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网络对语文教育的负面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负面影响论文,语文教育论文,重视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计算机和网络越来越成为教育的重要工具,因为它提供了友好的界面、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它储存了丰富的图文声像并茂的信息,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发挥大脑的两半球的功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它以超文本、超媒体和超链接的方式组织信息,这有利于快速便捷地获取大量的信息;它的信息量浩如烟海,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和发现的学习能力。但是,现代人在享受计算机网络带来的诸多方便的同时,也正经受着它带来的种种心理困惑甚至痛苦。因此,在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充分发挥计算机和网络的教育效能。
下面我们谈谈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作为语文学习工具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滥用图像削弱学生的想象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许多教师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手段,展现学生无法亲临观察的风景。如教《天山景物记》,通过计算机网络把学生带到千里之遥的西北边疆,观看冰山雪峰、牧场草原,采购天山特产等。这样,可以突出形象,强化感知。但是,我们也注意到,有的教师过分追求形象性,滥用图像,如把与课文有关的大量图像都展现给学生,不少图像设计花哨,声音动画与课文脱节,出现了喧宾夺主的现象。也有的教师运用图像的方式不科学。例如,有位语文教师在教《听潮》时,把电视录制的各种涨潮的景观制作成课件。在教学中,让学生观看电视录像,再阅读课文。这样的课堂确实显得生动有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但是,教学的结果是削弱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语文学习主要是语言文字的学习,这需要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深入细微的体验和理解,并通过阅读想象出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做到如临其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如果把看图像代替了对语言文字的想象,那么,这是放弃对语言文字的学习,这不是语文课,而是影视或美术课。
语文教学要科学地运用图像,使图像为理解课文、丰富想象服务。同时还要注意展现图像要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其教学合理的过程应该是:首先,要求学生理解课文。计算机网络设计的图像即使再形象逼真,也不能取代对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语言文字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其次,要启发学生想象。在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去想象,把语言文字描述的情景通过想象再现出来。如学习《长江三峡》这篇散文,作者以流畅的文笔,炽热的情感,细致地描写了三峡的美丽风光,重点突出了瞿塘峡的雄峻、巫峡的秀丽、西陵峡的险恶。这需要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去想象这些景物。当然,这时的想象可能是朦胧、肤浅的,甚至是变形的,但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却是非常重要的。最后,是展现图像。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再给他们展现计算机制作的多媒体图像,丰富和充实学生的想象,使学生的想象由朦胧变得具体,由变形变得逼真,由简单变得丰富。如前文提到的长江三峡,在学生想象之后,可以将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中的三峡片段制成网络课件,拿到课堂上播放,直观地再现了瞿塘峡的悬崖绝壁、巫峡的迂回曲折、西陵峡的急流险滩。学生听到了瞿塘峡如雷的涛声,看到了巫峡变幻的烟云,望见了西陵峡林立的乱石。这样,网络课件以画面语言的生动性、完整性,克服了教师口头讲析的抽象性和片断性,给学生以直观、整体的感知,使学生原来的想象得到了补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固定程序限制课堂的多变
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教师往往要预先制作多媒体课件。这些多媒体课件又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在课堂上一一呈现出来。在理科教学中,上课的内容一般是有关某一问题的解决过程,多媒体课件可以按照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来设计其程序,这样多媒体的固定程序与课堂教学的发展能够协调一致。而语文教学却不同,其学习内容丰富多彩,教学过程千变万化,学生的学习不是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怎样由肤浅的理解变为深刻的理解,由片面的理解变为全面的理解,由错误的理解变为正确的理解,也就是说由知之甚少发展为知之甚多。因此,语文教师往往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风格以及学生的理解情况,发挥教学的机智,随时对预先设计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灵活调整,而不是按照固定的程序来进行。虽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促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按照自己课前预设的方向发展,但是语文教学很难局限于课件所设定的程序一步不变地展开。因此,如果语文课堂教学按照课件设计的程序一步一步地进行,势必限制语文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和灵活性,使充满着活力和创造的语文课堂教学变得单调而乏味。
怎样解决课件设计的程序化与语文课堂教学的多样化的矛盾?首先,课件设计要突破封闭的固定的程序,形成开放的具有多种发展方向的生成型或智能型的程序。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科研部门应规划并组织力量迅速建立开放性的语文教学信息素材库,便于教师获取和扩充。教师根据需要从素材库中选择适用的素材,随时建构具有自己特色的符合自己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课件。这种教学课件应尽可能预设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多种可能性而形成多个发展方向,便于教学时随机调整,以适应复杂多变的课堂教学的需要。其次,在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成为利用课件的主人,而不是被课件牵着鼻子走的奴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倡教师和学生创造性地利用课件,随时修改、调整和增删课件内容,使教学按照学生学习的需要发展,而不是按照课件的程序发展。
三、人机对话妨碍师生的交往
学校教育除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师生之间的社会交互作用,通过课堂教学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向立体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学生正是通过这种教育社会学意义上的信息交流学会了知识,掌握了能力,同时发展了健全的人格。应该说网络的出现,使课堂教学的交流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人→人交流,人→机交流、人→机→人交流等方式使交流变得更为自由,效率更高,交互作用更明显。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发现有的教师在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后,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操作上,过分关注人机交流,忽略了人际交流,老师和学生都各自忙于与计算机打交道,很多师生之间的非常有效的当面交流都改为人机交流的方式来进行,从中损耗了许多富于教育意义的信息。例如,有位教师利用网络课件教《丰碑》一文,这是一篇包含感情的课文,但是由于教师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来朗读和讲解课文,整堂课埋头于计算机屏幕前;学生是通过计算机来学习,也在手忙脚乱地转换计算机的不同界面。这样教师上课时受课文感染而不断变化的神情和学生学习课文时获得的感情都消失在计算机屏幕前。这是非常可惜的!
由此可见,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要高度重视人际的交互作用。一是课件制作要考虑哪些内容的学习是通过人机交往方式更有效;相反,哪些内容的学习则是通过人际交往的方式更恰当。要使课堂教学充分利用不同的交流方式,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二是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尽量发挥计算机在学习上快速高效的优势,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发挥师生当面交流所形成的心理活动场的作用,促使通过神情、声音、姿势等方式进行的感情交流畅通无阻,充分利用这种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因素。三是多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保证网络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交流量。总之,网络教学要注意体现情感交流,把握好心理活动,建立起自由流畅的立体交流渠道,促使学生个性与人格的全面健康地发展。
四、盗用资料扼杀思维的创造
网络上储存有海量的信息,这对于师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通过网络可以十分便捷地获取所需要的资料。但是,有的教师由于惰性和功利目的的驱使,不是科学地运用资料,而是盗用资料。论文写作,甚至是参与科研成果的评比,不是经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而是从网络上搜索一些论文,把它们下载下来,断章取义地拼凑成所谓论文,有的还侥幸获奖而沾沾自喜。现在网络上甚至出现有明码标价的论文出售,更有甚者在网络上发信息欲以金钱购买之。这种现象现在也蔓延到学生身上,有的学生做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通过网络上搜集资料,然后把这些资料汇总成一篇研究报告。如此研究,不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而且还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然,采用文献研究方法也是科研的一种途径。但是,文献研究方法不是截取和拼凑,而是对收集的资料进行阅读理解、分析整理、概括综合,最终要吸收消化,写出富于创见的论文。因此,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提倡正确地收集和利用资料,提倡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研究问题,在研究中要科学地运用文献研究方法,追求真正的研究成果,反对那种投机取巧、谋取名利的虚浮学风。这样网络才能成为我们学习、研究和创新的重要工具。
五、庸俗聊天冲击语言的纯洁
聊天,已成为中小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之一。适度的健康的网上聊天会给我们带来许多乐趣,也能为平淡无奇的生活增添无限生机。每当寂寞忧伤的时候,网络会成为我们精神的家园,网友们真诚的劝慰使我们感到无比亲切。有的人受现实环境或个人性格的制约,交际范围狭小,有时内心的想法得不到沟通,生活的寂寞难以排遣。于是,虚拟的网络就成了一种自我调节的渠道。
但是,目前网络聊天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且不说长时间沉湎于聊天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由于虚拟世界太自由而现实生活又有诸多限制,容易使一些教师,尤其是学生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互联网上持续聊天,身心受到极大损害。并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出现情绪低落、思维迟钝、兴趣丧失、生物钟紊乱、饮食下降、精力不足、社会活动减少等不良症状,从而影响了教和学的质量。也不说许多讨论区里谩骂成风,缺乏友好的探索风气;网上交友不负责任,网上欺骗行为时有发生。这里着重讨论网络语言运用的庸俗、混乱,甚至出现非语言现象的问题,这严重影响学生习得规范的文雅的语言习惯。
聊天室里的语言充满了庸俗、无聊和矫情。如果不是在网吧里亲眼看到,你是无法相信满脸稚气的小学生在屏幕上敲出如下文字:“宝贝,我爱你!”十几岁的小姑娘正在往上敲着:“老公,我明天不打算上学了,我们几个要到××山去玩,你来吗?”再看网上聊天者的取名:“多情公子”“等爱的狐狸”“白痴”“恶鬼”“饿鬼”“赌棍”“好泡姐姐”“迷幻娇娃”“国际美男”“处男”“发骚女人”“花心小和尚”……这些竟然是一些十几岁学生在网吧里上网聊天的自称!更有甚者,张口就要“吻我”,闭口自称“色鬼”。如此赤裸裸,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和语言影响不言而喻。
语言的混乱在聊天室里也到处可见。“今晚碰到了一个超级恐龙(反映迟钝)”,“我在洗胃(喝饮料)”,“美眉”“好东东”等等不一而足。你可不要以为磙到了江湖黑话,这是网络流行语。还有许多用语,你如果不是经常进入该聊天室,根本就无法理解。
以上这些现象令语文教师忧心忡忡。中小学生正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如果他们日常接触的不是文雅的语言,经常运用的不是纯正的语言,那么将会习得粗鲁庸俗而错误百出的语言。如果说,社会是学习语言的大课堂,那么,今天的网络则是语言运用的主战场之一。因此,如果我们再不注意消除聊天室里的庸俗语言对语文学习的消极影响,课堂上培养学生纯正的语言能力将显得苍白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