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急危重病人的应用分析论文_易昊,邓红颖通讯作者

(湖南省人民医院小儿外科 湖南长沙 410005)

摘要:目的 解析经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在急危重患者临床治疗期间的应用效果,验证其可行性。方法 选择2015年8月~2017年1我院收诊的36例急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插管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20例)与对照组(1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手段,对两组患者一次插管成功率、并发生出现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5.0%,与对照组56.25%相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各类并发生出现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可以使急危重症患者一次插管成功率显著提升,缓解患者痛苦感的同时,有效防治了有关并发症,对临床治疗效果能够起到优化作用,值得在危急重患者临床治疗期间普及与推广。

关键词:经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急危重患者;并发症;可行性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实质上就是经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进入中心静脉导管[1]。和深静脉穿刺技术相比较,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在临床治疗期间的应用操作程序简易、安全性高,导管存留时间相对较长,对个体生活质量没有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急危重患者病情复杂,极易恶化,需长时间住院接受治疗,静脉注射是极为普遍的干预行为,频频穿刺也在所难免,在这种情景下医护人员工作压力不断增加。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在急危重患者临床治疗期间的应用,符合临床输液治疗的需求,本文对这一置管方式的应用要点与可行性进行解析,现做出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7年1我院收诊的36例急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按照插管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20例)与对照组(16例)。观察组中男11例,女8例;年龄21~73岁,平均年龄(53.2±6.78),对照组中男9例,女7例;年龄23~71岁,平均年龄(54.9±6.24)岁。两组产妇在一般资料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内容与目的均有所了解,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 常规静脉留置,同时进行了深静脉留置。

观察组  应用了经外周中心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办法。具体流程可以做出如下概述:①正确选择静脉。具体是在穿刺点位置明确的基础上,对穿刺周围的皮肤表面进行消毒处理,消毒范围:直径(d)>20cm;②度量静脉长度。把患者需要穿刺端的手臂水平外展90°,度量自穿刺点到腋下右锁骨头向下至第三肋间距离,患者头部稍微向穿刺端倾斜,最好使低头幅度最大化,促使下颌能够顶住同侧肩;③穿刺置管。操作者右手拿着穿刺针,使其和皮肤表层夹角15~20°,继而进行穿刺,发现有回血生成以后,立即用左手中指按压穿刺点以防血液渗出。食指与拇指把持穿刺针外鞘管,使其方位稳固化,缓慢把针芯拔出。把留置管穿插到度量长度,插管过程中外套管自行掉落;④拔出外鞘管,将其结构完整性断裂,把置管整改到最佳的刻度值;⑤冲洗导管。具体是用稀释的肝素盐水注射器先把回血抽出,继而冲洗管腔,合理固定并按压局部皮肤15min左右,借此方式实现降低出血量的目标。上述整个过程中均要严格遵照无菌操作规则,操作行为要轻缓柔和,切忌强制进行。

1.3评价指标

对两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情况与患者各类并发症出现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中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表示计量资料,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卡方(X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若P<0.05,则认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情况比较

观察组20例患者中,一次置管失败1例,一次置管成功19例,成功率为95.0%;对照组16例患者中,一次置管失败7例,一次置管成功9例,成功率为56.25%.可见,两组患者在一次置管成功率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568,P<0.05)。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出现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各类并发生出现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详见下表。

3.讨论

急危重患者病情复杂且多变,需长时期进行脱水治疗,脱水药物会对血管与部分组织活性产生影响,并且可能会使患者产生剧烈的疼痛感[2]。为了达到减轻患者痛楚,并降低各类并发症出现概率,可以行导管留置治疗方法。

经由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不容易掉落,道光也液体流动速度不受患者体位主客观因素的干扰,这就有效的规避了刺激性药物对静脉血管的干扰与破坏程度。这一导管置入方式在血样收集环节也有所应用,个体年龄不会对导管置入效果产生影响,推荐时间为1年[3]。操作流程相对简单,护士可在患者治疗床边进行插管,和其他中心静脉导管相比较,并发症发生率相对低,缓解了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有1例患者一次置管失败,可能是因为患者血管条件相对较差,或者是操作人员技术不规范导致的。精确的选择血管,不断提升穿刺技能水平,同时对患者及家属阐明置管失败概率是必要的,这是降低医患纠纷事件发生率的有效办法。

总之,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可以使急危重症患者一次插管成功率显著提升,缓解患者痛苦感的同时,有效防治了有关并发症,对临床治疗效果能够起到优化作用,值得在危急重患者临床治疗期间普及与推广。

参考文献

[1]林群,吴达娟,胡桂芳,贾莉.血液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17):3982-3984.

[2]孟月燕,王鲁杰,胥桂英,樊庆静,王宝中.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18):4211-4213.

[3]韩建敏,王桂荣,刘秀英,王启梅,蔡璐.品管圈对降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患者感染的效果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01):218-220.

论文作者:易昊,邓红颖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2

标签:;  ;  ;  ;  ;  ;  ;  ;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急危重病人的应用分析论文_易昊,邓红颖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