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对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进行研究并对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探讨。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应对预案前后36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预案前16例,采用预案后的20例,分析其病因、病症、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再出血、继发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应对预案有利于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应对预案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9-0158-02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最常见的脑血管意外之一,是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脊髓表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又称原发性或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其急性期病死率高。我院针对这种情况建立了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应对预案[1](CSP-SAH),在发病后96h之内,患者经过DSA检查,明确病因,采用一般治疗、降颅压治疗、脑脊液置换疗法等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标准,其中采用我院制定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应对预案前的患者16名,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38~86岁,平均52.12±12.86,列为a组;采用预案后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42~88岁,平均53.25±11.89,列为b组。所有患者都没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史且两组患者体征无明显差异,并对于病人进行Rankin量表(ModifiedRankin Scale,MRS)评分。
1.2 临床表现
a组:意识障碍4例,头痛、恶心呕吐4例,头痛伴随发热5例,动眼神经麻痹2例、癫痫、肢体抽搐1例。b组:意识障碍7例,头痛、恶心呕吐3例,头痛伴随发热4例,动眼神经麻痹3例,失语2例,颈背疼痛1例。
1.3 诊断和治疗方法
a组16名患者均在发病后24h内进行CT头部扫描证实为SAH,未见颅内血肿,且3例在96h内进行DSA检查,13例未进行DSA检查。b组20例均在发病后24h内进行CT头部扫描证实为SAH,未见颅内血肿,其中18例在96h内进行DSA检查,2例在96h之后进行了DSA检查。
a组基本采用传统治疗办法[2]。一般治疗:住院治疗以及监护等、降颅压治疗:根据病人病情单用或者结合使用20%人血白蛋白、20%甘露醇、速尿等,在脱水效果不良可能伴有脑疝时进行了颞下减压和脑室引流;预防再出血:使用抗纤维蛋白溶解药;防治迟发性血管痉挛:给予尼莫地平减少血管痉挛和脑梗的危险性。b组采用我院实行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应对预案,及时明确出血的原因,检查动脉瘤的情况。在传统治疗基础上,采用脑脊液置换疗法(采用腰椎穿刺的办法释放脑脊液,每次10到20mL)以降低迟发性血管痉挛和脑积水的发生率。
1.4评价标准
①MRS评分;②并发症发生率;③死亡率
1.5统计学分析
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计数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结果
如表1所示,a组、b组男女比例,病前MRS评分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但两组再出血、症状性血管痉挛、脑积水、感染、症状性癫痫这几种并发症的平均发生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48)。其中a组再出血2例,症状性血管痉挛2例,脑积水1例,症状性癫痫1例,死亡2例(13.3%),康复8例(50%);b组脑积水1例,感染3例,症状性癫痫2例,死亡2例(10%),康复12例(60%)。两组死亡率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5)。病后MRS评分P值为0.004,具有明显显著性差异。
表1 两组患者体征、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及预后对比
3.讨论
通过以上数据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应对预案的实施有利于降低病人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小病人的死亡风险,对于病人的康复也有明显的效果。主要原因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的发生概率较高,而病因多在脑动脉瘤[3],而常规CT检查对小动脉瘤的发现存在困难。因此及早行DSA检查非常必要,对脑动脉瘤等病因能尽早明确,从而在二次出血之前尽早手术,降低死亡风险。在本研究中,a组、b组因颅内动脉瘤破裂而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均在75%以上,而由于a组由于未进行DSA检查,病因没有完全明确,再出血和血管痉挛等并发症的患者明显较多。b组患者积极配合DSA检查,及早查明了出血原因并采取的相应的治疗,避开了脑血管痉挛高峰和再破裂的危险,降低了死亡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死亡患者中,3例为脑水肿脑疝,因此应及早行脑脊液置换疗法等措施能够降低颅内压力、清除积血从而防止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
【参考文献】
[1]温淼,鞠奕,宋新杰等.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规范化路径对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4):364-366.
[2]刘玉芝,邱新文.6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10,16(20):72-73.
[3]谭相如.26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析[J].大连医科大学,2010,6(12):56-58.
论文作者:汤永健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0月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8
标签:蛛网膜论文; 患者论文; 预案论文; 脑积水论文; 动脉瘤论文; 发生率论文; 并发症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10月第2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