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中的社会主义向何处去——当前党政领导干部关注的重大思想现实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何处去论文,党政领导干部论文,现实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从历史走来,在当今变化的世界中又经历着新的变革。这一变革从理论到实践,从国际到国内,从科学社会主义到其它的社会主义,从国外社会主义到中国的社会主义。如果说近20年前,面对苏东剧变,人们提出“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焦点在于“社会主义能否存活下去”的话,那么,今天面对如此蓬勃的社会主义变革,“社会主义向何处去”再次提出的“寓意”,则在于探求改革中的社会主义究竟要向何处发展,体现的是人们对现实生活变化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主义前途的深切关注。
回答变革中的社会主义向何处去,一方面,要从顽强的现实出发,客观地考察世界社会主义变革的理论与实践,说明世界社会主义发生了什么变化,包括理论的、实践的、制度的等等;另一方面,应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对世界社会主义变革的性质做一个总的分析,对变革的一系列趋势做一科学的探讨;在一般说明改革中的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基础上,还应着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的实践,对我国社会发展的趋势做一研究说明。
值得指出的是,上述相关问题是当前广大干部群众面临的深层次的思想理论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科学解决无疑关系着人们对社会主义改革事业的信心和认同,关系着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伟大事业,其意义怎么估计都不会过高。
一、世界社会主义发生哪些主要的变革
世界社会主义,即世界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广义上讲,包括以一定理论为指导的、旨在否定资本主义、实现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的思潮、运动和制度。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划分为不同的派别,首先是世界各国共产党主张的科学社会主义。此外,还有社会民主党(包括社会党、工党)主张的民主社会主义(或曰社会民主主义)、以民族主义政党领导的民族社会主义和以绿党主导的生态社会主义等等,从上世纪50—60年代始,它们在特殊的背景下开始了改革的进程。
——新探索:共产党领导下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变革。
“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被迫进行全方位制度的自我调节,而社会主义经历了“凯歌行进”之后,由于照搬过去过于集中的苏联模式而出现停滞,面临挑战。社会主义国家如不进行改革,实现从传统社会主义到现代社会主义体制的转变,就难以同现代资本主义进行有力的竞争。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在战后也掀起了以增强经济活力为中心的改革潮流。先是南斯拉夫的被迫改革,接着是赫鲁晓夫时期的盲目改革,再往后是匈牙利等的改革,到了70—80年代初,中国、苏联两个社会主义大国相继进行改革,从而兴起社会主义改革大潮。改革实践大大丰富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但在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出现了两种不同性质的改革和结局:苏东的一些国家在探索的道路上,逐步偏离,改革变成了改向,最终断送了社会主义。中国、越南等国则坚持共产党的领导,通过改革,发生巨变,社会主义欣欣向荣,在实践中创立了各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拓了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新路,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二战”后,发达国家的共产党,也在特殊的环境下开始对自己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斗争的策略进行探索。苏东剧变后,为走出困境,各国共产党普遍组织全党认真反思,调整政策:在苏东剧变性质和坚持共产主义方向上达成了共识,认为苏东剧变不是社会主义终结,要坚持共产主义目标;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上各有新意,认识到社会主义是自由、平等、人的解放和消灭剥削,要更加突出民主的地位和人民的参与;在基本否定苏联模式的同时都主张从实际出发、重视民族特点、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立适合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但从总的情况看,他们处境仍不乐观,且在短期内也难有大的改变。
——新调整:社会民主党的转型与第三条道路的新拓展。
社会民主主义出现之初,其含义是工人阶级组成政党,取得政权,实现公有制,消灭阶级。“一战”后,共产党与社会党分裂,社会民主主义变异,成为一种改良的社会主义。“二战”后,以德国党《哥德斯堡纲领》为标志,传统社会民主主义进行重要调整,其民主社会主义的内容为“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自由、公正、互助的价值观和民主观;从主张混合经济到强调经济民主;扩大的社会基础与超阶级的人民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则形成私人市场经济之上的国家调节、社团主义和福利国家模式”①。
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出现了福利国家的危机、社会民主主义模式的失灵,有人认为社会民主主义面临历史终结,党内亦有悲观意见,但其革新派,抓住机遇提出著名的“新第三条道路”,实现了社会民主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转型。“第三条道路指的是一种思想框架或政策制定框架,它试图适应过去2、30年来天翻地覆的世界,其意义在于:它试图超越老派的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吉登斯),其内容和特点是:不放弃“社会公正”的核心价值,但淡化阶级政治和左右划分,不讲“替代”;在国家观上,坚持国家责任的基本理念,但对国家有新定位,即“提供发展条件并利用市场服务公共利益”;在国家与社会关系上,要建立强大的公民社会,以治理代替统治,实现平等与参与;在经济上主张新混合经济,可能的地方实行竞争,必要的地方实行调控。还要改造福利国家为社会投资国家,实行积极的福利政策,把社会福利变成主动的福利;此外在国际关系上,主张发展合作。其特点为:在承认变化的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对资本主义进行局部调整;调整仍没有越出中左政治范畴,坚持了传统基本价值,又具有很强适应性;其定位是介于自由主义与传统社会民主主义之间,是社会民主主义的又一次对环境的适应和右倾化。
——新组合:全球左翼“替代运动”与拉美左翼的新崛起。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中第三大家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执政的民族主义政党所主张的民族社会主义。它们是非殖民化背景下的产物,受到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的影响,战后世界上提出以社会主义为目标的发展中国家有近100个,成员曾达近2000万人,执政的曾有40个国家。他们信奉的社会主义都强调民族主义,之中又有激进、温和和保守之分;苏东剧变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冲击也很大,且大体是负面的影响,但值得庆幸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新背景下,民族社会主义融入“反全球化”潮流,大有异军突起的势头,也一定程度上引起本国政治经济的新变化。
“替代运动”是指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内出现的以否定资本主义为特征,在资本主义秩序范围之外探索新的发展道路的努力和实践,或者说是在否定资本主义的前提下探索任何实现绝大多数人利益的社会发展道路。主要表现为对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及其全球化的超越以及在不同层次上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计划与设想。
不论是西方还是第三世界的学者们都充分认识到新自由主义以及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命运,他们基于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现实感受和理论上的思考,开始把目光集中在寻找替代方案上,结果是出现了一系列论坛,提出了一些方案,而最令人“刮目相看”的是以委内瑞拉的“新社会主义”等为代表的拉丁美洲新左派的“崛起”。90年代末以来,委内瑞拉已形成较为系统的替代新自由主义的经验:“新宪法”替代“旧宪法”;用“玻利瓦尔和平民主革命”替代“新自由主义改革”;“向上流”的经济学替代“向下流”的经济学;“新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美洲玻利瓦尔方案”替代“美洲自由贸易区计划”。委内瑞拉“新社会主义”是对新自由主义的替代选择,而人民的支持是完成这一替代过程的首要因素。
此外,其它不同地区和不同主张的社会主义也在经历着变革,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情况。
二、变革中世界社会主义有哪些主要趋势
以上我们对上世纪以来,新背景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主要的变革做了些简要的概述,从中可以析出一些关于世界社会主义大至向何处去的几方面发展趋势:
1、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没有终结,社会主义仍有美好的前途。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跌入深深的谷底,冷战后世界社会主义向何处去?西方媒体和“学者”政客曾宣布社会主义崩溃了,共产主义消亡了。预言冷战之后将是资本主义的世界,21世纪将没有社会主义的一席之地。但是仅仅十几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却是另外一种情形:科学社会主义在继续探索、第三条道路在重新崛起,红绿运动的组合在积极地发展。此外,还有学者社会主义研究的活跃,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进展,替代运动的高涨等等,社会主义从传统向现代转换等等。大浪淘沙,社会主义的观念的确在更新、社会主义的政策在变化、社会主义的组织在调整、社会主义的流派在嬗变,社会主义运动的确在经历着历史的选择,但是真正销声匿迹的只是那些失去其必然性的观念、理论、政策、模式和组织,代表真正人类未来的社会主义价值、理论、运动在生活中继续弘扬,在低潮中继续孕育,在挫折中不断奋起。虽然就总体而言,世界社会主义还没有最终走出低潮,但仍在生活中以一种必然性体现其旺盛的生命力。邓小平在苏东剧变后曾深刻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了锻炼,从中吸取了教训,将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邓小平这里所讲的社会主义发展的辩证法对认识共产党的前途与社会主义运动发生的曲折也是有重要认识价值的。
2、宽广的眼界看世界:社会主义不是一种模式而是多种模式。
过去,对社会主义思潮和流派的认识和评价上存在某些简单化和片面性的缺点,对科学社会主义以外的其他社会主义,因其不科学一概否定对它们采取一概批判的态度,没有把它们放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中进行分析,从中汲取有用的东西,更没有把它们当作可以争取和转化的对象。这实际上我们是将自己“孤立”了起来,将我们研究问题的视野缩小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共产党人对于各种不同的社会主义思潮和流派当然应有不同的态度,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当对它们有一个总体估计:社会主义是反资本主义的同义词,是一种对比资本主义更为理想和美好的社会的宿求,多数社会主义包含某些进步思想,多数社会主义者是反对资本主义的进步人士和群众。它们在总的方向和原则上同科学社会主义没有矛盾,是科学社会主义可以争取和联合的对象。在联合中可以求同存异,在社会主义前提下,互相学习,这对丰富科学社会主义内容,扩大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的视野和思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例如,上世纪初60年代兴起的生态社会主义,引起了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视。他们把生态问题与社会主义前途联系起来,提出只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才能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
总之,对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和流派要作出具体分析,区别利弊,这对科学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是有利的。当然,进行这种分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要为我所用,而不是抹杀两者的界限,怀疑科学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历史的发展终将证明,科学社会主义能正确指明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正确道路和光明的前途,历史也在证明各种社会主义流派都有历史地位,在实现历史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
3、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科学社会主义,要坚持就必须发展。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也会面临考验和冲击,其根本原因在于,实践发展了而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随之丰富和发展。当代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新的科技革命浪潮一个接着一个,阶级结构、生活状况、人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资产阶级的统治手法,国际形势与国际政治都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自然科学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相对论、量子论、宇宙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不断发展,其影响也越来越大。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来源于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列宁逝世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存在着教条主义、极左思想,马克思主义被教条化、模式化,被看作是僵化不变的教条和自我封闭的体系,使马克思主义不能对出现的新现象作出及时的解释,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
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是在批判各种错误思想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其本质是不怕任何挑战的。它正是在不断迎接挑战,不断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提出新观点的过程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实践发展不会停止,马克思主义也不会停止发展,实践的挑战,带来了冲击和压力,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的契机。
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辩证的统一,不坚持就谈不上发展,不发展就不能更好地坚持。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也要抛弃他因历史条件限制作出的,被证明不符合实际的个别结论,要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的错误,使这一理论得到新的发展。也就是说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要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行动的指南,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现实情况结合,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事实证明只有正确处理坚持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才能使马克思主义迎接挑战,在曲折中前进。
4、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对立的统一。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资本全球化的趋势是世界社会主义。我们仍处在“资本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不能孤立于世界寻求发展,构造新型的世界关系不能超越发展的阶段;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坚持开放不断开创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局面,其中重要问题之一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涉及社会形态、发展道路、国家关系、世界体系,其关系是对立统一:
在国际关系中,和平是阶段特点,发展是斗争手段,合作是策略选择;在国内建设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利用资本主义,吸收一切文明成果。
从发展趋势上,资本主义一定程度上还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还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我们对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要有充分的认识;资本主义发展充满辩证的性质,资本主义社会在“自我扬弃”,在否定自己中生长着“新社会因素”,在为社会主义创造着物质基础,我们应辩证地认识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对共产主义充满信心;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没有消失,而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深化、发展,基本矛盾、性质没有变,其历史命运就没有变。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仍然是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我们应当对社会主义坚信不疑。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社会的发展走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何处去?这是广大干部关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即实践和理论方面。
从实践上看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说明中国初步找到一条中国发展之路,沿着这条路前进,中国能在新世纪继续发展起来,对此国内国外看法比较一致。关键是中国发展的性质与社会发展趋势问题。这一点实际上,也是十分清楚,没有问题的。党和国家的文件和人民的广泛共识是:中国的发展之路,就是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维一体),从历史趋势看,就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中级高级阶段,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正是在这一点上国际国内有不同的看法。
否定论者的主要论点是对我国经济改革、所有制格局、对社会结构产生怀疑,一些人对一些现象不能正确地认识。我们的思路应当是:一方面,要客观辩证地认识我国现阶段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某些“现象”和问题;例如一些外国人研究中国改革的政策,结论是中国主要讲“私”讲“市场”,但这正是“改革”的要求,过去“公”脱离了实际,调整结构主要是“退”,而引入的主要是“市场”,只有从中国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条条、“原则”出发,才能正确认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另一方面,要认真研究和切实解决影响我国发展趋势的重大问题: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防止我国社会出现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公正,让人民群众享受发展的成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精神文明,实现社会和谐;关键在党:党与反腐败;党的现代化与创新;三个代表与提高能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等等。只要坚持中央确定的方向,切实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就会真正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这是一种建设性的思路。
从理论上看,我们需要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意义:在这里讲三句话非常重要: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这有很深的内涵,需要深入学习和切实认识;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建立在中国现实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符合中国的国情,世情,具有民族特点和时代精神,是中国民族复兴,实现现代化和人民幸福的“主心骨”;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与实践上是一种伟大的“超越”:强调价值,但超越价值,不是伦理社会主义;借鉴混合经济,但强调公有制的地位,不是职能社会主义;强调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但从中国实际出发,不搞“民主社会主义”;提出“两个先锋队”理论,但不搞“全民国家”和“全民党”;强调个人的地位和价值,要在尊重个人价值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价值,不搞自由主义;承认市场的地位和作用,把社会主义与市场有机相结合,不是市场资本主义;强调理性但主张按规律办事,不搞非理性主义;强调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但不搞狭隘的民族主义,要具有开放的精神和世界的胸怀等等。总之,世界要走向美好的未来,世界社会主义有远大前途,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
(执笔人 胡振良)
注释:
①参见裘援平等《当代社会民主主义与“第三条道路”》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
②参见中央党校课题组《当前党政干部关注的深层次思想理论》党建读物出版社1998年版。
标签:社会民主主义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政治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经济论文;