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1]2002年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与内皮素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骨质疏松症(OP)是以骨量减少、骨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临床以腰背疼痛、身长缩短、驼背,甚则骨折为主要表现,是机体自然衰退、老化过程的组成部分。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属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的Ⅰ型—高代谢转换型,好发生于绝经后中老年妇女。骨质疏松症作为常见的代谢性疾病,随着社会的老龄化,骨质疏松及其骨折并发症有上升的趋势,目前已与动脉硬化、高血压病、糖尿病、肿瘤等并列为世界上高发病率、死亡率及保健费用消耗大的疾病之一,已经引起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因而骨质疏松症已不单纯是一个世界性的医疗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中医学中并无骨质疏松症这一病名,但对与本病临床表现相类似的症状描述,许多中医古籍均有记载,最早可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马王堆汉墓帛书》,此后《黄帝内经》中对此类症状有了详细的描述,究其临床症状及发病机理骨质疏松症与《内经》中的“骨痿”病极其相似,同时《黄帝内经》对该病的发病机制亦进行了详细的剖析,提出了以“肾主骨”理论为轴心的病机理论,并由此对该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均有描述和记载。在这以后,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逐渐深入,提出后天脾胃亏损亦可导致骨质疏松,但大多均宗《内经》“肾主骨”理论,从肾虚着手辨证论治。导师刘庆思教授在总结数十年治疗骨质疏松症临证经验的基础上,认为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伴随着人体的老化而出现的老年性疾病,因此“衰老”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是一个重要且不可忽视的因素,而衰老的病机学说已趋完备,即肾虚、脾胃亏虚及血瘀致病学说,由此刘教授在传统骨质疏松症病机学说基础上,提出肾虚、脾虚及血瘀为骨质疏松症发生发展之病理基础,且强调血瘀因素的重要性,女子以血为用,故血瘀因素对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则极为重要。 内皮素(Endothelins,简称ET)是近年来研究较深入的一种血管收缩神经肽及多功能细胞因子,自1988年日本学者Yanagisawa从猪主动脉内皮细胞培养液中分离纯化内皮素以来,近十余年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证明内皮素参与了人体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此外,内皮素与雌激素、前列腺素、NO、睾酮及白细胞介素6、8(IL-6、8)等与骨质疏松症发病有着紧密联系的细胞因子均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中医血瘀证与心、脑血管疾病等老年疾病的发生有着本质的联系,而大量临床及实验观察发现,体内血浆内皮素水平的改变与血瘀证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学者甚至预言ET可能与每种疾病都有关。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血浆内皮素水平的改变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联系,力求阐明内皮素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理过程中的 广州中医扭大学地士学位论不 作用及机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实质和病理机制研究提供客观实验 依据和量化依据;同时为中医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及新药开发建 立必备的实验依据和提供科研资料,促进中西医结合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理 机制及临床治疗的深入研究。 本研究在系统复习、归纳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单盲法,用回 归相关研究方法进行前瞻性临床实验研究,共收集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64例, 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血浆内皮素水平测试并结合血清雌二醇及骨密度(BMD)等 指标观测结果分别进行回归相关分析。 临床观察结果显示:血浆内皮素水平mT)的改变与血清雌H醇水平扭* 显着负相关,血浆内皮素水平随着血清雌二醇水平的下降而显着升高。散点图示: 血浆内皮素水平曲线随血清雌二醇值的增大而呈明显下降趋势,存在明显负相关 曲线:血浆内皮素与骨密度值的相关统计分析示,二者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为显 着负相关,骨密度值随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增高而降低,但散点图显示二者负相关 意义不甚显着,无明显相关曲线;血清雌二醇与骨密度值的相关统计分析显示, 二者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为显着正相关,骨密度值随血清雌二醇水平的增高而显 着增高,散点图示,二者相关意义显着,存在明显相关曲线,骨密度值曲线随血 清雌二醇水平而呈明显增高趋势。 本研究表明,血浆内皮素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两项特异性指标——血清雌二 醇水平及骨密度值均存在显着的统计学相关意义,提示内皮素与绝经后骨质疏松 症的发生发展可能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对中西医结合研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 病理本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血浆内皮素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之间是否存在直接 或间接的相关关系尚不十分确切,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本研究说明,随着人体的衰老,肾气的衰弱,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体内内皮素水平的异常变化可 致血管内皮的损害、微循环障碍、血液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状态等发生改变,进 而导致血瘀的形成,血瘀亦可导致肾虚,二者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 环,加速了机体骨骼的老化从而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
陈易[2]2017年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证素与性激素、骨密度、体重指数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证素辨证学制定证候辨证量表,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患者进行证素特征分析,针对PMOP证素与性激素水平、骨密度、体重指数开展相关性研究,为建立PMOP证素诊断模型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证候辨证素量表”,将120例PMOP患者依据证素特征,分为肾虚、肾虚+痰湿、肾虚+血瘀、肾虚+气滞4组,并调查性激素、骨密度、体重指数,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探讨证素与性激素、骨密度、体重指数的相关性。结果:性激素、骨密度、体重指数是PMOP的特征性指标,与肾、气滞、痰湿、血瘀证素密切相关。结论:1.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以病位证素肾为主,气滞、痰湿、血瘀为常见病性证素。2.PMOP证素肾、痰湿、气滞、血瘀与Pro、T、E2成负相关性,与LH、FSH、PRL成正相关性。3.PMOP证素与BMI相关,BMI对于骨质疏松症具有正负双向作用。4.骨密度与PMOP证素成相关性变化,不同证素骨密度含量迥异。
王斌, 庄洪[3]2004年在《内皮素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探讨》文中提出骨质疏松症 (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减少、骨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 ,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 ,中医并无骨质疏松症的病名 ,从其临床表现分析当属中医“骨痿”范畴 ,一般认为本病伴随人体的衰老而发生 ,“肾虚”和“血
陈泽华, 李楠, 王和鸣[4]2015年在《活血化瘀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可行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绝经后骨质疏松是指绝经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分减少,造成骨量快速丢失,致使骨密度和骨强度减弱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祖国医学将其归属于"骨枯"、"骨痿"的范畴:如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天癸竭,地道不通"后会导致"形坏无子";《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曰:"骨极,令人酸削,齿苦痛,手足烦疼,不可以立,不欲行动";《血证论》中指出"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则周身作痛,以其堵塞气之往来,故滞障
王斌[5]2008年在《血浆内皮素水平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的相关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内皮素的生理学及病理学作用机制之间可能存在着某些相关性。试验拟揭示血浆内皮素水平的改变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水平变化可能存在的相关联系。方法:①试验对象:选择2002-06/2005-09在本院住院的64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年龄49~70岁,病程1~15年;患者对试验知情同意。纳入标准: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制订的骨质疏松症标准。所有纳入病例均排除以下患有引起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各种内分泌疾病者(如柯兴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囊肿或机能低下、糖尿病等);其他严重疾病干扰骨代谢者;测试前3个月内未使用过雌激素、降钙素、一氧化氮、糖皮质激素等干扰骨代谢或对内皮素有影响作用的药品;测试前1年内无骨折;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等与内皮素水平相关密切之疾病及肝肾功能异常者。②试验方法及评估:采用单盲法,用回归相关研究方法进行前瞻性临床试验研究,对所有受试对象进行血浆内皮素水平及骨密度等指标的测定,并对其结果进行回归相关分析,同时画出其散点图。结果:纳入64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骨密度值的变化与血浆内皮素水平呈显着负相关,回归系数r=-0.284<0,P=0.023<0.05。而散点图显示,两者负相关意义不甚显着,无明显相关曲线。结论:内皮素与骨密度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内皮素水平的异常变化可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王斌[6]2007年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雌激素水平与内皮素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ET)水平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血雌激素水平可能存在的相关联系。方法:采用单盲法,对64例患者进行血浆ET水平检测,并结合血清雌二醇(E_2)水平进行回归相关分析。结果:血浆ET水平与血清E_2水平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回归系数r=-0.256<0,P<0.05。结论:ET与雌激素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影响的内在关系,提示其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可能有着内在联系。
沈家峰, 任洁, 卢建华[7]2016年在《活血化瘀法用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文献综述》文中研究表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一种,是指女性在绝经后内分泌功能失调,引起雌激素水平下降,骨丢失增加导致的疾病,中医并无骨质疏松症的概念,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将其归于"骨枯"、"骨痿"等范畴。早在《素问·痿论》中就提出:"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该病证型主要分为肾精不足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气滞血瘀四型。该病以往多从"虚"证着手,虽有活血化瘀之法也只将其作为辅助治疗。杜晓丽等[1]通过对PMOP的中医证
眭承志, 王彦伟, 刘志坤, 程火生, 郑志成[8]2005年在《血瘀证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的量化研究》文中认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Postmenopausalosteoporosis,简称PMOP) 与卵巢合成的雌激素降低有关, 其主要特征是骨质高代谢转化, 骨量丢失明显, 骨小梁断裂, 引发骨痛, 其主要证侯特征表现为血瘀。自 2001年起, 我们结合现代
李钊[9]2005年在《男性骨质疏松症与内皮素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辨证分型,测定其骨密度,检测血清内皮素、雌激素、睾酮得水平,探讨内皮素与男性骨质疏松及中医证型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男性骨质疏松及辨证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方法:收集来自骨伤科医院住院男性患者39例,根据骨密度分为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根据中医辨证分型的原则分为肾阳虚衰、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滞血瘀四种不同证型。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患者雌激素、睾酮,内皮素的含量。应用相关统计方法分析之间的内在联系。 结果:统计分析注:1、血清睾酮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结果:相关系数r=-0.096,血清睾酮的改变与年龄呈负相关关系,散点图示血清睾酮水平随年龄增加而有下降趋势;2、血清雌二醇与年龄的相关分析结果:P<0.05,相关系数r=0.374,血清雌二醇的改变与年龄呈显着正相关关系,散点图示血清雌二醇曲线随年龄增加而有增加趋势;3、血清睾酮与雌二醇的相关分析结果:P<0.05,相关系数r=0.388,血清睾酮与雌二醇水平呈显着正相关的关系;4、年龄与ET的相关性分析结果:P=0.279,相关系数r=0.178,年龄与ET水平相关性无显着差异;散点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ET水平均保持在一定水平。5、ET与睾酮的相关性分析结果:P=.937,相关系数r=-0.013,睾酮与ET水平呈负相关的关系;散点图显示内皮素水平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与睾酮的水平相关性不大;6、ET与雌二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P=0.834,相关系数r=0.035,雌二醇与ET水平呈正相关的关系。散点图显示两者均保持在一定水平,无显着性差异。7、血清雌激素在各证型组别之间的比较,肾阳虚与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滞血瘀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他各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8、血清睾酮水平在各证型组别之间无明显差异。9、ET水平在各证型组别之间无明显差异;10、血清雌激素水平在正常组与骨质疏松组之间有显着差异,P<0.05,在其他组之间无显着差异;11、骨密度值在各组之间的比较:肾阳虚组与肝肾阴虚、气滞血瘀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与脾肾阳虚组无明显差异。脾肾阳虚与肝肾阴虚、气滞血瘀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肝肾阴虚组与气滞血瘀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 结论: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以及对男性骨质疏松症基础与临床的认识和内皮素的生物学作用,经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一、内皮素水平的变化可能有性激素的介入,且雌激素起着主要的直接作用,内皮素可能通过雌激素而起到间接的调节骨代谢作用:但不能作为男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辨证的量化指标。二、血清睾酮水平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下降,且与骨密度呈正相关,故是男性骨质疏松发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血清
孙颖[10]2017年在《血瘀证客观性指标与骨代谢标志物及骨密度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血瘀证的客观化检测指标与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探求血瘀证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之间的联系,为评价骨质疏松症的严重程度寻求依据,为进一步预防和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提供方法。方法对500名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病科门诊及住院部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记录患者骨痛程度积分的情况,测量骨密度T值,抽血检测血瘀证客观化指标及骨代谢生化标志物,得到并记录结果。参照西苑医院老年病科李跃华教授30余年的临床工作经验,将这500例患者分为肝肾不足、脾肾两虚、脾肾两虚兼血瘀叁种证型。比较上述叁种骨质疏松症证型之间的年龄、性别、骨痛积分值、骨密度T值、骨折发病率、血瘀证指标与骨代谢指标的关系等指标。将全部入选病例应用统计软件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观察血瘀证客观化指标和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相关性,并得出结论。结果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女性占大多数,男女性别比例大约为1:4.4。2.500例患者中,40-49岁占2.2%,50-59岁占 14.4%,60-69岁占33%,70-80岁占50.4%。伴随年龄的增长而使患病风险逐渐增加,是骨质疏松症作为退化性疾病的发病特点。3.500例患者中,肝肾不足证占15%,脾肾两虚证占21.8%,脾肾两虚兼血瘀证占63.2%,脾肾两虚兼血瘀证是本次研究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最高发证型。4.从叁个证型来看,随年龄增长,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均上升,其中,在各年龄分层中,脾肾两虚兼血瘀证人数均最多。5.叁个证型的骨密度T值为:肝肾不足证-2.944土0.574;脾肾两虚证-3.158±0.554;脾肾两虚兼血瘀证-3.876±0.958。其中,脾肾两虚兼血瘀证患者骨密度T值最低,具有骨质疏松程度最重的发病特点。6.肝肾不足证、脾肾两虚证、脾肾两虚兼血瘀证叁种证型的骨痛积分值,分别为:9.86±2.67,10.09±3.53,13.32±2.98。其中,脾肾两虚兼血瘀证的骨痛积分值最高,说明其骨痛的程度最严重。7.500例患者中,既往骨折病史或就诊时有骨折的患者共143例,占总人数的28.6%。上述叁种证型病理性骨折发生率:肝肾不足证为3.49%,脾肾两虚证为13.99%,脾肾两虚兼血瘀证为82.52%。在本次研究中脾肾两虚兼血瘀证是因骨质疏松引发骨折的高发证型。8.内皮素、血栓素、前列环素等血瘀证指标与骨形成标志物骨钙素、骨碱性磷酸酶、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的相关性:(1)内皮素与骨碱性磷酸酶的相关性系数为r =-0.538,内皮素与骨钙素的相关性系数为r =-0.652,内皮素与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的相关性系数为r =-0.543;(2)血栓素与骨碱性磷酸酶的相关性系数为r =-0.593;血栓素与骨钙素的相关性系数为r =-0.615;血栓素与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的相关性系数为r =-0.519;(3)前列环素与骨碱性磷酸酶的相关性系数为r = 0.311,前列环素与骨钙素的相关性系数为r=0.497,前列环素与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的相关性系数为 r =0.341。9.内皮素、血栓素、前列环素等血瘀证指标与骨吸收标志物酸性磷酸酶、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的相关性:(1)内皮素与酸性磷酸酶相关性系数为r = 0.524;与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的相关性系数为r= 0.488;(2)血栓素与酸性磷酸酶相关性系数为r = 0.434;与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的相关性系数为r = 0.637;(3)前列环素与酸性磷酸酶的相关性系数为r =-0.308;与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的相关性系数为r =-0.373;结论骨质疏松症与性别、年龄密切相关,是增龄性高发疾病;肾虚是骨质疏松症发病的根本因素,随着涉及脏腑的虚损程度的增加,以及病程日久瘀血的产生,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脾虚是加速骨质疏松症发病的重要因素,脾肾两虚兼血瘀型成为病理性骨折的高发证型,也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高发证型;该证型患者具有骨密度T值低、骨痛积分高的发病特点。血瘀证的客观性指标与骨形成标志物具有呈负相关性的特点,与骨吸收标志物具有呈正相关性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与内皮素相关性研究[D]. 王斌.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2
[2].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证素与性激素、骨密度、体重指数的相关性研究[D]. 陈易.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
[3]. 内皮素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探讨[J]. 王斌, 庄洪.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4
[4]. 活血化瘀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可行性分析[J]. 陈泽华, 李楠, 王和鸣.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5
[5]. 血浆内皮素水平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的相关性[J]. 王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
[6].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雌激素水平与内皮素的相关性研究[J]. 王斌. 新中医. 2007
[7]. 活血化瘀法用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文献综述[J]. 沈家峰, 任洁, 卢建华.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
[8]. 血瘀证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的量化研究[J]. 眭承志, 王彦伟, 刘志坤, 程火生, 郑志成. 中医药通报. 2005
[9]. 男性骨质疏松症与内皮素的相关性研究[D]. 李钊.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5
[10]. 血瘀证客观性指标与骨代谢标志物及骨密度的关系研究[D]. 孙颖.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
标签:中医学论文; 骨质疏松症论文; 内皮素论文; 骨密度论文; 雌二醇论文; 雌激素论文; 脾肾两虚论文; 气虚血瘀论文; 绝经前症状论文; 肾虚论文; 中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