减的规律是其客观因素,因而技术本身为其自身的客体。
教育技术异化的客体性原因在于技术自身的自然属性及其客观因素。技术没有永恒的能量,技术的发展有其从产生到成熟到衰减过程的规律。如许良提出的技术发展的累积模式[6];陈昌曙也曾提出技术的S形生命周期曲线,即技术的演化必将经历一个从开始孕育到快速发展到成熟完善到稳定并趋于退化这四个阶段的生命周期[7]。同时技术以其革新和颠覆性的力量否定旧的技术而获得进步,技术的内耗与其说是一种退化,不如说是一种悲观的进步。教育技术异化其客观性的原因就表现为教育技术的退化与更新。但是,如果仅仅从技术的自然属性、自然结构与功能去理解技术异化的原因,显然是片面的,而且就其根源来说是站不住脚,技术异化的根源在于其主体性的根源,即人的价值判断,如果离开人这个主体来判断客体的价值,那么技术异化也就不存在了。教育技术异化同样如此,教育领域中的人必然是技术异化的主体性根源。
技术异化的主体性根源就在于技术创造主体、技术应用主体和技术消费主体失当的价值观和行为,也就是说,教育技术异化的主体性根源在于教育中的人的理念与行为的不得当。教育中的人的构成很复杂,包括教师、学生、家长、教育管理者和教育专家等,他们构成了教育的技术创造主体、教育的技术应用主体和教育的技术消费主体,这些主体对于技术的理解和掌控都将影响技术之于教育的价值。如教师的技术价值观与教育观不合理、教育技术能力欠缺,学生对技术的过分依赖,家长对技术教育价值的辨析能力较弱与理解误区,参与教育决策和管理的专家和管理者对技术的消极态度等,都将造成教育技术的异化现象。而这些主体性的根源绝不是一朝一夕即能消解的。教育的技术主体对于技术的理性思考与正确的行为方式需要通过较长时间的教育技术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不断体验才能获得改善。教育中的人群种类较多,层次不均,有必要建立教育的技术共同体致力于提升教育中技术的正面形象,发挥技术在教育中的正价值,共同营造技术改进教育教学的良好局面。
二、技术共同体视角下教育技术异化的主体性根源
根据对技术应用于教育中的不同人群的分类,技术开发共同体、技术应用共同体与技术消费共同体的不同理念与行为的失当导致了教育技术异化,这是教育技术异化的主体性根源。分析这些主体性根源的产生及其后果,以便找到消解主体性根源的途径与策略。
(一)技术开发共同体技术与教育价值观的失当
教育技术开发共同体承担着教育的技术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任务,其成员包括技术人员、教育专家和教师。技术开发共同体首先要根据教育需求进行技术的创造,同时在教育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不断修正技术的错误与局限。技术开发共同体的技术发明与创造是基于一定认知基础上,将自身的价值理解直接体现在技术制品上。因此,技术开发共同体所具备的共同价值取向和能力结构直接体现在教育的技术产品上,技术开发共同体的对技术与教育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评价对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具有重要影响。正确的认识与合理的价值观能够有助于技术价值的合理负载于教育中,而对技术与教育的认识局限与失当的价值观将直接导致教育的技术制品的无效性。
技术开发共同体的技术价值观的失当是导致教育技术异化的主体性根源之一。这种狭隘的技术价值观将技术本身的自然属性与功能视为技术价值负荷的重要,甚至唯一标识。仅仅依据技术是否负荷自然科学规律而对技术进行价值判断,没有将技术人本性、技术的教育性特征作为技术产品制作的标准。技术开发首先要考虑到技术的人本性。教育技术产品必须从教育者的需求出发,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而一味地追求技术带来的视觉冲击、功能影响,不能从教育对象的需求出发,没有结合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进行的技术研发必将导致教育技术异化。如对教育工具软件的跟风追求,在画面、声音、特效等方面设计技术元素较多的课件,这种做法往往适得其反,学生可能更加关注的是课件的视觉表现,而不能集中精力认知教学内容,达不到课堂需要的理想教学效果。作为技术的开发主体可能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却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技术开发共同体的构成不仅包括技术专业人员,还必须包括教育专家。正确的技术与合理教育价值观的有效结合才能创造出有效的教育技术产品。只有理解了技术的教育内涵、目标与内容才能更好地创造教育技术产品。黑板与屏幕并不是互相对立的两种技术,各自的教育功能和意义不同是二者表面的区别。是不是一定要制作课件,而抛弃黑板,显然不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合理恰当地使用黑板或屏幕都能够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仅仅将眼光局限于技术本身,而忽视其他技术工具的教育功能,作为教育的技术开发共同体不仅仅要致力于教育的技术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还要对教育工具与媒介进行教育功能与方法的有效开发。
(二)技术应用共同体技术素养的不足
教育的技术应用共同体是技术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实施者与执行者,包括教育决策者、管理者、教师。显然,合理的教育技术应用将有利于技术之于教育的正价值的转化,而不合理的误用将导致技术价值的负向实现。教育技术应用共同体在对教育与技术的有效结合、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等认识方面存在的偏差,以及教育技术应用共同体对技术的应用技能较差等,即技术素养方面的缺失,造成教育的技术异化问题。技术转向的力量渗透至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在课堂之外也能领教到技术带来的教育便利。而在课堂上,教师能否正确使用技术和方法,在恰当的时机和场合有效地将技术运用到授课内容中,真正发挥技术辅助教育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这关系到技术之于教育的价值体现。
在政策支持下,目前基础教育学校的教育技术资源配置已经基本能达到师生的教与学的需求,甚至一些学校已经配备了高端的技术设备,如电子白板的普及等。这些资源如何充分利用,甚至大量高科技产品的闲置问题在今天仍然存在。目前在各省市开展的“教育现代化”学校创建过程中,这些技术设备的存在仅仅是某项指标的体现,已然成为获得高分的保障。然而在应用层面,技术的实际利用率和真正的课堂教学效果如何,没有指标考证,也无人问津。事实上,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已日益加快,先进技术不能运用到真正的教育教学中,只能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教育技术应用共同体在技术的使用技能上缺乏有效的、全面的培训和推进,同时在观念上仍然不能摆脱技术工具的辅助作用这一认识。尽管目前面向全国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已然展开,但是要想转变教师的教育技术观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教育的技术应用共同体不仅仅是教师这一群体,还包括教育的决策者和管理者。他们对于技术的教育价值和应用价值的充分认识和理解,对技术得以负荷教育正价值起到决定性作用。自上而下的对技术应用共同体进行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技能的培训显得尤其必要。
(三)技术消费共同体认知解读与价值判断的偏差
消费活动是一种利用技术产品的功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过程,也是技术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在教育领域中,所有消费教育的技术产品的消费者构成了教育的技术消费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主要包括教师、学生,还包括家长。可以说,技术消费共同体对技术产品的认知性解读与价值性判断将直接决定技术教育价值的正负转向。
首先由于对教育技术产品认知的“缺位”导致了技术消费的不合理带来教育的技术异化。在技术开发与应用过程中顺利通过检测之后,作为技术消费共同体能否合理定位自己的教育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技术产品,是一个技术产品生命力的体现。往往这种合理的认知自身教育需求的能力缺乏导致了误用或滥用教育技术产品,从而否定了技术的教育价值。其次对技术认知的“越位”也将出现技术异化的现象。消费共同体盲目信任技术产品,认为存在即合理,对所有技术产品都包容,不断放大技术的教育功能,甚至取代一些所谓传统的技术或手段。这两种对技术的认知是技术异化的重要主体性根源。同时技术消费共同体对教育的技术产品的价值性判断也将导致技术异化。技术消费共同体中的教育决策者和管理者缺乏理性判断能力,包容地对待所有技术制品,必将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增加教学的负担。对于技术消费共同体中缺乏正确教育价值观的学生或家长而言,对技术产品过度消费,甚至沉迷于技术的虚拟世界,而忽视作为人这个主体的重要角色的作用。盲目追求技术的表征,不注重教育内容的适度。这不但不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便利,更是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技术消费共同体对技术产品的认知和价值判断将直接决定技术的教育价值取向,在对技术盲目的信赖与依赖中,教育中技术活动的直接对象——学生,将受到身心的双重创伤。
三、技术共同体视角下教育技术异化的消解
教育决策者、教育管理者、教育专家、技术人员、教师、学生和家长等所有可能参与到教育活动的“人”这一主体,共同构成了教育的技术开发共同体、技术应用共同体和技术消费共同体。教师是技术共同体中的核心因素,教师既是技术开发共同体中的一员,也是技术应用共同体的核心成员,同时也是技术消费共同体的主要决策者。教育活动的“人”构成了教育的不同技术共同体,他们对技术的认知理性、价值判断等构成了技术异化的主体性根源。教育技术异化的消解也必然得从主体性源头入手,对共同体共有的价值理念与判断进行引导,帮助技术开发共同体树立合理的价值观、技术应用共同体提升技术素养、技术消费共同体培养合理的消费观,建立有效的不同技术共同体互动的机制,从而实现技术之于教育的正价值。
(一)技术开发共同体合理价值观的树立
技术开发共同体的技术与教育价值观的失当是导致教育中技术异化的主体性根源之一。因而消解这种失当的意识与行为,技术开发共同体要树立合理的价值观。具体而言,对于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技术共同体应当具备合理的教育观与技术观。合理的教育观应当遵从教育规律,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促进教学效率,达成最优的教学效果。而合理的技术观,则应当看到技术的价值负荷,技术的合理性是处理人与技术关系的最佳方式,从而达到避免出现技术异化现象的目的。
教育的技术开发共同体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育的技术产品设计如同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设计教育游戏软件时,往往在界面的设计和功能的交互上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但是在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切合度上还需要紧密联系实际教学需要。同时技术开发共同体还应当认识到技术的价值负荷,形成合理的技术观。技术同时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任何割裂这种双重属性的认识都是狭隘的,应该看到技术具有自身的本质属性,同时也具备技术理性。教育的技术产品是一种技术产品,因此它就具备这样的双重属性。教育的技术产品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技术的价值体现一定程度上体现在技术开发共同体的正确技术价值观。因此技术开发共同体必须具备正确的技术价值观,认识到技术媒介与技术人性的双重涵义,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技术正价值。具体而言,应该认识到技术的产生源自学习者的需要,而技术的价值也存在时效性,技术异化的产生不能仅仅把责任归结到技术的应用共同体或是消费共同体身上,在技术开发的源头上,应当把握技术应用的正确方向,为教学效率的提高与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最好的技术支撑。
(二)技术应用共同体技术素养的提升
技术主体的良好技术素养是技术价值正向实现的直接体现。对于一个较好的技术产品,要发挥其教育价值,技术应用共同体必须具备良好的技术素养,“用好”技术产品,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解教育技术异化。技术素养包括理解技术的能力,使用技术的能力,管理技术的能力和参与技术活动。教育领域的技术素养是指技术应用共同体能够正确使用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解读技术产品所传达的教育信息的能力,善用技术产品于适当教育场合的能力。技术应用共同体的技术素养首先体现在能够正确使用技术进行教育教学。作为技术应用共同体必须进行熟练操作的培训才能熟练运用某种技术到教育教学中,基本的技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有助于技术共同体认识到技术产品的产生机制与原理。同时,还应当认识到,技术应用共同体必须具备对技术产品所承载的信息进行解读的能力。对技术产品的信息进行解读是对技术的教育价值的判断过程,这就要求技术应用共同体在掌握一定的技术原理的基础上,具备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理解某种技术的教育价值。在这种解读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技术应用共同体对技术开发共同体的产品设计进行解析,另一方面还需要技术应用共同体面向技术消费共同体进行重新建构,以便技术消费共同体的认知。技术应用共同体还需具备善用技术产品的能力。“会用”,不等于能“用好”。对技术产品的“善用”,需要考虑技术产品本身特定的适用场合,还要激发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三)技术消费共同体合理消费观的培养
技术消费共同体对技术产品认知与教育价值观的偏差,导致了教育技术异化。要从根本上消解这一根源,具体而言,在众多的教育技术产品中,如何选择适合的技术产品,以体现技术应用教育的正面价值,技术消费共同体合理消费观的提升很有必要。
进入现代以来,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物质资源丰富,信息共享与交流更加畅通与频繁。受到西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思潮的影响,消费社会、消费文化以及后现代主义的理论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詹姆逊、费瑟斯通、鲍德里亚等学者们提出了后现代的消费社会与消费文化的理论,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现代消费社会图景。“生产能力相对于适度与节俭的传统生活方式而过剩,为了生产方式自身的生产与再生产,社会就要不断地刺激消费,使大规模消费成为社会的基本生活方式”。[8]教育领域中的技术产品同样出现了大规模的生产现象,针对不同学习对象、不同学习需求的教育技术产品充斥着整个教育市场。而这些技术产品是否真正适合学习者的学习需求,需要技术消费共同体具有合理的消费观。不能仅仅为表面的现象或产品呈现形式所迷惑,或为消费文化与“人云亦云”所带动而盲目选择技术产品,而应当认识到技术的教育价值与教育功能,从实际需要出发,选择适合的技术产品,并考察在使用过程中技术产品的实际教育效果,其效用如何等问题,以真正能够实现教育的技术产品的最终价值为消费依据。
(四)技术开发共同体、技术应用共同体与技术消费共同体互动机制的建立
在教育的技术应用中,教育中的各类人群构成了不同的技术共同体,这些技术共同体的主体性决定了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性与否,因此其必然是导致技术异化的主体性根源。尽管技术开发共同体、技术应用共同体与技术消费共同体在各自参与教育活动的时空上,处于互相分离的状态。每一种类型的技术共同体承担的任务与教学任务等有所不同,因而在理念与行为决策偏差上需要不同程度的纠正,但是作为构成整个教育中的主体部分,技术开发共同体、技术应用共同体与技术消费共同体,为了更好地达到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应当有意识的互相了解、沟通,认识到技术产品生成与应用的各个环节,形成有效的衔接,从而形成一致意见,充分发挥技术的教育优势。
教育的技术产品作为教育信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传播媒介,是技术开发共同体、技术应用共同体与技术消费共同体对教育信息进行建构和解构的载体。围绕共同的教学目标,技术开发共同体首先需要解构教学内容,再将之有效地建构成为技术产品。对于技术应用共同体来说则需要解构技术产品,充分挖掘与发挥技术产品有效的教育价值,以建构成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应用,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达到教学的课堂教学效果。技术消费共同体则侧重于解构技术产品的教育价值上。因此不论是在哪个教育技术产品的建构与解构环节中,技术开发共同体、技术应用共同体与技术消费共同体需要认识到技术产品发生与应用的各个环节。技术开发共同体有必要向技术应用共同与技术消费共同体解释技术产品产生的机制;技术应用共同体则有必要向技术开发共同体提供教育需求,向技术消费共同体提供应用上的操作策略;而技术消费共同体则要将教育需求有效地传达给技术开发共同体,向技术应用共同体寻求必要的帮助。在技术开发共同体、技术应用共同体与技术消费共同体之间形成互动的长效机制,这样才能有效发挥教育技术产品的教育功能与价值。
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效能如何,与技术开发共同体、技术应用共同体与技术消费共同体的意识与行为有直接的联系,因而在教育中技术异化现象的出现有其必然性。教育技术异化的产生有其客体原因与主体性根源,技术之于教育的价值取向取决于教育中的人这个主体,因此教育技术异化其根源主要归结于教育的技术共同体。教育中的技术开发共同体、技术应用共同体和技术消费共同体,其失当导致了教育技术异化,而要从根本上消除教育技术异化,应该关注不同技术共同体的合理价值观的树立、技术素养的提升以及合理消费观的培养,同时建立不同技术共同体有效的互动机制,以真正发挥技术的有效教育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