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业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摘要: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丰富的土地资源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和食品安全做出突出贡献,同时也引领者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方向,但由于土地经营粗放,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导致黑龙江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面临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土地资源遭到破坏、乱占滥用耕地等诸多问题。本文探讨如何增强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对保障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黑龙江;土地可持续发展;发展对策
前言
随着全球人口膨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达成共识的发展理念,而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必然要素之一,土地可持续利用也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省土地资源丰富,包涵加格达奇和松岭区在内,全省土地总面积47.3万平方公里,位居全国6位,仅次于四川、青海、内蒙古、西藏、新疆,居全国第6位。黑龙江省耕地面积、林地面积均居全国首位,人均耕地4.8亩,高出全国人均耕地的1.9倍;人均林地9.75亩,高出全国人均林地面积占有量的2.4倍。黑龙江省平原较多,地势平坦,耕地质量较好,耕地、林地、牧草地分布相对集中,后备土地资源较多,目前,黑龙江全省共仍有可垦荒原2153.4万亩,占全国同类土地面积的11.6%,黑龙江省地大物博,丰富的土地资源为黑龙江省推进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工业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支撑。但由于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片面的注重经济增长速度的提升,粗放的发展模式,导致黑龙江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问题。随着黑龙江省“两江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及“八大工程、十大经济区”发展略施的实施,黑龙江省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解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强劲需求、保障粮食安全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增强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是当前黑龙江省所面临的艰巨任务。
1.各类土地利用现状
(1)耕地面积为1191.72万公顷,黑龙江耕地面积位居全国首位,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4。受水资源分部影响,耕地资源中,以旱田为主,分布在全省各地,旱田面积达到1076.31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90.9%;其次为水田,分布在松花江、嫩江、黑龙江等水系周边,水田总面积93.53万公顷,占7.9%,全省耕地面积中约1116.90万亩(74.46万公顷)耕地为不稳定耕地,抵抗旱、涝、霜冻等自然灾害能力弱,扣除这部分耕地,全省有效耕地面积为16634.7万亩(1108.98万公顷)。
(2)黑龙江林业资源丰富,是全国最大的林业省份之一和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主要以天然林源为主,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及完达山,林地面积为2425.36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51.3%。黑龙江林业经营总面积3175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3,森林覆盖率达43.6%。其中有林地面积2200.23万公顷、灌木林地80.52万公顷、疏林地40.19万公顷,、未成林造林地61.58万公顷、迹地40.78万公顷、苗圃2.06万公顷。
(3)牧草地面积为238.02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5.0%。其中天然牧草地234.83万公顷,占牧草地面积的98.7%;改良草地1.47万公顷,占0.6%;人工草地1.72万公顷,占0.7%。
(4)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112.84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4%。其中,城镇用地20.76万公顷,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18.4%;农村居民点用地75.55万公顷,占67.0%;独立工矿用地11.82万公顷,占10.5%;特殊用地4.71万公顷,占4.2%。
(5)交通用地。面积为45.98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0%。其中铁路用地4.57万公顷,占交通用地的10.0%;公路用地5.63万公顷,占12.2%;农村道路用地35.69万公顷,占77.6%;其他用地0.09万公项,占0.2%。
(6)水域面积为242.23万公项,占全省土地面积的5.1%。其中河流水面48.39万公顷,占水域面积的20.0%;湖泊水面20.29万公顷,占8.4%;水库塘坝水面40.29万公顷,占16.6%;苇地25.95万公顷,占10.7%;滩涂73.29万公顷,占30.3%;沟渠及水工建筑物用地34.02万公顷,占14.0%。
(7)未利用土地。面积为476.56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0.1%。其中荒草地227.19万公顷,占未利用土地的47.7%;沼泽地233.05万公顷,占48.9%;盐碱地1.74万公顷,占0.4%;沙地0.56万公顷,占0.l%;裸岩石砾地2.82万公顷,占0.6%;其他11.20万公顷,占2.3%。
2.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2.1土地资源丰富,但土地生产效率较低
如上文所述,黑龙江省幅员面积辽阔,全省土地总面积位居全国第六位,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四川等地,但黑龙江省地势较为平坦,耕地资源丰富且耕地质量较好,人均耕地4.8亩,高出全国人均耕地水平的1.9倍;人均林地也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2-1),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木材生产基地。但受制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影响,黑龙江农业生产气候条件较差,全年有效积温低、年降水量较少,且年际间分布不均,容易造成春季“卡脖”旱,无霜期较短,容易形成农作物霜冻灾害,加上规模经营程度有待提高,生产方式较为粗放,导致土地的整体生产效率较低,在全国属于低产区。林地、牧草地生产水平也不高。林分质量低,可采资源少。天然草场沙化、盐碱化严重,产草量和载畜量水平较低。
表2-1 黑龙江省2008年-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亩
Table 2-1 2008-2012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rural residents per capita land resources footprint/mu
2.2资源分布相对集中,但资源整合力度不足
黑龙江省耕地资源大多分布在地势较为平坦的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分布在两大平原的耕地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近4/5,耕地资源相对集中连片,适于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大面积机械化作业。林地资源主要以天然林源为主,分部也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完达山、长白山脉、张广才岭、老爷岭和大小兴安岭山区,相对集中分部的林业资源占全省林地面积的4/5。黑龙江的牧草地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这部分牧草地资源占全省牧草地面积的3/4。尤其是位于大庆市、齐齐哈尔市等松嫩平原西部城市地区的草场是全国三大优质草场之一,也是黑龙江畜牧业发展重要地区,虽然全省耕地、林业、牧草地资源较为丰富,但是区域间资源的有效整合力度不组,互相间匹配不合理,综合起来不协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2.3土地自然肥力较高,但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黑龙江省被誉为“靠得住、调得动的中华大粮仓”不仅仅是因为黑龙江省耕地资源丰富,更因为黑龙江省位于世界三大黑带上,土质肥沃,自然肥力较高。耕地土壤类型以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等优质土壤为主,优质耕地资源占全省耕地资源的2/3。但由于黑龙江过去的耕地利用过程中,过渡追求粮食产量和经济效益,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导致耕地资源污染和破坏问题严重,土壤板结和荒漠化问题日益加剧。持续多年的索取多、投入少土地利用中模式,致使土地质量逐年下降,地力下降,有机质含量减少。
2.4可开垦后备用地较多,但开发利用难度越来越大
如前文所述,目前,黑龙江全省共仍有可垦荒原2153.4万亩,占全国可开垦后备耕地总面的1/10以上,可开垦后备用地面积居全国第2位,仅次于新疆。但黑龙江省的黑龙江可开垦后备用地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以南地区、三江平原东部,可开垦后备用地地势平坦,分布相对集中开垦后适宜大面积耕种。虽然黑龙江省可开垦后备用地资源较为丰富,地势较为平坦,但经过见过以来的历次开垦,目前所剩的可开垦后备用地大多为三、四类荒原,需配套修建大量水利工程和基础设施后方可进行开发,同时,随着可开垦后备越来越少,开发利用难度越来越大。
3.黑龙江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建议
3.1 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力度,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3.1.1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力度
作为农业大省,耕地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组成部分,而基本农田保护是耕地保护的重中之重,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保证。基本农田保护是保障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根本保障它既是黑龙江省未来人口生存需求的保障。将现有质量较好,配套实施完善的耕地、正在改造或列入改造计划的中低产田;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确定的特色农产品、经济作物生产基地和粮食作物高产、稳定农田示范田;城市和工矿区蔬菜生产基地;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等耕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同时,要坚决杜绝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利益,出现“划远不划近,划劣不划优”的现象,严禁把交通沿线和城市近郊等公共实施附近的优质、高产和稳定的耕地变向化作开发用地。二是因发展全局需求确需对部分基本农田进行征用,要对被征用基本农田实行最高限额补偿被征用基本农田进行非农建设的,必须缴纳高于占用其他耕地 40%的耕地开垦费,通过建立高额补偿机制,来确实保护基本农田。
3.1.2 加大耕地质量保护力度
黑龙江省历经历次土地开垦以来和改革开放后的粗放发展,长期的索取多、投入少的生产方式,导致近年来黑龙江耕地资源质量持续下降,要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黑龙江省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任务,而耕地土壤质量是决定耕地产出的首先因素,因此,黑龙江省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全面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工作。一是“偿还”过去索取多、投入少农业生产模式所欠“债务”,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为解决水资源匮乏问题,注重发展节水灌溉,其次,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大力推进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发展,只用保障农民利益不降低的前提下,才能缓解农民大量施用化肥农药追求效益与耕地资源保护的矛盾。二是保持土地肥力,实施沃土工程,大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降低化肥使用量,促进土壤对有益物质的吸收,提高土壤的自净能力。三是合理耕作、轮作。避免单一的耕作制度,深翻改土和垄作,实行轮作换茬。四是改造中低产田。以提高地力、增加粮食产量为目标;以完善现有农田基本设施和新建工程为手段;以治理干旱、渍涝、水土流失的中低产田为重点,实行综合治理。
3.2大力开展土地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
首先,转变现有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在坡耕地地区,推广以“三耙一松”为主水土保持耕作方式。其次,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原则上大于 15°的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同时,对于近年来,为追求经济效益大量“旱改水”工程,根据实际情况,恢复旱田耕作方式。最后,大力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工程,同时提高水土保持林种植面积,加强林区、牧场资源改造,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在黑龙江省西部等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建立以网、带、片相结合的水土保持林体系。此外,还应加强工业“三废”污染的防治,加大法律强制度,严格控制“三废”的排放。
3.3优化用地结构,发挥土地最大效益
3.3.1 工业用地的调整
首先,对于一些区位条件较好且收益高的土地上布局的经济效益较低的企业,尤其是污染比较严重的工业企业,逐步将其搬出原址,腾出土地,发展土地利用集约水平和土地利用效益较高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其次,在不影响工业发展的前提下,尽量缩减工业用地的比例,适当扩大城市道路、交通、绿化等城市基础设施用地比例,对于那些占地多,建筑密度低的单位,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军事设施、大型运动场等,均应布局在城市边缘地带,用地少、支付地租能力强的商业、服务业和金融业等应集中在中央商务区。
3.3.2 旧城改造应与新区建设相结合,
理开发利用土地,促进城镇建设由外延扩展向内涵集约的发展转变旧城改造,应从城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同工业布局的调整和技术改造相结合,改善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对人口过分密集的地区,应积极进行用地调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住宅小区应集中建设,迁往环境优美地段,改变其分散杂居的局面。
3.3.3提高城市土地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水平
高层建筑物,特别是临街、城市中心区位、繁华地带的高层建筑物,应实施功能分流;工业用地立体化,可将平面的厂房在垂直方向上叠加,形成工业大厦或工业综合体。开发地下交通网,包括地铁、地下隧道、地下步行街等;开发地下停车场、地下商场等。
3.3.4 优化农村建设用地,加大村庄整治力度
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按照统一集中、方便生产和生活的原则,建设农村居民点,实施“撤、并”政策,逐步将农民住宅向村镇中心集中,农户承包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乡镇企业向城市工业园区靠拢,农业向生态园集中。在农民搬迁过程中的同时,应加大对原有村庄的的整治力度,避免“空心村”和“晒地皮”等土地资源浪费现象的出现,影响土地的集约利用。
3.4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土地利用宏观调控机制
首先要加强规划管理,按规划要求安排各项土地。利用规划宏观控制作用引导城镇建设,切实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其次,改进和加强用地计划管理。各地要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用地目标,编制中期和年度计划,按用地计划审批用地,做到有计划用地。三是加强实施规划的监督管理力度,严厉打击违反规划行为。四是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把各项指标落到实处。最后,搞好规划修编工作,结合实施中存在问题和黑龙江省实际情况,及时修改规划,重新核定各项用地指标。
参考文献:
[1]杨庆媛,王兆林,鲁春阳等.生态足迹研究方法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中应用——以重庆市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9(8):134-138.
[2]吴荣涛,蔡慧敏.河南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路径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07,(3):77-81.
[3]张健,濮励杰.中国中部典型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以安徽省滁州市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5):16-22.
[4]白瑞娜,谢世友,赵昆昆等.区域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84-85.
[5]刘志玲,李江风,郑丹丹等.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以广西平乐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5.
[6]陈彩燕,刘学录.基于土地利用效益的甘肃省河西少数民族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以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为例[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3,48(5):120-125.
[7]吴壮金,周兴,毛蒋兴等.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潜力评价研究——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88-90.
[8]栾乔林,王芳,黄朝明等.海南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8):76-78.
[9]王勇.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18):71-72.
论文作者:王丽丹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2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8
标签:耕地论文; 黑龙江省论文; 万公顷论文; 土地资源论文; 土地论文; 黑龙江论文; 牧草地论文; 《基层建设》2015年2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