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工业系统_社会资源论文

可持续工业系统_社会资源论文

持续发展的产业系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持续发展论文,产业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持续发展是对传统“发展”观念的更新和发展。它的有力的支撑系统是产业系统。在新的发展观面前,传统产业分类体系(系统)必然要进行修正。

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为全球所关注。1980年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WCS)中明确提出了持续发展的概念。1987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UNCED )在向联合国提交的“我们的共同未来”的报告中,也给出了“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的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的明晰而简洁的定义。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由183个国家和70 多个国际组织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通过的一系列决议和文件,特别是21 世纪议程,第一次将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

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达到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和谐进化与发展。因此要求组织多学科、多部门、多专业的综合研究,揭示这一复杂系统内部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之间、整体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机制,促进大系统内部的整合,提高系统整体的功能。而要有效地实现大系统的整合关键是要寻找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整合点。产业系统正是上述三大系统的基本整合点。持续发展能否胜利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系统的合理性和完善性。正如《中国21世纪议程》所强调的产业部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它所制订的发展规划是实现国家总体战略目标的核心。但是,传统的产业分类体系,受时代的局限性不可能有效地贯彻持续发展的思想,若在新的发展观之下,仍沿用传统的产业分类体系,必然在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一系列问题,影响持续发展的进程,因此对传统的产业分类体系必须进行修正。

1 传统产业分类体系的检讨

产业分类或产业系统,世界上已有多种见解:马克思的两大部类产业系统;克拉克(G.G.Clark)三次产业分类法; 标准产业分类法等等。但前两者使用最为广泛,前者曾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经典”,后者为资本主义世界所普遍采用,目前随着这种“制度”对立的融合和解体,三次产业分类法为世界各国所普遍使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社会产品的实现和再生产的延续时所作的对产业体系的分解,其分类是以社会劳动的产品性质为标志的,因为现实的产品按其作用无非有两种,一类是为满足生产消费需要的生产资料;一类是为满足个人消费需要的消费资料。于是根据产品的这一用途性质,整个产业体系就被分解为两大部分:生产生产资料的产业,又称为第一部类;生产消费资料的产业,称为第二部类。马克思的产业分类系统,排斥了非物质生产部门,即使在经济系统内部也没有穷尽所有“产业”。马克思把“满足需要”作为社会系统与经济系统的交叉点,很明显这个交叉点不止一个。马克思更没有把产业分类延伸到自然界。

1940年,克拉克(G.G.Clark )发表了名著《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在此书中克拉克总结了当时澳大利亚的一些经济学家所使用类似分类法,提出以经济活动与消费者的关系作为产业分类的标准,根据这样一个标准,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次产业(Primary industry)、第二次产业( Secondary

industry )和第三次产业( Tertiaryindustry),并研究了这三次产业间关系即此一层次产业结构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规律。

根据经济活动与自然界的关系作为产业分类标准,一般地说,第一次产业为广义的农业,它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狩猎业,很明显这一产业是取自于自然的产业;第二次产业为广义的制造业或称为工业,它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煤、机电等工业部门,这一产业是对取自于自然的产品进一步加工的产业;第三次产业为广义的服务业,包括商业、金融及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及其他公益事业等,这一产业被解释为繁衍于有形物质财富生产活动之上的无形财富的生产部门。

三次产业分类法,虽把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联系了起来,但仅强调经济系统“掠取”资源的简单的功利关系,而且对社会系统来说并没有多少涉及。

上述两种产业分类体系存在明显缺陷:⑴把产业系统封闭在经济系统内,很少考虑社会系统、自然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联系,即使有些方面考虑到了,也十分偏面。⑵由于强调经济系统,以产业发展作为经济系统增长的前提,必然导致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而忽视社会、经济、生态的综合发展,造成资源的掠夺式开采,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使得人类以满足需求为根本,社会道德下降和论丧,人性严重扭曲,人类文化遗产空前绝后的破坏。⑶由于这种划分以经济为根本,否定了文化价值对经济系统的作用,而且把文化与经济一样看待,使文化、精神之物商品化。因此,产业分类体系必须修正。

2 持续发展的产业系统

持续发展与传统的发展不同:⑴持续发展更强调“人性”,指出发展是围绕“人”的发展,发展是为了改善人性,从人为本。即要发展人的良知,充分使用和最大限度地开发人力资源、智力资源、社会资源等。要满足人的物质需求,更要注重人精神生活的满足和发展。⑵持续发展强调发展不仅仅是为当代人类提供巨大的物质财富和满足精神心理的要求,同时也应当为未来留下一个没有污染、没有公害、景观优美、生态健全以及有多种多样可供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环境。⑶持续发展更强调社会——经济——生态大系统内各子系统的整合性,以系统的发展水平做为效益的评价标准和尺度。持续发展将带来人类的文化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革命性变化,这种发展潮流将改变整个世界的面貌。

持续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人类对自然界的有效地、有益地开发活动。这种开发活动首先是文化系统运作的结果。多线进化论者.T.斯图尔德认为:“文化主要是作为对具体自然环境适应过程而发展起来的系统”〔1〕,另一方面,文化的产生也是人类有机体的需要、 经济活动的发展而产生的。但文化系统一旦形成又成为社会系统、经济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强有力的组织者,成为开发活动的“智能”系统。

这种“智能”系统,在定义“资源”这个概念时,由于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已使自然界、资源在不同的民族心中,产生了明显的差异。对于某一文化是重要的资源,对另一种文化可能是毫无价值。对采集者和猎人来说,一个地区的天然资源可能是野生桨果和大型动物;在同一环境中的农业群体可能把平坦肥沃的土地和长年不断的水源看作是最有价值的资源;工业社会则更珍惜石油、煤炭和地下矿物。即使在同一时期,草原民族、森林民族、农耕民族对自然资源也各抱已见。但三次产业分类只考虑到从自然界取得“资源”,并没有考虑这种差异的存在,更没有注意取得“资源”时各民族文化系统中人与自然界的伦理关系,因此以一种机械性的、唯物质性的分类抹杀了“人性”的东西。

从社会系统看,以满足人的需要为依据,人的需要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另一方面是精神、心理需要。这两种需要的满足,对一个健康的人是必需的。过分强调一方面都会产生失衡,使人的健康产生危机。生理需要的满足主要是通过物质手段实现的,而精神需要的满足就要靠文化了。因此,物质与文化人满足人的需要时,其功能不同,两者也根本不存在量的替代性。就是说,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并不能说物质就可以取代精神了,同样精神也不可能取代物质。三次产业分类并没有看到这一点性质之不同。把文化放在了第三产业之中,而且仅是第三产业的一部分,这种划分是不适合的。

就文化系统的作用而言,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文化对生态建设的作用日益为世人所重视。姜国说:“文化既是昨天的经济的结果,又是明天经济的杠杆”。〔2〕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个“文化力”的概念, 充分反映了文化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目前人类的环境问题,可以说是“文化污染”所造成的,要解决环境问题,必须重新审视调整人类的文化发展方向。

鉴于文化在开发活动中的独特功能,我们主张把文化单列为一个产业称为第一产业。因为他决定着我们对自然、经济、社会的态度,是发展的第一“智能”系统,他帮助我们怎样从自然界中取得“资源”,怎样与自然相处,怎样建立我们的经济,怎样让地球村民永远安宁和平衡。

作为文化产业,主要包括:科学技术、政治制度、法制制度、经济制度、宗教、教育、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思维模式、行为方式、文学艺术、知识等。文化产业的主要任务是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维系人类与自然界良好的整合关系。

作为持续发展的第二产业就是在文化智能系统指导之下的对自然界改造,适应的,满足人的物质需要为根本的经济产业,主要包括农业、工业以及三次产业分类中的除文化以外的产业。

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活动,是通过自组织系统的“试错”模式进行的,人类对自然界既产生有利的影响,也产生不利的影响,经济系统除产生对人类有用产品外,它在运转过程中要产生多种废弃物,人类本身的生活也要产生大量的废物,当这种废弃物或废物的有害物质排放超过生态系统的自净化能力,就会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使生态系统“熵”值增大,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甚至社会系统的瓦解。因而必须相应建立环境污染的处理系统,即产生了作为持续发展的“熵”处理产业。

“熵”处理产业包括:⑴工业废物的处理,工业产品用旧之后的分解产业;⑵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产业;⑶农业生态循环产业;⑷生活垃圾处理产业;⑸厕所产业:新一代具有最终分解,回归功能的厕所;⑹自然灾害的预报及防治产业。

很明显,“熵”处理产业没有为人类创造出更多的产值,但事实上“熵”处理产业却为人类创造了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人们需要物质的满足,人们需要精神的满足,人们也需要高质量的生活环境。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在谈到“经济学的任务”时说应建立“超经济学”。他说:“由于经济学所涉及的人,处于一定环境的人,所以可以认为超经济学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涉及的是人,一部分涉及的是环境。”同时他批评说:“视人对自然界的依存性是以市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方法论所因有的缺陷。”因此,从理智人类的角度出发,自觉地处理好人与人在社会分工中的关系,更有效地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同时自觉地处理好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才能有效地保持人类的持续发展。

标签:;  ;  ;  

可持续工业系统_社会资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