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与信息化-突破上海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发展瓶颈的根本路径论文

专业化与信息化-突破上海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发展瓶颈的根本路径论文

专业化与信息化
——突破上海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发展瓶颈的根本路径

摘 要: 上海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所面临的社会养老形势格外严峻。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作为一个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对于缓解养老压力,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建设刚刚起步,至今其发展还存在着资金保障不足、政府责任不清、服务质量低下等方面的问题,而构建专业化培训机制和信息化管理机制将会是突破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发展瓶颈的根本路径。

关键词: 居家养老服务;上海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发展瓶颈;突破路径

根据上海民政局发布的《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调查制度》的结果,截至2017 年年底,上海地区大于65 岁的老年人口占比已达21.8%,这标志着上海地区已经进入了深度的老龄化阶段。老龄化的加剧使得养老需求日益增长,社会养老形势严峻。在此背景下,突破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发展瓶颈刻不容缓。

一、上海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发展现状

1.宏观政策。“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充分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的思想,为居家养老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也提出了建设“社区综合为老服务平台”的要求。另外,从上海民政发放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沪府发[2014]28 号)和《上海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民政局关于推进老年宜居社区建设试点的指导意见》(沪老龄办发[2014]10号)等文件也可以看出,目前上海养老工作推进的重点依旧是居家养老服务方面。除此之外,政府还下发了《关于加强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沪老龄办发[2016]5号)和《关于开展本市2016 年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评估工作的通知》(沪老龄办发[2016]21 号)等文件,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风筝被树丫只是轻轻地缠住,树很高,爬上去弄是不现实的,而如果手用力,只会让风筝扯破。我建议,要不把线剪断吧。

上述分析表明,3版美国创新战略的侧重点均有所不同。考虑到2015年的美国创新战略是基于2009年和2011年两个版本进行的修正和更新,更加贴近美国现阶段创新发展的趋势,因此下文着重对2015年的美国创新战略进行系统分析和深入研究。

2.机构建设。上海从2013 年开始试点“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在中心建设“量”上的目标是到2016 年年底,建成20—30 个典型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到2020 年年底,实现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街镇全覆盖。目前,上海市共有95 家正在运营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其中,崇明区2家,黄浦区3 家,金山区3 家,奉贤区4 家,嘉定区5 家,普陀区6 家,杨浦区6 家,静安区8 家,虹口区9 家,闵行区10 家,徐汇区10 家,宝山区12 家,浦东新区17 家。从“质”上来看,目前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只能提供低层次的养老服务,如代办服务、助行服务、清洁服务、助餐服务、助医服务、相谈服务,并且所提供的服务项目也有限,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都有待提高。

3.资金来源。政府作为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建设的倡导者,对中心建设所需要的资金的供给责无旁贷。目前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建设和运营的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的支持,政府主要通过财政拨款,税收优惠减免等方式来支持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运营。在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建设中,政府提供了绝大部分的资金支持。除此之外,服务收费以及捐赠等也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运营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

过春节时,家家户户都想把自己的家装饰得漂漂亮亮,富户人家在自家的窗户上贴上加工成各种造型的云母片,就像在窗户上演出一幕幕戏剧,煞是好看。穷人家没有钱买透明的云母,就用红纸剪成各色各样的窗花贴在窗上,也增添了喜庆气氛。王老赏在剪窗花的基础上,尝试用刻刀在宣纸上镂刻图样,再根据图样的形象、内容,点染出不同的颜色,这样,就由最初的单色剪纸,发展为绚丽多彩的刻染纸了,既有木板画的立体感,又有国画的晕染效果,在剪纸艺术中独树一帜,开宗立派。

进入新世纪,人口老龄化是我国面临的严峻社会问题,老年人健康服务成为政府体育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发展老年人体育,实现“健康老年化”是一个重要的环节[17]。国家体育总局于2000年发布《老年人体育发展规划》,这是建国以来首份关于老年人体育发展的专门规划,提出10项措施来加强老年人体育发展。2006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印发《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要求加强对老年人、残疾人体育活动的指导,发挥老年人、残疾人体育协会的作用,并为其提供更多贴切的体育服务,帮助他们丰富体育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18]。

二、上海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发展的瓶颈

2.政府责任不明,缺乏资源整合。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在上海试点建立以来,从上而下的工作都是由政府包揽的,包括建设服务设施、设立服务项目、选聘服务人员等。这种政府主导的强力推进模式在短期内见效很快,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政府责任不清,社会力量参与不够,资金保障不足等问题,形成了政府独自支撑中心的建设发展而支撑力又不足的局面,导致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进一步发展进入瓶颈期。

4.需求满足。老年人期待建立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必然是质量优、项目多、水平高的养老服务机构,他们要求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内包含多种形式的养老机构,包括提供日间照料的日托所和日间照料中心,以及提供医疗服务的社区护理站和提供临时照料的临时托管等。但是,目前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对养老需求的满足还仅限于基本可以自理的老年人的日间照料等基础的服务,而对于不能自理和半自理老年人的服务十分有限,且专业的护理人员严重缺乏,无法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1.资金保障不足,筹资渠道狭窄。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更高要求相应的对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运营和建设所需要的养老资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于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目前政府投入为主的资金来源情况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虽然目前各种社会组织和利益主体也为中心的发展提供了一些资金支持,但是多数的投入都存在数量少、不稳定的现象,并不能给中心的发展提供稳定的支持,资金的筹资渠道十分有限。

目前,制约上海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发展的问题主要存在于资金保障、政府责任、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四个方面。

3.服务项目简单,服务设施简陋。由于对老年人的期望了解得不充分,中心的服务设施在“质”和“量”上都滞后于养老需求的增长,使得当前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服务内容仅仅局限于日托照顾和家政服务等简单的服务,在医疗康复服务的供给方面,主要提供基础的护理服务,服务内容和水平都有限。这些服务的适用对象只是少数的低龄、可自理的老年人,对于老年人更高层次的需求无法满足。

4.缺乏专业人员,服务水平低下。目前,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多以退休人员和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为主,他们不仅文化知识水平偏低,由于缺乏专业性训练,专业素养也有待提高,只能提供一些清洁服务、就医服务等简单基础的家政服务工作和简单的医疗辅助护理工作。

三、上海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瓶颈的破解路径

1.构建信息化管理机制。信息化管理机制是指在传统服务供给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全力整合协调一切服务资源,构建长期和谐的网络供给机制,为老人提供专业化、社会化、个性化的服务。信息化的管理机制不仅可以提高服务供给效率,降低资源的浪费,还可以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有利于提高供给和需求的契合度。信息化管理机制的主要完善途径有:一是建立为老服务信息集散中心。对为老服务的资源进行信息化的管理。通过信息化技术等将志愿者、医院以及养老院等各种可以为老人提供服务的为老服务资源互联入网,形成为老服务信息的集散中心。积聚各种服务力量为老人提供快捷、方便的信息化生活空间,提高老年人获取养老资源的便捷度。二是建立为老服务信息化系统。对老年人的实时信息进行管理。采用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信息交流与共享,从而及时向老人的家人、社区、医院等传递老年人的各种数据,当老人遇到突发事件时,可以通过位置服务方便快捷地找到老人为其提供帮助。三是建立一站式的服务窗口。对老年人的需求进行信息化的管理。通过运用云技术使得具有个性化需求的老人得到有针对性或人性化的对待,让老年人所需要的服务具有可操作性和弹性,可以及时有效、全方位、多层次地选择性服务。

2.构建专业化培训机制。专业化是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优势所在,但是目前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专业化水平还有待提高,因此建立健全相关人员的专业化培训机制十分重要。首先,需要建立专业化的工作人员队伍。对于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如在高等院校开设相关专业,或者政府出资提供一些专业化的培训,开设一些培训机构。另外,工作人员持证上岗也是一个重要的提高人员专业性的方式。其次,培养专业性的社会组织。鼓励有条件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到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社会化运营中去,提高竞争压力,从而改善服务质量。主要途径包括:第一,以服务券的形式改善以往政府直接供给服务的局面;第二,促进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向“公办民营”和“公民合营”转变,以中心的市场化和社会化改革来促进社会力量的参与;第三,增加市场化运营的利润。最后,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提高志愿者队伍的专业性水平。由于目前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存在着严重的工作人员不足的现象,所以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志愿者队伍将是中心的人员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他们的培训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 夏学鉴.社区照顾的理论、政策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 祁峰.英国的社区照顾及启示[J].西北人口,2010,(6).

[3] 徐永祥.社区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英]苏珊·特斯特.老年人社区照顾的跨国比较[M].周向红,张小明,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

[5] 唐仲勋,叶南客.当代都市老年事业的依托与载体[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

[6] 史柏年,老人社区照顾的发展与策略[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7,(1).

[7] Kettle.Sharing Power: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M].Washington,D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1993:96.

[8] 章晓懿,杨培源.城市居家养老评估指标体系的探索[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总社,2007.

[9] 郭竞成.居家养老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社会保障研究,2010,(1).

[10] 何珊珊.信息化技术应用于为老服务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15.

中图分类号: C913.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291X(2019)10-0061-02

收稿日期: 2018-10-28

作者简介: 公嫄嫄(1995-),女,河南济源人,硕士,从事社会保障研究。

[责任编辑 陈丽敏]

标签:;  ;  ;  ;  ;  

专业化与信息化-突破上海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发展瓶颈的根本路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