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曲”,是学生自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非常必要。
【关键词】语文预习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步,是课堂的“前奏曲”,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1 预习的意义预习在整个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古人讲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也要备学,这就是预习。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教材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2 初中生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策略2.1 明确预习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预习首先要体现因人而异和因文而异的原则,在向学生提出预习要求时,既要制定统一的要求,又要考虑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处理。学生智力知识水平发展不同,预习要求的难易也该有所不同。
这样布置预习要求使一类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了满足,保证了多数学生的基本训练,也照顾了学生能力有差异的特点,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各类学生的智力都得到了发展。其次,根据各类课文的不同要求,预习的重点也会各不相同,如议论文,要求学生按照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议论文的议论结构和论证力量,对于记叙文,要求学生从记叙文的六要素入手,初步掌握文章的大体结构。
2.2 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
2.2.1 默看。拿到一篇新课文,由于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默读了解的方法。初次默读的要求有两个:一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譬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摹了一些什么景,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目的在于对全文获得一个完整的、初步的印象。二是准确地找出全部生字,划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语句。
2.2.2 查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就是通过查阅字典、词典,或问别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对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要初步了解它的意思。
2.2.3 朗读。就是朗读课文。生字认识了,就可以放声诵读了。“眼过三遍。不如嘴过一遍”,大声诵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预习的朗读一般可读三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要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遍注意文章内容,思想意义,了解文章写的人、事、物、景和作者想说明的东西;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结构,写作方法。读过几遍课文,其印象肯定会比“默看”时深刻。
2.2.4 摘抄。就是把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下来。“嘴过三遍,不如手过一遍”,动手摘录,使眼、手、脑并用,效果比读更好。
2.2.5 思考。通过一系列的预习活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时,还应该静静思考一下,这篇课文在文字上、语句上、内容上、知识上、思想意义上还有哪些问题不太清楚,需要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或向同学和老师请教的。对这些问题,有的可以直接在书上做记号,有的最好书面写下来。
3 检查预习的效果3.1 检查学生是否形成本课完整的知识体系。检测方法:上课前后5 分钟时间,让学生在笔记本或黑板上写出本课的知识结构。本方法优点:能够检测出学生对该部分知识预习的程度和效果。问题:花费时间多,如果不深入预习,很难构建完整准确的体系,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是很大的挑战,容易让学生是去学习兴趣。
3.2 课前抽查部分学案,对学生的预习做出诊断,从学案中发现问题,判断学生的预习程度。检测方法:学生对学案的填写,教师提前检查。本方法优点:能引领学生对本课基础知识作简单了解,节省时间,帮助教师确定讲课的重难点。问题:部分学生预习不深入,只会满足于找找课本填完空,甚至互相抄袭。在学案的编制上对老师要求较高。
3.3 设计一些小问题课中提问。检测方法:不局限于上课前后短时间内检查预习效果,而是贯穿于课堂中。本方法优点:能够随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对预习效果的检测进一步细化。问题:容易偏离课堂重难点。
4 巧用评价激励机制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作为学生再学习的一种动力,将会激励学生向下一个目标努力,对进一步学习充满信心。对于学生的预习评价,一开始只要做了,我就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再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或把学生的作品贴在展示栏和具有导向性的语言评价和持续物质奖励手段等方法,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预习方法和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认真预习的兴趣。
论文作者:宋利新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4年第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10
标签: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方法论文; 知识论文; 生字论文; 课堂论文; 议论文论文;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4年第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