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长磊 山东省烟台市长岛县第一实验学校 265800
【摘要】小学阶段,学生的道德和法治观念比较弱,升入初中后,加强学生道德和法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此阶段学生教育的重点。知识的学习以及能力的培养都是与日常生活分不开的,对初中生进行道德和法治教育也必须要结合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日常经验以及尝试来进行。本篇文章将对生活思维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模式进行详细探讨,希望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可行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生活化思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04-171-01
当前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模式还没有完全实现改革创新,很多初中校园的教学模式依然比较传统单一化,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兴趣,因此相比于强硬的灌输知识,不如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出发开展教学活动,这就要求初中教师多留心学生身边的生活,把生活化的教学思维带入到课堂中,让学生认识道德与法治教育在自己周围生活中的运用和存在,增加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兴趣。
一、将生活化思维带入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意义
1、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鲁人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性素质为重点,其教材的内容也比之前更加丰富,将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增添到教材中。在全国课改的推动下,这种图文并茂的生活化内容更能引起师生的共鸣,让学生对教学更感兴趣。教材中生活化的内容可能就是初中生身边发生的事情,学生在学习时,其感情会更加强烈,探索知识的欲望更强。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进而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学的成果。
2、能够增强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如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向简单化和便利化发展,学生的学习亦是如此,例如市场上售卖的各种详细的教材讲解书,让学生养成了一种懒惰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学生学习知识不是先开动脑筋思考,而是直接翻阅讲解书,久而久之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就会下降,生活实践能力也得不到提高。把生活化的思维带入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课堂中,学生接触知识学习时就会带有更多生活情感,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道德与法制学习中形成生活化思维后,就会更容易发现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在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也会开动脑筋思考,进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鲁人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内容多以生活为切入点,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生活和学习中的很多问题都不是仅有一种解决方法,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找出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法。在不断学习和创新的过程中,学生会涉猎到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使得知识面更广,生活经验也会更加丰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将生活化思维带入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方法
1、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
道德与法治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在现实生活中,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运用非常广泛。生活中,在精神层面上,人们的行为会受到道德的约束,同时也要遵循一定的法律法规,因此说道德与法治知识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这一观点传达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
例如在讲解“平等、宽容和尊重”这节知识时,教师可以先模拟生活中的一些矛盾情景,然后让学生扮演一些角色,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矛盾。这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更愿意参与进来,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2、结合社会中的热点、时事或者新闻,强化知识与生活的贴合度
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更能够激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所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适当融入社会生活中的实事和热点内容,用例子来证明知识的实际应用。通过将社会生活内容带入到课堂上进行解析,让学生明白知识的应用环境,从深层次去理解知识,充分认识所学的道德知识和法治知识与生活存在的关系。
例如在讲解“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社会中的实例搬到课堂上来,如子女有赡养老人的责任和义务,消防官兵有保护人民财产和生命安全的责任等等。通过讲解身边以及社会上的热点新闻,让学生明白社会中,每个人、每个角色所承担的责任是什么,加深对自身责任义务的认识,同时让学生学会用法律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
3、给学生布置生活化的家庭作业,以巩固所学的知识
任何知识脱离了生活,就没有了生机与活力,道德与法治亦是如此。教师除了要将生活化的思维带入到课堂中,还应该将生活化思维表现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布置生活化的家庭作业。在完成家庭作业的同时,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会有更好的认识和理解,对于知识的记忆有良好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家,温馨的港湾”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生活化的家庭作业,其内容可以是帮爸爸妈妈打扫卫生,收拾桌子等,也可以帮助爷爷奶奶按摩身体,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时,学生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很有好处的。
4、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实现课上课下一体化教学
课外生活化的表现形式不只是家庭作业一种,教师还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生活资源,将课上所学的知识做进一步地延伸和拓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去参加一些积极有意义的活动,例如科技活动、调研活动等。
结束语
综合以上所述的内容,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将生活化思维带入到课堂中,让学生有生活化的思维意识,这对于理解和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有很大帮助。只有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意义,才能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灵锐.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8,5(41):375-376.
[2]雷占梅.道德与法制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J].中国高新区,2018(07):118.
[3]连常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3):80-81.
[4]莫素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6(04):134-135.
论文作者:赵长磊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4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8
标签:法治论文; 道德论文; 知识论文; 生活化论文; 学生论文; 初中论文; 教师论文; 《中国教师》2019年4月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