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软环境建设的意见与重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软环境论文,重点论文,西部论文,意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部地区软环境现状及其影响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投资力度加大,一批批基础设施和生态工程相继上马,西部地区“硬环境不硬”的局面已有所改观,并有望在今后5到10年取得突破性进展。相比之下,西部软环境的建设较为滞后,虽然各地区都在花大力气开展“清理”和“整治”,但“软环境太软”仍是目前多数投资者对西部地区的评价。
主要表现在:(1)国有经济比重还比较大(平均在70%以上),传统计划经济观念根深蒂固,企业受行政干预仍较多;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企业遇到问题主要还是找政府。(2)对非国有投资尚有种种限制,歧视性待遇依然存在,融资难的问题仍未解决;税费负担过重,抬高了中小投资者的进入门槛和创业成本。一些外商还感到,到西部投资缺乏有信誉的中介服务机构,与当地文化难以适应、融合。(3)政府机构办事效率低,投资项目审批繁琐,服务意识差;政策透明度低,随意性强,许诺的优惠政策常常难以兑现。(4)司法部门执法不力,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等“四乱”现象屡禁不止,经济纠纷往往久拖不决,投资者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这种软环境给西部地区带来的重要影响,就是西部非国有投资严重偏少,外商直接投资甚至呈现负增长。据2000年统计,西部地区的非国有投资仅占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2.88%,而全国平均为49.86%,东部和中部分别为56.01%和45.44%。非国有投资比重最低的西部省区依次是:西藏(4.11%)、甘肃(29.74%)、陕西(34.4%)、云南(36.07%)和青海(36.44%)。同年,全国私营企业投资者共有395.3万人,其中东部占63.64%,西部12省区市只占18.61%。
近年外商到西部地区考察可谓络绎不绝,但实际投入仍很少。截至2000年底,西部12省区的外商直接投资(FDI)累计为181.22亿美元,只占全国各省累计数的5.24%,而广东省2000年一年的外商投资额就达112.81亿美元。1997-2000年,西部12省区的FDI分别为25.5亿、23.5亿、18.4亿和18.5亿美元。这说明,迄今西部经济对国有投资的依赖程度还很高,包括外资在内的非国有资本进入尚有较多障碍。
软环境的优劣关系西部大开发成败
在西部大开发中为什么要把软环境建设摆在如此重要的地位呢?
首先,这是西部大开发主体换位的必然要求。我国“一五”计划和“三线建设”时期,曾对西部地区展开过较大规模的开发,那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国家来动员组织、并完全由国家投资、以国家为开发主体的行为。目前西部大开发的体制背景与以往已根本不同,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国际经验,政府必须转换职能,“开发主体”要由作为微观经济组织的企业来承担。政府的作用主要是为西部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这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提供财政援助,完善西部的基础设施;二是制定鼓励性政策,引导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本“西进”。这其中,前者更多地是中央政府的责任,而后者更多地要由西部地方政府来实施。
其次,软环境的改善将有利于化解西部开发中的诸多难题。在西部大开发中至少面临着四大难题:一是资金供求的巨大缺口。据估计,未来10年西部地区开发建设所需资金高达数万亿元,而国家资金(包括国债资金、预算资金和政策性贷款等)仅能满足有限的一部分。二是国有投资退出大部分竞争性生产领域(特别是国家不再投资严重重复建设的加工制造业)后,而导致这一领域投资主体的缺位。据了解,西北和西南都有相当一部分城市很长时期没有工业项目投产,加上技改资金减少,工业呈现衰退趋势,经济增长后劲严重不足。三是城镇下岗职工增多,机关公务员精简分流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大量就业困难。四是国有投资效率低下和企业股权多元化改制缺乏实现途径。这些难题大部分要通过发展非国有投资主体来破解,而非国有主体能否发展起来,关键取决于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尤其是软环境状况。
再次,软环境建设是一种成本低、收效大,而难度更高的开发投入。所谓软环境,主要是指与投资开发相关的政策、政务、法制、文化和教育等人文环境。建设的目标主要是改善和优化现有的人文条件,使其达到对投资者富有吸引力,并愿意在此长期投资的效果。相对于基础设施和自然生态等硬环境建设而言,软环境建设所需资金要微乎其微,而一旦形成良好的软环境,即使不用花很大代价到处招商引资,也会收到“花香蝶自来”的效果。近年上海市下大力气改善软环境,在全市建起180个私营经济开发区,吸引一批批各地私企入沪,形成全国共建“大上海”的局面。然而,由于传统封闭落后的观念和计划体制的影响较深,西部地区软环境的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各级政府部门把软环境建设尽早提上日程,摆上重要位置,与硬环境建设配套进行,同步推进。应当意识到,光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而不在软环境上狠下功夫,仍难以对投资者和人才产生吸引力。
最后,在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部软环境建设显得更加迫切。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国家出台一系列鼓励外资“西进”的政策,西部利用外资的机会、途径和方式增多。但同时,国内各地区之间争夺资本和人才的竞争将更趋激烈,与东部沿海甚至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无论是自然地理条件还是经济基础,均处于竞争劣势。如果西部不能在软环境建设上有很大起色,要素资本仍将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尤其是外资可能更多的还会选择“北上”(即由珠江三角洲地区转向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而不是“西进”。
当前西部软环境建设的着力点
迄今,国家已在西部硬环境建设和政策支持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而西部地区的软环境建设更多地要依靠西部地方政府和西部人民自身的努力。针对西部软环境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当前尤其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第一,要切实落实好国家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政策措施。国家大的政策环境已经构筑,现在需要的是,西部各省区要把国家给予的关于西部大开发的各项政策措施(特别是改善投资环境的政策、扩大对外对内开放的政策、吸引人才和发展科技教育的政策)用足、用活、用好,在此基础上,结合各省区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当然,中央相关部门也要尽快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并加强中央各部门间、中央与西部省区间的政策协调。
第二,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创设高效、廉洁、规范的行政管理和服务体系。当前最重要的是按照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世贸组织规则,以及西部吸引资金和人才的需要,清理和废止一批与之不适应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政策;清理和废止一批政府部门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清理和取消一批不合理的行政性收费项目,统一和规范收费行为。
在此方面,陕西省的做法值得推介和学习。如,该省为提高行政效率,特别建立政务大厅,开展“一厅式”办公;实行行政公示制和服务承诺制以及首问负责制、引导办理制、限时办结制,逐步做到网上审批、一厅发证;试行集中收费、收缴分离的“一个窗口收费”,废止收费单位收缴提成或挂钩返还的做法;及时协调解决外商投资企业的水、电、气供应,以及进出口等方面的困难;外商投资企业的用工、出国、报关、退税、用汇等审批手续,在规定工作日内限时办结;加速信息网建设,设立中国贸易指南陕西中心,为内外贸企业提供国际咨询和信息服务。
第三,以培育和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为目标,完善法律法规,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当前的重点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击假冒伪劣和地方保护主义,消除行业壁垒,消除市场障碍,树立起良好的信用道德观念。同时,加快制定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条例和处理其投诉的暂行规定,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地方法规体系;并抓紧清理和审结一批久拖不决的涉外(包括境外和外地区)案件,按照有关规定实行错案追究。像陕西省那样,开展“五整顿”,即整顿涉外执法行为,坚决严肃查处地方、部门庇护违法行为和执法犯法、吃拿卡要等违纪违法案件;整顿涉外治安和市场环境,建立安全、公平、良好的市场秩序;整顿涉外窗口行业,提高服务水平;整顿涉外中介机构,培养高素质的中介服务队伍;整顿重点开放地区的市容市貌和交通秩序。
第四,以转变观念为先导,创建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软环境建设不只是各级政府部门的事,也与西部每个老百姓相关。西部老百姓的观念和行为,会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和人才的去留。因此,西部人要大胆解放思想,破除四平八稳、封闭保守以及“肥水不流外人田”等旧观念,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改善投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新观念。同时,做到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最后,制定适合本地特点的软环境综合评价体系,作为软环境管理和评估的依据。广西开展软环境建设第一阶段评价指标,包括的内容有服务环境、收费环境、法规政策环境、利用外资实绩、口岸管理等。陕西实行环境评价制和专项责任追究制,把改善投资环境的成效列入各级各部门的责任目标和干部年度考核内容,对工作不力和失职的给予批评直至追究责任。由于各地区面临的问题不同,软环境建设的指标体系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会不尽一致,但建立指标体系对于软环境评估和监督管理无疑都是非常必要的。
(陈耀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